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2-19 15:56:00| 人氣16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張忠謀EMBA三萬元講義(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董事會、CEO應如君子之交
  講到董事會的運作,先問問各位在場的同學,你們所知道董事會的功能為何?(學生回答:擬定經營方針、任免重要主管),這個書本上的答案非常完整。我要倒問你們,如果沒有董事會,這個公司會變成怎樣?我認為這個公司首長會變成獨裁者,一個國家的獨裁者,還是有人可以與他講話,但是公司的CEO如果太過獨裁,公司內完全制衡的力量比較少,會讓CEO為所欲為,公司變成私利,這樣的例子發生很多。好的董事會與CEO是相輔相成的,他們之間的關係既不是敵對,也不是橡皮圖章,所以這也是為何好的董事會並不多見。良好的董事會與CEO的關係,其中有些張力(Tension),但是董事會支持CEO到一個相當大的程度。

董事會可說是CEO的諍友。至於CEO對董事會,應視為可敬的諮詢對象,但CEO要有主見,要適當扮演強勢領導的責任。CEO與董事會之間是種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誼,如果一天到晚吃飯聊天也不是好事。至於董事會的職責,第一就是監督公司大方向的運作,但是不看細部的決定。第二是任免CEO的決定,這也是董事會的後法寶,要是董事會無此職責,只不過是個顧問會而已,這個任免權也是所有健康關係的起端。接著我想談談台灣企業與國外企業董事會不同的地方。

  最大的不同就是台灣很多是家族企業,公司的Owner控制董事會,這樣並沒有不好,董事會要聽從Owner的指示原則。另一個不同的地方,就是台灣企業就算不是家族企業,很多也是由大股東控制董事會。歐美的董事會成員大半由CEO聘任,酬勞不高,是一種榮譽職,我自己也曾擔任很多公司的董事職務。歐美大公司持股者大部份都是法人,因此他們沒興趣參與公司的經營。雖然國外的董事會成員是由CEO聘任,但是好幾家大公司如IBM或美國運通,也有CEO被董事會要求辭職的例子。

  論溝通溝通是一種「乘數」的效果,你的學問及本領要發揮到最終的效率,就要靠溝通。我要建議特別是各位仍然在學的同學,你們年輕更為重要,不要因為溝通不良,讓多年學習的專長無法發揮。溝通的基本方式,就是有一個「發訊者」、將訊息傳給「收訊者」,收訊者再反應一些回饋給發訊者。

  在這個模式中,收訊者的能力與發訊者的能力同樣重要。常常有人問我成功的原因為何,我想我「收訊」的能力已培養了很多年。我相信「你聽的越仔細,就會越累」。我聽訊息比我講話累得多,陪養你「收訊」的能力,聽完了「累不累」是一個判斷的標準。有關「收訊」能力的測驗,第一個是「我講話時,他會不會打斷我?」打斷話的人既不禮貌也對自己不利,因為他打斷我,他以為知道我接著要講什麼可是90%他都猜錯,我就提醒他們「那你以為我要講麼?」還有一點,就是有些人常常在聽到一個訊息時,因為裡面有批評的言辭,所以一聽到批評,就開始想該怎樣去辯護,下面的訊息就聽不進去了。好的收訊者要全神貫注的聆聽,其實閱讀也是一種收訊,須要全神貫注及去除心理包袱的虛心。

  至於發訊者,「做簡報」是最頻繁的一種型式,口頭報告及演講都是做簡報的意思。發訊者的最大秘訣,就是要對訊息徹底了解,這個條件是沒有替代品的,你不徹底了解就沒用了,即使你是多麼口若懸河。第二就是要「知道對象」。

  各位事業中絕大多數的時間是與不太認識的人溝通,要盡可能知道對方的背景、喜好及要解決的問題。兩個禮拜前我去台積電的美國分公司,要會見一位大公司的CEO,我以前不認識他,但是這一陣子的商業雜誌中有很多他的報導介紹他的背景、抱負,我就印起來發給一起去會見他的人。「知道對象」有很大的用處,如果他不是技術背景,我老與他談技術是對牛彈琴,如果他是技術背景出身,我與他談技術就是投其所好。越重要的對象,溝通起來也越花時間。如果你不知道你收訊者的背景,我的原則是「從不高估你對象的專門知識,也從不低估對象的一般智慧」。
  發訊者還要抓重點,最令我感到枯燥乏味的就是沒有重點的簡報。其次還要提醒自己隨時遵守時間。總之,溝通模式中無論是發訊者或收訊者,都是可以訓練的,這不是天生的天賦。我把大專以上人士溝通的層次分為三級,一個是Expressive(辭能達意),一個是Articulate(能言善道),還有就是Elegant(辯才無礙)。據我觀察,在台灣能以中文「辭能達意」者有85%,英文有15%,中文「能言善道」者大概10%,英文僅有1%,而中文「辯才無礙」者是鳳毛麟角,英文達此程度者就更少了。美國政治界如柯林頓是在能言善道與辯才無礙之間,雷根則是辯才無礙型,同樣的還有甘迺迪及二次大戰時的邱吉爾。總之,我送給大家的忠言是「努力訓練自己達到溝通的最高境界」。

*學習曲線謹慎應用 企業獲益不淺
  市場佔有率重要的根據來自學習曲線,最初是在1960代末期至1970年代初期發展出來的,大概有6年時間中,市場佔有率與學習曲線理論大篇幅出現在知名企業管理週刊中,如火如荼非常熱烈,就像近幾年來的X、Y、Z理論或企業再造等。

  這些理論其實都有限制,如果你不真正了解或用錯地方是很危險的。以下我要講的故事不是小說情節,是歷史上實際真正發生的,其中很多人喪失了他的財富和事業,也有人藉此竄起,不過他們興起也是短暫的,後來又被更新一批取代,短期的勝利者沒有獲得真正的勝利,第一批的失敗者又找到他們的歸宿。首先這是一個學習曲線,這個圖形有簡單的物理意義,就是每一次累積量增加一倍時,成本就降低30%,這個學習曲線的產品就是動能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現在假設有兩家IC公司A及B(見表),在第1年進入產品市場時,2家平均擁有市場佔有率,生產的成本也一樣,售價為200元,但是A公司卻將毛利1000元轉為研發費用,以開發可以減低生產成本的技術,但淨利卻變為零,B公司因為第1年就賺了1000元,所以很高興的慶祝。
 假設第二年市場成長了50%,A公司因為研發先進技術降低成本,所以將售價先砍一半到100元,市場佔有率提高了,B公司只好跟著降價,同時也開始投入1000元的研發經費,所以該年2家公司的淨利都是負數,A公司虧140元,B公司虧700元。到了第3年,B公司總經理涕淚縱橫的辭職了,換了一個新總經理來,但是A公司因累計產量增加,市場佔有率再上升,依據學習曲線成本再降,因此售價也再砍一半至50元,二家公司這年也同時投入1000元進行研發,不過這年A公司虧415元,B公司虧1045元。 這樣發展到第3年結束時,B公司因為一直虧錢,且數額一直增加,公司士氣大壞,他們自己知道在打敗仗,市場佔有率一直下降,價格主控權又在A公司手上,就決定不做了。所以第4年時,A公司擁有百分之百的市場佔有率,他不用再調降售價,這一年他淨賺了1700元,總經理因為策略成功晉升為總裁,一切彷彿雨過天青。

  這個故事就是1984到1986年之間的全球DRAM市場競爭,其中A是日本DRAM商,B是美國DRAM商,在那之後美國只剩下德儀和美光二家。但是雨過天青的時間很短,假設以上的故事是舞台劇的第一幕,那第二幕上演的就是美國人用反傾銷法影響日本人的策略,造成另一群團體受益,幾年之後,韓國人變成A公司,日本人變成B公司,戲碼到現在還在上演,而台灣也在其中插一腳。

我們來看看學習曲線要點:

第一, 它與經濟規模無關,經濟規模是另一回事,經濟規模是靜態的,僅是一時的成本降低,但是學習曲線是動態的,累積的量大才有可能降低成本。

第二, 累積的量會給予廠商減低成本的機會,但並不是自動減低成本,以前以為拿到市場佔有率,成本就自動降低,這觀念也不對。

第三, 學習曲線較適於應用成長快速的產品市場,快速成長就把時間壓縮了,累積產量加1倍只需要1年,成本變化降低就非常快,假如是很靜態的市場,要10年以後累積量才加1倍,那很多人都有時間趕上。

第四, 所以快速成長市場中時間被壓縮,學習曲線應用最為適宜。

第五, 市場區隔非常重要,但是DRAM的學習曲線不能應用在微處理器或邏輯IC或晶片組上。

第六, 後進市場者不必從頭開始學習,例如日本人做DRAM後,很多技術都非正式的流散,韓國廠就拿到了。

第七, 學習曲線會因為通貨膨脹而自動調整。

  我相信晶圓代工業是可以獨立出一條學習曲線的產業,所以晶圓代工業是要考慮市場佔有率的。DRAM也一樣,監視器、主機板不同產品都有其學習曲線。學習曲線祖師是Boston Consulting Group,我在此理論剛開始時就參與,因為他們以德儀的經驗(data)來發展,德儀那時以學習曲線贏得的勝利就是雙極體IC,德儀在那時應用學習曲線的成績絕對可以拿A。

台長: 溫志強
人氣(16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消費情報(網拍、網購、買賣)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