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4-15 21:32:22| 人氣7,49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永和導覽ㄧ百點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資料來源:康爸的部落格

讓我們一起認識永和的歷史

感謝永和社區大學地方文史社全體師生








永和文史一百點導覽地圖



永和在漢人入墾之前,這裏是凱達格蘭族的秀朗社與龜崙蘭社的家園,清朝乾隆年間,漢人進入永和開發。永和早期由三個庄(龜崙蘭庄、秀朗庄、潭墘庄)所組成,日治時期由溪洲派出所管轄。由於龜崙蘭溪洲面積大、土地多又近北市,所以派出所就用溪洲之名;學校、公車也沿用溪洲之名,其實這些地方都在潭墘庄,所以永和早期叫溪洲,只是廣義的稱呼而已;因為民間區分得很清楚,秀朗人你叫他溪洲人他一定不承認。民國四十七年永和從中和鄉分離出來成立永和鎮,當時因族群的因素,中和大都為漳州人,永和則為同安人;當分鄉設鎮時,溪洲派出所轄下有部分潭墘人不願併到永和鎮,所以秀朗庄的頂秀朗(秀山)就歸中和,潭墘有一半歸中和,使得原本完整的地形被分割得畸零破碎。二次大戰之後,大量移民及快速都市化,「永和」又取代「溪洲」成為這個不到六平方公里地方的指稱。
從空間來看,永和可分為三大區:「秀朗」是凱達格蘭族秀朗社的社址與耕地,「秀朗」之名由此而來,此地是漳、泉混合區。「龜崙蘭溪洲」是同安人開墾的地區,「龜崙蘭」乃平埔族語譯音,意即為「溪洲」。「潭墘」意為水潭邊的小坡,相傳海拔較低,曾有新店溪支流流經,是漳州人開墾的地區。另外,位於三大聚落中心點之「店仔街」,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店仔街成為永和成立最早的街肆。
從地名的變化、聚落的興衰,我們看到永和的變遷與成長,我們發現永和豐富的文史內涵;所以我們製作了這份「永和文史一百點導覽地圖」,希望您和我們一起來認識我們居住的地方:永和。



秀朗地區-平埔族秀朗社的舊址

【秀朗地區】

1.秀朗國小(曾經是全國最大的小學)
2.豬母厝(小聚落,因呂家養母豬而得名,位於秀山國小西北方。)
3.六合市場(秀朗最大的菜市場,於得和路374巷內。)
4.十八汴(永豐圳灌溉用水引入永和的總開關)
5.秀朗福德宮(土地公廟,其前身可能為秀朗社原住民祭祀廟。)
6.秀朗社(永和最大的平埔族社址)
7.善茍居(蔡家古厝名,是標識秀朗社的指標,已拆除改建大樓。)
8.秀和宮(秀朗地區地方神衹奉祀處,主要神衹為媽祖。)
9.劉厝(秀朗聚落最大的家族所在)
10.水碓仔(早年利用水力轉動石槌舂米脫殼,位於成功路48巷口。)
11.福和橋(永和通往台北東區的主要橋樑)
12.福和運動公園/早晨市場(河濱公園,早晨運動人口最多,也有最熱鬧的市場。)
13.虎吼洲(古地名,新店溪水沖擊石壁發出聲響大如虎哮。)
*秀朗渡(永和通往景美的渡船頭,由大陳義胞經營。)
*大陳五和村(大陳義胞初遷入永和時所居住的地方)
14.永福橋(永和所興建立的第三座聯外橋樑)
15.孫厝(孫姓祖祠)
16.王厝(聚落名。王姓家族早期由三峽遷入。)
17.黃厝(黃姓聚落,黃信介的同宗。)
18.青年戰士報舊址(為軍方出刊報紙的所在地)
19.景(梘)腳(高處溝渠引水管道的下方,梘為木造。)
20.浮圳仔(填土為溝,以引水流經窪地。)
21.復興商工(以美工科而出名的高級職校)
22.永和衛生所(秀朗路一段137號,永和唯一的公立醫療機構。)
23.崁腳(聚落名,陳姓家族居於此地。)
24.許源得碾米廠(永和僅存早期的碾米廠,現為米糧販售行。)
25.店街墓地(永和地區早期唯一的墓葬區)




十八汴
淡水廳志記載曰:「永豐陂圳在擺接堡,業戶林成祖等鳩佃所置,其水鑿石孔,穿尖山,自暗坑口接引青潭大溪水流,至南勢角枋寮莊,灌溉田一百九十餘甲」。永豐圳灌溉用水引入永和秀朗地區的水閘門,位置約在秀朗路二、三段交界處。秀朗十八汴頭,為灌溉全永和的永豐圳主要的引水源頭。




秀朗福德宮
秀朗社遺留的土地公廟,時間相當久遠。在成功路129巷與民樂街相接處。福德宮早期建於秀朗社蔡家附近,為一石條厝建築,由韓、李、杜、廖、潘、蔡及早期居住秀朗社家族共同管理,屬於角頭土地公廟。民國81年因舊地興建大樓,遂將福德宮遷至民樂街74-1號,並設管理委員會。先民認為土地公是地方的保護神,庇祐鄉里、免遭洪水氾濫之苦,附近居民建廟奉祀。福德宮的舊址,原就有一主姓公祠,據當地的耆老描述,遠在秀朗社時代,由於乏人將被漢人殺害的平埔族人收屍,人們可憐他們、並怕孤魂作祟,立一祠堂,即今之主姓公祠。當地人希望能因神明的鎮懾保佑,故秀朗福德宮擇新址時,一並遷於此地。



王厝
永元路東面秀朗路北面,早年永和人口還不是很多時,聚落很少。大部分地區都是竹林或農田,得和路上亦少有人家;王厝是王姓人家群居處,日據時期由三峽遷至永和,所形成的聚落,約在今日的秀朗路二段91巷裡,現址已高樓林立,無法想像昔日稻田飄香的模樣。



景腳
梘腳,其範圍約在今中正路以東、永元路以西、永貞路以南;秀朗路二段頭附近地區,「梘」或「筧」都是通水的管道,在引水槽的下方。景是梘的諧音,梘是水通過水槽架空的稱呼,景腳就是水梘的下方,所以也叫梘腳(木造為梘、竹造為筧,都是通水的管道)。秀朗浮圳仔是從景腳到永和國小,要經過永和國小前的低窪地區,要填土造溝,溝面就能提高通過窪地,所以那段水溝就叫浮圳仔。那一條溝是灌溉潭墘與店仔街的主要水溝,溝址在復興商工後面。在地耆老稱:曾有人在浮圳仔上種菜頭,因為永和屬沙洲地質,故永和菜頭在舊時頗有盛名。



永福橋
又名福和二橋,永和行政中心市公所,與台北三軍總醫院之間的通道橋樑。永福橋於民國七十三年七月通車,使永和往台北的車輛,多一條選擇的通道,也得以紓解中正橋與福和橋的交通壓力,但由於台北市端的引道不方便通行,使此橋未能完全發揮功能。永福橋全長415公尺,寬24公尺。



福和橋
是永和第二條通往北市的橋樑,秀朗與台北公館間通道,福和橋完成於民國六十一年七月通車,此橋的完成,使本市秀朗地區與中和南勢角通往北市東區為之便捷,從此也使秀朗地區發展更為快速。橋長818公尺、寬20公尺,每天車水馬龍使永和往北市交通為之紓解不少。福和運動公園,為永和第一座運動公園,每日清晨在此運動的社團無數,使缺少公園的永和市民,在此得到一處很好的運動散步去處;運動過後,橋下早晨市場蔬果、食品可以順便帶回家,極為方便,熱鬧景況不亞於市中心區。福和橋早晨市場,位於福和橋上游堤邊,特有的早晨市場。福和橋早晨市場,是因為福和運動公園,近年來發揮了他的功能,使早起運動的人口逐漸增加,而形成了一個市集。市民於早上7:00~10:30左右從公園往回家或上課工作場所散去時,隨手順便買些蔬菜、水果或肉類;此市集這幾年已有相當的知名度,連台北市的居民也知道永和的早晨市場(公館地區)。

【溪洲地區】

【頂溪洲】
1.中正橋(永和通往北市所興建的第一座橋樑)
2.網尾渡(又稱網溪渡,早期通往北市的重要津渡之一。)
3.網溪泛月(昔時中和庄八景之首,位於中正橋附近之新店溪畔。)
*桂竹林(聚落名。網溪地區從前有一片桂竹林,後來開闢為農耕地。)
4.中正公園(永和最大的堤外公園)
5.洪頭北芭樂園(早期銷往北市南區最有名的果園)
6.行刑場(白色恐怖時期處決人犯的地方)
7.許清太黃梔花園(栽植之黃梔花為早期永和地區重要產業之一)
8.永和豆漿/世界豆漿大王(聞名國內外的豆漿店,是永和最具代表性的小吃美食。)
9.網溪別墅/楊三郎美術館(網溪別墅是永和唯一的三級古蹟,乃永和名人楊仲佐先生的舊居。其子楊三郎為著名畫家,美術館成立於1991年。)
10.永和藝術街(博愛藝術街,為永和地區一處文化氣息濃厚的街道,受惠於楊仲佐、楊三郎父子的聲名而起。)
11.豬屠(永和鎮時期的屠宰場)
12.永德宮(桂竹林聚落的地方廟)
13.中興街(聞名全台的韓貨專賣街,又名韓國街。)
*八分(八分農地可能是早期開發時分為八分,而得名;約在中興街、勵行中學〔太平洋百貨〕、溪洲市場、捷運頂溪站。)
14.耕莘醫院(目前是永和規模最大的綜合醫院)
15.溪洲市場(永和最早設立的公有市場)
16.勵行中學(永和最早設立的中學)
17.鴻源百貨(永和最早設立的大型百貨公司,為中信、太百的前身。)
18.南方村(二次大戰期間供應民生物質之配銷所)
19.永和戲院(永和地區最早開設的現代戲院,在文化路上。)
20.山崎染布廠(永和在光復前唯一有規模的工廠)
*大江冷凍廠(光復初期唯一的水產冷凍廠)
*頂溪捷運站(捷運南勢角線行經永和兩站之一)
21.大圳嘏(流經文化街的永豐圳大水溝)
22.明虛實布袋戲(永和唯一的布袋戲團)
23.南清宮(為頂溪新廍地區的地方神衹,也是南清社、南管社團神將放置的地方,早期有子弟戲。)
24.新廍(晚於舊廍所設立的蔗廍)
25.及人小學(永和私立小學之一,校址昔日為高炮陣地。)
*高炮陣地(二次大戰期間為保護北市南機場所設立的高炮陣地)
26.頂溪國小(光復後最早設立的國民學校)
27.過圳(文化路113巷內,跨過大圳嘏水溝到對面,稱過圳。)
28.盟樂社(由舊廍與後溪洲所組成的歌仔戲團,位於信義路25巷口。)
29.九間仔(早期永和一片農地,只有永和路二段建有九間二層樓的房子,甚為醒目。)
30.溪洲戲院(永和最早的戲院,位於永和路二段,現凱旋大樓所在地。)
【下溪洲】
1.樂華夜市(永和最熱鬧的夜市,興起於民國六十年代。)
2.舊廍窟(早期河床流經此一漥地,所形成的水潭。)
3.許厝(許姓家族聚落,永和現存最古老的傳統民居。)
4.百年朴子樹(溪洲的老樹,現存的朴子樹是第二代。)
5.舊廍(永和在昔時煉製蔗糖的聚落)
*下洲(下洲農地包括現在的保順里、保安里、下溪里的下半部,因地勢低以前沒有一戶住家,整片土地都是農耕地,面積廣達數十甲。)
6.福和宮(舊廍的土地公廟,主神為福德正神,旁邊另奉祀王源公與永靈公二牌位。)
7.聖公仔(聖公仔以前在保福路邊的公竹腳,是公地;無後的亡者,葬於此,蓋間小廟祭拜,以求保佑,因而興旺起來。)
8.外竹圍(溪洲地區的小聚落)
9.林祿公祖廟(林氏家族之宗祠)
10.竹巷仔(因路邊有高大的竹圍而得名)
11.窟仔墘/菁仔窟(下溪洲王厝門前古時有一池湖水,前人曾利用浸泡大菁的水池。)
12.王信記雜貨店(永和現存最早的雜貨店,位於保福宮前。)
13.保福宮(原籍泉州府同安人的信仰中心,是永和最大的廟宇。香火分靈自台北市的保安宮。)
14.碾寮腳(保福宮的舊址,昔時為肥料處理的場所。)
15.新生地/烏霧潭(該地古時有深潭,修築永和堤防時,生成的新生地,後變更為建築用地。)
*五和新村(大陳五和村於興建永和堤防後成為行水區,再次遷移至新生地,並命名為五和新村。)
16.樹德居古厝(林氏家屋,永和現存最完整的古厝)
17.肥礐(文化路左方與保安路相接處,昔日為水肥收集處。)
18.仁愛公園(1992年闢建,園內有永和名人畫家楊三郎及音樂家楊三郎雕像。)
19.磘廍(永和三大蔗廍之一,位於仁愛公園西邊。)
20.新瓦磘溝抽水站(永和環河西路與中和福祥路交接處。瓦磘溝舊稱潭墘溝,也是新舊地層的界溝。)
21.番仔園(古代平埔族的小聚落)
22.狗園(漢人用兩隻狗,向原住民換來的土地。)
23.世界宗教博物館(位於永和中山路,成立於民國90年,是國內首座以世界宗教為展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
24.聖媽(1911年流新店大水,有一小女孩溺水,漂流至永和而被安葬於此,小廟建於1924年。)



中興街
又名韓國街,為自然形成為販售韓國商品的街道。台北人都知道永和市有條韓國街,所出售的均為韓國商品,包括冬季的棉被、毛毯、人參藥材、加工食品等,物美價廉是其特色。韓國店的興起,是因先前有些住在此地的韓國華僑,以跑單幫的方式帶進一些貨品來此銷售,生意做得不錯,一家家逐漸發展起來,以賣韓國貨品為主,而形成韓國街。



明虛實布袋戲
傳統布袋戲,已有三代人演出,含添盛、父名頭北龜。從永和路進入忠孝街,約在左邊一百公尺處,26巷邊。創立於民國二十年,負責人是林添盛(添師);民國79年榮獲第六屆傳統布袋戲類之薪傳獎,現由三子林悅章接掌劇團。
長子林福進掌「新虛實」人間虛實掌中顯。
次子林億志掌「真虛實」富貴榮華虛如真。
三子林悅章掌「明虛實」明鑑世情傳虛實。



新廍
廍是用來榨甘蔗汁的機器,使用人工和牛力來拖引機器。包括現在新廍里、頂溪里。現在文化路144巷中段及人小學現址。新廍是晚於舊廍,所設立榨蔗煮糖的地方,所以叫新廍,為陳姓人家所設立的。陳姓一支來台已有二百多年歷史,祖籍為福建泉州同安人,一世祖來台定居於牛罵頭(今台中清水),至四世祖陳後昆,始北遷至永和,時間約在160年前。後來籌設蔗廍,是為新廍地名之由來;八世孫有陳新墻、陳根塗等地方知名人士。第九世孫陳東華,現任永和社大地方文史社長,受內政部與中研院委託,負責接辦永和舊地名之普查工作。



中正橋
北市重慶南路與永和路之間橋樑。日據時期,有名的永和仕紳楊仲佐,愛蘭、菊。花開時,來觀者眾,因感扁舟來往甚為不便,架長橋,即今之中正橋。中正橋舊名川端橋,建成於民國27年通車,本橋是雙和地區通往北市的第一座橋樑,初建時只有長306公尺、寬3.5公尺為鋼筋混凝土鑄成,經多次的增建,至民國61年已成為寬24公尺、長404公尺,每天車水馬龍、川流不息是雙和地區主要往北市的通道。因新店溪繞一大彎而廓成的溪旁大洲,溪以東、以北是台北市。



網溪泛月
網溪泛月為昔時中和八景之首,因昔日人煙稀少,茂林修竹、清雅逸塵,頗得天然逸境。網溪別墅在今永和市博愛街,目前仍保存完整,網溪別墅為楊嘯霞(仲佐)先生所有。於民國八年,背新店溪,清流一曲,結盧其境,以避塵喧,曰網溪別墅,被縣府列為三級古蹟。昔日連雅堂先生曾詠詩曰:「網溪縈迴別有村,一椽小築避塵喧;溪山勝處詩能寫,魚鳥忘機夢亦溫;種華或關天下計,紉蘭難返楚人魂,瀕年漂泊吾何隱?且坐江亭話夕曛。」光復以後,楊先生仍藝蘭其所,名卿巨宦,相與作布衣之交,風雅之盛,冠於全台;民國57年8月楊公逝世,網溪蘭菊之會亦不復存矣。



永和藝術街-博愛藝術街
文化資產,有名的美術街;博愛藝術街,為永和地區唯一的一處文化氣息濃厚的街道,受惠於楊仲佐、楊三郎父子的聲名而起。早在日據時代,楊仲佐在此種植菊花、蘭花,並蓋有網溪別墅,在此吟詩作對,如日本總督等名士,相互往來,光復後又有于右任等風雅之士,來此獻詩,真是盛極一時。其子楊三郎之美術創作,在此時有展出,近年來被永和市公所定為藝術街,路燈與路面經過重整後,使成為名符其實的美術街。



永和豆漿/世界豆漿大王
台北下中正橋,永和路100公尺處。永和豆漿是永和地區出名的產業,因為故經國先生的光顧,一時聲名大噪。究其因,早期民生窮苦,沒錢人家居多,喝不起牛奶也配給不到,故多以豆漿補充蛋白質。又因其佔地利之便,故名聲一起,吸引了很多台北市民的目光,也為永和帶來了不少的商機。最早由幾位師傅在此合夥經營豆漿早點,後來再由楊健岩女士,出資成立世界豆漿店,由於製作的豆漿又濃又香,盛名遠播;許多演藝人員,常常在半夜才到永和來吃豆漿宵夜。



五和新村
大陳義胞遷台後部分定居永和時的聚落;民國44年1月,一江山失守,浙江外海大陳列島居民撤退來台,起先安頓在現福和運動公園靠河邊居住,永和築堤後再遷入新生地。即新店溪下溪洲段,約百年前即為很深的河道,古時龍舟競賽常在此舉行。烏霧潭在今之新生地附近,約七、八十年前還是深不見底的黑水潭,故名烏霧潭。後因淤積,使溪流改道而形成沙洲。農民就在此地耕作,直到興建堤防,而把堤內這塊土地稱為「新生地」。



保福宮
昔稱公厝口,永和同安人最早的信仰中心,在仁愛路202巷內約100公尺。永和最主要的信仰中心,主祀保生大帝。早期因往台北祭拜保生大帝,路途遙遠,當時尚無中正橋,往返必須搭船過新店溪;每逢颱風豪雨,更是洪水肆虐,行程斷絕,帶給百姓極大的困擾,故先民於現在廟址後方三百公尺處(時稱碾寮腳),以竹草當建材,略砌神社,供庄民膜拜。後人口日益增加、經濟逐漸富裕,經數度重建下,才見今貌。



舊廍許家古厝區
「舊廍」是昔日種植甘蔗榨汁煮糖的的地方,為龜崙蘭溪洲地區的小聚落之一。百分之九十的居民都是許姓家族的成員,而其古厝依其規格分為頂埕、中埕和下埕;在此地仍留存有一棵近百年的朴仔樹,也是伴隨當地耆老成長的大樹。



許清太黃梔花園
是永和特有的產業景觀,種植薰茶用的黃梔花。許清太為永和地區主要種植香花的大農戶兼中盤商,花園舊址在中正橋上游,光復街底堤防外,現闢為停車場。種有一大片黃梔花,採花蒸茶。每年到了夏初就是採花季節,香氣直迫到中正橋上,真是一處盛況空期的景象。據其遺孀楊華英老太太稱,農忙時節由清晨三、四點鐘即開始採收,片刻不得閒,一直要忙碌到花季結束為止。



店仔街福德宮
是永和地區最早的土地公廟,位於秀朗路十巷,本土地公廟一直稱為店仔街土地公廟,將近三百年歷史。永樂里是民國87年才由永安里分出。里長,也是福德宮的主委黃明壽稱:三百年前福德宮地區自溪底溝可直通新店溪。隨船運來的貨,可以在店仔街集散。因此店仔街在康熙年間開始,是永和地區發展最早的聚落。土地公廟後方,有一塊約兩坪大的隆起土地,地方人士稱為『福地』,那是土地公發跡的地方;每年二月二日土地公生日當天,地方人士都會盛大舉行拜拜,並備有『福壽平安餐』,為信眾祈福消災,同時還有神明繞境,這些民俗活動,讓現代化的永和居民,感受到不一樣的熱鬧。



許源得碾米廠
許源得碾米廠為日據時代到光復初期,永和地區的佃戶,大多將收成的稻穀,送往該處碾成白米食用。現在由他的兒子經營,以經營販賣米、糧為主,且店名也改為「許遠興」,位置在秀朗路一段57號。



冷水泉
是永和有名的冷泉,早期是板橋市民的飲用水源;永和水源街,靠近瓦磘溝。水源里昔屬潭墘莊,這裡是舊地層與新地層交界處,有一口自然噴出的冷泉,名為冷水泉,又稱「潭墘甘泉」,昔為中和庄八景之一,所以日人曾在此設有水廠,板橋地區的飲用水,有部分從冷水泉抽取供應,光復後改制,又於民國47年4月分鄉設鎮,本地自為一里,置水源里。民國69年1月1日水廠廢止,改設立台灣省自來水公司工程處迄今。耆老郭阿交老先生談及此處:原來有大量的毛蟹和貝類,日人闢為水廠,供給板橋地區的日本居民使用。



聖媽
流傳的說法是,新店淹大水時,有位少女屍體被沖至此,就地安葬而傳出的淒美故事。聖媽位於現在的保平路260號;於1924年(歲次辛酉年仲秋月)成立一座小廟,之前是供奉在一棵約185歲樹齡的大樹公下,據說當時的小孩愛哭、受驚、難養,只要去求助於聖媽,得一隻鞋回去,都很靈驗,得保平安,求助的小孩成長到16歲時,必須還聖媽一雙鞋。據當地的耆老說,時代進步,聖媽雖還存在,但似乎沒當年靈驗了。許萬土老先生說:第一次新店大水是在西元1911年,有一位新店少女被大水沖到永和,因當時氣候關係,大雨不斷,遂在此廟地擲茭,取得同意,而將她安葬在此地,即為大家所祭祀祈求平安的聖媽,許老先生表示,此乃真實的故事。

【潭墘地區】

1.中興新村(民國六十年代所發展的社區,有一村及二村。)
2.黃昏市場(中興二村水患最嚴重的地方)
3.雙叉江(瓦磘溝的分叉水道)
4.智光商職(為佛教團體所設立的高級職校)
5.崎仔腳(南勢角地勢較高俗稱崎仔頭,旁邊低地因而得名。)
6.陳厝底(陳姓為潭墘大姓,而得此名,於安樂路58巷與72巷內。)
7.潭墘部落所(社區活動中心。光復前是民眾集會的場所,並附設幼稚園;永和分別於溪洲、秀朗、潭墘三處設有部落所,現僅存潭墘一處。)
8.窟仔底(早期形成的低窪地,在安樂路104巷內,張厝座落於此,舊稱「三角仔」。)
9.崙子頂(永和地面的最高點,在永和國小旁。)
*周有水柑桔葡萄園(光復前即具規模的果園,所栽植之葡萄在當時屬珍貴稀有的水果。)
10.溪洲公學校(永和國小前身,是永和最早的小學。)
11.鹽務局(鹽務局員工宿舍,設有有公車站牌。)
*公車總站(早期為5路與45路公車總站,位於現四號公園內。)
12.豬屠(光復前為永和屠宰場的舊址,光復後遷至竹林路39巷底。)
13.美豐/良友工廠(光復後永和兩家大紡織工廠,秀朗路二段78號。)
14.溪洲派出所(早期永和唯一的派出所,舊址現為道路用地。)
* 永和鎮公所(光復前為溪洲地區的聚會所)
15.天主教堂(永和最早設立的天主教堂,位於自由街69號,建於民國44年。)
16.店仔街福德宮(是永和地區最早的土地公廟,位於秀朗路十巷,為店仔街的信仰中心。)
17.樂華戲院(永和第二家現代戲院,現改建為KTV。)
18.欣欣瓦斯公司(永和、新店地區的瓦斯供應公司)
19.下路巷(在福德宮後方中和路上;永和路未建時,只有一條小巷,地勢較低,所以叫下路巷。)
*後厝(在店街福德宮後方,秀朗路10巷,以前叫後厝。)
20.冷水泉(昔日中和庄八景之一,早年板橋地區主要自來水源供應處。)
21.好萊塢影城(新興商圈的電影城)
* 永安捷運站(捷運南勢角線行經永和兩站之一,因交通之便已形成一新的商圈)



溪洲公學校
永和國民小學,亦即是永和最早設立的一間學校,創校初期名為溪洲公學校。位於現中正路與秀朗路交叉口處,溪洲公學校成立於民國十一年,是本市第一所小學,當時為中和漳和公學校溪洲分教場,民國十六年才正式獨立為溪洲公學校。民國三十四年光復後,改為中和鄉溪洲國民學校,四十七年中、永和分鄉設鎮後,改名永和國民學校;五十七年實施國民義務教育,復於同年八月一日改名為永和國民小學,校址在本市秀朗路。周有水老先生說:舊時他的果園在學校附近,常有頑皮貪嘴的學生,偷摘他果園內的柑桔和芭樂。



雙叉江
瓦磘溝的分岔口,民享街23巷口,亦即黃昏市場附近。雙叉江就是潭墘溝,現在稱瓦磘溝;此溝渠在民享街一分為二;一條源於秀朗(復興商工附近)、另一條源於秀山-尖山,在此匯合而稱為雙叉江,現為黃昏市場的所在地。



陳厝底
陳姓為潭墘大姓,居住於此地而得此名,在安樂路58巷與72巷內。陳厝一族,是漳州南靖人,到永和已有二百八十多年歷史,最早是遷到店街崁腳,後來再遷到潭墘現址,在永和算是一個大家族。一支在秀朗景腳,另外一支在一、二百年前遷到宜蘭,亦繁衍很多人口,在永和成立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每年以租金維持祭祀業務。



新瓦磘溝抽水站
位在永和環河西路與中和福祥路交接處。新瓦磘抽水站,舊地名為水沖地。其主要功能為:潭墘、智光地區地勢低窪,易淹水,可防漲潮及倒灌,有調節之作用,後來永和堤防延伸,到達新瓦磘抽水站。

主編:陳東華、康景昕
繪圖:柳鑒祝
攝影:鄭邦家
美編:柳鑒祝
主辦:永和社區大學地方文史社全體師生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2O4tTNyZERlDh2.GYSrUwGEm/article?mid=21

台長: 雙和不動產呂皇穎
人氣(7,49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地方歷史 |
此分類上一篇:傳說中的中永和..........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