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7-28 12:20:13| 人氣39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角色的建立及卸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小劇場的作品內容,由於各式原因,在一般觀眾的眼裡,較難獲取的印象是,角色的豐富性。這當然跟小劇場的屬性有關。可能是,議題走向多取材意象式的形式風格,也可能是人才的累積與流動非常不易的緣故。
所以,同電視,電影的角色類型來看,非常不一樣!

好比說,小劇場的作品,其創作的數與質,都極其快速與反應,偏重心理與人性擷取,關於角色性格的深度刻畫,因其屬性而言,真的累贅!

在自己的「位置」首重觀察、吸收、體驗及其延伸,在演員的「位置」則在表現、重複、學習乃至控制,角色的「位置」就比較複雜,認定個人不同,但大致是,類型想像、細節理解、思考而至變化。

我們最常見的角色建立方法,就是先有一個虛擬的環境背景加上人物,而後,我們就採取,「接近」的方式,試圖靠近或達成這樣的一個目標。
這樣的一種方式,又包括了主觀與客觀的手法交用。

我曾說,其實每個人都能清楚知道且明白一件事情,試想,每個人都能清楚記憶自己在從小到大的生活之中,關於應對不同對象,包含師長,父母,朋友,戀人,或者同事,乃至其他人物時,我們皆能依著本能及利害關係,迅速就能轉換或擺出不同的態度來因應或處理,這樣的態度轉換,其實就是表演的基本原形!
換句話說,幾乎,只要具備舞台重複及舞台表達的簡單轉化,每個人都能「演」。

我們在生活中所向對象的態度不同,而產生的高度、位置不同,也就形成了所謂角色的原型了。而人際關係的界定,幾乎是互動所產生的對應軌跡變化。

小劇場其實有一個特色,其實就是在「演」「看」雙方,所形成的默契中,對於群體互動遠遠大於對於個體描述的興趣!(這其實跟觀眾心理有著很密切的關係)

在談及角色的如何建立前,就不能不談及「角色」是什麼的問題?
「角色」是什麼?它是位置不能移動,變化缺乏彈性且不會「長大」的,客觀地具備最大群體公約數,有共同性,會有模組、慣性、合理且具說服性。

剛才說到「接近」角色,哪打靶來說明,就是精確的,想辦法打的「準」一點,越靠近靶心,越理想。(說服力薄弱的角色表現,其副作用便為負面情緒,有沮喪、失敗、憤怒、反智等行為反射)

為了能精確地射近靶心,預備動作的步驟進行就成為必要或者複雜的姿勢準備,而在排練的過程中,可以這樣說,都在減低步驟間的磨合,以造成其流利印象及節奏掌握了。
體力、意志力、耐力、注意力、及想像力,便成為此一作為的檢驗標準!
(相信我,導演和觀眾,會這樣檢視你的一舉一動的,但別會錯意,我指的是你扮演的「角色」!)

如果,我們能檢視,自己在生活中的某個「場景」,看見自己扮演的角色位置及形象,其實,看仔細些,或感受深一些,便能清楚了解當中,充滿了無數地細節及流動,包含了場景細節及心理流動等,過程其實並不「簡單」!然後,我們一般都採取公約數的方式壓縮成為包含簡易指令如情緒、行動、壓力等將之成為映像式的「類型」包裹,以方便我們日後作為經驗擷取的方便模式。
這其中在心理背景及行動軌跡這類易被數量及統計的經驗及成果,就成了我們所謂「角色建立」的實驗方法。

在演員功課裡,我們要書寫角色分析,意在擷取其公約數成立後的類型,成為我所說的靶心,然後再進行「修正」,成為具說服性的排練動作準備。

角色的修正及完成,是在排練的最後一日,即完成,而演出,就是最後結果。
(如果,有人認為角色的建立是屬於成長型,一直長到演出完,恐怕會有下不了戲的感覺,其實,將表演的觀念界定在研室過程的不斷使用及重複,較能客觀的獲致實驗結果,重在歸納分析能力,而非情感演繹,是的確較佳的效果,但我無法反對說哪種方式就不對,這畢竟因人而異的!)

在排練中,我們做排練筆記,將角色的刻畫及演員任務,再更清楚地刪減的瘦一些,以方便同其他角色能擠進這個矮擠的舞台空間,明顯的,就是需要它更具效率性!(稱職的演員是能清楚明白自己在群體中的作用及需要的!)

角色無分好壞,只有起不起作用而已。你可以預設角色形象,在排練中削的瘦一些,這是原於自己的需要;或者,你也可以不預設,依照它人需要,建立角色,隨時調整位置,這都是可行的。角色的變化及獨特性,取決於觀眾的需要及其判斷,並非主觀單面的認定!

坦白講,我比較喜歡「發現」角色的說法,而非「創造」角色的。「無中生有」是比較困難,而且帶點負面的講法。

至於角色的卸下,如果你夠「瘦」的話,要卸下來就相對容易些了。畢竟,對很多時候,甚至,對某些人來說,不一定需要有建立及卸下的問題及需要的。

台長: 溫吉興
人氣(39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