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3-20 17:25:21| 人氣3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歲末憶往─ 母親 .家族 .出家(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嗯!觀音頭很莊嚴,很好看!」

出家後,寒假回家省親,順便拿學費,一踏進母親房間,媽見到我,笑著脫口而出。

1968年暑假,佛歡喜日出家不久,我就直接到佛教學院,因為是「先修班」資優生,直升「佛教學院」一年級,不必參加入學考試。所以在學院招生考試當天,我擔任臨時知客,為考生及陪考之家長、師父們服務。緊接著,就開學了。因此爸媽及家人看到我的出家相,大約是在半年後。

2.當時「出家」風氣沒現在這樣開放、普徧,對一個大家族來說,有人「出家」── 這是相當震撼的事。因此凡事儘量低調,以免引來過度關切及不必要的阻撓。

那時雙親都還健在,決定權在父母手上,只要父母點頭,外人當然無法置喙,所以第一關必須通過父母親的「考驗」!

爸媽對我的出家,「你要想清楚!心頭要抓乎定!沒有人逼你,要你去出家;未來的路、修行的路,是你自己要走,父母不能照顧你一輩子。」爸媽真正擔憂的,只此而已。

「菜籃要捾到底」── 堅持到底,絕不可三心兩意,半途而廢。這是半世紀前,台灣佛教界及一般人的看法,我的父母、家人也不例外。

那個時候還沒有「短期出家」這回事,聽都沒聽過!「出家」哪有「短期」的?幾個月、幾個禮拜或幾天?絕對沒這回事!要出家嘛,那是一生、終生大事。就如同女孩子「出嫁」、結婚,是終身大事,而非兒戲。不是想「出家」就出家,想「還俗」就還俗,那樣簡單、隨便。

總之,這不僅關係到個人前途,還有整個家族的面子問題!更嚴重的是,一旦半路「還俗」,即使你再怎樣傑出、優秀,這個社會也不可能再度接受你,很可能把你批評得一無是處。可見當時社會之保守,與對佛教、對出家人誤解之深!

3.以佛教為國教之泰國, 「短期出家」三個月,接受僧團生活訓練及軍事、政治等基本常識,是每一個年滿20歲國民應盡的義務,就連國王亦然。「短期出家」等於學校學生之軍訓教育或服兵役,是成年人之象徵,也是光榮、尊貴之修行。

中南半島緬甸、越南、泰國、高棉等南傳佛教國家,傳承自印度佛教及斯里蘭卡(錫蘭、古師子國)上座部佛教之思惟,和華人社會不同。

佛教之「剃髮出家」與中國儒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之思想衝突。特別是,從「孝道」倫理的立場,捨棄家族出家,就「宗法」制度代代相傳視之,乃是不可原諒之事。

根本上,華人與印度等不同文化圈的思考 ── 這不是簡單的問題。清代以來,台灣文化受到中國儒家思想之影響,乃不可否認之事實。

以現在泰國曼谷王朝為例,拉瑪一世、拉瑪二世,皆曾出家為僧。號稱英明之王的拉瑪四世(18511868),在未登位前,曾奉父王拉瑪二世之命,出家做比丘27年,法號金剛智,創立「法宗派」,關心佛教改革,制訂多種管理佛教僧團之規約,提倡「敬法節」(Māgha  Pūjā),興建「佛統大塔」(Pathama  Cetiya),為泰國最大之佛塔。後傳位王兄拉瑪五世,即朱拉隆功王(18681910);再度出家,領導編修巴利三藏,編成39冊,印刷1000部,贈送各國圖書館典藏研究。這是南傳佛教國家及世界上,從貝葉聖典到最完整紙版印刷之始,於佛法弘揚,厥功甚偉。

在教育上,設立大宗派「大舍利寺學院」(高級巴利文研究中心),及法宗派「皇冕學院」(高級佛學研究中心);此即今日「皇冕佛教大學」及「朱拉隆功佛教大學」之前身。

19636月來過台灣訪問之泰皇拉瑪九世蒲美蓬(1927〜 ,拉瑪五世朱拉隆功王之孫),依泰國傳統風俗,曾在玉佛寺 出家做比丘15天,然後再捨戒還俗。(詳平川彰教授《印度、中國、日本佛教通史》,春秋社1977年出版。 淨海法師《南傳佛教史》,慧日講堂1975年出版。 鍾梅音《海天遊踪》,大中國圖書公司1966年出版。)

4. 對偌大的一個家族而言,從來也沒有人去「出家」。雖然父母這一代都是虔誠的佛教徒,而且都受過「在家菩薩戒」,但也只是「在家修」,對孩子想「出家修行」這樣的決定,短期內終究難以適應!

父母也知道我自幼與佛有緣,經常隨長輩到佛寺禮佛、坐禪、聽經,但萬萬沒想到,自己的孩子長大後竟然想去「出家」── 到底是說真的,還是一時興起?為此,爸媽也考了我好幾年,最後才「默許」的。但為了減少衝擊,不宜宣之於口。

佛制「出家」,須先取得父母同意。若已婚者,須另一半諒解,先解除婚姻關係乃可。南傳佛教沿襲印度佛教,有「短期出家」的,也有「長期出家」的。

近 一、二十年來,南傳佛教傳入台灣,信仰者慢慢多了,有些地方舉辦「短期出家」活動,讓有心出家者,先試試出家生活對自己合不合,再決定是否「長期出家」。 故「短期出家」在今天的台灣佛教已不稀奇,一聽到「短期出家」不再像五、六十年前那樣大驚小怪了。就像以前夫婦之間關係再怎樣緊張,忍了一輩子也少有離婚 的。但工業化後,社會環境變遷快速,女人經濟獨立,不必受制於男方;十多年來平均三至五對夫妻就有一對離婚的。

如此比喻,或許不很恰當。但以「出家」來講,如果無法適應「出家生活」,卻仍留在佛門混日子,或硬撐下去,不但對自己不好,對佛教帶來更大的傷害亦未可知。故「還俗」在佛教是被允許的,但並不提倡。

佛教出家並非只指「出」兩片大門之「家」那樣簡單,更深廣之含義是「出」離三毒煩惱之「家」、「出」離三界火宅之「家」、「出」離無明愛染之「家」、「出」離顛倒妄想之「家」,……。打破無始以來之種種框框、自我設限,不斷的超越自己、挑戰自己,激發本有內在潛力,才能得大自在、大解脫! 

「剃除鬚髮」現出家相,只是外在形相之改變,下定決心、離塵脫俗之第一步而已。佛言「一切唯心造」,一切由自己的「心」作「主」── 只有自己才是真正「心」的「主」人!沒有人勉強得了你,堅忍不拔之意志力與經得起考驗之人生,才是「真正出家」與否之關鍵!(待續)

─ 禪慧法師 ─ 2013.12.8 三慧講堂25周年慶(轉載自「妙林雜誌」20142月號)

本文轉載自願海-「人間遊戲」學佛部落 2014.03.19

 

 

台長: a-shun
人氣(33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三慧佛學講堂-禪慧法師 |
此分類下一篇:歲末憶往─ 母親 .家族 .出家(下)
此分類上一篇:素食 .菜食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