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7-18 15:20:40| 人氣65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莊子~莫若以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莊子~莫若以明

[2008.7.18]
鮪魚摯愛的太極拳師父與易經老師於日前辭世了。
鮪魚終究成為呂師陽明太極拳的不肖徒,無法學成太極拳了。16 年來鮪魚透過呂師陽明的教誨所學到的易理與老莊中的智慧,是影響鮪魚處事與思維的最大部份。呂師精湛的醫術與占星研究雖嚮往之,卻沒能力同時學習如此多項技藝,其中當然包括呂師極有興趣投入很大精神學習的南管音樂。鮪魚心目中,先師做學問之態度堅持與深入,對於諸多傳統技藝理論與實務操作皆有親身之掌握,他的自身可說就是國寶一位。如今撒手塵寰,除了痛失至尊敬的師父,對於這些先師辛苦摸索而得的智慧結晶與技藝,更似看到龐大的甚麼東西啪啦地掉入大海永遠沉在深底!

鮪魚之子女也是先師所命名,特別是犬子名 ‘以明’ 出自莊子,字很簡單但意義深遠,可謂送給犬子一輩子最好的鼓勵與智慧。一直想要把 ‘莫若以明’ 之義做點研究紀錄但都無時間完成,今日思念先師之際卻找到牟宗三先生的講說,對於牟先生的詮釋,感到非常的欣慰與感動。在此將這個部份摘錄於下,除了希望 20 年後小子成人之際了解自己名字的意思之外,亦謹以此代表對呂師陽明永遠之感念!

“几千年来读老庄的人多得很,但没有几个人相信的,就是没有人真正了解,不了解就误以为这是诡辩。但为什么大家又喜欢读老庄呢?大体只是在现实是非斗争中松一口气。因为它有时候能令人莫名其妙地松一口气嘛。我们天天在社会上争是非、争善恶、争美丑,争的结果是脸红脖子粗、打架。所以,读读老庄算了。…” 不知為何,讀牟先生這段話語帶給鮪魚莫大的感動與感慨~

****************************************
庄子〈齐物论〉讲演录》牟宗三主讲 卢雪昆记录
  
  第三讲
  
  「欲是其所非出而非所是,则莫若以明。」那么,什么是「莫若以明」呢?看下文,看庄子怎么样把「明」这个层次烘托出来。
  
    按照庄子的思路,「明」是一个level,这个level与是非相对的层次不一样。你首先了了解,这是两个层次的问题。「儒墨之是非。」是相对的立场,站在相对的立场,你肯定也肯定不住,否定也否定不住。可是大家都想肯定能肯定得住,否定能否定得住。但庄子告诉我们,你要是站在相对的立场就永远肯定不住。所以,他进一步告诉你一个方法,你要肯定能肯定得住,否定能否定得住,「则莫若以明。」可见庄子想到的这个「莫若以明」一定是高一层次,至于「莫若以明」的这个高一层的「明」如何了解呢?这不是训诂的问题,你查《说文》、《尔雅》查不出来的。这个就是哲学,就是义理的问题。
  
    「明」字在这个地方代表一个道理,而且这个道理在是非相对以上,这个是一定的。要有一个思路把这个道理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义理。所以,有人说「训诂明而义理明。」这句话是不通的。这句话有时候在一定范围内有敦。但在庄子〈齐物论〉这固地方,训诂明了,义理并没有明呀。
  
    「明」代表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庄子心目中所想的。这个道理是一个怎么样的道理呢?就是庄子要告诉你,你想要肯定能肯定得住,否定能否定得住的那个道理。肯定能肯定得住,否定能否定得住,你可以有两条路来想。庄子的想法是从「明」的层次上想的,而我们平常不会用庄子这个态度,不采取「明」的层次上的办法。一般人采用证明、实验的办法。自然科学,经验科技要通过验证,数学要通过证明。
  
    照逻辑实证论说,一个命题何以为真呢?首先要知道这是一个命题,这个命题是有意义的。假定这个命题没有意义,那么,无从验证。什么叫做有意义的命题呢?照逻辑实证论说,那是可以说真、说假的命题。假定无真假可说就不是一个命题,不是命题就无从验证。这是一种办法。这是科学的办法。假定是数学几何,那是形式科学,采用数学证明、几何证明的办法。通过这些验证、证明出能得到真理,真就是真,假就是假;肯定就肯定得住,否定也否定得住。但庄子说是不是这个问题。
  
    你可以说,庄子那个时候还没有我们现在从各种科学、不同的真理一步一步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有各种科学,大体可划分为经验科学与形式科学,不同的真理都可以使你肯定得住、否定得住。庄子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个问题。那么,他的态度有道理吗?他说「明」这个层次,使你肯定得住、否定得住,那是就著什么是非讲的呢?
 经验科学是一种真理,经验科学命题的真假通过验证来证实。形式科学也是一种真理,形式科学的真假通过证明。科学命题都是有意义的,其真假可以决定。但这种真假不是庄子说「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所言的是非。经验科学的真假不是一定的,它那个真是经过归变而来的,是相对意义的真。所以,自然科学讲概率,自然科学的真不能是「1」。这就表示说,尽管自然科学,经验科学有办法决定真假,但那还不是绝对的。
  
    数学命题是真理,那真不是概率,那真就等于「1」。假不是事实上假,那个假就是自相矛盾、不可能。这是形式科学的真假。
  
    那么,庄子想以「明」来处理的是非问题属于甚么意义的是非呢?他的理在哪一个范围内有效呢?他有一点道理,不是没有道理。没有道理就是胡说八道。现在的人看庄子这些话是玄谈,玄谈就是瞎扯,说著好玩嘛。那么,究竟他有没有道理呢?这就要想一想,不要说著好玩就过去了。
  
    你至少要知道,庄子所说「明」这个层次是在相对的层次以上层次。无论经验科学或是数学、形式科学,都还是相对,不是在相对以上,还是就著一个知识系统讲的。这个知识系统或者是从经验来的经验科学,或者是从形式来的形式科学,形式科学还是一个系统。系统就在一个相对的范围之内,它所肯定得住、否定得住的是非是就著某一个特殊的科学知识系统讲的。
  
    庄子讲的这个道理与自然科学、逻辑、数学不能相代替。你不能因为相信庄子的道理就说现在的科学都没有道理,可以不讲。反过来,你也不能因为我们讲自然科学、逻辑、数学有另一套方法,你就说庄子胡说八道。庄子以「明」所处理的是非是就人间的是非、善恶、美丑讲,这些是按著主观性标准而来的价值判断。科学所说的标准不是主观性的标准,因为自然科学要靠经验证实,那不是主观的价值标准。
  
    庄子的问题是承上文所言「成心」而来的。「成心」就是「是」,以这个做标准就有是非。「成心」就是主观的标准,这个不是就科学知识讲的。庄子那个时候科学知识还没有成形,但是,人间的价值问题,譬如说,是非、善恶、美丑的争论早已有之。这种争论从有人类以来就有,直到现在还是有。现在有科学,但这种争论还是有,可见不能相代替。
  
    庄子所说的「是非」不是科学命题的真假二分法。科学命题的真假二分法的「是非」靠经验来证实,再有一个就是逻辑标准,看是否合乎矛盾律。这是按照客观性标准的。庄子〈齐物论〉这里说的「是非」大体是那些一套一套的理论,就是现代的人所说的ideology,ideology不是科学,他相信某一套意义形态,他的是非标准就根据那一套意义形态来,这没有科学的根据。那不是科学的问,那是成见。

庄子所言「是非」是根据「成心」来的,这种意义的「是非」就是我们平常的一套一套的理论系统。譬如说,你对于家庭有你一套看法,那个人对家庭也有一套看法,现在年青人对爱情也各有看法。这都是一套一套的理论,这没有一定的,大体都根据成心来。「善恶」也如此。根据成心来的「善恶」不是就著康德意义所说的善恶,康德意义的善恶是对morality的分析,那是一定的。
  
    庄子是就著那种在特殊的社会之下,特殊的经验之下的有内容的道理上的是非问题而言善恶。譬如,我们平常说「公道」(justice),有云:「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这种意义的公道,大体是在特殊情况下,有特殊内容的公道,资产阶级以为公道的,无产阶级不以为公道嘛。西方人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不一样,西方人以为公道的,中国人不以为公道嘛。那么,这种「公道」就是特殊境况之下,有内容的justice。苏格拉底就发现这个道理,你要是从内容的公道这个地方讲,永远讲不出个道理来。
  
    从现实上举例,你永远得不到什么是「公道」,永远没有标准。所以,通过现实上举例永远得不到一定的道理。譬如说,怎么样的行为合乎正义呢?你说杀人不对。那么打仗的时候杀人合不合正义呢?撒谎不合正义。那么,小孩生病不肯吃药,你告诉他那是一颗糖,他吃了药病就好了。你的说谎合不合正义呢?所以,你说不杀人就是正义,不撒谎就是正义,那都没有一定的,都有相反的例。所以,苏格拉底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你不要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example讲,举例只是一个方便。你要了解「公道」,那么,你最好从它的idea那个地方来了解。idea是抽象的、空洞的,但这个抽象、空洞是一步一步逼出来的。这就是说承认有一个标准,标准就是原则。
  
    举例是说明原则。一个原则不单单可以用这一个例说明,也可以用别的例说明。而且,这个事例不但可以说明这个原则,也可以说明相反的原则。所以,要以原则为标准,原则就是idea。
康德讲道德就是按照无条例的定然律令而行,定然律令发自于自然意志。定然律令是空洞的、形式的,不能有任何内容在里面,一定要把一切material、data抽掉。那么,抽掉内容的、纯粹形式的定然律令有没有呢?有。我们不用康德的那个说法,那很麻烦。用中国的说法大家熟悉一点。王阳明所说的良知之天理是没有内容的,它本身就是康德所说的定然律令,是纯粹形式的,把内容都抽掉了。但是,良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表现,那不能没有内容,我们天天在具体的生活中生活嘛。那么,良知随时在我们的具体生活中表现,随时表现,也就随时有内容。良知永远在有内容的事例中,那就发生这样的问题:良知的超越性还能保存住吗?它的形式性还能保持住吗?
  
    尽管开始的时候一定要把有内容的事例抽掉以显idea,这就好像康德的定然律令、王阳明的良知天理,都是抽象的。但是,也都在具体生活中表现。《论语》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弟就表现良知天理。在家庭生活中,孝弟是最真切的,是仁之本。「仁」这个道理是良知天理,它首先就在对父母、兄弟的孝弟中表现。对著父母它就能表现为孝:对著兄长,它就能表现为弟。父母对著子女就能表现为慈。这就显出良知总是在上面。
  
    但是,良知本身不是孝,也不是弟,也不是慈。对著父母,它就是孝;对著兄长,它就是弟。父母对子女就是慈。这样一来,孝、弟、慈就是良知的内容,对著父母,它有孝的内容;对著兄长,它有弟的内容;对著子女,它有慈的内容。但良知不为孝、弟、慈所限,这就显出良知的超越性。中国人有这种头脑。
  
    苏格拉底那个关于「正义」的辩论是死板的。它首先举例:不杀人是正义。那么,打仗杀人是不是不正义呢?他就这样往里入,最后是要显出那个「正义」的超越性。但他不知道「正义」是从那里发的,他光知道最后逼出那个idea,idea是空洞的、抽象的。深入苏格拉底的那个讨论,那是很讨厌的,所以,他那套思路不行的。到康德出来才扭转,康德讲意志自律,他要把自律的意志的超越性显出来。但西方人也不懂康德,以为他是形式主义。
  
    意志的自律性与良知的自发性一样的。中国人不用康德那一套,但意思一样。中国人从良知天理说,那很亲切。尽管良知有孝、弟、慈这些内容,但良知并没有为孝所限、为弟所限、为慈所限。良知之天理无穷无尽,多得很。人人都有良知,良知这个仁心对著父母自然会孝,对著兄长自然会弟,对著子女自然会慈。那里,对著朋友就自然会信。无量无边的德都从这个地方发嘛。
  
    无量无边的德就是良知的内容,良知的超越性就显出来了。良知保存其超越性,就是说,它本身纯粹是形式的,把内容都抽掉,它才能反过来把握一切东西。假定它不显超越性,它怎么能把握其他东西呢?这很容易懂嘛。

孝、弟、慈是最基本的,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最容易表现为行动。那么,为什么这种行动叫做孝,那种行动叫做弟、慈呢?这些行动从那里来的呢?孝、弟、˜慈就是天理,这个天理从本心发。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由良知所决定。
  
    合天理不合天理这种是非是道德上的是非,是一定的。你有良知的表现,就有孝的行动,有孝的行动就是道德上的是。你没有良知的表现,就没有孝的行动,没有孝的行动就是道德上的非。这种是非是一定的,不能用庄子所说的办法化掉。那么,那里情况可用庄子所说的办法呢?就是那个属于价值标准,有内容的相对的是非,那是属于意识形态(ideology)的。
  
    孝、弟、慈在某种情形下也会有庄子所说的那种情况。最明显的是孝,对父亲尽孝,那是天理,是一定的。但「孝」是笼统的说法,「孝」可以有很多方式,具体的生活里,一天二十四小时,生老病死,每一种生活都要印证。譬如说,养生送死是子女对父母应当做的一种生活行动,从这里也可以表现出对与不对。这不是笼统地说的孝。传统社会土葬,入土为安。假定说土葬是孝,那么,现在的人都不教孝吗?现代人大体没有土葬的,大多是火葬。这是没有一定的。这一类的孝、弟、慈是有内容的,与社会上的风俗习惯有关系。我们的具体生活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约定俗成。
  
    约定俗成没有一定的,这一类的孝、悌、慈不是刚才说从良知之天理发的那个意思,不是康德所说从意志自律发的定然律令那个意思。这一类的是非是庄子要平齐的,不要固执。
  
    「莫若以明」的態度化除的是風俗習慣、約定俗成的東西。並不是說可以化掉從良知天理發的那個是非。若是要化掉從良知天理發的是非,那不是太豈有此理了嗎?依照風俗習慣,約定俗成的是非是一套一套的,這就是禮俗。禮俗的標準沒有一定的,所以,禮俗中的孝、弟也是沒有一定的。
  

 庄子也并不是说可以化掉自然科学的是非。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法、归纳法不是礼俗问题。所以,看这种问题要有明彻的头脑,要一步一步分析,把他的意思碓定不来。庄子的道理确定在什么地方才能成立呢?这个意思明白了,你就能确定庄子所谓是非、善恶、美丑是什么意思。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每一个社会里,都有一套礼俗标准。譬如,南方人以为美的,北人不一定以为美。黑人以为美的,白人不一定以为美。这种是礼俗的美,没有一定的。庄子所说的是非、善恶、美丑都是这一类的。所以,讲这些东西,你自己要有分析的力量。现在崇拜语言分析的人都没有分析的能力,只是宣传语言分析,自己不会分析的。
  
    庄子那一套不能用于自然科学、形式科学,也不能用于从良知天理发的善恶,就是不能用于康德所说的从义志自律的定然律令发的那种善恶。美丑也是如此。礼俗中的美与生活习惯有关系,中国人以为美的,美国人不一定以为美,英美人以为美的,法国人不一定以为美。但什么是美?照康德讲,美是反省判断中对于对象的形式作反省,反省到它的合目的性。这个意义的美没有内容的,不是礼俗中的美的问题。这是讲美本身的意义的,有一定的。这个地方不能用庄子的办法。真、美、美都有一定的意义,这不能用庄子的办法来平齐。
  
    庄子以「以明」的态度平齐的是礼俗中的一套一套的是非、善恶、美丑。而我们现在的生活没有一天离开礼俗,因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没有一刹那离开现实的社会状况。我们总在现在中生活,你不能光说我有个良知天理,笼统地说良知天理发而为孝、弟、慈,这不行的。光说这个不够的,太笼统了嘛。但这个意思你总要懂,你不能只从现实社会的礼俗中看孝、弟、慈,看是非,善恶、美丑。
  
    你不能说人只有阶级性,没有人性。这讲法不对。阶级是什么?阶级就是社会生活状况嘛。刘家驰在《文聚报》上介绍梁漱溟先生的《人生与人心》,梁先生就说人性不能归结为阶级性。阶级性是后来的,是有生活以后才有的。但人之所以有如此这般的生活,其根由人性来。他讲的还是根据儒家的性善论。你有基本的良知这个人心,你才能过这种生活,过那种生活。你才能评论这种生活不对,从这种生活转到那种生活。你有仁心,仁心是超然的,它可以使你从现实的圈套里跳出来。这很有道理。所以,梁先生了不起,是一个大思想家。

礼俗的是非、善恶、美丑都是根据成心的标准而来的,跟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地理环境都有关系。成一套俗,那些标准都是约定俗成,都是有条件的,用庄子的话,那都属于成心。成心就是主观念的,没有一定的,这个地方不能说绝对,不能固执。固执就是小成。不固执,道就不隐蔽。所以庄子说:「道隐于小成,言阻于荣华。」这不能笼统讲,笼统讲没有多大意思。

  那么,如何平齐才能显出庄子是从「明」这个层次上说的呢?要能化除一套一套约定俗成的是非、善恶、美丑,能化除就是平齐。「明」的恰当意义要这样来规定,这个「明」只能从这个地方讲。这就是庄子的思路。我们平常都能感到庄子很有道理,但另一方面又想到:庄子这个办法能用于自然科学、数学吗?假定拿这一套来看从良知说的道德的善恶,那能行吗?那不行嘛。所以,我们常常没有办法对付这种问题。

  几千年来读老庄的人多得很,但没有几个人相信的,就是没有人真正了解,不了解就误以为这是诡辩。但为什么大家又喜欢读老庄呢?大体只是在现实是非斗争中松一口气。因为它有时候能令人莫名其妙地松一口气嘛。我们天天在社会上争是非、争善恶、争美丑,争的结果是脸红脖子粗、打架。所以,读读老庄算了。这样老庄就有效了,但这种有效没有意义的,因为这只是消极的意义嘛。

  当时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记得胡适之有这么一句话,他说庄子要我们不要争是非,但我们现实人生就是要争那一点点嘛。他说得理直气壮,其实他并没有真正了解庄子。所以,自胡适之以来,大家都以为老庄这套哲学没有道理,是懒汉哲学。一般人把庄子当作清凉散,这就坏了。这种了解不对的。可见这套东西不容易了解。


台長: 鮪魚
人氣(65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鮪魚老莊 |
此分類上一篇:莊子~無用以免害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