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0-24 16:58:49| 人氣23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生死學-1 怨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好難

那天 去參加張伯伯的喪禮
這幾年 每年總是要來殯儀館報到幾次
看著張伯伯的照片
好像又回憶起以前在泰順街的日子
那時天空很藍 空氣很悶熱 巷子很寬闊 知了也叫得特別大聲
總在科學小飛俠開始了沒多久
張伯伯會把我叫到張媽家
在她們家溫暖的小客廳裡
堅硬的木頭沙發 配著坐了太久的絨布坐墊 連顏色都退光了

張伯伯會叫我趴在他的大腿上
撕一張衛生紙
捲成細細的長條
慢慢的幫我掏耳朵
那是一種親密的信任
左邊完了換右邊
小小的刺痛 從來不曾真的刺傷我 但是卻撩著我的神經
因為我相信 也放心 就趴在那信賴的大腿上

就像考大學的時候
我的考場在民族國中
剛好就是張家大哥哥任教的地方
他在那教了幾十年了 張伯伯從來沒去過
居然在我考大學的時候 特別到考場幫我加油

張伯伯中風後
這十年來一直把自己封鎖在家裡
期間多次的 小中風 胃出血
也是因為他其實是求死吧
連最後送到加護病房 也不願意張媽再去見他一面
是留下最後的美好回憶 還是根本已經恩斷義決了

那天 小阿姨突然對我說
”你們醫院有沒有社工 心理師之類的 來看看你爸 他好像一肚子的怨恨”
嗯 ! 有啊 !
(OS: 這些人看看我爸有幫助嗎 ?爸真的一肚子的怨恨嗎? 如果不是 又未核對所有的 人都那麼的挑剔?苛刻? )

過了兩天
剛好七阿姨到醫院看爸要走
媽就送了出去
也過了一陣子沒回病房
爸又念了 ”你媽又不知道送到哪裡去了 搞了這麼久還沒回來?”

我就直接問了 ”爸 你心裡真的很怨恨嗎? 還是很多的遺憾?”

爸很訝異的 回說”沒啊 我心理一點怨恨也沒有啊 我人生也沒什麼遺憾了”

”那你為什麼對大家都這麼的尖銳 要一直挑剔大家 每個來看你的 人回去都一直跟我說 你心裡好像有股很深的怨恨”

”我沒啥怨恨啊 我很感激大家啊 大家來看我我都很感激”
”像你四阿姨來了好多次 你三阿姨來了六次 還有很多人來看我 我都很感激啊 ”

”但是 你對大家都一點忍受力都沒了 像何宜逸 你把她罵到她都要換名字了”

”我幫她取的名字 就是對她的期望 結果期望不如預期 我當然希望她能了解”
”就像你們的名字 是你們爺爺對你們的期望 如果不如預期 也是會失望吧 她要換名字 就換吧 ”

如何幫助病人的面對臨終問題
是我的專業樣成教育從來沒敎過的事
對於不能治好的疾病 一點也不像感冒 總有一天會好
爸身上的痛 永遠也不會好 如何幫助他面對這樣的痛
如何平撫他心裡的痛 更是我心裡的痛

我想 以下李家同教授的文章 或許會有點幫助吧
(http://www.lssh.tp.edu.tw/~lib/share/samsara.htm)


前些日子,我到美國去出差,在美國的一個星期中,我注意到報紙上每天都有芝加哥伯納丁樞機主教逝世的消息。當然是新聞,可是每天報紙和電視都報導有關他的葬禮,仍令我十分訝異。這位大主教在去世前六個月時,得知他得到了癌症,而且是末期性的,只有六個月可活,他立刻坦然接受這個事實,而且也在主日彌撒中向教友宣佈這個消息,他同時告訴教友,他將在剩下的日子裡寫完他一直想完成的著作。他的聲明毫無怨恨之情。

不要想什麼偉大的計劃……

伯納丁主教(http://en.wikipedia.org/wiki/Joseph_Cardinal_Bernardin)以後開始以一個病人的身分,從事安慰其他病人的工作,每次他去醫院都會和其他病人開始交談,也努力地安慰他們。不知多少人寫信給他,很多都是癌症末期的病人,他也都--親自回信。他說,他的傳教區域沒有了疆界,他傳教的對象,也不再限於天主教友。

大主教正式葬禮之前,有好幾次各種形式的追思儀式,有一次,芝加哥的神父齊聚在主教座堂內,聽聽大主教的臨終告別,他告訴神父們,不要想什麼偉大的計劃,而應該隨時隨地給周圍的人關懷與愛,他勉勵神父作平凡而有愛心的神父。最有意義的是,芝加哥猶太人相當多,在葬禮之前,猶太教信徒來到這所天主教堂,以猶太教的禮儀追思這位天主教的大主教。據我所知,這不僅芝加哥是第一次,在全美國甚至全世界,都是第一次。伯納丁大主教在生前全心致力於重足間主持社會公義,也一直促進各種族間的互相諒解,因此猶太教徒對他有深度的懷念。人生有意義,絕非和他的社會地位有關。

大主教的葬禮完畢以後,他的靈車行經芝加哥的貧民區,沿途擠滿了民眾,數以萬計的黑人在寒風中對大主教表示他們的敬意和懷念,也是因為大主計生前一直替窮人爭取他們權益的緣故。

怎麼生,就怎麼死!大主教能夠勇敢的面對死亡,只因為他已度過了有意義的一生,所謂有意義,絕非和他的社會地位有關,而是因為他一直注意社會的公義,一直致力於社會的和諧,更加身體力行地關懷病人和窮人,這種人,自然不怕死亡的到來。

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死亡的,在死以前,我們每個人都要被迫看一場紀錄片,紀錄片裡會詳盡記下我們的一生,如果我們一生都在行善,如果我們一生都在使別人快樂,我們當然會平安滿足的說,我這一輩子活的有意義,我可以走了。我們怎麼樣生,也就會怎麼樣死。「生死」就是這麼簡單。

如果依照這樣的理論
我爸一生都沒做過不好的事
他一生奉公守法 堅持清廉 就像我爺爺說的一樣
”我沒什麼留下來給你們的 除了兩袖清風 就是我門家的門風”

金幼竹 先生在網路上的這段話 更發人深省吧 (http://life.fhl.net/Society/death.htm)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芝加哥的樞機主教喬瑟夫‧伯那丁Cardinal Joseph Bernardin 因癌症復發而逝世,使大家再度面對「以自殺方式死亡」的問題。伯那丁是美國國內最勇於發言的一位天主教神職人員,他曾上書最高法院,駁斥「病人有權讓醫生協助死亡」。由於他自己是一位癌症病患者,他完全能體會到將死之人的心情,但是他說:「離死亡越近,我越是能感受到生命的福分,創造一個所謂的『死亡權力』,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認為任何生命若不『完美』就不值得去活。」 誠然,這種「病態的完美主義」,正是許多先進國家的問題所在。由於物質的先進,許多人都認為「追求完美」是生命的必然軌道,人由於利用科技不斷地控制自然,便感到自己應該可以控制自己的生命,不但如此,人們也認為他們有權控制別人的生命,譬如,對於在「計劃」之外所懷的胎兒,媽媽有權決定「要不要」,對於被捐獻的人體器官,醫院當局可以為了複雜的醫療保險制度以致白白地濫用。前幾個禮拜,有一對青少年,在旅館中把他們未婚嬰孩活活的折磨而死‧ ‧‧‧‧‧許多社會的悲劇,小致因一雙名牌球鞋殺人,大致「自殺」或「他殺」,都是因為人們在心中已設定了一幅「完美生命」的圖片,任何與它不分的樣式,就被某些人憎惡、厭棄或提早斷送。

   「追求完美」並不是一種罪過,問題是,人們觀念中的「完美」究竟怎樣是一種品質?還有,人們是用怎樣的方式去「追求」他們心目中的完美。

   在伯那丁癌症復發經常要回醫院去看病時,由於他的特殊地位,醫院給他預備了一個遠離大眾的出入門,以便進出,但是,他始終沒有用那扇門。他的想法是:我既是一個神職人員,就應該在醫院慰問病人,不管我自己是不是一個病人。」中國人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正是描寫這生命中最美的光景,人們常常忘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才能使「不可能的任務」成為可能,在不完美的情況中追求完美,也正是達到完美的必要條件。

台長: 思緒天天去旅行
人氣(23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生死學 |
此分類下一篇:March 17, 2007 從這一分鐘起 我就沒了父親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