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2-19 13:56:16| 人氣1,038| 回應0 | 上一篇

馮光遠〈孤注一擲電影夢──側寫《推手》導演李安〉(1991)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自馮光遠部落格:

http://whiteeyeishere.blogspot.tw/#!/2012/12/blog-post.html

 

(編按:這一陣子李安的新作在全世界聯映,「台灣之光」又下一城,媒體圈朋友打電話與我聊到他,我說,其實在1991年的127日那天,我於《中時晚報》的「時代副刊」有篇介紹李安「出場」的文章,我自己都覺得寫得挺好的。與朋友掛了電話,找出那篇題為孤注一擲電影夢──側寫《推手》導演李安的文章,在此與大家回憶二十一年前,推出他第一部劇情長片《推手》時的李安。)



 

去年十二月,蟄居紐約好幾年的李安,和中影在十天之內談成一個值一千三百萬的交易──中影把錢交給李安到紐約拍部同步錄音的電影《推手》。

 

對中影,對李安,都頗有孤注一擲的味道在裡頭。
 

從中影的角度來看,李安是個完全沒有知名度的導演,全台灣認識他且知道他會拍電影的人,連他爸媽岳父母都算進去的話,大概也湊不齊一百個人;更何況,拍片現場在紐約,完全脫離中影的掌握,中影方面的負責人要是想探個班,都得搭十六個鐘頭的飛機才能如願(還別提先得辦美國入境簽證哩)。一千三百萬就這麼砸下去,不叫孤注一擲叫什麼?

 

從李安的角度來看,雖說一千三百萬揣在口袋裡麥克麥克,其實卻頗沈重的。因為這筆錢換算成美金,五十萬都不到,要用這些錢在紐約拍同部同步錄音的劇情片,在許多因素都很難掌控的情況下,只要「追加預算」的結果出現,這個太極拳可能就打砸了。因此,雖是拿錢的一方,前途也算是孤注一擲。

 

錢到手之後,李安於今(1991)年一月回到紐約。 

〔銀幕上出現「十個月之後」五個大字,背景,當然是淙淙流水的鏡頭。〕

 

我到李安家,準備送他去甘乃迪機場,這也是他年初回美之後第一次返台。中間這十個月,他不但把《推手》拍出來了,在今年的金馬獎提名裡,《推手》還在九個項目裡列名。

 

李安在書房、臥室和客廳之間來回穿梭,忙碌異常,臥室地上散滿了他要帶回台灣的東西,主要還是各種拍片資料。再三、四個鐘頭就應該啟程了,可是他還沒有開始整理行李,也不知道他在忙什麼,我想,中影的幾位掌櫃如果看到這一幕,心裡一定捏把冷汗。

 

五點半,他說要去學校接李涵回家,小學就在三分鐘路程之外,不到十分鐘,父子就回來了。

 

進了家門,李安習慣性地對唸小學二年級的老大說:「飯盒給我。」李涵兩手一攤,用英文說:「掉了!」

 

「掉了?」

「嗯,昨天就掉了。」

「飯盒怎麼會掉?」

「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找不到。」

 

父子兩人於是僵持在廚房門口五秒鐘,大眼瞪小眼,當然,小眼帶著些許慚愧,「那你今天中午吃些什麼?」

 

「學校有東西吃。」
「吃過就好,去洗澡!」

小傢伙如釋重負,衝向浴室。
 

我想起曼哈頓中城的一個試片間裏,銀幕上李涵從浴室衝出來,飾演他媽媽的黛比‧史奈德怕他著涼,便在後頭追,李涵跑進餐廳,被飾演爺爺的郎雄滿心歡喜地一把抱起……。
 

李安剛開始其實也沒有想到要自己的兒子拋頭露面,不過在面試了幾個童星之後,都沒有合意的,才把腦筋動到自家人頭上。李涵起初「抵死不從」,怎麼威脅利誘(包括買全套的忍者龜玩具)都不答應,招術都使盡了,李安只有對兒子曉以大義,意思大致是,如果他不幫老爸一個忙,老爸失業,對全家都沒有好處,李涵這才心軟點頭,把頭髮塗上褐色髮油,在銀幕上冒充混血兒,在銀幕下肩起不讓老爸失業的重責大任。
 

李涵才進浴室,林惠嘉也下班回家,手上拎著老二李淳,李安急忙向老婆報告兒子飯盒失蹤之事,在醫學院做研究的林惠嘉說她早上就知道了,然後,很自信地說:「這絕不是得自我的遺傳。」隨後,不出我所料,她接收了李安整理行李的工作。
 

我和李安則開始吃她從速食店買回來的簡單晚餐,準備上路,我到冰箱冷凍櫃裏拿冰塊,見裡頭塞滿了塑膠菜盒,李安很得意地說:「全是昨天炒的,夠他們(指老婆和兒子)吃三個星期。」
 

〔銀幕上出現「三小時之後」五個大字,背景,當然還是淙淙流水的鏡頭。〕

 

李安辦好登機手續,離飛機起飛還有一個多鐘頭,我們坐在休息室喝咖啡。

 

話題落在我們以前談過的另一個待寫劇本的概念上,我講了一下我對其中女主角所產生最新的看法,他聽了一下,很快地就說:「不要太glorify這個角色,會有反效果。」我想了一下,覺得也對。

 

和別人討論本子概念、或者修改別人已寫就的劇本,幾乎是李安過去五年主要的工作,從1985年被「威廉‧摩里斯」經紀公司網羅,簽約成旗下導演之後,李安除了自己寫了幾個本子之外,與人合寫和幫別人修改的本子,也將近有十個,我常說,他是「威廉‧摩里斯」的苦力,拍電影輪不到他,改本子總想到他。


美國電影界有個名詞叫「Development Hell(發展煉獄)」,意思就是,那些拍成的電影,本子從初稿到開拍,平均要「發展」五年,李安當初為了想拍美國電影決定留在紐約,想不到結結實實地在這個煉獄裡活了五年。諷刺的是,他從煉獄「畢業」之後,總算得以開始在美國拍電影,可是拍的並不是「威廉‧摩里斯」幫他談成的美片,而是自己憑本事談成的國片,只不過,電影裡有不少英文台詞就是了。

 

把李安送上飛機,去停車場取車,走出機場大廈,年初接李安飛機的印象猶深刻,只不過那個時候,「推手」還是白紙黑字罷了。

 

發動引擎,坐在車子裡,我覺得似乎應該寫一篇小東西來介紹他,一個在美國好幾年了,想拍片卻拍不到片子,只好一直搞劇本,菜倒是越燒越好的紐約大學電影系畢業生,至於他的功力到底如何,我倒不太想去觸及,反正電影也上演了。在現實生活當中,他在機場休息室講本子的那句話,倒是很符合我們自己的一些心情,「不要太glorify這個角色,會有反效果的。」

 

(馮光遠的編再按:臉書上,讀者C.c.Wang貼了小野寫李安文章〈1990年冬天的一場會面〉 的連結,把這連結貼上,供大家欣賞。) 

http://tw.news.yahoo.com/blogs/society-watch/1990%E5%B9%B4%E5%86%AC%E5%A4%A9%E7%9A%84%E4%B8%80%E5%A0%B4%E6%9C%83%E9%9D%A2-092135468.html

 

台長: 無差別的路人
人氣(1,03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文藝評論或報導 |
此分類上一篇:陳世驤致金庸信兩封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