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2-21 13:09:29| 人氣46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關公真的有放走曹操?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歷來號稱「義絕」。而表現關羽「義氣」的情節主要有兩個:一是千里走單騎,一是華容道放曹,這就是毛宗崗在《讀三國志法》中大加稱贊的「獨行千里,報主之志堅;義釋華容,酬恩之誼重」。

  其實,「華容道放曹」完全是《三國演義》的虛構。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山陽公載記》:

  公船艦為(劉)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 ,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稍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

  這就是說,歷史上的曹操在赤壁遭到火攻,敗退華容道時,雖然境況十分狼狽,但並未遇到任何埋伏,自然也談不上被關羽「義釋」的問題。

  在元代的《三國志平話》中,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謀,出現了曹操連續三次遭到截擊的情節,其中第三次是這樣的:

  曹公尋滑榮路去,行無二十里,見五百校刀手,關將攔住。曹相用美言告雲長:「看操亭侯有恩。」關公曰:「軍師嚴令。」曹公撞陣,卻說話間,面生塵露,使曹公得脫。關公趕數里,復回。

  在這裏,關羽根本不想放走曹操,曹操則強行「撞陣」,僅僅是因為關羽突然「面生塵露」,曹操才僥倖逃脫。

  羅貫中受到這個情節的啟發,作了大幅度的改造和加工,從而創造出一個深刻表現關羽內心世界的精妙篇章。
  
  小說第50回,寫曹操在敗逃中,曾經三次大笑,意在貶低諸葛亮、周瑜以掩飾自己的恐慌和沮喪情緒,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然而,事實卻一次又一次地嘲笑了他自己。前兩次,他笑聲未落,就先後遭到趙雲、張飛的伏擊;第三次,正當他在華容道數落諸葛亮、周瑜「無能」之時,只見──

  一聲砲響,兩邊五百校刀手擺開,為首大將關雲長,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住去路。

  這時,氣氛驟然緊張起來。攔路的是威名赫赫、武勇蓋世的關羽和五百名精銳的校刀手; 而曹操「止有三百餘騎隨後,並無衣甲袍鎧整齊者」,經過長途的奔逃、沿途的截擊和風雨的侵襲,他們早已意志消沈,筋疲力盡,又飢又渴,他們胯下的戰馬也已困乏不堪。這樣的殘兵敗將還有多少戰鬥力?難怪他們見到關羽,不禁「亡魂喪膽,面面相覷」。

  面對如此困境,老奸巨滑的曹操一時竟也沒了主意,脫口而道:「既到此處,只得決一死戰!」但這分明是以卵擊石,要想僥倖獲勝幾乎是不可能的。還是謀士程昱比較明智,他提醒曹操:「某素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丞相舊日有恩於彼,今只親自告之,可脫此難。」細心的讀者可能會記得,這位程昱先生在赤壁之戰中曾經不止一次提醒過曹操,然而當時的曹操志得意滿,頭腦發脹,根本聽不進去。現在,程昱根據雙方的實力對比和關羽的性格特點,又向曹操提出了擺脫束手就擒命運的唯一可行的辦法;而曹操在遭到一連串挫折之後,頭腦也清醒多了,自然是一點就通。於是,他採用動之以情的辦法,竭力軟化關羽的心。這樣,矛盾的重心自然而然地轉到了關羽身上。

  此時的關羽,處在「忠」與「義」的尖銳矛盾之中,經受著理智與情感的巨大衝突。從忠於漢室,忠於劉備集團的立場來看,曹操是圖謀篡逆的「漢賊」,是劉備集團的死敵,絕對不能放過;但從個人關係來看,曹操又是除劉備、張飛之外的關羽的平生知己,對關羽可謂恩深義重,關羽很難用自己的手去捉住曹操。作者緊緊抓住這一矛盾衝突,分三層描寫了關羽放走曹操的過程。

  第一層,寫關羽在曹操感情攻勢下的思想鬥爭。當曹操在馬上向他欠身施禮時,他「亦欠身答曰:『關某奉軍師將令,等候丞相多時。』」本來應該馬上動手,抓住曹操以成大功, 但他卻同曹操講起禮節來,竟然稱曹操為「丞相」!這彬彬有禮的態度實際上包含著一個信號:關羽沒有忘記舊情。機警過人的曹操當然不會放過這個信號,立即向關羽告饒:「曹操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之情為重。」本來關羽是不想放走曹操的,為了捉曹操,他還向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然而,在曹操的軟語央求下,他卻無論如何也強硬不起來。 如果關羽用君臣大義來斥責曹操,用公事公辦的態度來解決問題,事情就好辦了,但他偏偏還是以個人信義來回答曹操:「昔日關某雖蒙丞相厚恩,然已斬顏良,誅文醜,解白馬之圍,以奉報矣。」這話看來也有道理,然而卻留下了很大的漏洞:當年關羽掛印封金時,就曾在辭別曹操的信中許下諾言:「其有餘恩未報,願以俟之異日。」何況此後又有送行贈袍、過五關斬六將之事,他又欠下了曹操更多的恩義,這人情債哪兒還完了呢?這樣一來,他所說的「今日之事,豈敢以私廢公」,就沒有多少力量了。曹操正是抓住關羽這個漏洞,馬上用五關斬將之事來提醒關羽,「大丈夫以信義為重」,並以春秋時期庾公之斯不殺子濯孺子的故事來打動關羽。這一切,在關羽心中掀起了多大的波瀾呵!作為一個威震天下的英雄,他極其愛惜自己的名聲,生怕捉曹會損害自己的「信義」。在這種情況下,關羽那「恩怨分明」的性格終於佔了上風。再加上「又見曹軍惶惶,皆欲垂淚,一發心中不忍」,他的思想防線就此崩潰了。

  第二層,寫關羽終於下定了決心。只見他勒回馬頭,吩咐眾軍四散擺開,放走了曹操。此刻,他的心中躁動著以恩報恩的情感,什麼軍令狀,什麼兩軍的生死搏鬥,一時都顧不得了 。

  第三層,寫關羽見曹操與眾將已經衝了過去,不禁「大喝一聲」。這叫聲,包含著十分複雜的感情:有不得不違背將令的懊惱,有「義氣」得以保全的激動,也有抓住剩餘的曹軍以為補償的念頭……。這時,「眾軍皆下馬,哭拜於地」,而曹軍中與關羽關係最好的張遼恰恰又在這時趕到,於是關羽「又動故舊之情,長嘆一聲,並皆放去」。作品描寫關羽的感情起伏,真是一波三折,宛曲有致。
  
  對於關羽的放曹,今人多持否定態度,認為關羽嚴重喪失立場,為了一己私恩而出賣原則。然而,對於《演義》中的關羽,這卻是由他的性格所導致的必然行動。按照「士為知己者死」的古代觀點,關羽為忠於桃園之盟而死固然值得稱贊,為了顧全舊交而放走曹操也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值得肯定的。因此,華容道放曹雖然從根本上違背了劉備集團的利益,劉備卻原諒了關羽。事實上,羅貫中對關羽由此而體現的「義」是熱烈頌揚的,他在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借「史官有詩」稱贊道:

  徹膽長存義,終身思報恩。
  威風齊日月,名譽震乾坤。

  毛宗崗在修改本的回末也贊曰:
拚將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義名。

  是的,華容道放曹體現了古代士文化的價值觀。它為塑造關羽這個性格複雜的「義絕」典型寫下了最濃重的一筆。

台長: Jasper
人氣(46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興趣嗜好(收藏、園藝、棋奕、汽機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