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9-10 20:29:48| 人氣2,71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政府再造內容及各國經驗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三) 政府再造的內容:
本段主要探討為了改進上述政府組織(傳統的官僚治理)的困境,而提出的政府再造(新治理;後官僚治理)之核心內容。政府再造核心內容為企業型政府,故本段將介紹:企業型政府的概念、原則(政府再造的十大原則)。
1、 企業型政府的概念:
主要是運用企業精神的政府,其企業精神的意義為:「企業精神」或稱為「企業家的創新精神」(entrepre-urship),此一詞彙係由法國經濟學家賽伊 (Jean BptisteSay,1767-1832)首先界定。換言之,企業精神乃是企業家以創新的方法運用資源,使其達到最大的生產力和效能的動力。另根據熊彼得的說法,企業精神是指企業家應具備「創新」的精神與能力,將原來的生產要素加以重新組合,在不必增加各項生產要素數量的前提下創造新的產業機能,以因應市場的需求和挑戰。歐斯本與蓋伯勒<<新政府運動>>書中,稱此為「第三種選擇」;渠等認為,將企業精神引進政府部門,能超越「增加稅收」或「減少支出」這種二者屬一的困境,可以有效提升政府的統治能力。
2、 企業型政府的十大原則:
歐斯本和蓋伯勒採取「最佳實務研究法」’(Best Practice Research,BPR)O,以四年時間,針對美國各層級政府機關的創新改革方案進行調查研究,從其中他們歸納出企業型政府如何運作或治理的十項則(劉毓玲譯,1993):
(1)型塑導航型的政府:
政府的職能在於引導領航(steering),而非親自操(rowing)。歐斯本和蓋伯勒採用杜拉克的觀點,認為高層的領導和實際的執行運作應予分開,以便高階層全力做決策和領導,而實際的運作則交由基層人員去執行。
(2)授權公民參與監督政府:
國家與社會的所有權人既然是人民,那麼公共服務的供未必全然要仰賴政府。讓更多公共事務的決定權和公共服務的提供,回歸給社區自主處理,其成效將更為具體,同時也實踐參與式民主的價值。
(3)鼓勵公共服務提供者之間的競爭
競爭機制雖然不是萬靈丹,卻是紓解官僚體制運作失靈的良方。官僚體制最大的問題在於其獨占的特性,會造成政府機能的僵化、保守、浪費和無效率,若讓提供公共服務的單位,無論其為公營或民營機構,彼此間形成競爭的態勢,將俾利於該單位提高效率、鼓勵創新、反映真實需求和鼓舞公務人員士氣與榮譽感。
(4)以目標和任務為導向,而非以法規命令為策力
官僚體制強調藉由法規命令控制成員,並藉此作為達成目標的主要驅策力量,此種過度管制的政府不僅無法確保課責性,反倒造成政府管理成本過高。組織成員的消極抵抗和目標移置等病症。而以目標和任務為導向的治理方式,其優點在於使政府部門更有效率、效能、創意、彈性和士氣。
(5)以實際成果為施政重點
一般官僚機關只重投入、不重產出,其後果是政府只重視施政形式,而不重視實際績效。企業型政府企圖改變此種本末倒置的現象,企業型官僚清楚知道如果以投入決定預算。各機關根本沒有努力的誘因,反之,倘若預算取決於績效,情況將完全改觀。
(6)滿足顧客需求
民主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服務人民;企業存在的目的,則是為了獲取利潤。但弔詭的是,會真正用心盡力提供服務的是企業,官僚機關卻經常無視於人民的需求。其關鍵處無他,即在於企業一切以顧客為導向。
(7)強調開源,而非一味講求節流
企業型政府深知透過增稅擴大歲入已越來越不可能,因此,除了一方面撙節施政成本外,為了滿足公共支出的財源,還必須懂得投資興利開闢財源。企業型官價必須養成時時測量「支出報酬率」的習慣,惟有如此,才能在為民與利的同時撙節施政成本。
(8)具有防範未然的能力
企業型政府是一個具有前瞻性的政府,能夠以遠見來治理國家。在後資本主義社會,世界變化的速率加劇,從政者短視近利的壓力便越大,預測未來就變得越重要。因此,企業型官僚不僅要致力於眼前問題的解決,更需要對未來的需求和問題預作因應。
(9)講求分權,並鼓勵參與式管理
政府與民眾越接近,民眾便會越信任政府;與民眾越接近,官員越肯負責,也越肯仔細琢磨如何解決問題,不會令民眾削足適履。企業型政府深諳此一道理,因而講求分工授能(empowerment),讓第一線的成員能夠全力投入工作與構民眾接觸,並透過工作團隊的建立(team building)提高成員的參與感。
(10)市場機能優於官僚機制
市場導向的政府趨勢,是資訊時代的直接產物。面對量流龐大的資訊化社會,位居金字塔頂端的官員將難以做成符合社會需求的決策,透過市場機能的自律調理,將可紓緩政府機關官僚化的現象。
(四) 政府再造的各國經驗:
本段將介紹各國政府再造的經驗及我國政府再造的歷程與作法:
1、 外國政府再造經驗的概述:
晚近,各國政府著名的政府再造措施包括:紐西蘭的「行政文化重塑運動」(Reshaping Administralive Culture)、「邁向公元二0一0」(Path to 2010)、英國的「續階計畫」、「效率小組」(Efficiency Unit)、「公民憲章」(Citizen’s Charter)、「服務品質競爭」(Service Quality Competition)、「跨部會解除管制小組」(Departmental Deregulation Unit)、德國的「新領航行政模式」 (Neues Steuerungs model,NSM)、「行政彈性工時」(Administrative Flexible Time)、法國的「行政現代化政策」(the Administrative Modernization Policy)、荷蘭的「行政自動化」(Autonomisation Reform)、瑞士與奧地利「新公共管理」運動(Kickert1997:3-7)、美國的「全國績效評鑑委員會」、「勵革實驗室」(REGO Lab)、加拿大的「公元二00五年新制文官」(Public Service 2005)、澳洲的「文官改革法」(Public Service Reform Act) 。整體而論,各國的政府再造,係以下列前提為基底:
(1)、行政職能係以「績效戒呆」為主要重點,而非僅是「依法行政」而已。
(2)、引進「類似市場的競爭機制」,例如民營化。組織重組等,藉以加速公共財的生產與傳輸。
(3)、落實「顧客導向」的理念。
(4)、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政府係以領航為主要職能,毋需汲汲營營於操槳工作。
(5)、解除過時管制。
(6)、授能組織成員。
(7)、重塑行政文化。
2、我國政府改造推動情形:
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波行政改革(1948~1987)、第二波政府再造(1987~1998)、現今扁政府的政府再造。本段落主要以扁政府的政府再造為主。為了增進政府的行政效率與回應力,總統邀集各界人士於90年「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議」中組成「政府改造委員會」,推動政府改造事宜。同年政府改造委員會召開,確立了政府改造的的願景為「具全球競爭力的活力政府」,訂定「興利創新的服務機制、彈性精簡的行政組織、專業績效的人事制度、分權合作的政府架構、順應民意的國會改造」為改造的五大目標,並將行政院組織改造列為第一要務。
當前行政院組織改造的基本作法是透過各機關合組工作圈,就性質相同或近似的業務進行塊狀整合檢討。更明確的說,行政院是以「四化」的策略來實現「民間可以做的,政府不做;地方政府可以做的,中央政府不做」的組織改造基本精神:
(1)去任務化:即「解除管制」,使政府機關不再負有執行部分業務的任務,以節約公共資源。
(2)地方化:指將現行中央機關辦理的業務,改由地方政府辦理,使得政策執行更符合地域性及親近性。
(3)法人化:即是由原本由政府組織所負責的業務,改以公共法人來辦理,打破以往政府--民間團體的二分法,使得政府在政策執行上,能更具有彈性,並引進企業經營的精神,使業務推動更為專業、有效。
(4)委外化:委外辦理,意指將業務委託民間辦理。各國的政府改革皆把委外列為重要的改革策略,其具體實施方法包括業務外包、民間投資經營、BOT、公營事業民營化等,主要的目的在於提高資源運用的效率。
除了四化策略,政府亦以務實的態度進行必要的組織調整,研擬多項急迫性組織法案。

台長: 小聲(lauda)
人氣(2,71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