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1-11 10:52:09| 人氣11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緣起性空之真義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所謂緣起性空,是說世出世間的一切諸法,都是不獨立自有的,是由因緣和合而產生的,凡是由眾緣生起的事物,必然是無自性的。即:緣起事物當前存在的狀態,沒有獨立不變的真實性,故名緣起性空。此中緣起是事物的現象,性空的事物的本質。緣起是事,性空是理,從緣起的事相上顯性空之理,在性空之理上現緣起的事相,二者互不矛盾。如《大品般若·道樹品》雲:“諸法和合因緣生,法中無自性。”

  擧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如一座房屋,它的建成,是由鋼觔、水泥、人工等,諸多因緣條件和合而完成。同時,房屋也將因諸緣的離散而消滅——或因水災而沖垮,或因火災而焚毁,或因年久倒塌……雖然房屋無自性,但其相宛然,仍然不失其作用。由此可知,房屋隻是以諸多的因緣條件而成,而沒有房子自我的獨立實體。試問,離開這些條件而成,而沒有房子自我的獨立實體。試問,離開這些因緣條件而成,而沒有房子自我的獨立實體。試問,離開這些因緣條件下,另外哪里還有個實體的房屋存在?既然離開諸緣沒有房屋的存在,這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空。這就是緣起性空。房屋一例如此,餘法亦然。

  緣起性空,是事物一體的兩面,說緣起存在的當下,就是本自性空。因性空顯示緣起,而不是離開緣起法而說性空,也不是離開性空而談緣起,緣起無自性就是畢竟空。其實,在“一切法緣起”這一前提中,已蘊含着“一切法性空”的結論了。若有中觀見解的人,見緣起性空常統一,而沒有中觀見解的人,看緣起性空恒對立。

  如《心經》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中色空不二,就是二者的統一。“色即是空”是緣起無自性,“空即是色”是性空不礙緣起。因此,說緣起,是不離性空的緣起,言性空,是不離緣起的性空。這樣,性空緣起不二,雖對立而常統一,對立是相對而言的,統一是絕對的。緣起和性空,世間一切事物無不具有這兩種含義,若能同時知照空有,方是正確認識事物,不偏於任何一邊,就是諸法實相。

  緣起性空的道理,是普遍存在的,是平等無别的,不論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世尊,還是沿街乞討的乞丐,他們的空性是平等的,不僅是宇宙一切現象的如實相,而且還是一切現象賴以形成的法則。一切事物本來就是性空的,並不是強加給事物的主張,隻是對事物加以說明而已。了悟這性空大義後,對世界上一切現象才不會執着其實有實無,而能明了宇宙現象隻是如是地緣生着。如《中論》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這就是說,若法性不空,各有實自性,就不可能生起,因爲法性本空,所以才能生起。

  空的核心是無所得,倘若對空存有的一所得的實體,就不名空。隻要有所得,不論凡聖,都是違背緣起性空的規律,也就是永遠不能了知諸真相。如此,好比見標月之指,而不知膠月一樣,所以執着空有之言,爲所認識的實際理地,即是大錯特錯了。

從真俗二諦透視緣起性空

  諦,是真實不虛的意思。真俗二諦是諸法具有的兩種真理。凡夫從時間上由於經驗或習慣所觀察的事物原理,叫世諦或俗諦;聖人由究竟處全驗事物的真實情況,叫第一義諦或真諦。俗諦說明現象世界緣起的道理,及語言施設的效用與限度;真諦理解現象的本質,脱離本體虛構的蔽障。二者之所以稱爲諦,是因爲諸法性空,而世間顛倒以爲是有,這對於凡夫是諦,故叫世諦;聖人真實了知其爲顛倒,性空無體,這對於聖人是諦,所以叫真諦。

  二諦就是緣起性空,緣起的道理是俗諦,性空的道理是真諦。緣起的事相看起來是活活潑潑,實實在在的有,而凡夫不能透過緣起的現象,看當體空寂的本質,將這緣起的幻有當作實有,這是世諦;可這緣起的假有,於聖人即知當體是空,聖人能了知此空就是事物的本體,這是真諦。由此可知,真諦談空,俗諦說有,故真俗二諦又名“空有二諦”。不偏空不偏有即是中道,中道即是緣起性空不可以說真諦是理,俗諦中事。真諦,是從俗諦之事相上而顯真諦之理;俗諦是在真諦之理上而存在的事相。事待理成,理由事顯。故佛雖說二諦,仍不離緣起,目的在使依世俗諦通達第一義諦,顯示緣起不離性空,性空不礙緣起,真俗不二之理。《心經》所雲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是真俗不二最好的說明。此中的色,是緣起的事相,空是緣起事物的本質,其性本空,這還是在說明緣起與性空圓融無礙。從世俗的假有中,可以體悟到真諦性空的妙諦,從真諦的性空幻有中,又可以認識到俗諦假有的義蘊。

  總而言之,若從俗諦看一切法,就是假名有——假名安立的諸法名相;若從真諦看諸法,則是皆竟空——實無自性可得。故知,真俗二諦是不一不異,不即不離,空有不二的,其正是緣起性空的體現。

緣起之假名有

  不管是宏觀世界,還是微觀世界,都是光怪陸離,林林總總。
 
  針對這些現象,佛法便有了緣起之假名說。
 
  首先,中觀告訴我們,緣起是佛法的核心,是宇宙世間一切人和事的形成法則,也是宇宙一切現象的基本原則,世問萬物無一不是因緣構成的,無一不是仗因托緣而生起存在,無一不是無因而成。
 
  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山河大地,房屋花草乃至人及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可以說無不是因緣成就的。如草木的生長,需要陽光、水份、土壤等幫助才能茁壯生起。人的出生也需父精母血業種等因緣合成。因此,萬物的生起都是因緣成就的,萬物的消亡,同樣也是因緣造成,隻不過是離散的因緣而已。因緣兩字在佛法中很是重要。
 
  佛陀在世時,當年舍利弗出家,就是聞馬勝比丘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而感悟出家的。另外《阿含經》中也明確指出“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被滅。”又說“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老死滅,純大苦聚滅。”
 
  不管是“集”也好“滅”也好,都是宇宙間的現象。但是所有這些緣起現象,中觀告訴我們:一切緣起的現象都是如幻如化,都是假名而有,都是沒有實體的,隻是因爲眾生被無明覆蓋,無始顛倒錯亂,而不能認識事物的真相,才造成生死戲論。其實緣起是假名有,其真相是性空的。而且我們要知道佛說這緣起俗諦之假名有也隻是隨顺世間的方便,講緣起假有也隻是爲引導迷惑眾生破除自性見,悟入真諦,悟入性空的一種方便。事實上,凡是緣起的,都是無自性,都是畢竟空,是無一法可說,無一法可得,隻是假名安立的虛幻現象而已。所以《金剛經》中說得好:”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佛陀雖然慈悲開示緣起真相,但眾生往往不能領會佛說緣起之真義,始終執着緣起現象宛然實有,以爲緣起的現象是實在的東西。
 
  所以凡夫外道,不明諸法緣起無自性之理而執有實我實法;毗曇之流雖能了達我空,但執諸法緣起實有;成實派雖了達我法二空,但又執“偏空”;有所得的大乘雖除偏空,又執有涅盤可得。如《楞嚴經》雖破我法空,但還執有真常心。正是因爲眾生有如此種種緣起之執,才使他們不能究竟解脱。唯有佛陀的緣起是假名有,其性本空。就如《法華經》中雲:“如來見於三界,不如三界所見,非如非異。”所見對象雖同是三界緣起,但所悟解的卻與三界眾生不同,佛陀悟到的是緣起假名有,是最深刻、最徹底的緣起真義。

緣起之自性空

  “空”作爲佛法的特質所在,如同緣起一樣,不管是大乘還是小乘,沒有不說“空”的。缺了“空”,就不成究竟的佛教。佛法的目的,主要是轉迷成悟,轉染成淨,從現實的人生出發,揭示人生之所以痛苦,之所以不自由,之所以行爲不正,之所以不得解脱的根源所在。迷惑的眾生就是因爲知見不正確,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缺乏正確的悟解,從而產生種種自性的錯誤認識。而佛法就是針對這一點,堪破虛妄以見真實,遠離邊執而歸中道。然而,要否定這些錯誤認識,最適合的名稱,佛法認爲就是“空”。這“空”不但是虛妄戲論的遮遣,也是如實寂滅的開顯。緣起性空的空理亦是如此,不僅遮遣一切迷情戲論,同時也開諸法寂滅之真實相--即所謂凡是緣起的,其自性都是畢竟空的。當然,這緣起性空的空並非什麼都沒有,並非虛空之空,也並非否定一切,而是無自性空。這空不是抹煞一切,而是淘汰,是在一切緣起世俗假名有的現行上革新,摧破情執中心的人生,轉化爲正覺中心的人生,抉擇諸法的最真實之真相,是在緣起現象的基礎上,淘汰自性見的東西,從而體現諸法的本質實相真理,完成生命的最高升華。所以經典中講:“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爲無爲無邊際,無始無終本無性。”可以說緣起之自性空是最究竟徹底的了義的空。

  不過,說“空”時,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佛說此“空”,並非真的有一個“空”存在。如果這樣認爲,那還是自性見,還是不徹底的。我們要懂得佛說緣起之自性空,其實與說緣起之假名有一樣,是教化眾生的一種方便,其目的是要我們認識諸法的本質實相。要知道,任何一種有所執、能執的東西,都不是真理,都與佛本懷、與緣起性空之空性義相違背。緣起之自性空的空就是要打破這種自性見,洗盡一切戲論執對於它自身來說,才真正是中道實相的真實體現。

緣起性空之中道義

  佛法中,緣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最大原理,它就是佛法中的中道義,是諸法實相,是真如,也是圓成實性,也是……總之,它體現的就是佛法的中道理論。

  中道義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緣起與性空的關係上來分析它。我們知道,緣起是一切法的因果假相,性空則是說事物現象的本質是空無自性的。兩者看來,似乎一個言有,一個言無,事實上,兩者並不矛盾,緣起與性空是一體兩面的關係,是一種内容上的兩種說法。

  兩者並非對立,而是一法上的兩種性質,兩種看法。有則同有,無則同無,緣起離不開性空,性空也離不開緣起。一切事物,從現象上看,是緣起的;但透過現象看,其本質又是無自性空的。緣起不礙性空,性空也不礙緣起。緣起的一切都是無自性,都是空。而正是因爲一切法空無自性才得以成立一切法。所以《中論》中講:“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緣起性空就是如此畢竟空寂又宛然而有,宛然而有又畢竟空寂的。它超越一切,又不離一切,相即相入,互不相礙。緣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緣起。能體悟緣起的一切雖然存在,但當下就是性空;而自性本空的緣起現象又宛然存在,這樣緣起與性空相應,即是不落二邊的中道。因此龍樹菩薩在《中論》中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眾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是中道義。”

緣起性空在佛法中的地位

  龍樹學說,在佛法三大系中被稱爲性空唯名論,與虛妄唯識系、真常唯心系相提並論,是中國佛教派系的重要學說,在中國佛教乃至整個佛教中都有着擧足輕重的地位,而緣起性空思想又是龍樹學說的核心内容。由此可見,緣起性空的思想理論在佛法中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這里,我想從事理兩方面來窺探其地位。

緣起性空與二諦——理

  佛法是依佛陀所證悟的境界而設施的,佛陀所證悟的境界是緣起正法,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但不說,眾生就不能悟入。因此,佛陀大慈大悲,爲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故方便假說,以真俗二諦的言教爲闡述佛陀的一代時教,顯示緣起性空的真實,最後達到無相的涅盤境界。俗諦是世間相對的真實,真諦是出世間絕對的真實,但兩者並非絕對的對立,相反而是相互依賴的,佛教教義就是以此二諦爲宣講教行果的方法步驟的。所以《中論》頌中推出“諸佛依二諦,爲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又說“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盤。”可見,整個佛法都沒有離開二諦。而事實上,從真諦說,談的其實就是性空思想;從俗諦說,談的則是緣起有的思想,二諦的内容就是在於說明宇宙一切皆由眾緣和合而成,而眾緣和合的一切又都是空無自性的。說明宇宙一切皆無自性。如《十二門論》中講:“眾緣所生法,即是無自性,若無自性者,雲何是有法。”從這里,我們不難窺知,二諦實際就是從緣起性空上體現的,都是爲隨顺世間,而從緣起事物上講俗諦,從性空上則講真諦。若離空而談有則是自性見:離有而談空,則又是偏空斷滅見。二諦建於緣起之上,緣起性空是體現二諦的。而二諦是闡述佛法的方法,是佛法傳播的必經之路,相形之下,也就不難看出,緣起性空其實也就是闡述佛法的一種方便,其在佛法中的地位也就可見一斑了。

  佛陀正是一方面依緣起之法說二諦教。要知道,三界眾生所見對象都是三界的緣起事物,但凡夫由於無明覆蓋的緣故,而不能認識事物的真實面目,所以經中說“無明隱覆名爲世俗。”佛陀說法就是依人類共同認識的常識境指出他們的根本錯誤,引導眾生進入聖者的境界。龍樹緣起性空思想亦是如此,是在原始教義的基礎上,對空和真諦加以理解、加以發揮。講緣起有講俗諦隻是爲引導眾生進入真諦,隻不過是一種方便說法的權巧。另一方面,佛陀則是依二諦教理顯勝義空。我們知道,佛依緣起說二諦教,目的是爲讓眾生依世俗諦去通達第一義諦。目的是要我們從顛倒迷妄中清醒過來,正確認識一切法都是假名安立,無有實性,其性本空,無一法可得。

  此二諦雖是顯示勝義空,但二諦也是一種方便,實性是沒有的。諸法實相,並非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我們應該明白,闡述佛法的二諦,緣起性空都是佛說法的一種方便。我們應該知道它們在佛法理論上所占的地位,但千萬不可執着於此。

緣起性空與解脱——事

  佛陀當年所證悟的法概括起來其實就是“緣起性空”四個字。

  能體悟諸法緣起性空,就沒有執着,沒有執着就沒有煩惱,役有煩惱就不會造業,不造業也就不感果受報,善惡果報沒有了,當然也就得到了人生的解脱。所以佛陀所說的緣起性空,就是人生的解脱法門。因此,真正的行者,不僅要從理論上了知什麼是緣起性空,更重要的是要在事相上付諸於行動,把緣起性空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才能真正得到人生的解脱。

  緣起性空的實踐,籠統講,主要可運用在兩個方面。一是在禪定,一是在日常生活方面。在禪定修行和日常生活中,時時觀察緣起現象,如能通達緣起的假象,然後去透視性空的原理,就是般若之智;若從性空方面反過來建立緣起因果假相,那就是悲濟之行。

  緣起性空其實就是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若從具體講,緣起性空的實踐包含了五乘法的實踐,如果偏重於緣起的一面,隻有悲濟行而無般若智,那就是凡夫;如能透過緣起觀察性空,隻有般若智而無悲濟行,那就是小乘;如能明了緣起性空,性空緣起,能夠般若智和悲濟行相結合,並以無所得的心去做一切事,那即是菩薩;如把一切事都做得圓滿究竟,那就是佛。所以,隻要我們去實踐它,你就會發現,五乘凡聖的解脱都沒有離開緣起性空。

  總而言之,通過緣起透視性空,可以達到專門利己的境界,通過性空透視緣起,可以達到專門利他的境界。也就是說,緣起性空告訴我們完全徹底的境界,屬於般若智;性空緣起告訴我們爲人民服務的境界,屬於悲濟行。而這悲智相結合就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高度理解它們,實踐它們就可以實現菩薩大願,真正成就人生的解脱,因此緣起性空的實踐價值是無法用語言來說明的。簡單言,如我們把它融入慈悲中,必會煥發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

  因爲能了知一切都是緣起的,幻化不實的,就必定不生分别,不斤斤計較人我得失,而是以遍虛空,盡法界的博大胸懷去容納眾生。

  如能把它融入布施中,那麼施者,受者,所施物都成爲不可得,這樣必可成就三輪體空的清淨布施;如把其融入戒律中,那麼我們於日常生活中對所犯與不犯都清楚明了,我們就必會於了了自律中無所犯,亦無所得;如把它融入忍辱中,就會成就無生法忍,進入大菩薩的境界;如把它融入禪定中,就必會於亂不嗔,於定不昧而得到真正的自在受用;如把它融入智慧中,就必會觀世界如涅盤,得真實般若智而大自在,對世界了了無礙,成就佛的境界。而真正的行者,正是如此運用緣起性空,在緣起的假相上透視性空原理,所以不住生死;在性空原理上建立緣起因果,所以不住涅盤。緣起性空就是如此引導我們在修學佛法中滅除一切虛妄自性戲論,洗盡一切不合三法印的邪執,使我們不落空有二邊,圓滿人生,究竟解脱。

結語

  六祖慧能大師曾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問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緣起性空之解脱法門正是如此,提倡學佛之人不僅要在出世的理論上穫得正確認識,還要從世間角度去真正實踐,雙方面充分結合才是佛法的解脱過程,成佛過程,最終才能遠離一切自性見,恢複你的本來菩提自性。福德與智慧,般若與悲濟,世間與出世間,也即緣起與性空高度結合,徹底的解脱與自由才會由理想變成現實,所以我們要不要解脱,不用去問别人,隻要問問我們自己。如能正確認識,真正實踐緣起性空,那我們必定是緣起性空的解脱者,無上菩提的成就者。

緣起性空的表現

諸法無常

  一切法既然是緣起的,則具有無常性。雖然眾生日日處在無常的遷流變化中,卻迷而不見萬法的無常性。正因爲諸法是因緣和合而起,空無自性,所以諸法才具有無常的表現:人有生老病死,花有枯有榮,日有升有澆,月有陰明圓缺,時間有鬥轉星移,山川有陵遷穀變,歷史由古對今。倘若緣起耕不是性空的,不是無常的,萬法則各各獨立存在,永恒不變,而實不然。

  世人皆知,人無百日好,花無千日紅,海可枯,石可爛,由此可知,世間上的哪一樣不是無常變化的呢?如《成佛之道》雲:“積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我們生存在這個世間,不是無因而存在的,皆是緣起的,無常的。試想,原始社會何以發展到社會主義社會?我們的歷史何以從堯舜禹、夏商周過渡到元明清,乃至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種事相都表明,諸法皆具無常性。

  若諸法不是自性空寂的,而是恒常不變的,那麼,我們眼前的各種事物,就永遠停滯在當下的這一狀態中,永遠不變:兒童永遠是兒童,青年永遠是青年,人永遠也不會走近死亡;生病的人永遠生病,永不康複,健壯的人永無病苦;太陽升起永遠也不會落下,春天永遠是春天,四季永遠不會變化……而實不然。種種試迷象表明:諸法無常。既然一切法無常,就是緣起無自性。

諸法無我

  芸芸眾生,無不妄執四大五陰假有之身心爲實在的自我,貪戀愛着,曾無暫舍,恐怖死亡之來臨,希望久住世間。實不知四大假合之色身,沒有一個自我之體可得,隻是緣起假名爲“我”,其性本空,何嚐有“我”的存在呢?

  諦觀之,在我們的身體中,究竟什麼代表了真正的“我”呢?是眼耳鼻舌,還是頭目手足,抑或是肝膽心肺、五髒六腑?如果四肢百骸都是“我”,試問究竟有多少個“我”呢?倘若心肝五髒就是“我”,那麼,當今醫學發達了,經過了各種内髒移植手術的人,還是不是“我”呢?如果說我們的身體是“我”,那麼,如今克隆出來的人又怎麼解釋呢?既然這些都不是“我”,那麼,哪里還有個實在的“我”呢?

  再者說,色身由四大假合而有,則缺緣不成。如果“我”身中沒有了地大——骨骼觔肉等,那麼,“我”隻是一灘血水;如果缺少了水大——血液,“我”則隻是一具幹枯的屍殼;如果沒有了火大——體溫,而“我”則冷如洋屍體;如果沒有了風大——呼吸,那麼,“我”的生命也即將結束。由此可知所謂的“我”,隻是眾緣和合而存在的假體而已,離開眾緣,沒有一個實在的自我,有如房屋,隻供我們暫住罷了,我們無法讓它永不敗壞,更無法永遠擁有它,故知沒有一個實在的自我存在。“我”的性空,緣聚則有,緣散則滅。

從認識不同看空性

  諸法皆因緣而生起,本無定法,其自必本空,隻因所站的角度不同,而有各種不同的認識。因爲能認識的心和所認識的境,沒有固定的標准,都是緣生緣滅的;故不論心與境的畢竟空而無實體的。

  如《唯識二十論》中說:你所見的水,在魚類看來是宮殿,在天人看來視之爲玻璃,而餓鬼見了卻是膿血;又有論說:老虎見人認爲是頓美餐,蚊子見人,是間美好的酒吧,而在鳥獸眼中,人類卻可怕的敵人。同是一法,隻因心識的認識不同,而有種種差别,這就說明了法無定性,究竟空無實體可得。

從名詞假看緣起性空

  前面說過,緣起諸法隻是假名安立的,但有假名而無實體,在此亦稱之爲“名詞假”,也即是緣起性空的另一别名。譬如我們的祖先把人類命名爲“人”,把其他動物命名爲豬、狗、牛、羊等,假如當初我們的祖先,把我們人類命名爲“豬”或“狗”,而不是“人”了,而“人”一詞又不知會成爲哪類眾生的代名詞。由此而知,各個名詞的概念隻不過是一種假名的安立,目的是爲了使萬物之間便於區别而已,其中並無實體可得。

  又如一塊石頭,要松林溪間,是一塊自然風景;把它搬來寫碑文,則名之石碑;用來鋪路,則稱爲石板路用它業雕刻佛像,則稱爲“石佛”;把它們成欄杆,則稱爲石欄;用來建橋,則稱爲“石橋”等等,各種稱謂隻是因緣成熟而有,緣散名亦滅。

  故應深知,虛假的名詞不過是緣起性空的,隻因人們不知其真相,故受其迷惑,顛倒錯亂,認假爲真罷了。

緣起性空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

  體悟了緣起性空之理,覺知人生隻是大夢一場,睜眼夢,閉眼夢,何必計較夢中的之實境呢?不再執着世間虛幻的假相,因爲一切相都在運動,都在變化,最終空無所得。無論是外在的宇宙,還是内在的身心,無非都是眾緣條件的和合假法,沒有實在的生滅。這樣,我們的心,就不會時時跟着緣生緣滅的諸法而起伏波動,起七情六欲而生煩惱痛苦。對於外在世態之變化,乃至老死將至,都會泰然處之,以諸法本來性空不生故。因此,則可去除内心的貪嗔癡,不再隨境而轉,不會去做貪官污吏,不會去欺權霸勢。因爲明了事實的真相——緣起性空,貪的再多,權勢再高,終逃不出緣起的法則;緣起則有,緣散則滅,空無自信可得。而善惡業報,如影隨形,果報不失,因果不昧,因此會積極的去惡從善,做到“隨緣了舊業,不再造新殃”。通過對緣起性空的認識,應該改變自己原有的思維觀念,以還債想,走出原有的自我。不執有,不執空,活在當下即是中道。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亦應從有看空,不能說在空中行在有中。隻要善於領會空義,走進畢竟空中,頭腦便會冷靜下來。隻要活在當下,活在畢竟空中,才會活得灑脱,活得自在,活得法喜充滿。隻有這樣,才是真正使空義在我們的生活中,得到了圓滿的體現。

  人生,若有經過般若空慧理水的陶鍊,則無異於混雜在礦渣堆里的金子,是不能發揮它的作用的。隻有契悟空理,才能去除我執,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無相”,做到“難舍能舍,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隻有契悟空性,才能如地藏菩薩一樣,發出“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悲天憫人的誓願,才能有“冤親平等”的坦盪情懷,才能像六祖一樣,在獵人隊中也照樣修行的菩薩行。

  若能認識到緣起性空,面對世間萬事萬物,則能保持一顆如如不動的心境,不被物遷,不隨境走,也確實能做到“隻住世間地,不染世間情”。若真能了達萬法,皆空,在日常生活中,不論遇到顺逆境,皆能離開一發幻化的錯誤,則參“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走進諸法緣起性空的真相中,便能接受從前不能接受的事實,可以勇敢地面對現實,不再依我執我見行事,不再錯上鑄錯,與諸法真相背道而馳。

  假如不能認識到緣起性空的真相,自然會活得很苦,很累——被世間的假相迷惑,被各種誘惑牽着到外走而不得自在。故於日常生活中,應時時提起觀照之心,對萬事萬物起觀照,“照見五蘊皆空”,則可淡化主觀色彩,轉變觀念,亦會海闊天空,左右逢源。

  緣起性空之理,在日常生活中,是多姿多彩的,隻要留心觀察,隨處可見。重要的是能否多方面去觀察、體悟、認識、透視到緣起性空的存在,然後學以致用。將緣起性空之理蘊藏於日常生活的方寸之間,以行驗解,以解導行,實踐解行合一,則與諸佛的法性理體相應,走進了諸法真相——緣起性空的廣袤天地。

結語

  緣起性空學說,是釋迦如來一代時教之精髓,三藏之要旨。明此義理,出世入世,無掛無礙,自由自在,否則,就不得解脱。佛陀慈悲,爲免眾生輪回之苦,宣說此深刻義理,即是在向法界眾生宣告,宇宙萬法的真相終無所得,它不僅是理性智慧的指導,而且是修證開悟的心懷。因此,越能明了諸法緣生緣滅、畢竟空的義理,人的心靈也就越能包容世間所有的一切。緣起性空的目的,就是破除我法二執,而破執的過程,就是實踐的過程,亦即知知合一。希望諸位同修,均能通達緣起性空之理,用以洞察諸法的真相。

台長: 慈 慧
人氣(11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佛學與人生 |
此分類下一篇:五停心觀意義與內容為何?
此分類上一篇:佛 何謂『十二因緣』?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