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7-18 14:48:24| 人氣29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期待浴火鳳凰的再生──回顧與展望(涂一卿)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眼間,中心從成立至今已經有三年多的時間。三年,對於一個年輕力盛的小伙子而言,可能只是人生中揮霍的一段日子,然而,對於中心的絕大部份人來說,這三年的投注不可能;也不應該只是一段美好的「快樂時光」。這並不是企圖否定,這三年的時間裡大家共同工作,一起努力的事實。但是,「快樂時光」是一種因緣,而不是我們這些人聚集的目的。或許對於中心的許多同仁而言,早已參透了這個道理。然而,很慚愧的,直到這一、兩年的時間,個人才著實的感受到這層意義。屆臨《社會與經濟》周年特刊的機緣,願本著如此的想法,將三年來參與中心研究工作的一些心得,與對中心未來發展的幾項建議提出,以此與老師及中心諸同仁分享之。雖多為個人淺見,但個人深深覺得,作為中心的一份子,這當是我們應盡的一項責任。

 

(一)回顧篇

 

回顧三年多來中心的研究工作與發展歷程,個人願意將之區分為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所謂摸索期。在這段時間裡,我們主要的工作是希望凝聚出一些問題,藉以形塑往後進一步觀查臺灣社會的策略點。我們選擇了當時引起相當震撼的「十信事件」,作為探討的議題。那是一段充滿爭執的時光,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獨道的看法,當然,每個人的看法中都或多或少帶著個人的猜想。然而,也正是因為這種反複不斷的爭執討論,抽絲剝繭的過程中,大家修正自己的看法,逐漸的拼湊出一個對於「國泰十信事件」的了解圖像。回想這個階段雖然漫長,有時也作了許多「虛工」,然而,對於中心往後的研究工作,卻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不管日後我們是否要出書發表,摸索期對於中心的內在實質意義而言,已是十足的肯定。

 

從摸索期之後,整個中心的工作重心開始轉向實際的訪問。由於這個工作一直延續,個人再將之區分為兩個階段:訪問前期與訪問後期。首先,讓我們先回顧訪問前期。前期階段主要的訪問對象是國內的大企業為主,而又以訪織業與資訊電腦業為代表。馬不停蹄的奔走台北與台中之間,使我們成為「野雞車」上的「野雞」,這種記憶應當是中心同仁們所共有的。訪談的奔波雖然勞累,但酒足飯飽後的酒酣耳熱,使大家「明天又是一條好漢」。姑且不論這些工作之餘的「娛性節目」,還是回頭檢討一下前期的成績。相對於訪問所耗用的時間,我們用了幾乎兩倍的時間去整理與討論所得到的訪談資料。每一個公司幾乎都是一個有趣的個案,不斷刺激大家的思考。由於內在的分工,形塑了同仁們各自著重的重心:政府與企業、家族企業、企業組織與對外關係、企業的資金來源、人情關係與法令、企業經營策略……等議題,而企圖希望經由這幾個議題的了解拼湊出台灣企業的圖像。一直到今天為止,這些議題仍是我們所著重的主要「鋼架」。而這個階段,我們陸陸續續所所完成的文章,主要的意義,應該是對於這些「鋼架」的粹煉。依個人的看法,這樣的粹煉過程是如今我們累積出一點成績的用力所在。而從這個角度來看,訪問前期的歷史意義,也是可以確認的。

 

訪問後期與前期的最主要差異性,應該是一種對待訪問心態上的差別。由於經過前期的「粹煉」,無疑的對於某些問題我們已經形塑了某些看法,尤其是每個人所著重的部份。因此,對於問題的好奇性減低了,同樣的也喪失了許多的敏感性。訪問依然進行著,酒足飯飽後,我們也依然相信自己「明天會是一條好漢」。然而,相較於前期而言,訪問似乎已逐漸成為中心每周「例行公事」的意義。雖說如此,這個階段中,中心仍有其具體的成績。這樣的具體成績,個人把它標定在將想法具體的表現於文字上。懷真與家銘的博士論文,維新的碩士論文及預備由聯經出版的書,這些應該都算是中心現階段而言,最具體的成績。然而,這個成果是經由長時間累積的,尤其是從摸索期到訪問前期長期「浸潤」的結果。相較於這段漫長的時間,我們只是把一些長期為我們所討論的觀念,用文字的方式表現罷了。對於外界而言,它或許會引起注目,但是,站在一個嚴格的要求角度來說,我們是應該拿出一些成績來,不是對別人,而是對自己。畢竟從時間的過程來看,也該是時候了。作為中心的一份子,我絕無意抹煞殺大家一起走過的歲月,一起完成的成果。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給予現階段累積的成果,一個適當的定位,應當有其重要的意義。從這個角度而言,現階段我們所有的,應當是一些「鋼架」,然而好的「鋼架」是為了幫著我們建築「大廈」,而這樣的工程,對我們而言,很可能只是剛剛起步而已。也正因為如此,就中心整體的發展角度而言,未來所面對的歲月,要比過去所走過的,更加的具有決定性,而現階段對於中心而言,或許正是一個「浴火鳳凰」的轉型期。

 

在未對中心的未來發展提出個人的看法之前,或許我們應該先針對中心過去工作上的不足點加以反省。當然,一如上述的意見,都僅是筆者個人粗淺的看法,寄望能提供大家作為參考。

 

由於時間與精力上的限制,過去中心的工作主要是以既有的訪問資料為基礎,進一步從所得的資料之中,開展我們詮釋的空間。在如此的策略進展下,我們所著力的多半是一個橫切面的了解,而這樣的橫切面的了解下,所偏重的也多半是一種類似性的強調。然而,對於縱身的了解與問題深度的提昇,卻始終是一項遺珠。事實上,幾次中心內部的反省討論裡,已經不止一次提出如此的呼籲,而如何將之落實,我想應該是每一個成員透過自我的要求與訓練,具體的呈顯在文章的論述脈絡之中。如此,不但是個人的提昇,同時也是整體中心的提昇。所謂縱身意指歷史的發展,既然我們的研究旨趣並不是僅局限於企業;或則說是經濟面向,而是寄望對於台灣社會的一個整體性的了解,那麼,歷史面向的加強,對於中心整體的研究工作是絕對不可或缺的。或許,這已經是一個中心所有成員的共識了。但是,如何作?如何分工?或許還是一個需要大家共同來關懷的議題。如果我們能對於歷史的縱身有相當的理解,個人以為,在既有思考問題的深度與廣度上,必會有另一層的突破。如果說中心三年多的研究成果是一些「鋼架」的粹鍊,那麼,下一步建築一座「大廈」的藍圖,應該是要從整體歷史的脈絡之中去尋得,而不止是停留於一些訪談的資料之中。唯有如此,中心才能打破既有的格局,匯入一股新的研究動力,開創一個新的局面。

 

另外一點,個人想談的是一個心態性的問題。過去三年的時間裡中心的人事易動頗繁,當然,之所以如此,許多外在現實環境的轉變是主要的原因。未來呢,當然還是會有易動的可能,包括本瑞、介英、家宜的畢業。入中心的頭一年是研二下學期,而研三時,老實說,自己主要的關懷還是在碩士論文上。這段時期中心的工作意義對我個人而言,是「碩士論文之外」的工作,而在這樣的心態之下,中心與我始終還是有著一段「距離」存在。老實說,有時不免產生一種「到能底能作出什麼?」的自我疑惑。每當產生這樣的疑問時,總是會找一些理由來迴避它。然而,現在自己已經馬上要進入博三的階段了,繼續選擇走上這條路的決定,實則意謂中心與我之間「距離」的消除。當感覺中心與自己未來的命運相結合時,已經很難區分「中心的工作」或是「自己的工作」了。也正因為如此,有時自己很難擺脫這種焦急的心態,來面對許多中心的事物。最近幾次的中心內部討論中,我用苛刻的角度來批評中心既有的成果;包括這篇回顧與前瞻,事實上,不僅是針對中心,也針對我自己。那天與本瑞及介玄去萍萍家吃拜拜,從中壢的回程中,我們談論了一些有關建立學術「信用」(credit)的問題。學界不比其它領域,僅靠一張嘴、一張臉是騙不了飯吃的,持續建立自己學術的「信用」是一個從事學術研究者畢生的工作。而建立屬於自己的學術「信用」絕不只是個人「爽不爽」的問題,而是整個學術社群的認定。我想,或許正如潘越雲的那首歌「情字這條路」,既然選擇走向這條路,終是要面對現實,無悔的走下去。或許有人在等著看我們的笑話,然而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以此自勉,提高我們自我的要求,那出東西出來,為自己或整體的中心攻建一個「橋頭堡」。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我在東海的日子,必然將與中心不可切分,外界不止是把我們看成「東海幫」,而且是「那一群東亞社會研究中心的傢伙」,不管在心態上是如何,外在的環境以把我們與中心緊緊的結合。以此與中心同仁分享,特別是與我一起成長的介玄、寶安、維新、阿舍、彥彬與介英,因為「咱們都是一家人」,過去是,未來也應該是。大家加油了!

 

東海是一個很特殊的環境,而長久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我們,多少都帶有特殊的習性。對於我們來說,這種習性因為彼此的共有與熟悉,無疑的,往往成就我們凝聚的主要原因。許多為我們所熟悉甚或習慣的,不需我多贅言,也不是我在此所希望提出的,那些,相信大家於生活之中已經感受很多了。至於為什麼在此再把這個問題提出,一個最主要的用意,無非是寄望一個集體的進一步提昇。相知而相聚,而更難得的是一起從事本土的台灣社會研究。老師常跟大家說,「像這樣的研究團體 ,國內大概很難找到第二個了!」。的確,大概也只能用「機緣」來解釋我們這群人的組合。然而,正是因為像我們這樣的團體是可遇不可求,我們更應該把整體的力量發揮到極至。一個團體能達到互勉的效果,必然先要存在一個競爭的前題,在競爭的前題之下,互勉才不會流於安於現狀下的滿足。因此,如何把整體的力量有效的展現於整體的中心研究工作之中,實則意味我們能善用東海所擁有獨特的資源。這幾年,我們都太熟悉所謂集體性的創作,而其結果很可能造成一種相互依賴性的加強。當然,作為一個整體,必然有一個整體所表現出來的強處。然而,由於我們可能已經太習慣於這樣的生活方式,甚或研究工作,難免產生一種視現狀為當然的心態,而在此種心態下,很可能不是成就一個大整體力量的發揮,而是彼此相互力量的羈絆,甚或抵消。自己這幾年的學習過程中,漸漸深深的感受到,許多大家相聚的「快樂時光」其實只能當作是一種機緣;不可強求,也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反而是如何珍惜這樣的機緣作出成績出來,才是我們必須提醒自己時時努力的。正如老師所說的,「這樣的研究團體,很難再找到第二個」,希望它所獨特的不只是大家所共享的生活型態,同時也是具體研究成果的累積。

 

 

(二)展望篇

 

對於中心未來的發展,個人有兩點看法,一個是對中心整體,另一個則是針對自己。當然,就一個整體中心的工作議程而言,中小企業的研究是往後的一個重心。然而,確認了這個工作重心並不等於設定了所有的工作,尤其是對於中心的每一個成員而言。因此,究竟要把未來我們所面對的中小企業作一個如何的安置,應當是中心每一個成員,在累積經由大企業的研究之後,所要設想的一個重要議題。學術研究,依我個人來看,累積是最為重要的工作。所謂累積,無非就是持續的收集相關的資料,時時思考自己關懷的主題。經由過去國內大企業為主的研究歷程,中心每一個成員應當形塑了自己關心的主題。過去寫文章,很可能是一種盲目的選取,或是因於一時的興趣,然而今後,個人以為除了這些比較是短期性關懷主題之外,應該嘗試發展屬於長期性的問題意識。因為,一但形成這樣的問題意識,我們才可能在既有基礎之上,有更進一步的突破,同時有累積的效果,而唯有經由持續不斷的累積,我們所寄望達成的整體性詮釋才有可能。源

於如此的觀點,個人以為,不只是中心有中心整體的議程(agenda),每一個人也應該嘗式塑立自己的議程(agenda);或則我們說應當時時反省這樣的問題。透過個人的累積,來達成中心整體的累積,應該是未來進入中小企業研究前,中心成員必須達成的共識。當然,這也僅是我個人的看法,提供大家參考。

 

至於對於個人未來的研究趨向,雖都是一些未成熟的想法,寄望藉以獲取老師及諸同仁之寶貴意見為衷。事實上,這樣的主題乃延續自個人碩士論文的相關課題。C.Wright Mills”The Power Elite”是針對美國社會所做的一項重要社會階層研究,在趨向上它是不同於目前所謂社會學主流的階層研究方式,但是,其所反應的社會學意義卻不是實證社會學者所能涵蓋的。相較於目前臺灣大多數階層研究的實證方式,C Wirht Mills 所呈顯的應該是一個相當寬廣的空間,而對於台灣社會的整體了解上,這個面向,應該也有其重要的價值。從這樣的角度,許多的課題可以收授入如此的研究領域,譬如個人所研究的家族、地方政治、產業與社會精英之間的關連、政治與社會菁英的關連、甚或文化所反應的意義等,事實上中心的許多課題,跟這樣的問題是相關的,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從歷史的長期發展角度拼湊出台灣社會與社會精英間的互動模態,這也是我在碩士論文中,寄望經由板橋林家與霧峰林家在清代台灣社會的活動中,看出個體家族與整體社會的互動關係。未來中心將展開對於台灣中小企業的研究,對我而言,除了中小企業業者們在具體產業上的活動表現之外,同時另我關心的尚包括他們在整個台灣地方社會的角色,例如,在地方政治上、地方性的社團組織上、及他們如何面對一個整體社會的變化,這仍是延續碩士論文中,有關地方領導精英(local elite)的探討旨趣,而中心正好給予我這樣的機會。或許是自小生長環境的緣故,對於某些事物是來自生活中的敏感,加上環境提供給我一個很好的機會,正如史學家或人類學者所強調的「一手資料」或參與觀查,既有那麼好的機會,又何不善加利用呢?而相信有關這個趨向的探討,必能對於台灣本土社會的研究,提供一個詮釋的可能。未來的時日之中,這些都是我個人希望持續累積的資源。在如此的脈絡下,累積中心的成績,恰一如累積自己的資源。

 

 

(三)浴火鳳凰的再生

 

依我個人的觀點,未來不管是中心或是我個人,都是一個重要的轉變點。寄望中心的突破,正一如希望自己的突破。回顧是為了前瞻,而前瞻則是為了開創一個新的出發點。時間永遠是無情的飛逝,希望未來的三年是一個更為充實的三年,讓我們一起為中心,也為我們自己,加緊腳步,為開啟中心的另一個成果而努力吧!

 

 

 

編註:在「軟」與「硬」之間插po一篇文章應應景。該文是刊登於19900112《社會與經濟》第1920期,p.12-17,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台長: 涂弟的朋友
人氣(29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