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7-18 11:36:07| 人氣5,42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略話詩趣與人物風采-清乾隆、紀曉嵐、鄭板橋-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清朝時的鄭板橋以一首數字詩巧妙的顯露其豐沛的情趣: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萬片無數片

         飛入蘆花總不見

這是一個風雪漫天的日子,鄭板橋依數字而吟詩作,畫龍點睛之妙情趣盎然於詩中!當清乾隆下江南時,紀曉嵐也應皇帝之命,依江南之景吟作以十個一的數字詩:

         一高一櫓一漁舟

         一丈長竿一吋鉤

         一拍一呼復一笑

         一人獨佔一江秋

這樣的即興詩作亦顯露了紀曉嵐的才情與機智,乾隆很賞識他的淵博學識,某日乾隆便出了題詞謎要挑戰一下紀曉嵐的才智:

           下珠簾焚香去卜卦

         問蒼天:儂的人兒在何家?

          恨王郎全無一點真心話

            欲罷不能罷

            吾把口來壓

           論文字交情不差

          染成皂難講一句清白話

         分明一對好鴛鴦卻被刀割下

           拋得奴力盡手又乏

           細思量口與心具是假

這首詞描盡了一個女人家的心思,但是句句詞裡藏著一個數,乾隆讓紀曉嵐當場解謎,於是紀曉嵐復沉吟一下,便從詩詞裡一一解了謎題:

          下->去-卜,為一

          天->不見-人,為二

          王->無-一,為三

          罷->無了-能,為四

          吾->去了-口,為五

          交->不要-差,為六

          皂->去了-白,為七

          分->去了-刀,為八

          拋->去了-力和手,為九

          思->去了-口和心,則為十

這以數字為詞題的謎,就是一連串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而紀曉嵐解謎的才智,也再次贏得乾隆的讚嘆!

                 

后記-鄭板橋、紀曉嵐、乾隆帝-人物風采:

鄭燮(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字克柔,號板橋、板橋道人,江蘇興化大垛人,祖籍蘇州,清朝官員、學者、書法家。生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父親鄭立庵是縣私塾教師,教授幾百名學生。鄭燮自幼隨父親讀書,愛讀歷史書和詩文詞集,博學強記,所讀的書都能背誦。少年時在真州毛家灣讀書。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鄉試中舉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禮部試,中進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東范縣令。乾隆十一年(1746年)調任濰縣縣令。鄭燮為官,愛民如子,任濰縣縣令時,正逢荒年,不顧他人阻擾,開倉貸糧,令老百姓寫借條,救活一萬多人;還大興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饑民工作就食。當年入秋又歉收,鄭燮把老百姓的借條,一把火燒掉;濰縣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為他建立生祠。鄭燮對於民事處理公正,十二年沒有一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游山東,封鄭燮為書畫史,鄭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東封書畫史》。

鄭燮為官清廉,後來因老病罷官客居揚州,身無長物,只有寥寥幾捲圖書,便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被世人稱為「三絕」。其詩宗陶淵明、陸放翁,畫竹似蘇東坡。鄭燮以篆、隸、草、行、楷等各種書體的字形,並以蘭草畫法入書,形成有行無列、疏密錯落的書法風格,創造了「六分半書」的書體,後人亦稱之為「板橋」體。鄭板橋注重對自然和周圍事物的觀察,師承自然;他寫道:「風和日暖,凍蠅觸窗紙上,冬冬作小鼓聲。於時一片竹影響零亂,豈非天然圖畫乎!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主張「意在筆先」;他在一幅畫上題寫:「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獨畫云乎哉!」因嗜吃狗肉,曾經有大學士紀曉嵐宴請鄭《狗肉全席》大餐代乾隆皇求畫趣事,畫收藏於故宮。

紀昀(雍正二年六月十五日-嘉慶十年二月十四日,即1724年7月26日-1805年3月14日),字曉嵐,又字春帆,晚號石雲,又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間才子,諡號文達,在文學作品、通俗評論中,常被稱為紀曉嵐。清乾隆年間的著名學者,政治人物,直隸獻縣(今中國河北獻縣)人。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官宦世家出身,父親紀容舒是著名的考據學家,做過京官。紀昀自幼聰穎過人,有「神童」之稱。

清高宗乾隆十二年(1747年)鄉試解元,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遷左春坊左庶子。京察後,授貴州都勻府知府。因乾隆帝賞識其學問,加四品銜,留任庶子。不久,升翰林院侍讀學士。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因給親家盧見曾通風報信而捲入鹽政虧空案被發配新疆烏魯木齊,於沿途積極與當地人交流,寫了不少的作品,後整理成冊,即為著名的《閱微草堂筆記》。紀昀反對理學,《閱微草堂筆記》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有相當深刻的反映。二年後因乾隆帝修書需要,由劉統勛薦舉,將其從新疆召回,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起,任《四庫全書》館的總纂官,收書三千五百零三種,共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又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熱河志》。歷任編修、左庶子、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禮部侍郎、尚書。

清仁宗嘉慶元年(1796年),任兵部尚書,移任左都御史。次年,又遷任吏部尚書。嘉慶十年(1805年),任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同年在燕京病卒,享壽八十二歲。生前自撰輓聯:「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朝廷賜銀五百兩治喪,予諡文達。《清史稿》有傳。《清史稿》贊紀昀「學問淵通」。作為當時華北著名的才子,紀昀與杭州袁枚齊名,俗稱「北紀南袁」,兩人也曾在各自的著作中提起對方。禮親王代善之後昭槤評價他:「北方之士罕以尉博雅見稱於世者,惟曉嵐宗伯無書不讀,博覽一時。所著《四庫全書總要》總匯三千年間典籍,持論簡而明,修辭淡而雅,人爭服之。今年八十猶好色不衰,日食肉數十斤,終日不啖一粒穀,真奇人也。」

紀曉嵐具有幽默風趣的真性情,清人牛應之說:「紀文達公昀,喜詼諧,朝士多遭侮弄。」年幼時與五、六個小孩踢藤球,剛好踢中路過的知府轎子。知府拾起藤球,紀曉嵐欲取回球。知府見其出眾,遂出對聯以試之。曰:「童子六七人,獨汝狡。」紀曉嵐說:「太守二千石,唯公...要是你把球還我,就是『唯公廉』;要是不還,便是『唯公貪』了。」知府嘆其聰敏,於是把球還給他。

紀曉嵐具有幽默感,他跟乾隆帝君臣之間流傳許多軼事,例如他私下皆稱乾隆帝為「老頭子」,後事發,他竟能硬拗成「「老」乃長壽之意,萬歲長壽為「老」也;「頭」為萬物之首,天下的元首即「頭」矣;「子」乃聖人之稱,孔子、孟子均稱「子」焉。萬歲、元首、聖人連在一起,則是「老頭子」!」。 紀曉嵐曾向乾隆提政治意見,乾隆罵道「我看你文學上還有一點根基,才給你一個官做,其實不過當作娼妓一樣豢養罷了,你怎麼敢議論國家大事?」

紀曉嵐頗好色,性能力也極強。一日要臨幸女子數人、一日至少要做愛五次,清晨、上午、中午、黃昏、睡前定各要一次。其他「偶發」事件,還不計算。紀曉嵐如一日無女色則「膚欲裂,筋欲抽」。編輯《四庫全書》時數日單身當值,竟然「兩睛暴赤,顴紅如火」。乾隆帝見而大驚詢問,紀曉嵐就實話實說,皇帝大笑,遂賜兩位宮女「伴宿」。紀曉嵐喜歡喫肉類,不喜食五穀。「以肉為飯,無粒米入口」、「平生不穀食,麵或偶爾食之,米則未曾上口也。飲時,只豬肉十盤,熬茶一壺耳。」 但雖喜食肉,卻絕不食鴨,總覺鴨腥穢難以下嚥。一次不慎誤食之,立刻大吐。

紀昀喜養犬,曾有一犬喚為「四兒」(當時四子未誕),隨其發配新疆,感情彌篤。後在被詔回修書途中,被家中傭人毒殺,紀曉嵐氣急之餘,厚葬之,遂將傭人居舍題為「師犬堂」。中國電視連續劇《鐵齒銅牙紀曉嵐》,把大學士紀曉嵐(張國立飾)描繪成一名聰明機智的才子,而故事則圍繞紀曉嵐與大貪官和珅(王剛飾)在乾隆皇帝(張鐵林飾)前後鬥智鬥力的各種經歷而發展。

在對聯方面,紀曉嵐可說是舉世無雙。紀曉嵐出過一副燈謎: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狗狸彷彿,既非家畜,又非野獸;

詩也有,詞也有,論語上也有,對東西南北模糊,雖是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猜不出答案,在得知其答案即「猜謎」二字,對紀曉嵐大加讚賞。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帝五十壽辰,紀曉嵐撰聯:

四萬里皇圖,伊古以來,從無一朝一統四萬里;

五十年聖壽,自前茲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乾隆大喜,將紀曉嵐擢為京察一等。紀曉嵐認為自己的作品超不過古人,所以不重著述,「隨手散失,並不存稿」。李元度言:「公胸有千秋,故不輕著書,其所欲言,悉於四庫書發之。」紀曉嵐晚年講,「我早年就學習詩歌,其間意氣風發,與天下同好互相唱和,總是不甘人後。如今我年紀差不多八十歲了,卻轉而瑟縮不敢著一語,平生所寫的稿子也不敢自存」。但還是流傳有《閱微草堂筆記》、《紀文達公遺集》。撰《評文心雕龍》,參加編撰《四庫全書》。

乾隆帝(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愛新覺羅氏,名弘曆(滿語,穆麟德:Hung Li),是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子時出生),崩於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辰刻。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位,乾隆六十年(1795年),因繼位之時有在位時間不越祖父康熙帝之誓言,故而禪位於子顒琰,即為年號嘉慶的清仁宗。此時的乾隆雖為太上皇,但依然「訓政」,在宮內仍然沿用乾隆年號,為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直至嘉慶四年(1799年)駕崩,成為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共計64年),而其祖父康熙帝的在位時間為61年。同時,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乾隆帝與康熙帝統治的這一時期,又被稱為「康雍乾盛世」。乾隆帝亦自認在政治及軍事上有成就,因此自稱「文治武功十全老人」。

(乾隆五十七年,乾隆親自撰寫成《十全武功記》,自詡「十全老人」。命人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刻碑,昭示其武功。「十全武功」指「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弘曆為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實際上的第五個兒子),其父胤禛在潛底時稱號為雍親王,生母鈕祜祿氏為親王妾室(格格),生於雍王府東書院「如意室」。他是雍正帝諸子中最有才幹的一位,自小甚得其祖父康熙帝與父親喜愛。雖然祖孫相處時間並不長,但聖祖曾為其慎擇良師,進行多方面教育。在許多記載中也顯示康熙對這個孫子十分疼愛,一些清史學家認為,正因為康熙帝認為弘曆在為人處事的方式上與自己極為相像,在十數歲時就精於武術,並對藝術創作十分著迷,所以才傳位於其父。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帝秘密冊立弘曆為太子。當時,其父共有四子——弘時、弘曆、弘晝、福惠。弘曆即非嫡子亦非長子。據傳由於雍正帝並不希望其子陷入自己曾經經歷過的奪儲之爭,將傳位詔書置於乾清宮的「正大光明」牌匾後,直到自己駕崩後方可打開。由於弘曆行事恩威並施,手段寬猛相濟,雍正帝時常指派他作為自己的欽差出京辦事。政治上的能力,使其逐漸得到了父親的恩寵。雍正五年,娶妻富察氏,此前已有妾室。六年,他的一位妾室富察氏為他生下了第一個孩子——長子永璜。十一年,封和碩寶親王。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駕崩後,弘曆繼位,是為乾隆帝。

乾隆帝即位後,以「寬猛相濟」理念施政,先後平定新疆、蒙古,還使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人口不斷增加,在乾隆末年時突破了三億大關,約佔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統治期間與康熙、雍正三朝合稱「康雍乾盛世」(或稱康乾盛世)。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下令編纂《四庫全書》,歷時9年成書,是當時世界上最為龐大的百科全書。乾隆為加強對漢人的思想控制,大興文字獄,並藉此焚書箝制漢人反清思想的傳播。

中年以後,乾隆帝逐漸好大喜功,不但大興土木,又六下江南,耗用國家人力物力,整個清王朝亦在乾隆後期由盛轉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爆發甘肅冒賑案可視為清朝盛世的分水嶺,此案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已經發生,牽連布政使及以下各道、州、府、縣官員113人,震動全國。乾隆四十六年,又有甘肅人蘇四十三率回民起義。而乾隆的寵臣,既為後人所熟知的貪官和珅,在嘉慶四年正月初八,嘉慶帝下諭宣布將其革職,下獄問罪之後,抄沒的家產相當於當時清王朝國庫十五年收入,是中國歷史上有史可考的第一巨貪。乾隆晚年精力不濟、「多從寬厚」,帶頭腐化,大家對腐敗習以為常。乾隆帝也承認:「各省督撫中廉潔自愛者,不過十之二三。」

乾隆帝在位時期,國家封閉而排斥外來文化,並持續對天主教實行禁教政策。1793年英國遣使喬治·馬戛爾尼(George MacCartney)於乾隆83歲時到中國尋求駐節,但雙方出現與乾隆皇帝會面採「單膝下跪」(英方主張)或「三跪九叩」(中方主張)的禮儀之爭,最後以「單膝下跪」而為禮。喬治·馬戛爾尼在中國停留的5個月內,對中國的情況作了詳細的調查。回國後,馬戛爾尼向英國議會寫出報告說:「中國是一艘破舊的大船,150年來,它之所以沒有傾覆,是因為幸運的遇見了極為謹慎的船長。一旦趕上昏庸的船長,這艘大船隨時就可能沉沒。中國根本就沒有現代的軍事工業,中國的軍事實力比英國差三到四個世紀。」

乾隆五十年之後,睡眠減少,「寅初已懶睡,寅正無不醒。」,左眼視力下降,年過七十之後,「昨日之事,今日輒忘;早間所行,晚或不省。」乾隆六十年(1795年)傳位予十五子顒琰(嘉慶帝),自稱太上皇,但軍國大事及用人皆由乾隆躬親指教,嘉慶帝朝夕敬聆訓聽。宮中仍用乾隆年號」。至嘉慶四年駕崩(1799年)。

乾隆帝好詩、書、畫,作品極多,作詩曾多達四萬首。其作品多採用「御題」做題跋。紫禁城宮殿內絕大部份的匾額,楹聯,亦是出自其御筆。但後世對乾隆的詩、畫,普遍評價不高,乾隆喜好在宮中收藏的名家書畫上題詩用印的嗜好,雖然被認為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但同時也對藝術品本身造成了破壞與減損。(在各種民間傳說中,乾隆帝被描繪成風流天子。民國初年,就盛行香妃的傳說。而福康安亦被演繹成其與傅恆夫人所生的私生子。)

另外,關於乾隆出生之處也有爭議,一說在雍親王府(雍和宮),另一說則是在承德避暑山莊,這也是野史會傳出乾隆是由避暑山莊漢人宮女所生的原因。而坊間野史指乾隆之母為漢人,甚至有出自漢人之家(海寧陳家),並非雍正親生子之說,故認為乾隆帶有漢族血統,但未被完全證實。乾隆帝的六次南巡亦被認為是去浙江海寧探望親生父母陳世倌夫婦。其中金庸所著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正是以此傳說為藍本而書寫。

陳世倌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歷升侍讀、內閣學士。雍正二年(1724年)任山東巡撫。雍正十三年(1735年),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累遷工部尚書。乾隆六年(1741年),授文淵閣大學士。乾隆十年(1745年)加太子太保。乾隆十三年(1748年),因擬旨誤而被罷職。兩年後復官,併兼禮部尚書。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以年老乞休,加太子太傅。次年卒,諡文勤。著作有《閨範類篇》、《建中錄》、《學辯質疑》、《宋十賢傳》、《嘉惠堂集》等。

此外,陳世倌亦是金庸作品《書劍恩仇錄》主角陳家洛與乾隆的親生父親。全書的主人公,紅花會的新總舵主,平時做書生打扮,從「天池怪俠」袁士霄那裡學到了一身驚人武藝。陳家洛不僅有書生的打扮,還有書生的性格和弱點。他不是一個當領導的好材料,因為他雖然講義氣,但是他沒有大局觀。他會不顧輕重的給敵人第二次、第三次的機會。陳家洛不懂得對敵人手軟就是給自己找麻煩,尤其他還是一個集團的領導人。不過還好,老天也向著陳家洛,「火手判官」張召重最後終於受到了他應得的報應。隨著劇情的發展,陳家洛竟然發現當今乾隆帝是自己的親哥哥,而當時的第一大紅人福康安竟然是自己的侄子。陳家洛對香香公主允諾:「我回到北京之後、就去找你們伊斯蘭教的阿訇,請他教導我,讓我好好做一個伊斯蘭教的教徒。」在小說最後,和紅花會眾人在回疆隱退。

                          

台長: 幻羽
人氣(5,423)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