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4-02 10:00:04| 人氣43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歲末憶往─ 母親 .家族 .出家(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5.母親與大伯母感情很好,親如姊妹。每次遇到「觀音生」或「洗佛」(浴佛節),兩人相偕前往麻豆保濟寺、關帝廟禮佛參拜。

關帝廟在五王廟附近,這是有名的正宗麻豆文旦出產地,早年由出家師父住持。如北港朝天宮歷來也是由開元、竹溪寺 派下的師父住持,捷圓和尚(18791948)、眼淨長老(18981971)等生前皆當過朝天宮住持,據傳這與當初迎請媽祖來台,是臨濟宗出身的師父有關。

早期台灣人的信仰,佛道是不分的,有人說,台灣人很博愛,什麼都信,什麼都拜。自己不覺得奇怪,但在外國人眼中,往往難以理解。在台日本人酒井亨先生,最近在《蛤ㄏㄚˊ!台灣人來了》(大是文化出版,20137月)一書中,說他在台灣住了十幾年,覺得台灣人,「神也拜、鬼也拜,信仰超虔誠。」真是觀察入微、一語中的。

「多神」信仰不同於「一神」信仰,特別是「三教混同」之信仰,更是長久以來深受中國文化之影響。日治時代北園精舍鄭少雲老師在「提倡佛陀的本色」一文中,將台灣人的信仰觀說得淋漓盡致。此吾在「三慧叢書」「日治時代台灣佛教略談」中曾論及,茲不贅述。(詳《台灣佛教詩對拾遺》P.1P.28,台北三慧講堂出版,19907月)

60年代以後,台灣佛教弘法逐漸普及,相當程度改變了台灣人的信仰與對佛教的認知,我的家族在這一波的正法洗禮下,從原本神佛不分、佛道混同的傳統信仰,導向正信佛教。出家前,父母、族人在多年聽經聞法、參加共修,進而受持在家五戒、菩薩戒者不在少數。

佛法之弘揚有賴於優秀人才之培養,正知正見的弘法師可以引導無數眾生,邁向正確的解脫道。

因為念佛會的成立、運作與場地提供,跟家族有關,特別是父親的發心與長期護持── 終生義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此吾在「父親與我」追思文中曾述及。

現今「慧光佛堂」的前身「麻豆念佛會」,家父母、大伯母及族人等多位長輩之晚年,幾幾乎奉獻於此,以各種善巧方便,接引鄉梓父老、親朋好友,一起來信佛、學佛。至今每憶及,不能不感謝三寶慈光的庇佑,在出家前讓我擁有如此殊勝、難遭遇之佛緣與助緣!

 6.天朗氣清,涼爽的午後,媽習慣坐在老家三合院,享受天然美景。有時與鄰居閒話家常,或雙眼垂閉、靜心念佛。偶或抬頭,眺望藍天白雲,飄然而過。

透過整排芒果樹,前面的大埕堀,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一片寧靜安詳!那時大埕堀,尚未被汙染、填平,建蓋新市場;常見黃色小鴨成群結隊,在鴨爸爸、鴨媽媽帶領下,往來浮萍間,啄食嬉戲。夏天傍晚,蛙鳴不斷,大人小孩,一竿在手,或釣魚、或捕捉青蛙。

「我家門前有『小河…』」,不!不是「小河」,是「大埕堀」。這鮮明的記憶,永恆的懷念,栩栩如生,既寫實又溫馨。六十多年後的今天,一點也沒褪色!

南台灣的夏日漫長,午後五、六點,天色依然明亮,馬路上放學的孩子,一個一個回來。霞光普照中,慈母倚閭望兒歸,上班上學的,還有忙著莊稼的,如倦鳥歸巢般,回到溫暖的家。這是母親花甲之齡,將主持家務工作全部交予嫂嫂後,家居生活之一斑。

7.初中時,下了課,搭巴士,我經常在下街(老街)媽祖宮前下車,因碾米工廠與媽祖宮比鄰而立。那時哥哥們一個個被徵調去當兵,父親負責米行生意,無法兼顧。母親在上班時間到碾米廠,照顧內外一切大小事務。

文靜細膩的母親,她的才華比起男人毫不遜色,這大概是遺傳自外婆精明能幹的辦事長才與協調能力吧!

陪著工作完畢的母親,夕陽餘暉下,在慈母身旁,邊走邊談一天的所見所聞及新鮮趣事,慢慢地走回老家。那幸福充實的感覺,在往後的人生中,即使遇到再大再多的艱難、挫折,都可以安然渡過。

父母之愛,何其深廣!永遠支撐著兒女,不因一時之障礙或時運不濟,而喪失對人世間之信心與希望。因為我們曾經擁有過長輩足夠的愛與疼惜,才曉得如何去寬恕、去回饋需要的有情眾生!

8.最近小祥陪我去區公所領了「敬老卡」。

啊!不知不覺已邁入「老人」行列,讓你不得不承認是「初老」之人了。但「人老」,「心」可以「不老」!先決條件是你必須活得健康。身心靈整體健康,照顧好自己,才能不拖累別人。

老人自有老人的生存之道,從工作第一線退到幕後,應是人生自然之轉型。學會放下,放慢腳步,輕鬆看待人生,過簡單有規律的生活,少量多餐,飲食控制,天天運動,禪那調心,吸收新資訊等,是每天自我要求的功課。

孔夫子浩歎:「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世間一切,有來有去,歲月如流水,一去不復返,「我的青春小鳥不回來」!回首前塵,衷心感謝父母、姐姐早年之叮嚀:「(不可)使查某嫺仔(婢女)。」要學會獨立,獨立才能自主,才能做「自」己的「主」人,不必受制於人,才談得上尊嚴。千萬別偷懶,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假手他人,儘量自己來,勿存依賴之心,或隨便使喚人,把人當「查某嫺仔」使用。

這勤勞、勤儉,樸素、認真的家風,適與弘ㄧ大師(18801942)生平所倡導的「惜福、習勞」、「持戒、自尊」不謀而合。此一美德、好習慣之養成,讓我出家後,乃至出國留學,及在弘法過程中,終生受用不盡。

今生有緣,身為釋子,自當盡形壽、獻身命,不忘初心 ──「常懷出家第一念」,為法為人,永不退轉!方足以報三寶恩、父母恩、眾生恩與台灣母親土地庇護之恩── 四重恩於千萬分之一!(全文完)

   禪慧法師─ 2013.12.8 三慧講堂25周年慶(轉載自「妙林雜誌」20142月號)

本文轉載自願海-「人間遊戲」學佛部落 2014.04.02

台長: a-shun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