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5-17 16:00:24| 人氣61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 中 國 ☆ ☆ ☆

推薦 9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 ☆ 中 國 ☆ ☆ ☆ 

中國是一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的社會主義國家及主權國家,法定首都為北京。中國領土陸地面積估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純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其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而呈現三級階梯分布,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副熱帶季風氣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豐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種地貌,中國北方分布有乾草原和荒漠,南方有熱帶雨林,西部至西南部則有天山山脈、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喀喇崑崙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東臨太平洋。領海由渤海(內海)以及黃海、東海、南海三大邊海組成,水域面積約470萬平方公里,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個。

中國疆域東至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撫遠市的黑瞎子島中部,西至新疆境內的帕米爾高原,北至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的漠河縣,南至南海曾母暗沙。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約有14億人(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及未實際管轄的台灣省),同時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共有受到官方承認的民族56個,其中漢族人口佔91.51%。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少數民族地區可使用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字。自1986年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就讀公立學校的學生由政府提供其學費。 

中國目前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總量僅次於美國。1978年改革開放後,中國成為經濟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當前,該國對外貿易額世界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國及第二大的進口國,依國內生產總值按購買力平價位列世界第一、而國際匯率則排名世界第二。

201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依購買力平價為255,161.28億美元,同比2017年增長16,914.92億美元,增長速度為7.10% ,增量同樣居全球第一,增速在總量排名前20的國家中位居第一。

2000年時中國人均GDP僅有959美元,但到2019年,依據國際匯率計算,中國GDP為14.36兆美元,人均GDP已超過1萬美元,而部分東部沿海省市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更已經超過2~2.5萬美元,對於眾多的14億人口大國能夠達到這個數值,表明中國的經濟體量和消費市場巨大。改革開放以來,貧困問題已得到改善,然而國民貧富差距大等社會問題仍需解決。 

科技方面,中國在航太航空、裝備製造業、高速鐵路、新能源、核技術、超級計算機、量子網絡、人工智慧、5G通訊等領域有較強實力,研發經費則位居世界第二,也是世界第二個超兆美元投入研發的國家。國防預算為世界第二高每年超過1700億美元的軍費投入,擁有世界規模最大作戰力量的常備部隊及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並擁有在亞太地區局部優勢的作戰能力和擁有一支藍水海軍的作戰力量。

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內戰中取得優勢,實際控制了中國大陸,並於同年10月1日宣布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央人民政府,與退守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形成兩岸分治的政治格局至今。

國成立初期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外交政策,在1971年取得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同時繼承了原中華民國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後陸續加入了部分聯合國其他專門機構,並廣泛參與重要國際組織例如國際奧委會、亞太經合組織、二十國集團、世界貿易組織,並成為了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一帶一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國際合作組織項目的發起國和創始國。

隨著國的國際影響力增強,已被許多國家、組織、智庫視為世界重要的潛在超級大國之一和世界經濟重要支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中「中華」代表中華民族,「人民」代表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共和國」代表國體。

最初國名曾考慮「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並加註「簡稱中華民國」。但在1949年7月9日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第四小組第二次會議上,張奚若等人認為名稱過長而應去除「民主」二字,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

周善培和司徒美堂等人對「簡稱中華民國」6個字持有異議,認為應確立新國名。最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1949年9月27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決議國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去除加註。

該會議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都定於北平,自即日起改名北平為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今年為一九四九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五星紅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時會稱作「新中國」,來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舊中國」做區分。不過在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地區後,仍被國際社會視為中國政府,並在聯合國中擁有中國席次;此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則被稱為「紅色中國」或「共產中國」,並堅持自己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1971年10月,聯合國大會在通過《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中國席次和相關地位,「中國」也逐漸成為國際社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常見稱呼。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簡稱「中」或「華」,如「中日關係」、「駐華大使」等。

由於目前兩岸分治的臺海現狀,與台灣地區對應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管轄的區域又會因地理位置而被稱作「中國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被稱為「大陸當局」、「北京當局」、「北京」或「中共」,中華民國憲法稱此區域為「大陸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東部與太平洋西岸。中國領土純陸地面積世界第二、領土總面積第三。不過依總面積的不同定義,有些數據將中國列在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之後的第四名。

中國總面積一般認為約有960萬平方公里,不同地方也有不同數據資料,包括大英百科全書公司的《大英百科全書》提到的9,572,900平方公里、聯合國統計委員會的《聯合國年鑑》標記的9,596,961平方公里、及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世界概況》標記的9,596,961平方公里。 

中國法定疆域北至漠河縣以北的黑龍江河川航道中心線至北點,東至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匯合處的黑瞎子島中部,西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恰縣以西的帕米爾高原,南至南海諸島最南端的曾母暗沙;東西距離約5,200公里(橫跨5個時區),南北距離約為5,500公里。

中國大陸海岸線有18,000公里,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其中渤海為中國內海,內海和邊海水域面積約470萬平方公里,沿海島嶼有7,600多個,面積500平方公尺以上的海島有5,000多個;島嶼海岸線14,000公里,總面積3.87萬平方公里。

中國還有渤海海峽、台灣海峽、瓊州海峽三大海峽。 

中國邊界線共計22,117公里,長度世界第一。從與朝鮮的邊界河川鴨綠江出海口到與越南的邊界河川北崙河,中國與14個國家接壤,和俄羅斯併列是世界上鄰國數量最多的國家。

這些鄰國分別有東南亞的越南、寮國和緬甸;南亞的印度、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中亞的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和哈薩克;北亞的俄羅斯;以及位於東北亞的蒙古國和朝鮮,另外中國還與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和印尼為海上鄰國。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分為三級階梯。第一級階梯是位於中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4,000公尺以上,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二級階梯以高原和盆地為主。

在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山脈、武陵山脈、雪峰山脈一帶以東至黃海和東海沿岸,是沖積平原為主的第三階梯,人口多聚集在此處。

各類地形面積依序為高原(33.30%)、山地(26.04%)、平原(18.75%)、盆地(11.98%)、丘陵(9.90%)。

中國地貌景觀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中國西北地區有塔克拉瑪干沙漠和戈壁沙漠,南方則以丘陵和矮山為主,西側還有喜馬拉雅山脈在首的山地,後者海拔高度約6,000公尺;中國和尼泊爾的邊境則有海拔高度8,848公尺的珠穆朗瑪峰,爲地球海拔最高的山峰,中國最低點則是吐魯番窪地的艾丁湖。 

幅員遼闊的中國氣候多樣,但人口聚集地主要是溫帶和副熱帶氣候為主,普遍都有不同程度的四季生活型態,各地方可分為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高山氣候區三個自然區,由於中國南北跨度較大,東部季風區又以秦嶺-淮河線為界,分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在東部季風區,冬季有寒冷且乾燥的北風自高緯度地區吹襲、而夏季有溫暖潮濕的南風從低緯度沿海地區吹襲。中國土地資源總量大,但山地多而平原少;同時耕地與林地比例較小,沙漠和荒漠占總面積12%以上。

當中耕地集中東部平原和盆地地區、林地集中東北和西南部偏遠山區,草地分布在內陸高原和山區。草地面積4億公頃,是草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當中內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為四大牧區。

中國水資源總量達25,500億立方公尺,排行世界首位;當中有大量的河流和湖泊,重要的河流有黃河、長江、西江、湄公河、雅魯藏布江、珠江、淮河、松花江和黑龍江等。

中國是超級生物多樣性國家同盟成員,亦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國,在2010年加入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是生物多樣性第三豐富的國家,僅次於巴西和哥倫比亞。中國位於古北界和東洋界兩個生物地理分布區間,以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北部、秦嶺山脈、伏牛山、淮河與長江間為界,以北地區主要是溫帶和寒溫帶動物群,以南地區則是熱帶性動物。

中國陸棲脊椎動物約有2,070種,占全世界9.8%。境內至少有551種哺乳動物(世界排行第三名)、1,221種鳥(世界排行第八名)、424種爬行動物(世界排行第七名)、333種兩棲動物(世界排行第七名)。當中至少有840種動物因棲息地破壞、生態污染、非法狩獵等人類活動而瀕危,政府列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予以保護。

自1956年自然保護區建立起來,全國共建立自然保護區2729個,總面積147萬平方公里,占中國陸地面積的14.84%,其中以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為主。 

中國擁有北半球幾乎所有的植被類型,包括熱帶季風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和亞高山針葉林等。中國北部多寒帶針葉林,棲息駝鹿和亞洲黑熊等動物、及超過120種鳥類。針葉林下層有竹林,山區則有刺柏、紅豆杉和杜鵑花。中部和南部則有亞熱帶森林,有著多達146,000種植物。雲南省和海南島則是熱帶季風雨林,有四分之一的動物和植物物種。

中國森林面積2.08億公頃,為世界第五名,並在2015年4月位於東北和內蒙古地區的重點國有林區已經停止商業性採伐,然而森林覆蓋率僅21.63%(2014),低於全球31%的平均水準。中國有超過32,000種維管束植物,當中種子植物300個科、2,980個屬和24,600個種,而被子植物則有2,946個屬(占世界的23.6%)。

另外包含水杉在內,約有62%的古老植物僅存於中國。栽培植物有1,000多種有用材林木、4,000多種藥用植物、300多種果品植物、500多種纖維植物、300多種澱粉植物、600多種油脂植物、80多種蔬菜植物。另外中國還有超過10,000種真菌,其中近6,000種屬於雙核亞界。

數十年來,中國遭遇嚴重的環境惡化和污染問題。儘管政府在1970年代種植防風林,並在1979年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規,但地方政府與社區重視經濟發展而忽視環境問題,使得政府未能嚴格執法。長期的氣候乾旱與錯誤農業政策使得沙漠擴大,環境保護部於2007年時表示中國每年有4,000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而無法有效使用。每年春季,黃沙沙塵暴會襲擊華北地區,並影響到朝鮮、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

今日中國沙漠化得到部分遏制,森林覆蓋率亦逐年增長。截至2012年,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家。2011年中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同意接受2020年後的量化減排協議,承諾將減緩溫室氣體的排放。截止到2016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光能生產國,立下了自主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典範,以及全球潔淨能源的里程碑。

中國很多城市面臨嚴重的空氣污染,並大大影響民眾健康。2013年,政府投資2,777億美元以有效降低空氣污染,並重視北部地區的環境問題。另外中國還存在水源枯竭、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問題,大約有2.98億名農村居民仍然無法獲得良好的飲用水。除了喜馬拉雅山脈冰河的加速融化為數億人帶來水荒危機外,水汙染問題也讓水資源短缺日益加劇,特別是在中國東北地區。

2011年底,中國約有40%的河流遭到工業和農業廢棄物汙染。中國政府除了在十一五規劃期間大力推動水汙染與空氣汙染等防治外,2011年投資人民幣4兆元至水利基礎設施和海水淡化項目,並規劃在2020年完成防洪抗旱系統。

中國經濟具高度能源密集和耗能傾向,為能源消耗量最大(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及能源生產最多的國家。2014年生產約5.523兆千瓦·時電力,發電裝機容量有13.6億千瓦(其中火電915吉瓦、水電301吉瓦、風電96吉瓦、太陽能發電27吉瓦、核電20吉瓦),220千伏以上的電力線路達57.2萬公里,發電量與電網規模都為世界第一。 

近年來,中國政府大力投資可再生能源商業化,積極發展水力、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能源、生物燃料等技術。中國水能蘊藏量達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在長江、黃河流域建有多座水力發電廠,風力發電多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甘肅、河北、山東等地,占全國裝機容量的一半以上。東部沿海共有30座核反應爐機組運轉,總裝機容量達2,831萬千瓦,並有24座在建機組,機組數量僅次於美國和法國。 

中國礦產資源豐富,已知礦產有171種、探明儲量者有158種;當中石油、天然氣、煤、鈾、地熱等能源礦產10種,鐵、錳、銅、鋁、鉛、鋅等金屬礦產54種,石墨、磷、硫、鉀鹽等非金屬礦產91種。附近海域石油約250億噸,天然氣有8.4萬億立方公尺。 

中國長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及消費國,超過70%能源依靠煤炭供應。中國石油產量則位居世界第四,2014年每天產量達4,189,000桶。但因石油生產不能滿足經濟需求,有近半石油要從俄羅斯、中東、中亞和非洲進口,並在2013年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的石油進口國。

2015年,中國天然氣產量1350億立方公尺,消費量達到1932億立方公尺。2017年5月18日,中國在南海神狐海域首次實現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將來對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可能產生深遠影響。

根據2010年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國人口數約有1,370,536,875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其中中國大陸人口達13.3億人,香港和澳門人口分別有709.8萬人與55.2萬人。14歲以下的人口佔16.60%,15歲至59歲的人口佔70.14%,而60歲以上的人口佔13.26%。2013年時,中國人口增長率估計為0.46%。

中國在1978年約有64%民眾為貧窮人口,但1978年經濟快速增長後,已經有數億名民眾脫離窮困生活。今日約有10%人口仍處在貧窮線以下,城鎮失業率在2007年一度降到4%以下,目前城鎮失業率則在4.1%。 

中國新生嬰兒的男性比例偏高,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男女比例為118.06比100,比正常的105比100的男女比例高。2010年人口普查中,男性佔總人口的51.27%左右;不過相較於1953年男性佔總人口51.82%左右,今日中國性別比例較為平衡許多。

據全國老齡委2015年預計,未來20年中國將進入老齡化高峰。到2050年左右,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老齡化將使中國勞動力人口逐漸減少。截至2017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約2.41億,占總人口的17.3%,高於10%的聯合國傳統老齡社會標準。

中國自1986年以來實行為期9年的義務教育,包含6年小學和3年初級中學,學生年齡在6歲至15歲之間。2010年,約有82.5%的學生會選擇繼續為期3年的高級中學教育。由政府舉辦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則是進入大多數高等教育機構的先決條件。

2010年,27%的高級中學畢業生會繼續接受4年的本科教育。另外政府還設立中級和高級專科學校,提供學生職業教育內容。2019年,中國共計有161,811所小學、51,982所初級中學、13,737所高級中學、10,299所中等職業學校、以及2663所普通高等學校和1418所高職(專科)院校。

截至2010年為止,15歲以上人口中有94%接受過教育訓練、而得以識字;相比之下,在1950年只有20%的民眾曾接受過教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將一個國家的成人教育水平定義為年齡在25歲至64歲之間,以兩年制學位、四年制學位或職業課程形式完成某種高等教育的人的百分比,評價各國公民受教育程度,整體而言中國公民受教育程度低於世界平均。

中國東北部地區居民受教育程度要高於西南部,其中北京、上海、天津、遼寧、山西被認為可能是全中國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區。 

2010年,約有88.173%民眾在不同地方接受過中學教育後畢業。而自2005年開始,中國各級政府便籌劃經費以減免農村地區孩童的學雜費。2006年,政府更承諾9年義務教育完全免費,並提供小學和初級中學階段的課本和學費等補助。這使得政府每年教育預算從2003年不到500億美元,增加至2018年實際支出6590.7億美元。

2019年舉行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计畫中,中國對學生於閱讀、數學和科學領域上均取得第一名的成績。另外,中國各地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每名中學學生的教育支出因其所在地有所差異;2010年,北京市投資的每人教育總額達人民幣20,023元,但中國最貧窮的省份貴州省只有人民幣3,204元。 

中國較著名的高等學校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等組成的九校聯盟,簡稱C9,及位於香港特區的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

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國相繼掌握兩彈一星與雜交水稻技術;後來提出四個現代化、863計劃、973计畫,強調科學研究,並改革學術制度。中國在2009年有超過1萬名工程博士和50萬名理學士;科學論文出版數量世界第二,申請專利數世界第一,但也發生過多起學術腐敗問題。

2012年,政府投資1,630億美元,而研究開發經費位居世界第二名。

近年來,中國在航空航太、高速鐵路、複合材料、電子技術、核技術、替代能源、生物工程學有許多成果。中國自1990年代初壟斷氟硼鈹酸鉀晶體製造技術,亦是繼美國、法國後實現單束雷射出光超萬焦耳的國家。北京大學在細胞分化培植幹細胞獲得成果,而屠呦呦以中藥研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在核技術領域,中國的先進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運行持續時間達到百秒量級的同類裝置,使得中國在磁局限融合研究上有一定成果,中國還建有神光系列慣性約束核融合實驗裝置。中國擁有華為、聯想集團等個人電腦企業,在世界排名前500名的超級電腦中擁有167臺,高於美國的165台,為世界最多。

2010年12月,錦屏極深地下暗物質實驗室正式投入使用,是中國首個用於開展暗物質探測的極深地下實驗室,亦是目前世界埋深最深的地下實驗室,垂直岩石覆蓋厚度達2400公尺。中國亦積極發展量子通訊,完成長途量子密鑰分發、全通型量子通訊網、量子態隱形傳輸、規模化網絡等實驗,在2016年,中國成功發射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2015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研製首款ARM架構的64核晶片,中芯國際亦開始量產28奈米級產品,工業用機器人在2008年至2011年成長136%左右。中國於2016年完工的500公尺口徑球面無線電望遠鏡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口徑無線電望遠鏡,至今已發現超過80顆脈衝星。中國於2015年發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發現了可能是暗物質存在的證據。

中國也於2017年發射了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開展X射線巡天,通過觀測黑洞等高能天體,研究緻密天體和黑洞強引力中物質的動力學和高能輻射過程。2013年1月,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姚期智教授宣布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個量子路由器,並在實驗室成功演示;同年3月,薛其坤清華大學院士團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從1969年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到北斗衛星定位系統,中國衛星技術發展迅速。中國還積極推動載人航太、月球探測、火星探測等航太計劃。2011年中國發射實驗模組天宮一號,2016年成功發射了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並成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交會對接實現了建設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的目標。

2017年發射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為建設長期有人照料的太空站邁出重要一步,中國計畫最終在2020年左右組建太空站。北斗衛星定位系統自2012年起向亞太大部分地區正式提供服務,计畫於2018年年底前建成由18顆北斗三號衛星組成的基本系統,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服務,到2020年將完成全球系統的構建。

2010年,中國發射探月人造衛星嫦娥二號,並對拉格朗日點和小行星4179進行探測。2013年更發射嫦娥三號探測器和玉兔號月球車,計劃在2017年採集月球土壤樣本2018年5月21日,作為嫦娥四號探月任務的第一步,「鵲橋」號中繼通訊衛星成功發射並按照預期抵達地月拉格朗日L2點。

2018年12月8日(UTC+8),嫦娥四號成功發射,並於2019年1月3日著陸於馮·卡門環形山,在世界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在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與俄羅斯富比士-土壤共同執行的任務失敗後,計畫在2020年用國產運載火箭自主發射螢火二號,一次實現火星環繞,著陸與巡視探測。

中國國家武裝力量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中國民兵組成,由中央軍事委員會指揮、並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由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統帥全軍。中國採取徵兵制和募兵制相結合,並搭配民兵與後備軍事動員的制度。

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在共有兩百萬名現役常備軍人,為世界規模最大的正規軍隊,設有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及戰略支援部隊。中國2019年軍事預算總額較上一年增長7.5%,達1.19兆元人民幣,僅次於美國。   

東風-31洲際彈道飛彈發射車 中國擁有洲際彈道飛彈、彈道飛彈核潛艇、戰略轟炸機組成的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並擁有五十枚至七十五枚可配備核彈頭的洲際彈道飛彈;但和美國、俄羅斯相比,中國力量投射能力仍顯不足。中國近期研究開發了大量先進的飛彈技術,發展中程和短程彈道飛彈、反衛星飛彈、巡航飛彈、反彈道飛彈和潛射彈道飛彈等裝備。2000年之後,中國裝備了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艦,及彈道飛彈核潛艇和攻擊型核潛艇組成的核潛艇艦隊。

空軍的現代化亦取得顯著進步,除購買蘇-35等俄羅斯制戰鬥機外,也自行開發生產了隱身第五代戰鬥機、高超音速飛行器、重型運輸機、無人機等現代化軍機。中國還以新研製的陸軍武器替換蘇聯製裝備,指揮管制系統也從C3I增強至C4I,強化對於網絡中心戰的掌控。2017年,人民解放軍下水了世界上第一艘裝備了雙波段相位陣列雷達的飛彈驅逐艦055型,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反響,該型艦排水量達到12000噸,是二戰後,除航空母艦和兩棲攻擊艦外,亞洲建造的噸位最大的作戰艦艇。同年4月26日,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號下水,2019年12月17日正式服役。

另外,隨著自2000年後開始建設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逐步完善和發展,中國在軍用衛星導航方面也正在逐步擺脫對於美國GPS導航系統的依賴,2018年12月27日,北斗正式開始提供全球服務。  隨著保障制空權和海上拒止能力的進步,中國對區域的影響力不斷增加,不僅與俄羅斯海軍在地中海舉行聯合軍演,還在白令海峽活動,而且在非洲吉布地建立了首個海外軍事基地,並沿著海上航路建立珍珠鏈。

今日中國除了被視為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外,還被視為地區軍事強國和潛在軍事超級大國。國防部白皮書《中國的國防》中提到,中國採取「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

中國政府將雙邊關係分成不同等級,其中中美關係、中俄關係、中歐關係被視為最重要的雙邊關係。美國國會在2000年通過永久正常貿易關係,使中國商品享有減免稅率。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中國因人民幣匯率而具貿易優勢,對美國有明顯的貿易順差。中國與俄羅斯在經濟、軍事等有密切關聯,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經常意見一致。中國積極與非洲國家發展雙邊合作和貿易,2012年中非貿易總額超過1,600億美元。中國亦強化與南美洲國家的聯繫,包括是巴西最大的貿易夥伴、並和阿根廷建立戰略夥伴關係。 

中國積極參與多邊關係以促進國際和平與經濟發展,是世界貿易組織、G20峰會、上海合作組織、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孟中印緬區域合作論壇、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等組織的成員國。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合稱金磚五國,曾於2011年在中國舉行峰會。中國還向亞太鄰國提議擴大自由貿易區和安全條約,結合東南亞國家協會自由貿易區、日本、南韓、印度、澳洲和紐西蘭組成東亞峰會,以處理地區熱點問題。2013年,中國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概念,並積極推動東南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談判。

病毒重創全球觀光旅遊,即便未來疫情趨緩,原本習以為常的旅行模式可能也難重返。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