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10-04 00:23:06| 人氣18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罵神經病有罪,罵人渣無罪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聯合報社論..白色力量退潮 綠色力量卻獲漁利
.聯合報黑白集.國家認同不能黑臉白臉
.經濟日報社論.紅色供應鏈威脅下 台商何去何從?
.聯晚午後熱評.罵神經病有罪,罵人渣無罪
.聯晚午後熱評.離婚不能傷到孩子
.聯合報社論..白色力量退潮 綠色力量卻獲漁利
.聯合報黑白集.國家認同不能黑臉白臉
.經濟日報社論.紅色供應鏈威脅下 台商何去何從?
.聯晚午後熱評.罵神經病有罪,罵人渣無罪
.聯晚午後熱評.離婚不能傷到孩子






聯晚/罵神經病有罪,罵人渣無罪

2015-10-02 14:55:57 聯合晚報 午後熱評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是法治國家的基本原則,但從最近幾個司法案件來看,似乎不是如此。

連惠心罵了壹週刊記者一句「神經病」,遭檢察官以公然侮辱罪起訴,聲請簡易判決處刑。但大家記憶猶新的,馮光遠罵金溥聰「蠢才、賤貨、下三濫、人渣、男妓、媒體敗類」,引用相同的法律條文,法官卻認定無罪。從罵人的文字來看,輕重之分非常明顯,待遇卻有雲泥之別,何以致之?

北檢對連惠心起訴的理由,是「考量雙方和解未果」;而馮光遠被判無罪,則是評論「應屬對公共事務評論」。換句話說,雙方最大的差異,在於是否涉及「可受公評」的公共事務,法官認為金溥聰作為公眾人物,應接受所有批評。

所謂的公然侮辱,指的是「未指明具體事實而為抽象之謾罵,以致貶低他人之人格」,這與是否公眾人物無關,除非被告可以具體舉證當事人確實是「賤貨、下賤」,甚至「男妓」,否則當然屬「抽象的謾罵」。因此,罵人「神經病」有罪,罵人「下賤、人渣、男妓」卻沒事,令人匪夷所思。

司法人員看待這兩件事,根據的是法律,個人的價值判斷,還是意識形態?否則,同樣的馮光遠,罵盛治仁「人渣公務員」,被判了拘役20天;今年年初,南部有人罵鄰居「神經病」,被判拘役50天;但兩年前,一位新北市議員罵人「神經病」卻被判無罪,標準明顯不一。

當然,起訴不等於判決,不同的法官、檢察官心證各異,似乎很難要求每位司法官有完全相同的標準。但落到馮光遠、連惠心這兩個被告身上,已經不僅僅是心證不同的問題,而是明顯的「一套法令,兩套標準」,令人無所適從。

不可否認,這樣子的司法,已經讓人民不管是原告、被告,上法院都只能像是買樂透,「看運氣決定結果」。如果我們的社會,真的變成「罵神經病有罪,罵人渣無罪」,或「法律之前,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平等」的社會,那離法治還遠得很。




聯合/白色力量退潮 綠色力量卻獲漁利

2015-10-03 02:23:0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從苗栗「今日拆大埔,明天拆政府」,到洪仲丘「一九八五公民運動」,再到反服貿「太陽花學運」,一股由下而上的力量讓執政的國民黨受到重創。乘勢而起的「白色力量」,將柯文哲送進台北市府,其溢出效果讓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慘敗,明年的大選也可能因此再度政黨輪替。

然而,造成政治板塊位移的這股白色力量,不過短短十個月的時間,卻已出現退潮、崩壞的現象。過去兩年的「公民運動」對國民黨最大的批評,不外親中、能力、操守與正義等幾項;但柯文哲主政的台北市府,在十個月內卻把這些公民高度質疑的問題示範演出了好幾回。

例如,柯文哲參加「雙城論壇」,呼應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兩岸一家親」;這樣的表態,恐怕連國民黨主流意見都不敢提。在蘇迪勒颱風中,柯文哲不坐鎮防災指揮卻「在家清冰箱」,並讓台北市民喝下多日黃水;再如悠遊卡公司的「波卡事件」、大張旗鼓的「五大弊案」結果是虎頭蛇尾、虛張聲勢,再加上南港瓶蓋工廠的跳票事件,在在證明柯市府的執政能力遠不如預期。昨天,在北市府抗議強拆汀州路「龍腦戶」的都更受害者聯盟,更諷刺白色力量已變成「白賊力量」。

最受質疑的核心問題,還是柯市府對「操守」和「正義」的堅持。面對「非自己人」的信義、內湖警察分局長,柯文哲疾言厲色,毫不留情;但面對輔選有功的「親信」如悠遊卡公司董事長戴季全、市府顧問洪智坤等人犯下的過錯,卻假裝視而不見,甚至極力包庇。處理都更問題時,柯市府更是渾水摸魚,未取得屋主同意,就讓建商拆了「龍腦釘子戶」,承諾和執行完全是兩套標準

先前號稱「公民力量」的運動者,以「特權」、「跳票」、「親中」、「看報紙才知道」等語痛批執政黨;但時移勢易,同樣的批評如今都折射回到白色執政者身上。這樣的變化,證明當初白色力量的許多指控是吹毛求疵或欲加之罪;而今,批評者非但做不到自己高掛的標準,甚且變本加厲。以「親中」指控為例,柯文哲的兩度妥協證明政策不能一廂情願;他在用人處事上的雙重標準,一點也沒有更高明。而隨著波卡風波的轉折,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轉向「維持現狀」,乃至「龍腦釘子戶」被秒拆,都顯示先前「公民運動」或「白色力量」所高呼正義都是看人行事,目的只為政治鬥爭。

在「白色力量」崛起中,引人注意的一例,是這次「替代役關說事件」的主角。此人當初在選舉時幫柯文哲負責「大數據分析」,教導柯文哲什麼議題該說、什麼議題不該說,助他安然度過包括MG149、老鼠尾竊聽事件等危機。說穿了,所謂「政治素人」之敢言,不過是不同「包裝術」下的產物。透過這樣的包裝,製造了許多「有謀略」卻「沒信念」的施政花招,但一經嚴格檢驗,立刻就露出了馬腳。

不可否認,「白色力量」的迷幻效果已經在退潮當中,這點,人們已經目睹。但許多人尚未意識到的是,「白色力量」對選舉和政治造成的「外溢效果」卻仍未停止,這則必須提醒大家注意。儘管多數民眾對藍綠兩黨的表現都不滿意,但「綠色力量」無疑是兩年來白色力量外溢效果的最大獲益者,尤其是明年初的大選,將會大舉收割其稻尾。這樣的結果,除了諷刺,也讓人憂心。

諷刺的是,「白色力量」之崛起,是出於對執政黨的不滿;如今這股力量在公民的支持下取得政權,卻無法用行動證明自己有超越現狀的能力,有時表現甚至更糟。令人憂心的則是,民進黨過去執政八年也寫下了一本「負面教材」,如今卻藉公民力量風潮再起,又利用白色力量批馬的力量大收漁利。從簡單的民主算數看,這絲毫不合邏輯。

民主政治透過選舉來擇優汰劣,以求取演化;問題是,在擇優汰劣的過程,有時充滿奇怪的干擾因素,讓民眾無法識別優劣與真偽。若批評的力量遠大於建設的力量,若包裝的效果遠超乎產品本質,那就極有可能落入劣幣驅逐良幣的漩渦。在白色力量光環消退之際,綠色力量卻大獲其利,這樣的矛盾,誠然是值得人們警惕的事。




 

聯合/國家認同不能黑臉白臉

2015-10-03 02:23:0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李登輝發表「日本祖國論」,蔡英文說「尊重,包容」。賴清德說「我主張台灣獨立」,蔡英文說「希望外界不要無限上綱」。

是否包容或無限上綱,那屬於民間言論自由的民主範疇。但李和賴所說,皆是涉及國家認同與憲政體制的根本問題,蔡英文既是中華民國總統參選人,她必須表明她自己是否贊同「日本祖國論」及「我是台獨說」。中華民國總統在何謂祖國及是否台獨上,沒有左顧右盼的餘地。

國家認同不能有「黑臉白臉」的操作。蔡英文是白臉,操弄「借殼上市」,宣稱「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推動論」,及「民進黨一直捍衛中華民國」。但李登輝為綠營精神象徵,賴清德為現任公職的民進黨一哥紅星,則公開宣示主張「日本祖國」及「我是台獨」,以鞏固「心靈台獨」。

此種黑臉白臉的操作,可知李賴等台獨靈魂人物,及被說成有「台獨天然成分」的太陽花族群,才是綠營的中央廚房;蔡英文只是繫著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為圍裙的前場跑堂,其角色是在掩護「借殼上市」的台獨大餐。

黑臉白臉的手法若要奏效,必須是要讓別人看不穿雙方的勾結。但像李賴如此直言無諱,又像蔡英文如此曲意迴護,這種黑臉白臉反會增加外界的疑懼。

黑臉白臉的場景顯示:一、台獨的引擎是操在李登輝、賴清德及太陽花之類的人物手中,蔡英文完全沒有能力節制綠營的台獨勢力;二、因此,蔡英文的台獨漂白言語,亦完全不可信任。

綠營中,黑臉是廚房,白臉是跑堂。如果蔡英文不能收服這些台獨黑臉,她如何能建立其白臉的可信任性?




 

經濟/紅色供應鏈威脅下 台商何去何從?

2015-10-03 02:23:0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今年以來,台灣出口成長率連續衰退,原因之一是全球經濟不景氣,另一方面,與大陸「紅色供應鏈」快速崛起有密切關係。30年來台商大量赴大陸投資,帶動大陸產業全面發展,兩岸的主要產業型態十分相似,尤其是電子資訊產業。大陸本土企業在提供原材料與零組件的能力建立之後,開始取代外資企業提供的原材料與零組件,形成所謂的紅色供應鏈,而這些供應鏈所生產的正是台商的產品,因此對台商的影響最為明顯。

1980年代末期台商開始赴大陸投資時,主要是把大陸子公司當做生產基地,先從台灣母公司進口原材料和半成品,在大陸組裝和加工之後,再出口到第三地,兩岸因此形成垂直分工的情況。台灣對大陸投資愈多,生產愈多,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也就愈多,而且主要是以零組件和半成品為主,在早期台灣對大陸出口產品中超過九成是零組件與半成品;其後,由於大陸本土企業逐漸成長,部分取代了台商企業的生產,也取代了一部分台灣的進口,使得近年來台灣對大陸出口中零組件與半成品的比重逐漸下降,但既使如此,現在台灣對大陸出口產品中,零組件和半成品的比重仍然維持在七成左右,這種「產業內貿易」的特色主要就是台商投資所帶動的結果。

最近幾年來,由於大陸市場本身具有大規模的特性,使得大陸本土企業的生產技術與生產規模逐漸擴大,其中不但有許多產業的發展與台商相似,而且由於規模經濟的特性,大陸產業也逐漸發展出許多台灣並不具有生產優勢的產業。

重要的是,由於大陸本身想要加速其產業發展,在政府大力鼓勵或直接投資下,造成許多產業都出現過度投資的現象,例如DRAM、LED及太陽能電池等產業。當大陸過度投資在這些產業時,由於其規模夠大,立即造成這些產品價格下跌,結果不但大陸廠商蒙受損失,也間接造成台灣生產相同產品廠商的損失。

傳統產業也出現類似的狀況,包括汽車、石化與紡織等,當大陸大量投資在這些產業時,他們生產這些產業的零組件與半成品的能力逐漸增加,對於進口的需求就會漸漸減少,也就是說,當紅色供應鏈逐漸擴大時,大陸也正在進行所謂的「進口替代」,而台灣對大陸的出口就受到直接的衝擊。

由於大陸生產成本低於台灣,台灣產品的競爭優勢快速流失,因此兩岸台商都必須嚴肅面對此一問題,我們建議:第一,台商必須加速研發,提高技術層級,唯有一直保持與大陸廠商的技術差距,才有可能減輕競爭壓力。

第二,台商必須進行產業轉型,這對於位在大陸的台商更是需要,比方說,要儘速從勞力密集型升級為技術密集或是資本密集。

但是,依據經濟發展的經驗來看,通常產業升級的方式是淘汰現有技術層次較低的廠商,引進技術較高的廠商,也就是說,現存廠商想要直接升級並不容易;比較可行的方式可能是讓現有廠商轉型到其他產業,比方說,轉型為服務業,強調物流、通路與品牌;或是直接改到其他產業,例如房地產開發等等。

第三種解決的方式,就是利用兩岸協議擴大兩岸產業合作,深化兩岸分工與合作,包括避免重複投資等,但是此種作法必須允許雙方企業相互投資,以分享市場及利潤。在兩岸交互投資仍然十分敏感的現在,尤其是不易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的情況下,此種深化分工與合作的政策可能不容易實現。

最後一個建議就是,兩岸的貨品貿易協議應該加速談判並簽署,因為如果台灣的產品得以免稅銷售到大陸,可以讓台灣產品更具有競爭力,協助台灣廠商爭取到更多的機會。




 

台長: 股台
人氣(18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數位資訊(科技、網路、通訊、家電) | 個人分類: udn.社論 |
此分類下一篇:台灣缺的和不缺的
此分類上一篇:為什麼一條死魚打不贏排廢官司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