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2-11 21:59:15| 人氣12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他/她的爸媽比較好?!慈濟人與非慈濟人對於子女之品格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研究主要是以慈濟大學中的教職員工、同學的家長、慈濟醫院志工和慈濟大學附近商家的家長為研究對象。目的是為了探討慈濟人與非慈濟人的家長對於子女的品格教育方式是否會受到所歸屬之文化的影響而呈現出不同的培養方式,而此種教養方式對於親子之間的關係又會展現出什麼樣不同的風貌,且在子女的品格特質上又會有什麼樣的相似點和相異點?研究者期望本研究有助於我們了解在慈濟文化下所塑造出來的〝品格〞是如何與小孩子的個性產生交互作用的影響。而在未來,這又會驅使著我們將要以什麼樣的教育態度與教養方式來面對子代們的品格教育問題。研究發現,非慈濟人的家長與慈濟人的家長除了在〝對於子女在未來生活的最終期待〞和〝所認為的品格教育〞此兩者有觀念上的差異之外,其他品格教育的強調方面、鼓勵或處罰方式、親子互動關係、子女反應與接受度上均沒有太大的差別。另外在親子知覺與子女的品格塑造中,我們要學習廣開親子溝通之門,讓它成為是雙向流通而不是單向灌輸的傾訴途徑。總而言之,普天之下,每一位父母疼愛、保護子女的那份愛心是一樣的,沒有所謂誰好誰壞的區別,而會造成此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在於我們與別人所遇到的情況並不相同,而且也未曾有深入探究過彼此間父母品格教育的差異,所以我們亦不必太過羨慕他人,反而是更該感謝父母為我們無私地付出。


Key Words:慈濟文化(Tzu Chi Culture)、品格教育(moral character education)、
親子互動(parent-child interaction)

一、緒論
Introduction
在《國語辭典》或是《英漢辭典》有關〝品格〞的相關解釋中,是將〝品格〞歸屬為名詞,而希臘文Character還包括有括擦;切割;雕刻之意,另外最常被使用的解釋就是:卓越,出眾或好品質;那些被珍惜和尊重的人;以及一般人身上的品質。〝品格教育〞的意思就是指為培養良好的品性,而加以教育的訓練。其內容包括智慧的啟發、良好習慣的養成…等,也有人認為品格教育是幫助每個人在遇到不同的事時,能做出對的決定,而且結果對他人與自己都有好處。而其中所述及的〝品性〞則是指為人的品德與個性。
儘管時代背景的變遷,但是關於品格的議題和論述幾乎都沒有什麼改變,唯一改變較多的部分就非品格教育方式的採用莫屬了,但是不管父母對於子女品格教育是採用什麼方式來教育的,他們的最終訴求均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成為社會上有用且良善的人,而不是一個到處為非作歹、殺人放火的人。譬如說,以往子女對於父母所給予的品格教育方式幾乎都是被嚴厲地要求無條件地絕對服從的獨裁式教育,而且還不准子女有任何反駁或是違逆之意;但是反觀現今的品格教育方式,我們可以發現到許多父母對於子女的教養方式多改為採行嚴格卻又公平且合理性的權威式教育,如此一來,小孩子反而較能夠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關懷,且願意接受父母教導的意願亦較高,而不再是一味地對父母的話當作是耳邊風,更甚者還會有故意違逆父母的情形發生。
在尚未進入此次所探究的研究題目之前,我們首先必須要能夠清楚地明瞭且分辨出〝品格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國語辭典》中所被界定的意義到底有什麼樣的差異?而此兩者所追求的最終訴求/目的各是什麼?就《國語辭典》中所定義的:〝道德教育〞是指以陶冶受教者道德理想,並促進其道德實踐為目的的教育。而〝道德〞是意指人類共同生活時,行為舉止應合宜的規範與準則。教育學家麥爾(Karl Ernst Maier)主張:道德教育是一種協助他人形成道德性人格的行動。此外,道德性就是一種道德氣質(moral dispositions),其中包括道德認知能力與行為習性(粱福鎮,2001)。由上述我們可以知道:〝品格教育〞與〝道德教育〞的主要差異是在於前者較為重視個人道德、責任、良心、尊重特質的養成與塑造,而最終目的則是為了培養個體自身的品德和個性,使個體能夠成為一位德行與學問兼備的人;而後者則較著重於個體與他人互動時所應該具有的特質或是價值觀念,是為促使個體的行為舉止在任何情境下都能表現出符合規範與準則的行為。
本文將以慈濟人與非慈濟人的親子為研究對象,探討慈濟人其所接觸的慈濟文化對其本身所採用子女品格教育方式的影響。近年來,隨者國民所得的提升和生活水準的提高,愈來愈多人願意將他們多餘的時間積極地付諸於志工服務或是其他慈善團體活動上,並扮演著舉足輕重的服務角色,而這些有參與慈善團體的人數又遠勝於一些只是零星的獨立個體之志工服務者,且社會上的慈善福利活動也幾乎都是以這些大型的慈善團體為主導地位。從心理人類學的角度來切入,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文化內的成員,其在某部分的價值觀念和信念上是具有相同之處,而對於文化成員而言,我們是不可能從中將這些個體與其文化清楚地一分為二的。因此本研究嘗試以個體受到團體文化影響的論點為出發點,探討慈濟人與非慈濟人對子女品格教育的相異點與相同點。此外,這亦有助於我們了解在慈濟文化下所塑造出來的〝品格〞是如何與子女的人格特質產生交互作用的?同時也將影響我們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未來子代的品格教育。

Research Motivation
身為慈濟大學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會知道學校為我們所設立的〝慈誠懿德會〞的組織,此組織當初所創設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啟發學生的良知良能,並培養其以人為本、尊重生命及關懷蒼生的精神。而其主要功能就是慈誠懿德爸媽除了以親和的態度來教導學生生活禮儀及道德倫常外,而且還必須用心傾聽與適時輔導學生心理、情緒上的困擾。同時以理性及感性的方式,肩負著學生、家長及學校三者之間的溝通橋樑,期勉學生由內而外的展現術德兼備之氣質。
由以上的論述和身為慈濟大學學生中之一成員的我們,在親自與慈誠懿德爸媽的互動經驗中可以知道:慈誠懿德爸媽總會先以傾聽的方式來了解我們最需要的是什麼,且有時還會輔以 上人曾經告誡、鼓勵過他們的話語或是靜思語來激勵我們,讓我們知道當我們遇到困難、瓶頸時可以用較達觀的方式來面對,並克服之。不但如此,當我們與慈誠懿德爸媽家聚時,他們第一句會問我們的話是,〝這段日子裡,過得如何?快不快樂呀?〞這種問候語讓我們聽者所感受到的關懷是如此地真誠與溫暖,而不是制式化與做作。再加上身為慈濟成員的師姑師伯的他們常常都需要到醫院或是一些災區地方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們,所以傾聽的技巧對他們而言更是與他人互動、關懷的重要溝通方式,因此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當慈誠懿德爸媽在教養自己的子女時,是否也會採用如此溫和的關懷態度與真心傾聽的技巧來教導子女,並輔以靜思語的方式來鼓勵或是訓誡自己的子女。這就是促使我進行此次研究的主要動機。

Research Purpose
以傳統中國教育而言,父母對於子女的管教多是以打罵、恥感教育為主,尤其是父母對於子女施予負向言語的教養方式是台灣社會中普遍的現象(雷庚玲、楊文玫、李琦媛,民83; 雷庚玲,民86)。〝知恥者近乎勇〞是中國傳統教育歷來所重視的恥感教育,而這也是一種不錯的教育方式之一。但若是太常運用恥感教育來教導子女,首先會傷害子女們的權利,其次會讓子女對自己的行為表現感到知恥。不過這其實是讓子女受到刺激而並非是真正地知恥,而且這同時亦打擊了部分子女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並給子女帶來自卑感,若是單純從品格教育的角度來看也是得不償失。
上人說:「具有慈心,給人快樂,懷有悲念,能夠愛人的人,就是慈濟人。」上人也曾更進一步詮釋:「去幫助人的人是慈濟人,接受我們幫助的是慈濟人,聽到慈濟就歡喜讚歎的人也是慈濟人。」由此可知,因為慈濟人都已經訓練出一套良好的口語表達和傾聽的技巧,所以他們對於子女的品格教育方式應該也會運用到這些技巧來引導子女的行為,因此想藉由此研究主題來省思我們現今的品格教育方式,並警惕自己未來對於子女的教養方式能有更好、更合時宜、更符合子女個別差異的教育方式,而不再只是以那一套傳統固有、陳腐的恥感教育方式來傷害子女的自尊心。

Assumption and Hypotheses
此次所做的研究假設主要包括如下所述的二點:
1. 慈濟人對於小孩子的品格教育會較偏向用傾聽方式,且輔以靜思語的方法來教導自己子女,而非慈濟人的家長對於子女的品格教育方式則會較偏向以打罵、恥感教育為主。
2. 慈濟人採用此種傾聽說理式的品格教育方式會讓小孩子更容易學會如何表達自己對某事物的看法、更有主見,進而塑造出獨立自主的個性。

二、文獻探討
Literature Review
本研究報告主要係參考周玉慧 2001年的---教養方式、親子互動與青少年行為:親子知覺的相對重要性。
該文作者認為,因為青少年時期是延續兒童,邁向成人的過度階段,所以在青少年時期所累積的成長發展經驗,往往會影響到其成年後的發展結果,且在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青少年時期的發展在日後人格的發展上佔有其關鍵的地位。除此之外,對此時期中的青少年而言,他們正好是處於自我概念的統整時期,一方面要探索外界的心事物;一方面又仍需要仰賴家庭的照顧,再加上其逐漸地具備了抽象的邏輯思考能力,所以對於長者,尤其是對父母,彼此間很容易出現言語上的辯駁以及行為上的反叛,因此,此時期的親子關係亦很容易變得緊張微妙,故作者試圖去探討教養、親子互動與親子情感及青少年行為表現之關係與探討親子知覺之相對重要性此兩大目的。
本研究是以〝青少年藥物濫用之起因:一個社會學習模型〞研究計畫的實地調查結果為主要的佐證資料,該研究計畫是採一年一次,共歷時三年的前瞻性貫時性研究設計,而本研究之資料主要則是分析該研究中第一年所得的資料。該研究所調查的母群體是以台北市86所公私立的國一學生為限,而樣本的抽樣原則是採用分層比例隨機抽樣,其中各階段學校、班級被抽取的機率均是相等的,並且盡可能使學生樣本的分配接近台北市國一學生的母群體。另外,施測的過程是採用班級團體施測的方式,並收集學生與其家長兩方面的問卷,且以此為主要的樣本資料。
該研究結果可以分為幾個面向來分析。親子得分之相關與差異:在不當教養、親子間支持、衝突、關係滿意度、不信任感、偏差行為、課業成績等變項的相關係數中,只有課業成績的親子相關係數是高達57%的,即代表說,學生或母親知覺到學生的學業成績表現之評斷程度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學生的母親很清楚自己子女在學校中的課業成績。此外,在母親報告方面,其中缺乏監督、不一致教養、非引導式教養、親子衝突、子女偏差行為及課業成績上的評定分數均較國一學生來得高,而在學生報告的方面,嚴厲教養、親子間支持及不信任感的分數卻較母親所評定的來得高。教養方式、支持及衝突之交互作用效果:發現到,缺乏監督程度愈高者,親子間不信任感愈高、子女偏差行為愈嚴重、課業成績愈差;嚴厲教養、非引導式教養程度愈高者,親子關係滿意度愈低、親子間不信任感愈高、子女偏差行為愈嚴重、課業成績愈差;但不一致教養程度的高低與否和親子關係滿意度、不信任感或子女表現無關。大致上來說,親子間支持愈多或衝突愈少者,親子關係滿意度愈高、親子間不信任感愈低、子女偏差行為愈少、課業成績也愈好。教養方式、親子互動對親子情感與青少年行為影響之可能途徑:教養方式會直接影響親子情感(關係滿以度與不信任感)及子女行為(偏差行為與課業成績),並會透過親子間支持間接影響親子感情,也會透過親子間衝突間接影響親子情感及子女偏差行為;而親子間支持直接影響親子情感,並不影響子女行為;親子衝突則直接影響親子情感及子女偏差行為,但不影響子女課業成績。
台灣青少年與母親對同一變項的評估之相關很低,不過在課業成績上,母親與青少年的評估之相關頗高,這或許是因為台灣社會重視學歷與文憑,使家長相當注意子女成績,故學業成績和子女報告的情形有較高的相關。此外,母親知覺到的不當教養與親子互動較能說明親子教養;而青少年知覺到的不當教養與親子互動較能說明青少年的偏差行為。由此可知,父母對於子女所採用的教養方式、教育型態和親子互動關係對於青少年的行為表現或是人格特質來說都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因此我們更該注意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並且廣開親子間的溝通管道,讓親子的互動能夠更融洽與和諧。

三、研究設計
Noun Exegesis
1. 慈濟文化
是一股清淨的文化,只要有慈濟人的地方,就撒播著這分清淨的種子。意指深刻體現生命的真、善、美,以展現出「慈悲喜捨」是佛教的精神內涵。此外, 上人亦透過有形的志業體方式而將「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理念確實達到以佛教精神度化人間的成效。這點點滴滴的過程,經由「求真、求善、求美」的慈濟文化志業而被記錄下來,不只是「為慈濟寫歷史」,更是「為時代作見證」。(引自《慈濟全球網站》)

2. 慈誠懿德會
平均每10-13位學生,安排有一位慈誠爸爸與二位懿德媽媽的輔導,並秉持「道德重整」、「人格昇華」之理念,且藉由聚餐、慶生會、各別相談方式與學生分享生活點滴、傾聽心靈的聲音,亦提供適當的輔導及諮詢,或將各案轉介至學生輔導中心,以協助學生情緒找尋最佳的慰藉。(引自《慈濟大學人文室網站》)

3. 慈濟人
曾經參與過5次以上的慈濟培訓活動、已授證的慈濟委員或屬於慈濟四大志業體系中的行政人員或是成員者為此研究的區分標準。

4. 品格教育
指為培養良好的品性,而加以教育的訓練。(引自《國語辭典》)

5. 親子互動
心理學上指家庭生活中,兒童與其父母間互動作用所形成的交互反應。(引自《國語辭典》)

6. 道德教育
指以陶冶受教者道德理想,並促進其道德實踐為目的的教育。(引自《國語辭典》)

7. 恥感教育
對自己的行為表現感到有羞惡之心,主要是藉由個體之羞惡心來教導其觀念價值等的教育。(引自《國語辭典》)

Research Method
此次研究主要是採行下列2項方式來進行研究資料的蒐集:
深度訪談:以半結構式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為主要的訪談方式。即事先必須準備好訪談的主題和問題大綱,但是訪談者(我自己)不採取主導的地位模式,訪談過程仍是由受訪者自行決定表達的方式與內容,且將以一種問答的敘述型態來呈現出訪談的內容。
問卷調查:以開放式問卷調查(open questionnaire)為主要的問卷調查方法。藉由家長們所填寫的資料來分析出其間的相似點與相異點,並再加以比較之。

Research Framework
以上述文獻為基礎,本研究報告以慈濟人與非慈濟人為對象,期望了解一個人在長期接觸該文化的薰陶下,其教育方式是如何影響或是改變其對子女在品格教育上的教導與強調層面,而在這樣的品格教育方式底下,家長又會為子女塑造出什麼樣的人格特質。
打、罵、恥感教育、獨裁權威者…等,應該是我們多數人對於傳統品格教育方式的首要印象。隨著時代社會的變遷與視訊媒體的普及化,現代兒童接觸到新訊息的機會大大地提高了,自然在思想觀念與價值觀上就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Ex:看到新聞報導中的弒親、亂倫、忤逆長輩…等,小孩子實際上已經在這樣多次暴露的情況下就不知不覺地就學習到這樣的行為反應,因此,現在家長對於子女的品格教育方式與內容自然就不能只單純地以傳統的強迫式教育來教導他們,而是要採用先讓子女有開口說明其如此行事的原因、感受與其後所帶來的影響,之後再告知子女其他可行且較不會造成不良後果的柔性變通方式。除此之外,親子間還可以藉由這樣的雙向討論方式來增強親子間的知覺,且亦有提高親子互動關係的功能。
除此之外,本研究亦想藉由此次的機會來探討,是否歸屬於慈濟團體的慈濟人在子女的品格教育上與非慈濟人會有所差異,若是有差別的話,又會是在什麼方面上呢?因為文獻中提到,性別的不同對於子女教育方式也會有不同,所以本研究亦想知道父母所接觸的文化背景對於教育子女上會有什麼樣的影響?而此種文化影響力又會是如何?
以理論術語而言,本研究所探討的問題實際上是父母的文化背景對子女品格教育之親子知覺與子女品格塑造間的關係。

Participants
本研究採用非機率之判斷抽樣(Non-probability judgment sampling)中的立意抽樣(按研究者自己的意願而事先決定標準,由母群體中抽取部分典型的個體來作為研究的對象,該樣本的變異性較小。其中所謂的典型的個體是指中等形狀、程度、品質…等而言;因為中等者較具代表性,引自《張氏心理學辭典》)方式。
受試者的來源主要是從慈濟大學中的教職員工、同學的家長、慈濟醫院志工和慈濟大學附近商家的家長為主要的取樣對象,並將之分為2部分,一部分直接進行深度訪談;另一部分則採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訪談的受試者一共有4人,其中屬於慈濟人之親子共2人,而非慈濟人之親子共2人;而在問卷調查方面,受試者共有8人,問卷回收率是100%,其中屬於慈濟人之家長有4人,而非慈濟人之家長則有4人,故此8份問卷單均列入本研究的資料分析。問卷部分在12/22-1/4間回收完全,而訪談部分是在1/1進行。

Research Instrument
本研究所使用的問卷與訪談問題均是從所蒐集到的參考資料中匯整出來而自行設計而成的一份開放式問卷,共10個題項。問卷中的問題主要是期望受試者能夠寫出其對子女之品格教育的強調面向與原因、所採用的教導方式、親子互動情形…等。
問卷初稿先經過指導老師和2位家長的填寫,其後發現到有幾個問題之題意或是題目的表達方式會造成填寫人難以表達出此研究中所期待他們填寫的內容指標,再加上前言介紹研究目的之部分亦有故意引導書寫資料之嫌,因此再次修改了問卷中的某些用字遣辭與問題前後次序之編排方式。(參見附錄Ⅱ)

四、研究結果
Data Arrangement and Analysis
本研究的資料可以分為深入訪談和問卷調查兩部分。首先,將問卷調查中的文字資料以一個適當的語彙來當做該資料處理的編碼單位;之後,我們將討論訪談方面的資料。
慈濟人與非慈濟人的問卷部分:
2003/1 對於子女在未來生活的最終期待
1. 編碼:〝自我的照料與服務人群的利他行為〞
A君:獨立自主、遠觀、照顧自己,也能服務別人。
B君:有良好品德,能照顧好自己,又能為社會人群服務。
C君:可以擁有處世的智慧及能力,成為高EQ的人。可兼善天下,亦可獨善其身。
D君:走出自己的路,實現自己的興趣,對社會有貢獻,有善良、愉悅的心。
2. 編碼:〝合於子女自己的生活,實踐自我〞
E君:期待他能快樂生活。
F君:合於他們自己期待的生活。
G君:「未來」二字應探索、研究、探討、展望,如何有未來?以符主旨,沒有期待、沒有希望,如何實踐未來?如何落實;腳踏實地、實現理想、創造未來終極目標,從小展望理想,指引方向感。
H君:獨立自主,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和生命的意義,掌握自己的命運,追求快樂的人生。
小結:此題目的結果是在本問卷調查中,最能顯示出慈濟人與非慈濟人之間對其子女未來期許的差異所在。在第一個編碼的部分(A-D君),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受試者對於子女的期望都是傾向於在未來時除了能夠照顧好自己以外,還要有服務人群的利他行為表現;而在第二個編碼的部分(E-H君),家長對於子女未來的期望多是偏向於個體自身的要求,而較不強調對於社會上的人群服務…等。除了這樣的差別之外,更有趣的正好是屬於編碼一的受試者正好都可歸類為慈濟人,而編碼二的受試者則恰好亦都是非慈濟人。
(註:畫底線者是與編碼直接有關的字句,以下亦同)

2003/1 品格教育的內涵
編碼:〝子女價值觀念的培養〞
A君:道德、倫理、人文。
B君:潔身自愛,奉獻別人。
C君:愛心、智慧、堅毅、勇敢。
D君:有愛心、有濟貧扶弱之個性。
E君:對人格特質的陶養。
F君:合於大眾規範,並有自己價值判斷及思考方式。
G君:應是人品教育。「有品才有格」,格是落差、高低、素養、修養。教育,教與育,教有家教、學校教、社會教;育是「養」是養成,養成是從小培養,為家長觀察、糾正、正確為人處世之道。
H君:重然諾,對自己的承諾負責;不傷人也不要使自己為他人所傷;愛人愛己相互為用。
小結:在各個家長對於品格教育的定義中,其實均偏向在個體價值觀念的培養上,但若是仔細觀察的話,我們可以發現到:雖然8位受試者均認為所謂的品格教育就是指價值觀念的培養,但是我們還可以從中看出其間的差異所在。在A-D君中,他們所強調的價值觀是傾向於大範圍的觀念,而E-H君則是較強調個體自身的品格和個性上的塑造,屬於較小範圍的觀念。由此可知,慈濟人與非慈濟人的家長在對於〝品格教育〞的定義中也會不自覺地顯現出與其所接觸之文化有相關的地方。

2003/1 特別強調品格特質的要求
編碼:〝獨立自主〞
A君:獨立、主動,凡是對自己負責。
B君:能判斷是非,處世圓融。
C君:愛心、智慧、堅毅、勇敢。
D君:獨立、主動、會思考、個性隨和有人緣。
E君:沒有。
F君:獨立是對孩子的要求,此外尚有主動進取。
G君:積極主動、幽默、獨立、自主,(內在修養、外在行為),(明是非、善惡),(獨立、主動),(獨立見解),正確人生觀。
H君:獨立。

2003/1 強調此種品格特質的原因
編碼:〝有助於小孩長大之後的個人發展〞
A君:從小培養的人格特質對他們在以後的處世方面有所助益,彼此都能安心。
B君:有上述品格,家庭才能幸福,社會才會祥和,天下可以無災。
C君:因為這些都是好品格,所以都應該培養。一個有愛心的人,他必須要有足夠的智慧來思考他該做的事,並要有堅毅的心來堅持自己的觀念,勇敢的面對所遇到的事。
D君:人的基本要求,實現個人的價值。
E君:(未填寫)。
F君:獨立才能體驗生命與生存之道,主動進取則是人生存所必須。
G君:品格特質應時代潮流,不為社會總總迷失自己或誤入歧途。
H君:因為獨立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個體在世須能全面關照自己,情感與理智面都要關照。朋友的協助只是協助,無法取而代之。
小結:從以上兩者的歸結可以看出,在品格特質的要求中,其實就沒有太明顯的慈濟人與非慈濟人之區分了。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子女是會長大的,總有一天他們會外出讀書、工作或是成家立業…等,而父母又未必能時時跟隨其後來照顧他們,但若是要放手讓子女自己照顧自己時,則又害怕他們沒有辦法完善地照料好自己,因此希望子女能夠自己獨立些,不要讓他們總對外出的遊子擔心不已。再加上子女的長大,其實也意味著父母的衰老,所以都希望在他們還能照顧子女的時候,可以盡量培養子女的獨立性,以免以後即使是離開了人世,內心亦放心不下自己的子女。

2003/1 在教育過程中,您會採用何種方式來教導子女品格教育的發展
編碼:〝以親身實行和口頭教導來示範好品格〞
A君:以身教、言教,讓他們去嘗試想要了解的東西、事物等,鼓勵、關懷,強調倫理對於人類的重要等。
B君:身教、言教、關心教育。
C君:說明、看書討論。
D君:說理,鼓勵自我發展。
E君:民主。
F君:因勢利導,給予他獨立思考的空間,若有不適期待,則予以說明利害關係。
G君:品格教育、社會資訊影視、觀察、機會教育、比較法、解說後果如何、活教育以正人心,隨時提醒子女。
H君:放手,適時放手,給小孩成長和自主的空間。
小結:從上可知,父母在教導子女的過程中幾乎都是以採用身教和言教的方式為多。就常理而言,子女除了在學校學習以外,其他的時間幾乎都是與爸媽相處在一起,因此父母自身的言談舉止就會常常充斥在他們所活動的環境中,再加上子女長期暴露在此狀態下,自然而然地就可以達到耳濡目染的教學效用了,故家長在教導子女的過程中就常常會使用親身實行和口頭教導的方式來示範好品格了。

2003/1 若是子女在品格行為表現良好時,如何鼓勵
編碼:〝口頭稱讚與鼓勵〞
A君:〝你真是天下舉世無雙的〞。
B君:讚美鼓勵。
C君:口頭讚賞。
D君:用言語或以實質獎勵,如出國旅行或購買他們需用之物。
E君:視情況而定。
F君:會想和他聊聊天,以知道他的價值觀。
G君:品格行為表現良好應是多數人的理想、正確人生觀,若同共識的人格、行為持之長久,應是內心欣慰,不須以金錢、物質鼓勵,以口語讚揚才正確。
H君:以口頭的鼓勵為主,同時擴大小孩自主的空間。
小結:人人都有被接納的需要,而讚美好品格則是可以滿足這方面需要的一種方法之一,又能鼓勵子女繼續表現此種好品格,因此我們更該藉著讚美品格而使子女都能發揮他們最大的潛能,但是當家長在讚美子女時,其最好是能鼓勵子女的好品格而不是其表現的成就,不然就容易造成手足之間會產生緊張或競爭狀態。此外,因為讚美有指出哪些言行和態度示範了品格特質,並且解釋它們如何使你和別人受益的功能,所以當子女有好表現時,不論是慈濟人或是非慈濟人的家長中,他們也都會使用口頭稱讚、讚美與鼓勵的方式來促使子女的學習。

2003/1 若子女品格行為表現不符合您標準時,處理或導正其行為的方法
編碼:〝先傾聽,再予以說明和引導〞
A君:陪伴、耐心、關懷。
B君:愛的關懷,再給予導正。
C君:說明、引導。
D君:諄諄善誘。
E君:視情況而定。
F君:會讓其知道社會的一般規範,並導以實例的後果,令其自我思考選擇。
G君:標準應適時代背景,問題是考驗家長判斷能力如何處理?以氣並溝通導正觀念意識、心理改變,心並行正,過程無怨無尤。
H君:以討論為主,在討論中加以糾正或建議可行方式。
小結:在本研究的假設中有提到:慈濟人是否對於小孩子的品格教育會較偏向用傾聽方式,且輔以靜思語的方法來教導自己子女,而非慈濟人的家長對於子女的品格教育方式則會較偏向以打罵、恥感教育為主。但是從上述的資料可以發現到:慈濟人是會以先傾聽的方式來面對子女的過錯行為,但是資料也顯示出非慈濟人對於子女的不良行為亦是採用傾聽、討論的雙向溝通方式來處理問題,而不在是採用古早時期的打罵教育了。

2003/1 品格塑造過程中,您與子女的親子關係互動
編碼:〝親密、良好〞
A君:非常親密。
B君:良好。
C君:良好。
D君:非常良好。
E君:良好。
F君:平常與其聊天,並告知自身的價值觀。
G君:互動如何?應心的互動,傳達共識,達到效果。
H君:和諧的,親密的,相互尊重的。

2003/1 子女對您所採用的品格教育方式之反應
編碼:〝良好〞
A君:互動很好。
B君:良好。
C君:至目前,效果不錯。
D君:相當欣賞與接受。
E君:適應良好。
F君:良好,人總希望能自己面對人生,而不是填鴨式的沒有選擇的人生。
G君:一心能欣然接受糾正,無存怨、勉強行為表現。
H君:接受度高,但意見不同時難免有情緒或不愉快。

2003/1 子女對您強調的品格教育要求之接受度
編碼:〝接受度高〞
A君:相互信任、我放心,他們安心。
B君:可以接受。
C君:不錯。
D君:高度配合與接受。
E君:適應良好。
F君:就其至目前所為,我感到窩心。
G君:子女人品教養、品格差異應是若目共賭。在家庭、在學校、在社會能接受大家肯定、接受。
H君:接受度高,也已形成獨立自主的特質。
小結:由以上三者可知,以家長的觀點來說,慈濟人與非慈濟人之家長認為子女對其在品格教育教導的過程、親子互動、反應與接受度上均有很高的評價,但在問卷方面並沒有設計到子女的部分,因此在此部分不能明確地顯示出親子知覺的高相關性,故此研究只參考家長所填寫的答案之部分。

慈濟人家長的訪談部分(只截取部分訪談內容):
Q:就是呀!像你們平時這樣教小孩,那對於他們的未來生活期待是什麼?
A:未來的期待哦!期待他們在人格發育上能夠有正確的方向,然後做人能夠圓融,對社會有幫助呀!
Q:嗯……。那媽媽您認為什麼是品格教育ㄌㄟ?
A:品格教育哦!……。就是思想要正當,做事要用正確的方法來做。
Q:哦!…那媽媽妳在教妹妹他們的時候,有沒有特別強調哪一方面的品格特質呢?
A:特別強調的品格特質……,沒有耶!我教他們的時候並沒有刻意要求說哪一方面的品格特質耶!都是看情況,然後隨機教導他們的。
Q:隨機教導?那就是說看當時情況然後再做機會教育囉!
A:對呀!對呀!
Q:那媽媽你為什麼會用這種隨機的方式來教妹妹他們呢?
A:哦!……,這是因為像你們現在這樣的青少年呀!平時對事情的態度都太隨和了,有時會變成隨便,總是認為事情並沒有什麼重要性,所以就要利用機會教育的方式來教導他們,不然他們根本就體會不到事情的嚴重性。
Q:嘿嘿嘿……。
A:而且用這種開放式的引導方式,你們這樣的年輕人才會廳的入耳呀!不然大人跟你們說什麼,你們都是愛理不理的。
Q:那媽媽呀!如果妹妹他們在品格上有好行為的時候,你都怎麼鼓勵他們呢?
A:怎麼鼓勵喔?就是口頭上給他們一些稱讚呀!像是說,〝你今天做的不錯喔!要繼續保持哦!〞,或是給他們抱一抱。
Q:就是擁抱他們嘛!
A:對呀!像他們還小的時候,我就比較會用一些肢體語言,像是擁抱,來鼓勵他們。因為小孩子還小,給他們一些肢體上的接觸會讓他們較能感覺到親情,感覺也比較窩心呀!不過現在小孩子比較大了,有時要抱抱他們時,小孩就會覺得害羞,或是怪怪的,所以就會以一些物質方面的東西來獎勵他們,像是文具呀!還是一些他們需要的東西。
Q:嗯…。那如果妹妹他們沒有做到你的標準的話,媽媽你會怎麼處理?
A:我會先問他,當他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有什麼樣的感覺。
Q:哦!……,那媽媽你就是先傾聽他們的想法,然後才導正他們的囉!
A:嗯…。對呀!他們犯錯時,一定要先讓他們說說他們那時的感覺,然後再告知他們說,如果你試著用別的角度來想的話,是不是情況就會不一樣,然後在適時地導正他們的觀念。
Q:那不錯耶!這樣不但可以讓親子雙方都明白彼此的想法,而且還可以讓小孩子比較願意改正錯誤。
A:對呀!
Q:在教妹妹他們的過程中,你和他們的互動關係是怎樣的情況?
A:還不錯啦!不敢說是很完美,但是還不錯啦!
Q:那妹妹他們有時候會不會有較不聽話的情形發生呀?
A:當然有啦!有時候他們會比較不受教呀!
Q:不受教?怎麼說ㄌㄟ?
A:就是因為都是自己人,也太熟悉了,所以有時候就會比較叛逆、不聽話呀!像有人就常說,〝易子而教〞、〝易子而教〞,這就是因為她跟你沒有這麼熟悉,所以多多少少都會敬你三分。不過這才叫孩子呀!
Q:那妹妹有沒有曾經問你說,為什麼同學的爸媽都不會這樣管他們的小孩,而媽媽你卻管他們這麼多?
A:會呀!妹妹他就曾經問我說,別人的媽媽都不會這樣管他,那為什麼我 會這樣管他?
Q:媽媽你怎麼跟妹妹說呢?
A:我就跟他說,每個人所遇到的事都不一樣,所以當你遇到這樣的事的時候,我就會這樣教你,但是別人的教法就不一樣呀!而且他們所碰到的情況也不一定就和你一模一樣的。
Q:就以媽媽你的感覺,你覺得妹妹他們對你所要求的品格教育的接受度如何?
A:八成同意。
Q:八成同意?
A:對呀!現在小孩跟以前的小孩已經不一樣了。像我們小的時候,對大人的話就都是逆來順受,不過現在的小孩可就不是這樣了。像現在大眾媒體這麼利害,只要一打開電視,就可以接收到很多東西,哪像我們那個時候,根本就不會學到那些較不好的觀念和行為,事實上也沒得學,哪像現在的小孩還有什麼狂飆時期ㄌㄟ……。
Q:嘿嘿嘿……。
~~~~~~~~~~~~~~~~~~~~~~~~~~~~~~~~~~~~~~~~~~~~~~~~~~~~~~~~~~~~~~~~~~
Q:你覺得平時爸爸還是媽媽管你管得比較嚴?
A:媽媽管的比較嚴。
Q:為什麼覺得媽媽管的比較嚴ㄌㄟ?
A:因為媽媽太兇了。
Q:哈哈哈…。
Q:那你覺得媽媽管你管的最嚴格的地方是在什麼方面呢?
A:不知道耶!
Q:在想想看嘛!
A:嗯……。還是不知道。
Q:如果你表現好的話,爸爸和媽媽是如何鼓勵你呢?
A:不知道耶!
Q:啊!又不知道哦!
A:真的不知道呀!
Q:那你表現不好的時候,爸爸和媽媽會怎樣呢?
A:媽媽會罵我。
Q:那你知道媽媽為什麼會罵你嗎?
A:不知道耶!反正媽媽覺得我不乖的時候就會罵我了。
Q:你對爸爸或是媽媽的這種教育方式,你贊不贊同呢?
A:有時會,有時不會。
Q:哈哈…。是不是被罵的時候就不會了呀?
A:嘿嘿……。
Q:那妹妹你有沒有曾經反抗過爸爸或是媽媽的教育方式呢?
A:嗯……。沒有耶!因為媽媽太壞了。
Q:媽媽太壞了??
A:嗯。
Q:在爸爸或媽媽的這種教育方式中,你覺得你和他們之間的親子互動關係有什麼感覺?
A:感覺喔!有時喜歡,有時不喜歡。
Q:這樣喔!都是被罵的時候就不喜歡了呀?
A:嗯…。
小結:如同文獻中所提到的一樣,在管教嚴不嚴格的方面,家長和子女的知覺程度是有些差距存在。家長會認為其管教方法和教育過程是開明且恰當的嚴格;而反觀子女的方面來說,子女多會認為家長管的實在是太嚴格了,而親子間的此種差距最好就是利用傾聽和討論的方式來解決,不然彼此都不清楚對方要的是什麼,而這樣也只會讓親子關係更惡化而已。

以上述幾個受訪者的分析為基礎,我們可以發現:除了在〝對於子女在未來生活的最終期待〞和〝所認為的品格教育〞此兩個問題項目裡有較明確地顯示出慈濟人與非慈濟人在對子女的品格教育之認知上有些許的差異外,在〝所強調方面〞、〝鼓勵或處罰方式〞、〝親子互動關係〞、〝子女反應與接受度〞上均沒有太大的差別的部份並沒有太大的差別,而其中親子互動的關係亦呈現出親子間知覺之相對重要性。
五、研究討論與建議
Conclusion and Discussion
本研究是藉由懷亭(Whiting)等人的研究論點為主,其研究一向著重於兒童養育方式對性格培育的影響。在他們一系列的研究中歸結出:兒童的教養方式是受〝維持體系〞(maintenance system)影響,也就是受到社會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組織所影響。不過對於兒童來說,其所受到的影響大多都是在其年紀還小時候就受到父母的教育方式的影響,所以若是要探討社會對於兒童性格培育上的影響的話,那我們就必須先對家長對於子女教育方式的型態與親子之間的知覺來做初步地了解與認識。此外,本研究以《教養方式、親子互動與青少年行為:親子知覺的相對重要性》的觀點來輔助此次研究的進行。
從研究結果中的資料整理與分析上來看研究假設,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到〝慈濟人是否對於小孩子的品格教育會較偏向用傾聽方式,且輔以靜思語的方法來教導自己子女,而非慈濟人的家長對於子女的品格教育方式則會較偏向以打罵、恥感教育為主〞的假設並不是完全正確的。像是在非慈濟人的品格教育上,其對於子女的品格教育方式並不是較偏向以打罵、恥感教育為主的,而是與慈濟人的家長一樣,多會先以傾聽、討論的雙向溝通方式來處理問題,不再是採用〝先扁一頓,再說理〞的方法。Ex:

F君:會讓其知道社會的一般規範,並導以實例的後果,令其自我思考選擇。
G君:標準應適時代背景,問題是考驗家長判斷能力如何處理?以氣並溝通導正觀念意識、心理改變,心並行正,過程無怨無尤。
H君:以討論為主,在討論中加以糾正或建議可行方式。

另外,在處罰方面,家長有責任糾正管教他們的孩子,而適當的改正是出於愛而非怒,家長必須為子女樹立好行為的準則,且在糾正時必須依據品格引導來糾正,使子女明白品格可以使他們得到父母稱許。而最重要的是家長在糾正子女時,其必須即刻行動,然而管教的事卻應當私下處理,以免傷及小孩的自尊心,進而破壞了親子間的互動,而其間的親子知覺的重要性也就相對地提高了不少。由此可讓我們了解到,不管是慈濟人還是非慈濟人在處罰小孩前所做的傾聽和相互討論是真正教能夠導正小孩的不良品格的。
在〝慈濟人是否較會採用此種傾聽說理式的品格教育方式會讓小孩子更容易學會如何表達自己對某事物的看法、更有主見,且進而塑造出個性是屬於獨立自主的個體〞的假設中,與資料的分析結果做比較後,亦有些許的出入。事實上,不只有採用傾聽、討論、說理的方式才會塑造出有主見,且獨立自主的個體。從家長特別強調品格特質的要求來看,家長從子女小時候的品格教育中就開始培養他們要有獨立的品格特質,所以傾聽說理式的教育方法只是促使小孩有表達自己對事物看法的機會或是輔助因子而已,其主要的還是在於家長們的刻意培養與塑造。Ex:

A君:獨立、主動,凡事對自己負責。
D君:獨立、主動、會思考、個性隨和有人緣。
F君:獨立是對孩子的要求,此外尚有主動進取。
G君:積極主動、幽默、獨立、自主,(內在修養、外在行為),(明是非、善惡),(獨立、主動),(獨立見解),正確人生觀。
H君:獨立。

除此之外,對於慈濟人與非慈濟人之問卷的比較後發現到:兩者間差異最大的是〝對於子女在未來生活的最終期待〞和〝所認為的品格教育〞。而期間的差異上在於:慈濟人對於子女的要求和對品格的定義上均較為傾向服務社會大眾的觀念培養;而非慈濟人則較著重於培養子女個人特質與追求快樂生活上,較少特別強調服務社群的面向。Ex:

A君:獨立自主、遠觀、照顧自己,也能去服務別人。
B君:有良好品德,能照顧好自己,又能為社會人群服務。
C君:可以擁有處世的智慧及能力,成為高EQ的人。可兼善天下,亦可獨善其身。
D君:走出自己的路,實現自己的興趣,對社會有貢獻,有善良、愉悅的心。
E君:期待他能快樂生活。
F君:合於他們自己期待的生活。
G君:「未來」二字應探索、研究、探討、展望,如何有未來?以符主旨,沒有期待、沒有希望,如何實踐未來?如何落實;腳踏實地、實現理想、創造未來終極目標,從小展望理想,指引方向感。
H君:獨立自主,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和生命的意義,掌握自己的命運,追求快樂的人生。

綜合以上的所有資料,我們可以發現到本研究結果多與先前的研究假設有所偏差,而這其間的差異主要是因為:人們總覺得那些不是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會比較好,但是當他一旦擁有後,他可能才會發覺到,其實這人、事、物並沒有當初所想的這麼完美。而回歸到本研究的主題〝他/她的爸媽比較好?!〞上,我們可以發現到,不管家長是不是歸屬於慈濟團體中,其實他們愛護、疼愛子女的心都是一樣的,就連使用的鼓勵或是處罰方式也都差異不大,因此我們更該了解到〝天下的爸媽都是一樣的〞這句話的意涵,而不應該對父母的教育方式存有〝坐這山,望那山〞或是〝別人的爸媽總是比較好〞的心態存在。除此之外,在於子女有主見、獨立思考、表達自我等方面的塑造上,我們平時更該採用雙向溝通討論與傾聽的方式來培養子女多元思考與自我反省的能力,且讓他們有說出其自身想法與感受的機會,不要一味地否決子女意見,這樣從小培養子女,他們才會有明白表達自我的信心與勇氣。
總而言之,傾聽不但能夠讓親子雙方能有知覺到彼此感受的機會,還可以讓親子之間的互動更為和諧。為了在面對將來子代的品格培養時能夠有此能力,因此我們現在更該積極地學習〝傾聽〞的技巧,以期望能教育出身心更健全的下一代。

Research Limitation
在本研究中,因為在訪談部分和問卷調查的部分並沒有將父母兩者的品格教育方式列入研究變項中,所以在此次的研究裡,並不打算另外討論在品格教育方式中,父親和母親的教育方式會有什麼樣的差異。目前有一些研究已經提及父親與母親在管教上有差異,Ex:Youniss,& Smollar,1985;吳明燁,1998。其中在吳明燁(1998),《青少年初期父親與母親管教行為之比較》該篇研究結果中發現到:「父親與母親的管教行為與傳統的性別分工模式頗為一致,而子女的反應對於父親或母親的管教行為均具有相當顯著的影響力。因此,建議往後相關研究宜關注性別問題以及孩子對於管教的反應。」由上述研究可知,雖然平時母親多負擔大部分管教子女的工作,但是實際上,父親與母親之不同的互動對子女可能造成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所以此後研究可以針對此議題而加以探討,故此為本研究的一項限制之一。
本研究的第二個限制就是在於慈濟人與非慈濟人的區分定義上。因為在非慈濟人之中,他們或許只是在形式名義上沒有正式加入或是被歸屬於慈濟該團體,但是他們平時的所作所為或許亦是與慈濟文化中的某些觀念不謀而合的,Ex:服務精神、慈悲、大愛…等;反之,或許那些正式加入慈濟團體之慈濟人可能也只是形式上的歸屬,而非發自內心的參與罷了,因此若要將慈濟人與非慈濟人做明確地區分的話,就某程度上而言是有其困難存在的。
除此之外,第三個限制就是訪談和問卷調查的受試者人數並不夠多,所以在最後的資料分析結果中或許就較不能蓋括於整個受試者之母群體。在訪談的部分中,因為本研究的訪談需要親子共同參與,所以家長的參與意願並不高,不然就是因為其子女的年紀太小而沒有辦法回答訪談的問題,或者是其子女都是在國外定居而在聯絡上較為不方便。至於在問卷調查的方面,其實大家對於開放式問卷的填寫意願還不算太低,只不過在文字書寫上之表達就沒有辦法像口語表達一樣明確,故回收樣本數有限。

Introspection
在自我省思方面,我覺得自己在尋找訪談受試者來源的時候還不夠積極,或許是因為自己認為在這樣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應該不會有幾位家長願意花時間並且同意子女來接受這樣的深度訪談,而且自己蠻也很害怕被人家拒絕的滋味,所以自己對於找尋受試者的這份工作就較為依賴住在花蓮地區的同學或是其他的高中同學的家長,因此希望自己在下一次的研究中能夠臉皮更厚的不怕別人的拒絕,讓自己有更多尋找受試者的經驗與來源。
除此之外,在於參考資料的蒐集方面,我覺得自己總是太過於依賴網際網路上的簡易搜尋方式,所以只要一遇上網路斷線或是其他問題時,可能在資料的尋找上就會出現困難,因此希望自己能夠在多多向班上同學學習有關圖書館資料利用的技巧,不要常常只是靠著幾份資料就想要做好一份研究報告,而且也希望自己能夠不只是使用中文書籍的資料而已,若是還有能力的話,我期許自己也能有利用到原文書較新有關現階段品格教育或是兒童養育的新資訊,讓自己的視野不是只受限於國內的品格教育議題罷了。
雖然在這一份報告中仍然是有些許的不滿意之處,但是我敢確認我自己在這一份報告中也注入了屬於自己的一份心力,不管別人覺得這是一份什麼樣的報告,但是我可以很堅定地說:「我確實盡力了,但對於缺失的部分,我歡迎大家不吝於批評與指教,以讓我能夠再繼續進步下去。」

Gratitude
哈哈哈…總算〝解決〞了這份心理人類學報告了,真是令人高興呀!
雖然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跑研究的經驗了,但是在這次的研究過程中,依舊是有許多事情是讓我受益良多的。譬如說,因為我此次研究是做有關家長對於子女品格教育的研究,所以不管是在統整問卷或是做訪談時,所接觸的都是以為人父人母的長輩,因此也在言談中了解到父母為了培養子女所花費的心力與辛勞,讓我深刻地體會到父母為我們的無私奉獻與關愛,而我也會藉由此次的研究經驗來警惕以及督促自己,要努力學會自我成長與照顧,不要再讓父母來為我擔心與煩心。
雖然這還不是一件很完美的研究報告,但是我相信我曾經為此份報告盡過一份心力,而往後在做研究報告時,則會在多多留心於此次報告的缺失,以求再加以改進。
最後,也非常感謝老師們在本研究中的資料提供與細心指教,也非常感謝各個家長們願意花時間來協助我完成問卷和訪談的資料,真是感恩您的熱心幫忙與參與。

Reference
吳明燁 1998
青少年初期父親與母親管教行為之比較。東吳社會學報 第七期P.39-P.79。
周玉慧 2001
教養方式、親子互動與青少年行為:親子知覺的相對重要性。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第13卷第4期P.439-P.476。
周婉湘 2000
父母以負向言語管教之情境及孩子的因應策略:大學生的文字回溯報告。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德禎 2001
教育人類學研究方法。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 P.45-P.76。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維特•巴諾 著 1972 許木柱 瞿海源 譯 1979
六文化計畫。心理人類學---文化與人格之研究。P.222-P.241。
培基文教基金會 2001
邁向真成功---全家如何一起培養品格。

台長: 絕愛紅塵
人氣(12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