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12-27 15:33:17| 人氣24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陳之藩的資料大蒐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http://www.lib.thit.edu.tw/id26-9103.htm

2.陳之藩散文集http://lib.tngs.tn.edu.tw/wwwboard/argument/book/b019.html

3.這裡可以連結到許多陳之藩先生的文章喔!不可錯過!
http://life.nthu.edu.tw/~labprl/HTML%20Files/publication/literature/essay-nthu.htm

4.十二 釣勝於魚 陳之藩

內容討論

1 文章開頭所提的老教授,他釣魚的心態與一般人有甚麼不同?作者為甚麼要介紹這位老教授釣魚的事?

(1) 文章開頭所提的老教授,他釣魚往往一釣就是一整天,他不計較整天只能釣上一兩條小魚。一般人釣魚,目的在漁穫,而他的享受卻是在「釣」。

(2) 作者要介紹這位老教授釣魚的事,是因為這篇文章的主旨在於闡明:追求學問,樂趣正在於求學問的過程中,而不在於所得到的名利。老教授釣魚的態度正帶出了這觀點。

2 湖上的風景怎樣?試用自己的文字說明。

湖上的風景優美,令人欲醉。山丘清秀、湖水清澈,一眼望去,山水相接,山的倒影在湖中清晰可見。陽光照射湖面,宛如一道銀河,那感覺有如置身夢中。

3 作者說:「能夠欣賞釣,而不計較魚,是會使一個人快樂,使一個團體健康,使一個社會成功的。」(218頁3行)試說明這個道理。

「釣」是指做學問、做研究的過程,而「魚」則指不同形式的收穫報酬。工作時,只問自己的研究有沒有意義,不問名利,沒有得失之心,人便容易快樂。團體中,大家沒有了「向上爬」的欲望,鬥爭自然減少,團體就更健康了。大家不會「學而優則仕」,學者仍然留在學術崗位上做研究,各守其職,社會就更成功。

4 作者說:「每個知識的先驅者所面對的,由外人看來,好像是山窮水盡的泥穴,其實在他自己看來,卻是花繁葉滿的桃源。」(218頁11行),句中「山窮水盡的泥穴」和「花繁葉滿的桃源」分別比喻甚麼?

「山窮水盡的泥穴」和「花繁葉滿的桃源」其實都是比喻人們對追求學問的看法。一般人視追求知識為畏途,覺得這條路滿佈荊棘,難有收穫,一如「山窮水盡的泥穴」。但知識的先軀者對知識的追求鍥而不拾,愈鑽研得深入,愈有趣味,那種感覺,妙不可言,就如置身「花繁葉滿的桃源」,令人欣喜不已。

5 試舉例說明下列兩點:

(1) 醉心追求知識的人,無法再生名利觀念。

愛因斯坦剛到普林斯頓時,主事人問他一年要多少薪俸,他說五千差不多了。一年五千元,是物理系剛畢業的學生的薪水,愛因斯坦是舉世聞名的學者,如果他貪求名利,當然不止要求區區年薪五千元,可見醉心追求知識的人,他的心志都放在研究上,無法再生名利觀念。

(2) 科學家面對厚祿巨利,也看得淡如雲煙。

發明原子衝擊器的勞倫斯,剛一發明時,有人說,他若要請求專利,要比瓦特發的財大,但他只笑了笑,好像是說有那個申請專利的工夫,還不如多衝擊幾種原子呢。由此看來,一些科學家,只要醉心於追求知識,面對厚祿巨利,也會淡如雲煙。

(學生可就課文內容舉例,也可用日常見聞舉例,後者更值得鼓勵。)

6 作者說:「正因為有釣勝於魚的觀念作基礎,所以不會產生向上爬的習慣,也不會產生學而優則仕的風氣。」(220頁3行)這是甚麼緣故?

「釣勝於魚」的觀念是指追求學問時只知耕耘、不問收穫的態度,就像釣魚時只享受釣的樂趣,不計較漁穫一樣。追求學問本身既是過程,也是目的,也是樂趣所在。求學問是自我充實,不假外求的。既然視得到知識為最大的樂趣和報酬,那自然不會產生向上爬的習慣和學而優則仕的風氣了。

7 文章說:「不是為魚的釣者,卻常常釣上大的魚來。」(220頁8行)為甚麼會這樣?「不是為魚的釣者」指甚麼人?「緣木求魚的智者」又指甚麼人?

(1) 作者說「因為他終年在水濱,常有機遇到來」,意思是說,一個學者,孜孜不倦地做學問、做研究,雖然他不強求收穫,但收穫總會到來,這就是「不為魚的釣者,卻常常釣上大的魚來」的原因。

(2) 「不是為魚的釣者」正是指這一類不問收穫,只求耕耘的學者。

(3) 「緣木而求魚的『智者』」大概是指那些不努力做學問,只愛沽名釣譽的人。作者說他們是「智者」,其實是反語而已。

8 作者說:「其實,人生不過是在並不幽靜的水邊空釣一場的玩笑,又那兒來的魚!」(220頁14行)這段話是甚麼意思?(提示:「並不幽靜的水邊」、「釣」、「魚」都指人生。)

作者的話寄託了一些人生哲理。「並不幽靜的水邊」,象徵人生在世所處的時空。生命常處於變幻中,所以作者用「並不幽靜的水邊」來比喻。「空釣一場的玩笑」,指人生營營役役所得。人生在世,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名利都是虛妄,所以他說「又那兒來的魚!」

9 總結全文,指出「釣」和「魚」的真實含義,並談談你對「釣勝於魚」這句話的看法。

(1) 「釣」是指求學問的過程,「魚」是指追求知識學問所得到的成果:知識本身、名、利等等。

(2) 第二問無標準答案,學生可自由發揮。

作法討論

10 這篇文章怎樣由談釣魚過渡到談追求知識?試找出文章的過渡段。

文章開頭,寫一個賓大的老教授划艇到湖上釣魚,他說了一句「我是為釣,不是為魚」的話,實際上已透露了作者要談追求知識的端倪。文章繼而一轉,用華茲華斯的詩寫湖上風景,最後以一句「我的思潮好像也衝入一靜謐的山谷裏」作過渡,就開始進入討論的部分。

11 作者如何說明「釣勝於魚」這個道理?他所採用的說明方法有甚麼優點?

(1) 作者在每段都用了綱領句和實例,來說明「釣勝於魚」的道理。如「因為工作本身的興趣,有時使一個人至於瘋狂」,「當然在這種境界中的人,是無法再生名利觀念的」,「科學家不僅忘了薪俸的多寡,有時即使厚祿巨利的機會到來,在他們眼中,也淡如雲煙」,「有釣勝於魚的觀念作基礎,所以不會產生向上爬的習慣,也不會產生學而優則仕的風氣」,都是綱領句,這些都是他的觀點。而每個綱領句之下,都有實例,如魏剛、愛因斯坦、勞倫斯、沙克等人的事跡,都是實例。

(2) 這種先綱領後實例的說明方法,可使讀者容易掌握作者的觀點,以及增加文章的說服力。

12 本文如何運用前後呼應的手法?試舉出例句說明。

本文是以老教授早上到湖邊划艇而開展:「對極了,對極了。我是為釣,不是為魚。」他一邊說著,一邊登上小船,帶著他的釣具與幾本書,馬達照例不開,雙槳輕輕劃破水面,悠然遠去。在文章結尾,則寫老教授在正午把小艇悠然划回來:日已正午,老者的扁舟又悠悠划回來了,照例的提著他的兩條小魚,登上山來向我笑了笑,並且說:「我是為釣,不是為魚。」正是前後呼應的寫法。

網址--http://hk.geocities.com/ugin38/31ch12.html

5.感性的介紹陳之藩
網址-- http://members.atozasia.com/quencychen/man/chenzhifan.html

6.讀陳之藩《時空之海》http://ihome.cuhk.edu.hk/~b100812/mechan/document/critics/critic-001.htm

台長: 小2
人氣(24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