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0-18 10:44:14| 人氣15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神人乎?謫仙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神人乎?謫仙乎? - 既夢幻又真實的長笛金童帕胡德
(經紀公司的邀稿, 什麼時候登登在哪裡我還不知道呢)

五年末班長笛金童

I love being busy, and being under pressure belongs to my nature. - Emmanuel Pahud

帕胡德發此語絕非狂言,他真有種「視危機為轉機」的自信,一種出生於70年代、在90年代面對成年期這個「五年級最末班」世代的認真與幽默。這位迷倒眾人的翩翩小生年未不惑,而演奏技巧藝術深廣皆具兼容並蓄;他一進一出柏林愛樂舉措自如無有尷尬,以對藝術風格與當下潮流的敏銳覺知經營其念茲在茲的獨奏與室內樂專業生涯,除此之外,帕胡德還是洞悉表達溝通訣竅,令學生心服口服的良師。

還記得去年帕胡德訪台,個頭不大的他似乎忖度樂曲的速度,打算昂首快步由舞台側門對準「標的」處毫不費時地行進,但滑溜的國家音樂廳舞台卻偏偏不配合;幾次險些滑倒後,帕胡德乾脆「將計就計」玩起瞬間移位;面對現場演奏難免偶有的「突槌」,亦以如此坦蕩、如此EQ處理危機。

而他的音樂就在嚴謹中酣唱、毫不馬虎卻極其自然地飄入聽者耳中、流入樂迷的心坎裏。

他也曾在媒體訪問中透露某次演奏中竟被自己行動電話的「不速之鈴」干擾的糗事,帕胡德風趣言談透出他面對大千世界加諸於己的名聲-一個「屬於大眾的帕胡德」,與心底真切地認知自己仍是凡人-一個「屬於帕胡德的帕胡德」那種泰然自若。


忠於藝術與自我

翩翩風采,謙謙君子;帕胡德通過現場演奏易貝爾(J. Ibert)長笛協奏曲「非人」般的嚴苛試煉,加上哈察度量(A. Khachaturian)兩首協奏曲的錄音令評論家發燒友傾美言稱頌;此天縱英才難怪令EMI捨不得與人分享,對比我們的平庸,帕胡德可擬塵凡謫仙(demi-god)。探求國際樂界競相邀約的長笛超級明星的心路歷程,帕胡德追憶自己的音樂之路伊始於幼年隨父親工作客居羅馬時,鄰居家傳來莫札特長笛協奏曲的樂聲,小帕胡德年僅四歲即有定見,自此與長笛成為終身盟友。冰雪聰明、堅毅過人,早慧的帕胡德通過巴黎音樂院的嚴格品質控管、獲得日內瓦國際音樂大賽的肯定,事業高峰不過弱冠之年即至-俊美青年獲指揮大師阿巴多欽點為柏林愛樂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長笛首席,此樂壇逸事永誌人心,歷久不衰。

帕胡德專業生涯的每一步走在萬人眼中看來順遂,卻也都走得紮實勤奮。面對當時每年七十場樂團演出,還要維繫八十餘場之眾的獨奏演出品質,這種重複著「演出旅行旅行演出」的繁忙即便是習於舟車飛行的帕胡德也難以負荷,毅然於1999年底辭去了人人稱羨的柏林愛樂職位,將寶瓶座的聰穎創造力貫注於演奏、教學與家庭生活,尋求自主生活品質。帕胡德在意的倒不是「繁忙」本身,而是維繫多重高度專業生涯不免付出的代價-日復一日的緊繃所摧殘的創意與靈思。


長笛化身恐怖份子?

創作者需要創意,演繹者亦然。經年累月重覆演奏同樣幾套曲,並不保證精準,卻能磨去興味;曲目的設計、開發能透露演奏家是否在乎專業能力的精進與美感範疇的增長,今日樂壇有馬友友、基東˙克雷曼(G. Kremer)等弦樂巨擘開拓曲目與演奏形式的新疆土;而帕胡德在長笛世界裡肩承優秀傳統、繼朗帕爾(J. Rampal)與高威(J. Galway)之後,拓展貌似柔弱的長笛驚人的表現力。面對當代作曲家或極簡或極繁天馬行空的創意,帕胡德更是樂於應戰,這遭遇各種新曲目挑戰的輝煌「戰果」使2003年MasterPrize國際作曲大賽網羅帕胡德擔任決賽評審。僑居德國的俄國偉大作曲家古拜篤琳娜女士(S. Gubaidulina)就極讚揚帕胡德在其鉅作《日之雅歌》(Canticle of the Sun)中的表現,帕胡德去年也應澳洲室內管弦樂團(ACO)之邀合作演出作曲家Carl Vine為其量身打造的《笛之夢境》(Pipe Dreams)。當代作曲家競相開拓樂器體質極限,以長笛為要角譜寫新曲當竭力超越以往表現範疇,可想而知歷年來已擔任多首艱難新曲首演者的帕胡德的藝術境界與演奏技巧自無人可出其右。帕胡德曾在訪問中大膽比喻:「長笛可以變身為恐怖分子」。先別緊張,娃娃臉帕胡德並沒打算耍花招,玩變臉賓拉登;他指的是長笛的樂器性格在優秀演奏家與當代作曲家的形塑後,已跳脫柔弱優美的刻板場域,甚可表達「令人髮指」(edgy)的緊繃。

一般認為法國派長笛音色屬透明纖柔,而帕胡德則有剛柔並濟的明亮,足以與織度繁密聲響龐大的樂團分庭抗禮;即使是2000年來台時以長笛與鋼琴二重奏演出德布西虛實幻真交融的曲目,在台北國家音樂廳偌大的舞台上,他與長年搭檔的鋼琴家雷˙薩吉絲毫不顯單薄,反倒是那強大音樂能量使樂迷們在二十世紀的尾聲回顧了二十世紀初的迷離情懷。

上溯巴洛克下至當代、從樂團中畫龍點睛的聲部首席到獨奏,帕胡德能一絲不茍演繹巴赫音樂的結構趣味,以理所當然氣定神閒揮灑法系韻味,而淺嚐爵士、輕觸拉丁更襯托帕胡德的靈活自如,此番訪台曲目聽來悅耳,品味與演奏技巧卻不可有些許差池,正所謂增一分太胖、減一分太瘦;EMI對此新錄音信心滿滿


天分?勤奮?體力?意志力?

帕胡德幾年前接受訪問時,興致勃勃地述說自己竭盡所能趕在三十歲前灌錄莫札特所有長笛作品心願,乃是希望留下「與作曲家當年譜曲時一般年輕的聲音」;再看看他與樂迷分享的日記,一個月內幾乎有一半的日子帕胡德都在與火車站、機場、港口、公路上奔馳、與時間競逐,日昨才盡了柏林愛樂首席長笛之責,今日立刻飛越重山擔綱協奏曲、排練室內樂,曲目份量沉重絕非常人可意會;清晨半夜起床趕路不過是家常便飯,排練、錄音、受訪、演出之間還抽身回家為小兒子舉行慶生會…提到莫札特,他眉飛色舞暢談演練樂曲所領略的調性之美、與同伴們排練「聲」「息」相通的感動,也極其嚴肅地闡述擔任協奏曲獨奏者、獨奏與室內樂一員不同的責任義務,無怪乎他的室內樂演出有縱情天下無唯我獨尊,眾樂評稱頌其音樂知所進退恰如其分。繁忙與超高標準的壓力下保持旺盛的學習企圖心,這到底是用之不竭取之不盡的精力?還是過人的意志力?

音樂英才絡繹於途,世人仍獨鍾帕胡德,其來有自。

Be curious, try many different forms of music and culture, and go beyond the borders of the academic knowledge that you receive at school, look for more! - Emmanuel Pahud

台長: 尚未設定
人氣(15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