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7-27 00:28:45| 人氣2,98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劉鳳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怎麼解釋國寶級舞蹈人類學者?關於劉鳳學有其學生所著作的《劉鳳學訪談》,以舞蹈專業的眼光詳述當代大師,該書已將其敘述完備。

 

「舞蹈是科學與感性的結合」,舞蹈是歷史、技藝、藝術、美學、生理、心理、力學、音樂的綜合展現。舞蹈是物質在不同的時間、空間裡,動作移動展現的影像。力量展示在人文思考後有動作,但動作是沒有顏色的,可是把該動作放在特定時空、政經背景下,動作會浮現它的顏色、態度與指涉。想起她曾道「以身化作春秋筆,寫盡人間情與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民國39年左右,台灣舞蹈家一隻手數得完,只有她跟高棪(1908-2001)、蔡瑞月(1921-2005)、李淑芬(藝名李惠美、鈴木惠美子,1918-)、李天民(1925-2007)。現在民間舞團林立、公園裡老公公也迷跳舞,台灣舞蹈學校成立,目前還有五六個研究所。當前舞蹈發展蓬勃媲美唐代,歷經魏晉南北朝動亂後,隋唐經營下,文化、藝術蓬勃,中華民族的處境如此。

 

劉鳳學說舞蹈不是玩身體、玩時代潮流,不要被哪個人的技巧所囿。兩幕畫面深深映於其的腦海,一是搭火車由齊家爾到長春時,看見一個農民迎著強風於茫茫大雪向前邁步,壯偉的美;一是在霧台田野調查時,看見魯凱族的婦女隨手取朵黃花簪在耳際。尤其後者,直接促成其頓悟,不拘泥於中國或民俗,開創其雍容、浩瀚的大器舞風,上至盤古,下至未來,一切東西都要為她所用。這兩幕畫面是她藝術創作的原型,天地人融成一體。

 

劉鳳學的作品可概分四大塊,一是創作,一是原住民舞蹈,一是儒家舞蹈,一是唐樂舞。

《大漠孤煙直》是新古典舞團民國89年的舞作,今年會再度演出。她的作品都帶著蒼涼、壯闊。《大漠孤煙直》藉著重力的移動、失去平衡、推、擠,親暱、視線卻始終不相交的雙人舞、原住民的動作、空中的撞擊、離心力失去等等人體的控制來呈現生命的真實樣貌——孤寂。肢體延展到極致,下一秒失去平衡,她要的是極致的瞬間、張力最大的那個時間點,那是她所追求的美。


如果說有一個作品能概括藝術家的一生,草間彌生是〈無限的網〉,莫內是〈睡蓮〉,杜象是〈大玻璃〉,舞蹈家劉鳳學是《大漠孤煙直》。首演於民國89年5月13日台北市國家戲劇院的115號作品〈大漠孤煙直〉靈感源自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它是暨《西塞山前白鷺飛》、《可憐身是眼中人》後,她第三齣以詩詞為題的舞作。好奇她是對王維有特別情感,還是對《始自塞上》一詩有情感,那為何不用「長河落日圓」?她答「我就是喜歡大漠孤煙直」。

該詩恰巧國小畫過,小學時代有「詩畫童年」作業,將詩繪圖,小學時最認真的就是這樣功課了。詩詞哪裡是用來解剖研究或放在顯微鏡下解析的,詩詞本來就是拿來畫畫的啊!劉鳳學則是將文學拿來舞蹈。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詞彙展現橫向與垂直的線條,「大」、「長」、「落日」壯闊寂寥;沙漠裡的沙被風捲起如「煙」、「直」沖上天;「落日」是白金色的還是橙紅色的?不見盡頭的、被光映著閃閃發光的河,空中懸著要掉不掉的太陽,直沖天際的沙,生命跟大自然的雄偉相比是微小、孤獨的。

《大漠孤煙直》舞台以張衡(西元78~139年)的渾天儀設計,搭配趙季平所作典雅的中國風配樂。〈大漠孤煙直〉展現了她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她的生命觀。孤寂是她的生命歷程,遼闊是她的藝術境界,她追求極致之美。

為什麼要搬出該作於今年演出,我聯想與其「第二舞段:悲愴─悼921大地震」有關,因為日本311震災,可是當我詢問,她的回應是拿出DM反問「哪一段?哪裡有悼921大地震」,真的很尷尬。我看到過DM說明該作「第一舞段:千山獨行;第二舞段:悲愴─悼921大地震;第三舞段:求索;第四舞段:獨行 」,好吧!看來DM不是編舞者寫的,而且觀眾不應該相信DM及一切文字相關說明(包含我寫的這一篇)。


劉鳳學畢業於國立長白師範學院(前身長春女子師道大學)的音樂體育系,學分包含樂理、作曲、歷史、人體解剖等等。她慶幸修習過作曲,舞蹈創作重視音樂感。她修習過芭蕾,該舞對關節的訓練很重視。她指出制式、僵化的芭蕾,一千年後會被時代淘汰。

她是台灣第一位有制度的採集原住民樂舞的舞蹈家,好奇其為何會對原住民文化感興趣,她答,她生長在冰天雪地的中國東北,曾收到日本小男孩高橋英一的卡片,其上有阿美族服飾的原住民依靠在椰子樹上。「民國36年,我選擇到台灣」,參與過花蓮豐年祭,那時候的豐年祭原住民對祖先崇拜虔誠,從早舞蹈到晚,累了就短暫休息,倚靠在椰子樹上吃毛雞。

民國54年起,劉鳳學每年找1、2族研究,因為山地有管制,上山前先給政府寫信申請,找一位山地同胞帶路,用日語與原住民老人交談。原住民沒有文字不代表無文化,他們的祭典、歌曲、舞蹈包含智慧、禮俗的傳承。例如賽夏族舞姿重臀部,因為他們有臀鈴;布農族的8部合音等。

民國42到74年,劉鳳學在臺灣省立師範大學(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科系任教。民國56年曾演出其醞釀10年後發表的《民國四十六年—頓悟》,因為46年是其舞蹈的開竅年。當時師大系主任江良規問她想創造中國現代舞,但是對中國古典舞有什麼了解?於是,她開始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路。民國59到61年於德國福克旺學院(Folkwang Hochschule)隨克努斯特(Albrecht Knust)研究「拉邦舞譜與其應用」、隨居里錫(Hans Zülich)學編舞。70到76年劉鳳學赴倫敦拉邦中心(Laban Center for Dance and Movement London)攻讀,取得英國國家哲學博士學位。

拉邦舞譜將動作的構成,化為包含方向、高低水平、節奏、身體部位等基本原則,將動作的紀錄成為國際通用語言。劉鳳學學術文章將拉邦舞譜補完,又將其在台灣推廣。    《大漠孤煙直》於92年出版;她寫的書籍還有《教育舞蹈》、《舞蹈概論》、《倫理舞蹈人舞研究》、《與自然共舞-台灣原住民舞蹈》。

54到55年劉鳳學到日本「國立東京教育大學」(今筑波大學)習「舞蹈創作法」,並於宮內廳研究「嚥樂舞」,手抄安史之亂前遣唐使帶回日本的樂舞譜。1972、1984年赴韓國研究仿儒家舞蹈「宗廟舞蹈」(宋朝傳入之「儒家舞蹈」,15世紀時為韓國所改創)。83年成立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90年成立「唐樂舞」,93年設立「紅樹林劇場」。89年她舉辦《第一屆舞蹈創作電腦應用專業研習營》,推廣編舞軟體Life Form,首先將電腦編舞軟體課程引進台灣。

不同於其他藝術家的隨興,劉鳳學維持每年至少一部新舞作推出,親自指導學生,鼓勵青年編舞家創團,致力於舞蹈人類學的推廣。她經常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中發表論文,建議政府改革舞蹈藝術教育制度,中小學舞蹈班及7年一貫制舞蹈教育制度即是劉鳳學提出的構想與課程架構。曾獲教育部第一屆國家文藝獎之舞蹈獎,薪傳獎,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一屆舞蹈藝術獎及兩次CORD舞蹈學者獎。


語言學家調查,每14天就有一種語言從地球上消失。人類的古老文化,尤其在宗教裡舉行之舞蹈文化,突顯出該民族的宇宙觀、哲學觀、人體觀、媒體觀和人的思維,以至於文化演進的過程。因此,民國96年起,劉鳳學舉辦舞蹈文化人類學研討會,「2011音樂舞蹈文化人類學研討會」將於10月舉行,請洽新古典舞團Neo-Classic Dance Company

「北大荒」永遠在她的心中,她說:「我是典型滿族的價值,人生的生活態度只有站起來」。面對自己的傳統、西方的傳統、自己的現代、西方的現代、民俗與流行,如何擷取、包容、再創作是最大的挑戰。如何使舞蹈成為永續文化DNA的一個部份是台灣當代舞蹈家不可迴避的使命。


她的第124號作品《傾盃樂》,10月在國家戲劇院,購票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唐中曲《傾盃樂》─
唐太宗命長孫無忌作《傾盃曲》,由魏徵、虞世南寫詞,用於宮廷慶典。至唐玄宗時與《舞馬》結合為大型歌舞《傾盃樂》。

【選粹】
唐大曲《春鶯囀》-
《樂府詩集》:「高宗曉音律,聞風葉鳥聲,皆蹈以應節。嘗晨坐,聞鶯聲,命歌工白明達寫之為春鶯囀。後亦為舞曲。」此為此舞之由來。

唐小曲《拔頭》-
民謠小調唱出復仇者的心聲;舞出復仇者的憤慨。

唐大曲《蘇合香》-
蘇合香乃是自西域傳入之香料,今日仍被廣泛使用;也可入藥,相傳印度阿育王服食蘇合香草藥而病癒,作此樂舞以示感恩。

唐大曲《團亂旋》-
唐睿宗時代,邵景作詩調侃身材矮肥的韋鏗之詩:飄風忽起團圞旋,倒地還如著腳鎚,莫怪殿上空行事,卻為元非五品才。」


跟本篇主角幾個小時的接觸後,發現她同樣的事重複提起,想研究她、追捧她或幫其立傳、著作的人請把握時間,一代國寶級舞蹈家,83歲了,要珍惜她。
 

台長: Blanche
人氣(2,98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