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年級任教時淑娟老師發現,從孩子回憶小學生活的文字裡不容易感受到他們對低年級生活的熱情,我們都直覺到那是不正常的,因為低年級生活應該像幼稚園一樣充滿活潑的氣息,儘管必須學習融入有規範的團體生活,但是不應該這麼灰色。對照我們在高年級進行的眾多活動中,孩子們充滿期待投入的臉龐,我們認為低年級孩子應該過得更快樂、更充滿回憶。所以我們都很盼望有一天能有機會了解低年級孩子的生活。
當我們確定要到低年級任教後,我們並沒有急著排定教學的內容,也沒有準備一大堆可用資源來填滿孩子兩年的學習生活。我們最先討論的焦點是──低年級孩子應該過什麼樣的學習生活,然後試著詢問在低年級有多年任教經驗的老師,其中一位被我們請教到的大師級人物就是淑麗老師。
我們一直很欽佩淑麗老師的一件事情是──她總能讓孩子充滿笑容與動機的從事學習活動。她曾說:「或許低年級孩子什麼都不懂,做起事來慢又容易錯,但如果不給他們(我們)機會去嘗試,他們和我們都難以進步。」
接著,我們也請教了幾位家有低年級孩子的同事,希望能了解他們對孩子學習生活的期望。我們驚訝的發現,儘管這些同事都在教育界服務多年,平常也認真於教學工作並且不餘遺力的督促孩子們的學習,但他們都希望低年級老師的功課不要出太多,尤其是過度練習的作業,讓孩子可以快樂的在遊戲中成長。
所幸我本來也不是一個很喜歡做過度練習的老師,僅僅考前一週的複習考就可以把高年級孩子折磨的很慘了,更何況是低年級孩子,但基本量的施測仍是免不了的。有了這樣的認知後,我們便把班級經營的方向定了調。
為了讓孩子能在愉悅的氣氛裡從事學習活動,我們決定在課程外附加一些活動,期望透過親子與師生間的互動,讓孩子自然而然學會我們期望他們獲得的知識與能力。這些附加課程包括生命教育、品格教育、歌唱與舞蹈、邏輯推理能力……等,其中有一大部分我們將之置入聯絡簿的作業單中實施。
我們的想法是希望透過聯絡簿的作業單給家長們一些提示,讓家長們可以陪伴孩子從事這些主題活動,這樣不但能讓孩子達到學習效果,同時也可以促進親子間的交流,而家長也可以透過與孩子的互動,了解孩子究竟在學校接受什麼樣的教學活動。這些主題活動從小一至今(小二上學期)約莫有:(以下活動日的內容皆為其中一範例而已)
1.家事日:請小蜜蜂在飯後協助家人擦拭桌子,並養成習慣,多為家人服務。
2.自我管理日:請小蜜蜂試著每天早上自己起床,別讓家人當鬧鐘喔!
3.焦點活動日(親子活動日):以心智習性、十二樣禮物以及品格教育為主題,提供家長與孩子一些動態活動或反思活動,讓孩子可以透過與家人或自己的對話獲得成長。通常我們會根據孩子前一週的表現來決定我們的主題,例如:
※ 【口香糖】(十二樣禮物)與【堅持】(心智習性)提醒你堅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而且當你嘗試時,你會得到樂趣。
※ 請小蜜蜂許下一個目標,並以「堅持」的態度去達成!
※ 我的目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享日:請小蜜蜂回家分享最近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好笑的、好玩的、難過的事情都可以告訴家人。小二後則開始請孩子將分享內容記錄在作業單中與老師分享。
5.表演日:請小蜜蜂回家表演一個節目讓家人欣賞,你可以唱歌、跳舞、說笑話等,或將學校學到的帶動唱表演出來。為了讓孩子擁有表演的題材,在學校我們儘可能每隔一週就教孩子唱一首新歌或練習一首帶動唱。
6.唐詩日:每週請孩子唸讀一首唐詩,一個學期後這些讀過的唐詩會成為「詩情畫意」的作業,讓孩子反覆熟練詩的內容與詩意,小二後開始背誦的活動,所以整個唐詩的教學是分成三個階段依序完成的。
7.成語日:包含成語、成宇解釋、成語造句三個項目,小二後在作業單上也開始增加成語挑戰的活動,讓孩子可以複習學過的成語。
8.靜思語日:我們會盡可能挑選和孩子前一週生活表現有關的語句來書寫,例如:生命的意義是為了服務,生活的價值是為了奉獻。
9.感恩日:請小蜜蜂回顧最近的生活,想想看,有哪些人幫助過你?他們怎麼幫助你?請寫下你對他們的感恩。
10.圖畫遊戲日(腦筋急轉彎日):週五我們會給孩子這項特別的作業,有時是數學問題,有時是聯想題,有時是讓孩子從事塗鴉活動,例如:井字遊戲、數學詩……等。
11.歡唱日(歌曲教唱):請小蜜蜂練唱下面的歌曲給家人聽。
這些活動部份是課程的延伸內容,部分則是與孩子當下的生活表現有關。此外,我們也會利用作業單上的空間提供「語文遊戲」、「字音字形」、「認識世界」、「生活小短篇」(小日記)……等小遊戲讓孩子練習所學,大致上來說,這些活動會交替出現在兩週的作業單中,例如:每週一都是焦點活動日、每週三是表演日或靜思語日(隔週交換一次)……等。
如果您仔細參閱了上述內容,您會發現我們努力的目標不是為了在當下讓孩子學會什麼,因為這些內容從小一開始就不斷反覆出現在孩子的聯絡簿中,有時活動的主題甚至是相同的,唯一的改變是隨著孩子入學時間而慢慢加深這些主題活動的內涵。例如:讓孩子開始把參與活動的想法書寫下來,或者為原本只需要熟讀的內容增添具體操作的活動,目的就是期望孩子能在潛移默化中將這些概念與能力融入自己的生活與表現中。
此外,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我們這樣的老師很煩人,因為當中有很多活動是邀請家長們與孩子對話的。坦白說,我們無意將家長考倒或是要求家長投入太多時間與心血,我們只是單純的希望家長和孩子能透過這些活動維持密切的互動,同時這些互動是建構在學校生活上的,這樣家長也可以透過孩子的談話了解孩子在校生活的情形。
有的時候我們也會質疑自己這樣的想法是不是正確的,因為我們這幾個班級的作業量確實比其他班少很多,僅是作業本的數量和練習卷量就少了將近一半左右。對孩子來說我們的課內練習是不是足夠?孩子是否學到他們所需的知識與能力?其實我們常常透過孩子日常生活的表現與學習評量成績來檢討。
然而,今年暑假在一次研習活動中,我們從中央大學柯華葳教授的分享中獲得了支持。柯華葳教授在演說中特別指出,親子互動是影響孩子閱讀學習能力的關鍵之一,如果家長能維持每天和孩子對話一個小時的活動,甚至是固定為孩子說睡前故事,那麼孩子在語文或閱讀方面的學習發展是會較其他孩子優異的。此外,過度的紙筆練習會耗損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少了興趣的支持學習成就當然也會跟著滑落。
但不可諱言的是,立意良善的措施不一定適用於每個家長或每個孩子,所以這些主題活動我們也是站在鼓勵但不強迫的立場去推行,儘管現在大部分小蜜蜂已經很習慣作業單中出現這些活動,有時少了一個或是活動日期被我們對調過,他們都會追問原因,但仍有一兩位孩子鮮少從事這些活動,除了孩子本身不積極外,家長的不重視更是影響關鍵。因此,我們不會因為孩子沒有從事這些活動就給予處罰或責備,因為參與的本身就是一種獲得,至少根據目前孩子生活與學習的表現觀察來看,「多做」與「不做」的孩子確實出現生活態度上的差異,而這樣的差異是在長期活動後才顯現出來的,所以我們很難用短期的單一個案的例子去說服家長改變觀念,只能盡力去嘗試溝通,希望提供孩子多元的學習素材,為他們開拓學習的視野。
這是繼中高年級的週作業後我們在低年級裡嘗試的作業單內容,目前這項活動還在進行中,未來仍會繼續隨著孩子的發展來調整活動內容,想知道二下會出現哪些變化的話,就要靜候明年暑假的分享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