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3-30 12:26:39| 人氣1,133|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四大美人:昭君出塞與《漢宮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昭君出塞的故事,從發生到現在仍是扣動人心,經歷西漢至元初的漫長演變過程才定型,對她的故事來自小阿姨講說喔。
  正史最早記載是《漢書.元帝紀》及《漢書.匈奴傳》,情節大致是:西漢竟寧元年﹝西元前33年﹞,元帝以宮人王嬙賜呼韓耶單于為閼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韓耶死,從成帝敕令,復為後單于閼氏。元帝時,漢強匈奴弱,昭君出塞,是元帝主動推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體表現。
  據小阿姨之言,新蕃王對昭君算是溺愛。
  其次見於《西京雜記》﹝其作者一說是晉代葛洪,一說是西漢劉歆﹞,增加毛延壽﹝其跟昭君首次扯上關係﹞、陳敞、劉白等畫工多人,因受賄作弊而同日棄市等情節,而《西京雜記》對毛之評語為「寫人,好醜老少,必得其真」
  其後《後漢書》對王昭君記載較為詳細,但沒有採用屬性野史的《雜記》。
  接著的歷代筆記小說、文人詩篇跟民間說書者不但運用《雜記》之傳說,還把受賄賂變為毛延壽之專。
  唐代的敦煌本《王昭君變文》是昭君故事在民間流傳過程中的重大發展。《變文》跟正史相反,把元帝時代的民族矛盾的形勢變為匈奴強漢朝弱,把昭君出塞當是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現。加述了單于拿著畫工之圖求索,及昭君到匈奴後因思念故土鬱抑病死。
  到元初,馬致遠創作《漢宮秋》的取材亦非來自正史,而是以唐傳奇《變文》為基礎,加上歷代的文人詩篇、筆記說書等等匯成。
  在裡面,胡強漢弱的氣氛被強力渲染,因匈奴使者竟當漢元帝之面強索昭君為閼氏﹝這個情景的前題昭君得寵、毛延壽將把畫圖獻予單于﹞,還挌下狠話,若不從則兵戎相見。元帝面對這種事是束手無策,而昭君不去則江山有難,無奈何只好和藩去也。
  《漢宮秋》以漢元帝為主軸,將發生這場愛情的禍源指向他身上,雖自誇為太平天子卻愛風流,根本無心政事,而當匈奴使者入索昭君時卻無能為力,只能獻妃換和平。當中最特別的是塑造昭君在蕃漢交界處捨生取義的情節,因其慷慨殉難,除保全民族氣節和對元帝的忠貞外,亦達到與匈奴修好,促使毛延壽被送回處死的目的。
  當然喔,我們要看一下馬致遠身在金元之交的背境與戲中相似,因金宣宗於成吉思汗兵圍中都時,被迫以歧國公主和親;而忽必烈時伯顏兵困臨安,亦曾向南宋強索大量宮女,當然滅南宋時更擄走大批嬪妃宮女北上。揭示悲劇愛情的產生其社會根源為朝延的腐敗無能,及借戲抒懷。
  這時嘛,昭君出塞的故事到這已不單是元帝與朝臣間的矛盾,亦是匈奴與漢朝的矛盾,而元帝與昭君的愛情故事亦從個人的悲觀染上國家民族的顏色,這才是所有人的關心焦點。死只是在其傳奇故事增點色彩,更是對那些人想「以女人換和平」的屈辱求和者一大諷刺;表達「紅顏禍國」只是無能者的諉過之詞,重點是嘲諷著統治者吧。
  不覺得好笑嗎,堂堂一國之君,在面對生死利益上,竟可連自己的愛妃都捨去以求自保。這才是人性的自私醜陋,女人最後仍是犧牲者。
  呵呵。這就是戲劇的印象拉。

  王嬙,字昭君,晉人避司馬昭諱改稱為明君,其後改稱明妃。據載,竟寧二年﹝公元前33年﹞,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入漢求親,昭君自願請嫁,入匈奴後被稱為寧胡閼氏(閼氏即匈奴人的皇后)。
  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人,生於光武建帝武八年,死於和帝永元四年,其父班彪的《史記後傳》為班固寫《漢書》之基礎,兄班超,妹班固<<大家都熟吼﹞的漢書卷六十四下只有廖廖片言寫她。
  而要在范曄《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第七十九》中,我們才能窺看多一點的昭君。「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于閼氏焉。」
  就是這麼簡單唷,昭君只是不滿元帝才主動求遠去,這時的漢朝勢力可是很強咧,不然嫁的人肯定是皇室宗女拉,那論到一個小小宮女耶。不過以男人好色、皇帝更色之特性來推測,王昭君之容想必是美!美!美!!不然怎可能「帝見大驚,意欲留之」,不過給我的感覺就是膚淺,俗,好色男。

  會對王昭君有興趣是因為王安石的《明妃曲》
  其一曰「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其二曰「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含情欲語獨無處,傳語琵琶心自知。黃金捍拔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可憐青塚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記得初讀這首時,就為「可憐穿盡漢宮衣」感動到眼淚直流,哈。還白癡到寫了感想跟學姐哭去,當時學姐回了不少資料跟感慨,當然唷,那封信件都不知丟那了,而十多年前的內容一一a我會記得才怪嘿嘿
  王安石「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一出,即惹來衛道之士猛攻狂炸,類如「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為盜賊者皆合乎王安石之意」、「苟心不相知,臣可叛其君,妻可棄其夫乎?」等等之句的口水差點把他淹死,竟被扣上有意背君叛國之心,最後迫到為王安石辯護的人只能說,其中的恩是男女關係,無關君臣乎。看來古今皆如此阿,都嘛愛亂扣帽子,哈哈。
  其後歐陽修有一首《明妃曲再和王介甫》也不錯,「雖能殺畫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夸。」
  全說完了嘿嘿,俺要正經點一一a
  西漢政府曾處決一批宮廷畫家,毛延壽亦在其中,何事觸怒皇帝而被殺<<我忘了哈,敢肯定跟昭君之出塞毫無觸點。
  因中國向來對女子首重才德,而歷來之畫像,常以背景故事、女子服飾及其神態來表現,所以很難真實看出畫中的容貌。強調「男人好色、皇帝重色」論點,能入宮者其容貌必定不差,得寵也才一兩個。哈
  還有喔,「仕女圖」之詞要至唐代才有正式記載,唐代的傳奇也很流行喔<<元曲的雛型,所以才敢肯定跟毛跟王沒關係。

  讀歷史看戲劇時,一定要清楚分辨出何是正史何是野史雜記。記得有一次在中國歷史的試卷中,有一道題目是關於述說《康熙如何除去鰲拜及三藩》,竟有同學洋洋長篇引用了金庸筆下韋小寶的事蹟,差點氣到先生吐血不止。哈哈,而且喔,朋友閒聊時發現她們學校亦出現過這情勢,我們快笑死了。

台長: 靈師姐
人氣(1,133)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先驅者.秦♀漢♂ |
此分類下一篇: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蟬
此分類上一篇:秦始皇的三五事

美國黑金
是男人必須有的 http://www.yyj.tw/
2019-12-13 01:47:2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