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5-06 19:00:00| 人氣10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秋末期時,吳越兩國世仇,相互鬥爭。最後越王勾踐(史記作「句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忍辱負重,運用各種計策謀略,培植自己實力,最後終於擊滅吳國,北上稱霸。在這段長期抗爭之中,句踐信任並重用了兩個人才︰范蠡與文種。在事成之後,范蠡明哲保身離去,而文種竟被句踐逼死。

……范蠡事奉越王句踐,苦身戮力,與句踐深謀二十餘年,最後終於消滅吳國,報了會稽戰敗之恥,並且北渡淮河,兵臨齊、晉國界,號令中國,尊崇周天子的地位。

句踐因而稱霸天下,任命范蠡為「上將軍」。返國之後,范蠡認為身處高位,必然難以持久,而且句踐為人,可與他共患難,不可與他共安處,所以他上書向句踐辭別︰「臣聽說過,主人憂慮,臣子就應當勞苦;主人受辱,臣子就應當死去。從前大王受辱於會稽時,臣之所以不死,就是為了復仇。今天既然已經雪恥了,臣請大王完成當年會稽不殺之事。」

句踐回答︰「我將誠心地與你分國共同治理。不然的話,我就要加誅於你。」范蠡說︰「請大王執行您的命令,臣也將順著自己的意願。」然後他攜了輕寶珠玉,帶著私產乘船渡海而去,不再回國。於是,句踐只能奏報會稽山為范蠡的采邑。

范蠡渡海到達齊國,改變姓名,自稱鴟夷子皮,在海邊耕作,苦身戮力,父子逐漸有了資產。待在該地沒多久,就擁有數十萬財產。齊國人聽說他的賢能,招攬他出任相國。范蠡感慨嘆息︰「在家獲得千金,做官直到卿相,這是我這布衣平民的極致了。長久享受尊名,是不吉祥的。」於是他歸還相印,散盡他的家財,分給他的知交與鄉人,只帶著貴重的寶物,悠然離去。

後來他到了陶地,認為這兒是天下的正中央,交通之要道,可以在此致富。於是他自稱為陶朱公。父子共同耕畜,依著時節不同,轉送各種貨物,賺取十分之一的利益。不多久,累積財富到了巨萬。天下人於是知道陶朱公之名。

朱公居住在陶地,生下小兒子。到了小兒子長大的時候,朱公的二兒子因故殺人,在楚國受到囚禁。朱公說︰「殺人的該被處死,這是官吏的職責。但是我聽說過,家擁千金之子,不應在市場上被處刑。」朱公告訴他的小兒子去探望二兒子。

他將黃金千溢裝在布袋中,用牛車拖載,派遣小兒子去楚國。不過,朱公的大兒子堅持請求派遣自己前往,朱公不肯。大兒子說︰「家中的長子,稱為家督,今天二弟有罪,父親大人不派我去,卻派小弟去,這代表我是個不肖子。」大兒子痛苦地想要自殺。

他的母親代他向朱公說︰「今天你派小兒子去,未必能讓二兒子生還,但卻先失去了大兒子,為什麼要這樣?」朱公不得已,派遣大兒子前往,並寫了一封信,要給他以前所熟識的莊生。朱公告訴大兒子說︰「到了楚國,將千溢黃金送到莊生家中,完全聽任他處理,切記勿與他爭事。」於是大兒子出發前往楚國,另外還自行攜帶了數百溢黃金。

到了楚國,莊生的家在城的背面,門前雜草叢生,行走困難,居家十分貧窮。但大兒子還是按照父親的吩咐,將信與黃金千溢送給了莊生。莊生說︰「你現在可以快點離去,不要停留!等到你弟弟出獄,也不要過問是怎麼回事。」大兒子離開,但卻不聽莊生的話而繼續留在楚國,並以自己私帶的黃金送給楚國的政府貴人。

莊生雖然居家貧窮,但卻以清廉正直聞名於全國,自楚王以下,都以師長之禮尊敬他。對於朱公送金,他並非有意接受,打算待事成之後歸還,用以表示他的誠信。所以他對妻子說︰「這是朱公的黃金。放在那兒,就像是叮囑自己,事後就會歸還,你們都不准動這批黃金。」然而朱公的大兒子不知道他的心意,以為莊生並沒有什麼作為。

莊生在閒暇時入宮見楚王,說「某星某宿的地方,代表楚國將受到傷害」。楚王向來信任莊生,問︰「那我應該如何?」莊生回答︰「只有樹立恩德,才可以除去傷害。」楚王說︰「知道了,寡人就這麼做。」於是楚王派人封閉三錢府。楚貴人得知之後,驚訝地告訴朱公的大兒子︰「國王將要赦天下了。」大兒子問︰「你為什麼知道?」楚貴人回答︰「每當國王要赦天下之前,常封閉三錢之府。昨天下午國王就派人封閉錢府,因此得知。」(案︰史記集解中述敘,為了擔心眾人知道將赦,於是先封閉鑄錢之府,防範有人藉機盜竊。)

朱公的大兒子以為即將遇赦,二弟當然可以出獄,但莊公卻什麼事都沒做,又捨不得白白送他千金,於是他又回去見莊生。莊生訝異地說︰「你為什麼還沒離開?」大兒子說︰「我一直都沒離去。一開始我是為了弟弟的事,而今天弟弟將因赦獲釋,所以特來向先生辭行。」莊生知道他是為了想要索回千金,說︰「那麼,就請你自己進房去拿回那千溢黃金吧。」於是大兒子進房取金,告辭而去,感到相當高興。

莊生自覺受到朱公大兒子的侮辱,於是他又入宮見楚王說︰「臣在先前對大王所說星辰異變之事,大王說要修養德性做為回報。今天,臣走在路上,大家都說陶地朱公的兒子殺人,囚禁在我國,而陶朱公用重金賄賂大王的左右,代為說項。因此大王赦天下,並不是為了體恤楚國,而是為了朱公的兒子。」

楚王聽了,大怒說道︰「寡人雖然德性不足,卻也不會為了朱公的兒子而施恩惠!」楚王命令立即判決罪行,論殺朱公的兒子,隔天,再下令赦天下。朱公的大兒子最後竟然帶著弟弟的屍體回家。

到了家中,母親與鄉人全都感到戚哀,只有朱公一人面帶笑容。他說︰「我早知道二兒子必然會被處決。大兒子並非不愛弟弟,但他卻有無法忍受的事。因為大兒子年紀很小的時候,就跟著我一起吃苦,知道維生困難,所以對財物相當看重。至於小兒子出生之時,我們全家就已富裕,騎著良馬在野外獵免,怎麼會曉得錢財是從何而來,因此他輕視棄財,不會吝惜。前些日子我要派遣小兒子去,就是因為他能輕拋錢財。但大兒子卻無法辦到這點,所以最後讓二弟被殺,這是事情必然的道理,不必太悲傷。我原本就一直等待兒子的屍體歸來呀。」

范蠡遷徙三次,成名於天下,離去時不會沒沒無息,所到之處必然成名。最後他老死在陶地,所以世人留下陶朱公的傳說。

台長: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101)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