陳總統水扁先生在最新的阿扁電子報裡,一如往常的對過去所發表之言論作出反駁,我們實在對於這種單人辯論的把戲感到厭煩,早已失去成為焦點的意義。
不過台客一辭成為阿扁這次單人辯論的主題,想必留住許多人目光。台客一辭,已經是現今台灣文化最熱門的討論主題之一,或許辭典當中必須將台客一辭列入,學校更可以開一門名為〝台客的起源與興衰〞課程,提供有興趣的學生研究。究竟台客為何?台客的定義何在?
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一個形容詞所代表的意義是正面還是負面,譬如我說〝卑劣〞一辭,明顯函有負面意義;又譬如我說〝浪漫〞一辭,也明顯帶有正面意義,但換作是一個名詞,卻因為個人主觀、生活經驗不同,而易無法有一個一定的標準。譬如〝英國人〞,對於大部分歐美國家,是一個正面的或是中立的名詞,但在中東回教國家,〝英國人〞可能就是一個擁有帝國主義意涵的負面名詞,再主觀意識的不同之下,〝英國人〞可能會被拿來形容風度偏偏的紳士,或許同時也被拿來形容利用武器迫害回教徒的陣營。又譬如〝靖國神社〞一辭,對於飽受日本人侵害的中國人來說,〝靖國神社〞是代表日帝無情的摧殘、二次世界大戰的傷痛;但對部分日本人來說,那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神聖名詞,代表日本戰死亡魂的最後歸宿。
所以,〝台客〞一辭又該如何判定是好是壞?是正是負?首先由陳總統水扁先生在這次阿扁電子報所提到的,〝台客〞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認同,一種驕傲與自信的象徵。猶如〝紐約客〞一辭一樣,〝台客〞被陳總統注入了新的精神意義,是台灣歷經本土及外省意識互相排斥後的新多元文化,〝台客〞在陳總統眼裡,已成為台灣民主政治發展下,融合出來的結晶。
但在這之前,陳總統則是認為,〝台客〞乃代表〝台灣的過客〞,他之前說,台灣人是台灣的主人,不是過客,因此反對並批評〝台客〞的存在,如今則又賦予其新的意義。然而,在我眼裡,〝台客〞不就是一個形容某部分人的名詞而已嗎?
那些被形容為〝台客〞的人們,有些會暴怒,有些則是甘之如飴,這不就是之前所說的,個人觀點不同罷了?
真正的問題是出在邏輯上的問題,像是那些,把〝台客〞一辭當作負面形容詞,來形容他們眼中擁有負面印象的群體的台灣人。這就像一個異性戀男A,看不順眼另一個異性戀男B的行為,因此說:男人真是卑鄙!一樣的弔軌。當A男在辱罵B男的同時,是否也在辱罵自己?若A男否認罵到自己,那他自己又該如何定位?因為他終究還是男人。換句話說,那些取笑他人為〝台客〞的台灣人,又該如何定位自己?
但〝台客〞不就只是一個玩笑話罷了,提供人們上網解答得到知識點數的途徑?只是一個同學間互相扯蛋的名詞、形容詞?曾幾何時成為某人的個人辯論的主題?要找,就找新一點的主題,而不是這個已經有點過氣的〝台客〞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