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7-18 13:13:21| 人氣41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眾說紛紜話--乾隆身世謎--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乾隆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乾隆也是一位長壽皇帝,活到了89歲。他的一生,為後世留下了許多故事,而其中人們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他的身世。直到今天,關於乾隆的身世和他的出生地一直說法不一。

 

乾隆認為自己出生在雍和宮。雍和宮坐落在北京城東北,是著名的喇嘛廟。在康熙時代這裡是雍親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時的王爺府。乾隆登基後,把父親雍正的畫像供奉在雍和宮的神禦殿,派喇嘛每天唸經,他在每年正月初七都要到雍和宮祭拜。乾隆曾多次以詩表明自己生在雍和宮。一次他到雍和宮瞻仰祭拜後,做詩說:來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人日是古人對正月初七的叫法。乾隆詩的意思是,在正月初七那天到雍和宮祭拜,我總是唸唸不忘當初就是生在這裡。在另一首詩中,乾隆更明確地表明:齋閣東廂胥熟路,憶親唯念我初生。這裡,乾隆不僅認定自己誕生在雍和宮,而且還點出了具體的出生地點,就在雍和宮的東廂房。

 

可是,就在乾隆還在位的時候,就有人對他的出生地有不同議論。當時朝中有一個官員叫管世銘,他隨乾隆到避暑山莊時曾賦詩30首,其中一首就涉及到乾隆的出生地:年年諱日行香去,獅子園邊感聖衷。詩後小注說獅子園是乾隆的誕生地,因此乾隆常常在先帝雍正駕崩的忌日到那裏小住幾天。獅子園是承德避暑山莊外的一座園林,康熙到熱河避暑時,雍正隨駕,獅子園便是雍親王一家在熱河的住處。大概乾隆對自己出生地的流言有所耳聞,他在72歲那年正月到雍和宮拜佛後寫詩作注說:我確實是在康熙辛卯年生在這雍和宮的。乾隆79歲那年正月,到雍和宮拜完佛,又寫下一首七律《雍和宮瞻禮》,在註釋中他再次重申,他的確是在康熙五十年生於雍和宮,而且在那裏生活了12年。

 

乾隆再三強調自己生在雍和宮,而有人偏不信,甚至他的兒子嘉慶也大唱反調。嘉慶登基那年八月,乾隆乙太上皇身份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寫詩慶賀,在詩後注解說,康熙在辛卯那年題寫了避暑山莊的匾額,乾隆也恰好在這年降生在山莊,其中緣由實在不可思議。第二年,乾隆又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再次寫詩祝壽,再次提到乾隆誕生於山莊。可是十幾年後,嘉慶又放棄了乾隆生於山莊這一看法。為什麼呢?原來清朝每位皇帝登基後,都要為其皇父撰修《實錄》和《聖訓》。

 

《實錄》是專門記載每位皇帝在位時的主要活動以及重大事件的編年體史書;《聖訓》則是每位皇帝所頒的詔令和諭旨的集錦。嘉慶十二年,嘉慶皇帝命令朝臣編修乾隆的《實錄》和《聖訓》。他審閱時發現,這兩部文獻典籍中,把乾隆的出生地都寫成了雍和宮。他當即命令編修大臣認真核查。官員把乾隆當年的詩找出來送給嘉慶審閱,嘉慶感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只好放棄獅子園說法。

 

可是,乾隆出生地問題並沒有因此畫上句號。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嘉慶皇帝到塞外打獵,突然死去。在軍機大臣以嘉慶名義撰寫的遺詔中說,皇父乾隆當年就生在避暑山莊,今天我死在這裡,也沒什麼遺憾了。新繼位的道光皇帝發現這一情況後,立即命令以每天六百里加急,將已發往琉球、越南、緬甸等藩屬國的嘉慶遺詔從路上追回來。改寫後的遺詔,把原來說乾隆生在避暑山莊,很牽強地說成乾隆的畫像掛在避暑山莊。道光為把乾隆生在雍和宮的說法作為結論確定下來,不得不把嘉慶當年說乾隆生在山莊的詩作都改過來。由於嘉慶的詩早已公開流行天下,這樣大張旗鼓地修改,結果是越抹越黑,使天下的官員百姓對乾隆的出生地問題愈加議論紛紛。

 

後來,不僅乾隆的出生地鬧不清楚,甚至連他母親是誰,人們也產生了懷疑。其中一種很有意思的說法是,熱河行宮裏一個醜宮女在草棚裏生下了乾隆。傳說雍正還是親王時,一年秋天在熱河打獵,射倒一隻梅花鹿,雍正當即讓人把鹿宰殺,大口喝起鹿血。鹿血有很強的壯陽功能,雍正喝後難以自持,就隨便拉住山莊內一位很醜的李姓漢族宮女發泄一番。第二年夏秋之際,康熙父子又來到山莊,聽說李家女子懷上龍種,康熙震怒。這時那位宮女就要臨產了,康熙怕壞了皇家名聲,忙派人把她帶到草棚,醜女在草房裏生下的就是乾隆。1944年,有人據晚清遺老冒鶴亭的口述,在《古今文史》上對乾隆誕生在草棚的說法進行評說。後來,小說家高陽在《清朝的皇帝》一書中又大書特書。儘管乾隆生在草棚一說流傳很廣,但那只是野史。

 

乾隆的生母究竟是誰,只要看一看《玉牒》和乾隆時期的《實錄》及《聖訓》,問題就一清二楚了。在《玉牒》和生卒記錄底稿上,都清楚地寫著: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誕乾隆於雍和宮。在《實錄》和《聖訓》中也有同樣記載。然而,還是有人要拿乾隆的身世做文章。清朝後期,長沙湘潭有位名叫王闓運的學者提出,乾隆的生母雖然是鈕祜祿氏,但的確與山莊有關。王闓運是曾國藩的幕友,也是晚清著名的詩人。

 

王闓運在《湘綺樓文集》內的列女傳中說:乾隆的生母鈕祜祿氏,老家在承德,家道平常沒有僕人,十三歲時到北京混入姐妹群中入選秀女,被分到雍親王府當使喚丫頭,後來竟生下了乾隆。這一說法很有傳奇色彩,但也是靠不住的。在清朝,選秀女的制度是非常嚴格的,我們從清宮《欽定宮中現行則例》中可以看到,當時清宮一些嚴格的規定。清宮的門衛制度更是森嚴,怎麼可能讓承德當地一個女子隨隨便便混進宮去呢?

 

圍著乾隆身世問題,後來又冒出另一個說法:說乾隆是浙江海寧大鹽商陳閣老的兒子。浙江海寧縣,清朝時屬杭州府,是海邊一個小縣。海寧雖小,卻因在這裡能觀看到氣勢磅薄的海潮而聞名於世。相傳,海寧有位鹽商叫陳世倌,俗稱陳閣老,在康熙年間入朝為官,與雍親王一家常有往來。今天陳閣老的舊宅,還保存一塊九龍匾,據說是雍正親筆書寫的。相傳雍親王和陳閣老兩家夫人同年同月同日分別生了孩子,雍親王讓陳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來時,陳家老小個個目瞪口呆,自家的胖小子竟變成了小丫頭。陳家只得忍氣吞聲。那換入皇宮的胖小子,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當代小說家金庸也是浙江海寧人,他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圍繞乾隆身世之謎展開的,金庸在小說中將上面的傳說寫了進去。故事一齣籠,乾隆是陳閣老的兒子的傳說便越傳越廣。民間甚至傳說,乾隆登基後六下江南,有四次住在陳閣老的私家園林,目的就是探望親生父母。另外有一本野史叫《清代外史》,作者是晚清文人天嘏,他在書中說: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自己是否像漢人。歷史上的乾隆的確經常穿漢服,現在故宮還保存著不少乾隆穿漢服的畫像。也許這就是引起傳說的原因之一。

 

其實這些廣為流傳的說法,全是捕風捉影。所謂的陳閣老,也就是陳世倌,乾隆六年擔任內閣大學士時間不長,就因起草諭旨出錯被革職。當時乾隆罵他:少才無能,實不稱職。根據皇室族譜可以發現:乾隆出生時,雍正的長子、次子雖已幼年早夭,但第三個兒子已經8歲,另一個王妃過三個月又添了一個兒子。而且,這時的雍正才34歲,正當壯年,他怎會在已經有一個8歲的兒子,另一個王妃又即將臨產的情況下,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兒去換陳家的兒子?這從情理上也是說不通的。至於乾隆為什麼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海寧並住在陳傢俬人花園,據考證,乾隆南巡到海寧,主要是視察耗資巨大的錢塘江海塘工程。浙江海寧是一個偏僻的小縣,當時找不到比陳家花園更好的地方讓皇帝住了。再說陳家花園離陳家住宅實際還有幾里路遠,乾隆在陳家花園住過四次,但對陳家子孫卻一次也沒有召見過,更談不上探望親生父母了。

 

俗文化的厲害傳說中,還夾雜著實物。有人說海甯陳家有乾隆親筆題寫的兩塊堂匾,一塊是愛日堂,一塊是春暉堂愛日也好,春暉也罷,用的都是唐朝孟郊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一典故。乾隆若不是陳家之子,談得上報答父母如春暉一般的深恩嗎?若照此說來,乾隆便是朝臣陳世倌的兒子,他竟完全成了一個漢人皇帝了!果真如此,則清朝自乾隆以後的皇室,就成了漢滿混血血統了。

 

說乾隆是一個被偷換的漢家男嬰,最早提出這種說法的是晚清天嘏所著的《清代外史》,書中一個醒目標題便是《弘曆非滿洲種》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自己是否像個漢人。應該說,這本書是沒有什麼根據的。在為反清排滿大造輿論的晚清時期,極力詆毀清朝皇帝,大力渲染清宮秘聞是常事,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帶有濃厚的政治氣味。但這些帶有感情色彩的發洩決不等於就是事實。

 

就在反清排滿者製造清宮秘聞硬說乾隆是以鳳換龍的漢家男孩時,又有小說家出來湊熱鬧。說乾隆十分孝順,他在慈寧宮為母親60歲誕辰舉行盛大壽宴。他曾侍奉母親三上泰山,四下江南,多次到避暑山莊。乾隆還用3000多兩黃金做了一個金塔,專門用來存放供奉母親梳頭時掉下來的頭髮,所以叫金髮塔。由此看來,乾隆對生母的感情很深。

 

名噪一時的鴛鴦蝴蝶派大家之一的許嘯天。1925年在上海出版的許嘯天名著《清宮十三朝演義》,從愛新覺羅始祖布庫裏雍順,一直寫到宣統大婚。關於乾隆家世,書中說:乾隆原是陳閣老的兒子,被雍正妻子用掉包計換了來,乾隆長大後,從乳母嘴裏得知隱情,便借南巡之名,去海甯探望親生父母,但這時陳閣老夫婦早已去世,乾隆只得到墓前,用黃幔遮著,行了做兒子的大禮。許嘯天編寫的雖是百年前的乾隆故事,卻融入了上海灘十裏洋場的韻味,再加上文筆如行雲流水般的自然生動,因而十分投合市井小民的胃口。隨著《清宮十三朝演義》的風靡一時,乾隆是海甯陳閣老之子的說法更是不脛而走,廣為人知。這便是俗文化的厲害!

 

近些年來,有關乾隆是海甯陳家之子的傳聞仍然接連不斷地闖入文藝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武俠小說大家金庸的《書劍恩仇錄》。金庸就出生在浙江海寧,從小聽的就是有關乾隆的種種傳說,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緊緊圍繞著乾隆的身世之謎展開的。在金庸的筆下,當時江湖最大的幫會——紅花會的總舵主于萬亭秘密入宮,將乾隆生母陳世倌夫人的一封信交給乾隆,信中詳述當年經過,又說他左腿有一塊朱記。待于萬亭走後,乾隆便把幼時餵奶的乳母廖氏傳來,秘密詢問,得悉了自己的家世真情:當年,陳世倌的小孩被抱進雍親王府,哪知抱進去的是兒子,抱出來的卻是女兒。陳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駭之下,一句都不敢洩漏出去

 

金庸在書中還寫到了陳世倌的三公子即所謂的乾隆的親弟弟陳家洛。陳家洛繼于萬亭之後成為紅花會會主後,期望激發哥哥乾隆的漢族意識,共同成就恢復漢家天下的宏業,而熱戀著陳家洛的回部香香公主則犧牲了自己的愛情,身侍乾隆,欲助自己戀人一臂之力,不幸事敗自刎,葬於香塚。金庸的小說精彩紛呈,使乾隆是海甯陳家之子的說法傳得更廣了。

 

至於那個被換走的雍正的女兒由陳家帶回海寧,長大後嫁給了當朝重臣、大學士蔣廷錫之子蔣溥。蔣溥也甚得皇上恩寵,官至大學士。當地人遂將蔣氏夫人所居之樓稱為公主樓最後,在清一代,海寧陳家科名最盛,名相迭出,寵榮無比。據傳,當年陳崇禮科舉及第之後蒙道光帝召對,得知他是陳世倌的後人,道光帝微微一笑說:汝固海寧陳家也。不久,陳崇禮即被擢升為鹽運使。若無雍正、乾隆和海寧陳家的這層關係,陳崇禮怎會受到如此眷顧?更有野史傳說,乾隆自知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侍從自己是否像漢人。一位老臣趕緊跪下說:對漢人來說,皇上確實像漢人;對滿人來說,則不像。乾隆聽後很久沒有說話,而且此後也不再提起此事。

 

古代錢塘江口江流海潮的出入有南大門、中小門和北大門三個口門。如果海潮趨向北大門,則海寧一帶的海潮首當其衝;趨向南大門,則紹興一帶的海塘坐當其險;唯有主流走中小門,南北兩岸才少有海潮之災。從乾隆二十五年開始,海潮北趨,海寧一帶潮信告急。一旦海寧一帶的大堤被衝毀,那麼臨近的蘇州、杭州、嘉興、湖州,這些全國最富庶的地區將會被海水淹沒。因此,乾隆皇帝從海塘為越中第一保障的認識出發,在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之時,親臨海寧勘察。另一方面,海寧地方的地勢和土質都不是很好,在施工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困難,負責的官員們在具體措施等問題上還有很大分歧。因此,乾隆每次南巡都要親往閱視,以便更好地做出決策。就這樣,在乾隆皇帝的督責之下,海寧一帶修建起了耗資巨大的魚鱗石塘,成功地抵擋住了海潮的侵襲,對保護當地及附近地區的百姓、土地以及農業生產的安全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時至今日,經過了兩百多年的海水衝刷,這座石塘的某些地段依然完好,還在繼續發揮著作用。金庸先生小的時候,就曾在海寧乾隆皇帝所修的石塘邊露營、玩耍。由此可見,乾隆四度前往海寧,根本不是所謂的探望親生父母,而是要閱視和籌劃海寧的海塘工程。如果仔細檢查一下正史、野史以及其他同時代人所著的文集,就可發現,乾隆四次駐蹕在陳氏家園,但從未召見過這聲名顯赫的三朝宰相陳家的子孫,更談不上什麼升堂垂詢家世了。至於說他張黃幔偷祭死去的生身父母,則更是無稽之談。

 

             

 

                        乾隆再三強調自己出生在雍和宮

 

             

                    獅子園是承德避暑山莊外的一座園林

台長: 幻羽
人氣(416)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