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9-07 18:20:02| 人氣7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天使的孩子觀後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片根據法蘭克麥考特的暢銷小說《安琪拉的灰燼》改編而成,內容敘述法蘭克一家在窮中對抗困苦的過程,由於法蘭克家的一個孩子夭折,他們於1935年從布魯克林區離開,酒鬼父親希望可以找到好一點的工作,而別靠救濟金過活,母親為了全家也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日用十九先令支持著六個人的開銷,不勝悲苦;縱使法蘭克一家的生活慘澹,但他們仍用歡笑而幽默的方式看待無法擺脫的苦日子,無疑是種珍貴且特殊的力量,《天使的孩子》是部難得一見的悲喜劇。

對一般人而言,愛爾蘭或許是個苦情的地方,終年陰雨,早期受殖民地主義影響備受欺壓,造就了愛爾蘭人們內心中悲苦與反體制的因子比其他種族來的強,尤其是和祖國英格蘭之間,不時見到暴亂與抗爭;正如同新教、天主教間的問題、教徒間的心結,說不清楚,更很難講明白。在《天使的孩子》片中,原著作者法蘭克麥考特自傳性地描述愛爾蘭和英國間的微妙關係,以著他天真而幽默的角度,來詮釋他所認識的世界,不論是死亡、貧窮、教育、宗教、成長、親情即使是少年青澀的性事也都有格外逗趣的描述。在《天使的孩子》中,導演亞倫帕克(Alan Parker)繼前作改編自安德魯偉伯音樂劇的《阿根廷 別為我哭泣》(Evita)後,再一次以改編的方式把這部文學作品搬上銀幕。

早在90年時,亞倫帕克便拍攝一部以愛爾蘭為題材的電影《The Commitments》,和《天使的孩子》一樣,都是以低下階層為故事主角,《The Commitments》是勞工青年樂隊為主題,該片獲得金球獎最佳影片、東京影展最佳導演獎、以及英國國家電影獎的剪接、劇本、導演及最佳影片大獎,所以對於愛爾蘭問題的處理上,亞倫帕克有著他鮮明的寫實主義風格。

  《天使的孩子》表現的是一種希望的塑造,和不畏困厄環境的勇氣,片中麥考特一家六口曾過著用19先令,約美金四塊錢過生活,其餐風宿露的情況可想而知,麥考特甚至窮到舔油膩膩的報紙來填飽肚子,可是絲毫不以煽情的鏡頭表現舔報紙有多嘔心或多悽苦,相反的,卻嘻笑地諷刺自己在舔這些報紙時,看到了什麼清涼美女、國家大事、經濟問題。導演本持著以積極樂觀的希望為主,悲觀的環境為輔,並散發出微笑的光芒感染他人,在絕望中塑造出希望,不論是片中酒鬼的父親對他們所說一個個充滿奇蹟的故事,六年級的老師不斷強調「充實心靈」,既使窮到連鞋子都沒得穿,但卻沒有人能禁錮追求知識、自由的心靈,及至片尾美國夢的啟航都是最好的例子。

雖然整片以悲哀的心情做開頭,影片開始不到一分鐘就死了一個妹妹,後來的半個鐘頭內又死了兩個弟弟,接下來調皮戲謔的童年生活,和挑起全家大計的可憐母親與什麼都不作的酒鬼父親,互相在戲中加強麥考特家庭有多麼不幸的戲劇效果,這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痛苦表現,但最後再輔以綻放希望的主題,揭露了「雖人窮,但志不窮」的道理。讓我想到在《美麗人生》和《天堂的孩子》中也擁有同樣對人的期許,雖然人生充滿辛酸,但終有收獲笑容的一刻;戲中有一段對話是:「雖然你很窮,鞋子都穿破了,但你有智慧,智慧可已創造天堂」。

本片最令人感動的是我們看到一個小小的孩子如何在滿是衝突、貧窮、矛盾的親情與偏執宗教教育的環境中成長而仍抱持對未來的希望。主角麥考特的家庭因為貧窮所以不斷的有孩子死亡,可是當父親領到救濟金時所做的第一件事卻是到鎮上的酒館喝個濫醉再回家;家裡很窮,父親卻叫麥考特不要當乞丐,撿拾地上掉落的煤塊;早上的父親是個坐在餐桌旁抽煙、講述各樣故事的父親,白天是個因找不到工作到處晃盪的遊民,晚上是酒鬼,麥考特只要一想到抱著他說故事的父親就無法恨他;母親痛恨這樣的父親卻也愛他,所以每當吵完架後,天使就會降臨閣樓帶來弟弟或妹妹;不知如何面對母親與他的表哥而離家的麥考特,其實只是希望母親能在他為她出頭後過來安慰他;從小直到五年級都被宗教偏執老師教導,六年級時卻來了一個要他尋求「心靈自由」的老師;教堂中無義的告解、儀式與無情的修士,最後卻由修士說出「若你不能愛自己、愛上帝就無法原諒自己、無法愛人」等。這許許多多的矛盾、掙扎、痛苦被放在一個孩子身上,不但讓我們看見一個悲喜交織的成長歷程,更忠實的反映了人生。

人生就是這麼的複雜,麥考特討厭他父親喝酒更鄙視他將弟弟的奶粉錢喝掉,可是卻無法恨他,因為他同時也是說故事的父親;他早知道母親與表哥的事情,也知道母親或許是為了寄人籬下而不得不犧牲卻無法釋懷,直到第一次喝酒才將整個情緒爆發出來打了母親一巴掌,但隨即又非常後悔、痛苦,因為他是如此的深愛他的母親;片頭雖然特別提到「天主教教育的孩子更可憐」,在片中我們確實也看到他小學五年級前老師們的偏執與誤導,但是當麥考特升上六年級時卻又遇到一個不斷要他追求「心靈自由」、「充實知識」的老師。什麼是絕對,生命太複雜也太精采,若只想用單一觀念來理解,太可惜也太污辱它,因為生命是這麼的偉大。看這部電影就像讀一本散文一樣,每個字句細細的劃在心中,像流水一樣不斷沁入心中也促人內省。豐子愷寫過文章感嘆: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在不知不覺中,天真浪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人「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子;原來是錯的事變成對的事。反觀片中的麥考特,由貧窮的生活漸漸好轉,雖然沒有太大的差別但以郵差的薪水足夠養活自己與家人。可是他卻仍堅持著自己的信念即使以不怎麼正當的方式,他終究湊足一筆對他而言不算小的旅費到了美國。雖然片中沒有描寫他到美國後的生活,但我們卻知道他並沒有被美國夢沖昏頭,仍然選擇完成學業。一份對於時間的感嘆「漸漸」並沒有磨掉他的心志,他堅持了、他做到了,多麼令人感動於一個生命保留他的純真,因著這份單一、專注我們也感同身受於看見這份生命所綻放的美好並為之喝采。

雖然,麥考特與我們的背景或許大不相同,但掙扎、矛盾卻是每一個生命成長所會面臨的考驗與挑戰,藉著這一份共同的情感,愛爾蘭與我們不再遙不可及,貧窮的日子、舔報紙的生活不再難以想像不再可笑,電影院的座位與座位間不再陌生、敵對。我們隨著麥考特一起悲喜,生命瞬間不再孤寂。就像貫穿麥考特家園的河流一樣「最後,所有事物融合為一體,一條大河貫穿所有記憶」─擷自「大河戀」。

台長: 單純
人氣(7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