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5-10 20:37:00| 人氣2,5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喜歡的心理學家系列一 榮格 (1)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其實,每一個心理學家幾乎都是用他的理論來寫他自己的故事,來回答他對生命所提出的問題,榮格當然也不例外。
榮格自己就曾經說過:「我的一生是一個無意識充分發揮的故事…」(我們都知道,集體無意識是容格學說的精髓所在),當我們在檢視榮格生命的時候,也會發現這一種完美的同一性,恰似巴哈的賦格般令人感動。
幾乎對每一個想要了解榮格學說的人,都會被建議去讀榮格與阿尼拉‧傑菲合著的自傳「夢‧回憶‧省思」(而不是澔繁如迷宮的「榮格全集」),但是這一本自傳在榮格堅持內在本質(如夢與幻象)甚於對外在事件的情況下,讓一般讀者處於一種置身五里霧般的窘境。再者,即使我們了解他在自傳中訴說的種種,仍可能會因為榮格刻意迴避不談某些關鍵事件,而使得我們對他無法有更為清晰的了解。我們在此試著去拼湊出榮格省略部分的企圖,為的當然不是窺奇,而是要讓我們更能辨識出偉大理論說書人的真正面目,使我們盡量地減少對他不必要的投射(無論是善意與惡意的),讓我們能與榮格做一次真心的對話。

太陽昇起的神話---容格的出生背景

榮格曾經形容一個人一生的發展,宛如太陽起落。他是這麼說的:
清晨,他從無意識的夜晚之海升起,放眼觀看這展現於其眼前的遼闊光輝的世界….而太陽愈爬愈高….它可看到他本身所能達到之最高極限…..中午一到便開始下降。下降的涵義是把早晨他所憧憬的一切理想與價值都一筆勾消了….一直到光量與熱氣漸漸消失,最後終於熄滅。
其實,榮格在說的就是他自己。
在我們開始陳述榮格的故事之前,不得不把重點放在他所謂的「無意識的夜晚之海」的比喻。我個人覺得這個比喻把生命孕育之初(幼年)的精神狀態描寫的很貼切,那是一種不分內外、超脫時間、空間的混沌狀態。意識之光還未燭照,意識的小島尚未形成,這時候,所謂的宇宙自然、社會文化、以及家族歷史便是環繞孕育個體精神的搖籃。
榮格的家族一直有個傳聞:容格的祖父是德國大文豪歌德的私生子。榮格雖然將這一種說法斥為無稽之談,但是另一方面,他還是會感到與有榮焉,從他對歌德「浮士德」這部作品的深入研究以及愛不釋手便可略知一二。榮格的祖父是一個醫生以及社會改革家,而榮格的外祖父卻是一個會與亡妻通靈而且受人敬愛的牧師。事實上,我們可以從容格身上看到他同時繼承了這兩種特殊的稟賦。
榮格於1875年7月26日,生於風光優美的瑞士凱斯維爾,是一位教區牧師的長子。當時瑞士民風純樸,性在婚姻之外仍是一個禁忌的話題,宗教是庶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份。從小開始,大自然便撥動著小小榮格的心弦,無論是陽光、天空、樹葉、花叢、夕照、山脈、與湖水,都帶給榮格很大的平靜與安慰。(註0)。然而,大自然除了美麗之外,也有他猙獰的一面,其中最明顯的莫過於黑夜的可怕。榮格曾在回憶錄中描寫過這一種可怕:

每到夜晚時,我總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常常聽到什麼東西在夜晚走動;聽到萊茵瀑布沉悶的咆哮聲,我便覺得四周都是危險地帶;總是有人淹死,屍體從岩石上衝下來。在附近的墓地裡,教堂司事挖出一堆堆棕色的土,神情肅穆的男人們穿著長長的黑色禮服….抬出一個黑色的盒子;這時,父親穿著牧師的長袍,聲音宏亮地講話,女人們都在哭泣。聽說,有人被埋進洞裏….上帝把人召喚到祂那裡去了….。

在這一段描述中,我們會看到大自然的變化(白天/黑夜/湖水的美麗與瀑布的可怕)、混合著社會文化的儀式(宗教/葬禮),向一個幼小的孩子微妙地傳達了生與死的力量,而這一種力量是以矛盾的方式揉合在一起的。也難怪隨後榮格會做一個可怕的夢:夢中的上帝長的像一根巨大的陽具,住在地下的宮殿裏,還會吃人。這種種二元與矛盾騷擾著榮格幼小的心靈,具有豐富想像力的他還為此特別發明了古怪的私密儀式:他雕刻了一個小人,把祂和一塊石頭放在一個閣樓的鉛筆盒中,不時膜拜一番,以求取心靈的平衡。從容格小時後的經歷,實在不難了想見後來他在心理學上的實踐,何以會跟宗教與靈性有那麼大的關係。

家庭對榮格的影響

家庭似乎是所有心理治療不得不關注的焦點,當一個小孩在他生命的源頭,自我以及意志還沒有成形的時候,他週遭的環境,便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去形塑他,而家庭在普遍的社會結構下,往往是這一股力量最基本的形式。
榮格的父親是改革教派牧師,據榮格說,他的黃金年代早在學生時期完成阿拉伯詩歌總集的論文時便結束了。之後,便成為一個活在貧窮邊緣、為生計汲汲營營、婚姻不幸福(註1)、奉公守法地傳福音、卻一輩子沒有體驗過神恩的可憐男人。榮格的父親在外人面前基本上是一個彬彬有禮、受人尊重的教區牧師,但在家裡便很容易因為衝動而大發雷霆。在榮格的自傳中足以感到他對父親的不滿,這種不滿一方面是來自於父親的暴躁脾氣、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父親在面對人生課題時的無能為力,無法解答榮格對生命的困惑(註2),這反映在榮格後來的反叛,如同他身為一個牧師的兒子卻一輩子不信教。縱使如此,父親書房內的藏書倒是在榮格的少年時期,提供給他一個尋思的空間,讓求知若渴的榮格能在裡面汲取文史哲的相關知識。令人感動的是,榮格後半生研究的重點從心理學轉至神學,他寫作的「答約伯書」在神學界掀起了革命性的波濤,也算是傳承了父親的未竟之志。榮格在中年時有曾經兩次夢到父親,一次是與父親促膝長談對聖經的看法(在夢中父親高談闊論,仍不為人所了解)、另外一次則是父親向榮格請教「婚姻心理學」(原因是容格的母親行將就木,父親將與她在陰間繼續婚姻關係,已經去世的父親開始想虛心學習他在世時所忽略的婚姻經營之道。)在這兩個夢中,可以看到榮格對父親的感情,成年的他對父親的不滿已經消逝無蹤,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深刻的了解與愛。
榮格的母親基本上是一位善盡職的母親,榮格在很小的時候便能感覺到母親對他無微不至的愛與照顧,這幾乎是所有小孩能健康長大的基本要件。不過母親對榮格最大的影響卻在於她人格的雙重性。他是這樣子形容眼中的母親:

我的母親是個十分仁慈的人,她有一種發自內心動物性的溫暖,烹調手藝好極了,對人十分友好,個子很高大,是很好的聆聽者…..。但在無意中,她突然現出潛意識裡的人格:一個城府深沉、面相威嚴的人物,擁有無懈可擊的權威,做事毫不猶豫。我確信她有兩種人格:其一是不懷惡意、富有人性;其二是神秘詭譎。

這種人格的二重性(或者說是對立性),在容格的理論裡,是很重要的基本假設。事實上,容格自小開始,也發現自己有兩種人格:被他稱之為一號人格的是一個應付日常生活要求的人格,他主要的目的是適應外在世界,以求取平衡及成功(這一個概念很像容格日後所提出的persona);第二號人格則似乎是較為內隱的,他關心的是靈魂的真實。而容格的一生,便是在尋求這兩種人格的對話與平衡。
容格自小總能從母親的二號人格那裡得到許多指引,讓容格能向幽暗心靈的深處探尋,家中有幾次靈異事件的發生(註3),母親也都在場,還會說出一些意味深遠的話。在容格稍長,母親有一天突然對他說:「你應該讀一讀浮士德。」事實上,浮士德便是一個向魔鬼簽定合同,無畏於探尋心靈奧秘的科學家。
小時後由於父母常爭吵,家中總是瀰漫著不穩定的情緒氛圍,母親還因為與父親爭吵而離開家幾次,容格自己在自傳中這樣自白:

母親的離去使我深深感到痛苦,從那時候起,一有人講「愛」這個字,我就有種不信任感。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裡,女人總讓我產生不可靠的感覺,而父親確意味著可靠但沒權力。後來,這些早期印象有所轉變:我信任男人,但他們叫我失望;我懷疑女人,可是他們未曾讓我失望。

這一段自白充分地表現了他兒時的苦悶,而這一種苦悶也相對地影響了健康(榮格幼時曾羅患濕疹),甚至在童年某一次經過萊茵瀑布橋時,還差一點掉下去,要不是女僕捉住他,恐怕早已小命不保。榮格說這件事顯示出他在無意識中有自殺的衝動,我們無法不把這件意外與他童年的苦悶關聯在一起。年齡稍長,加上學校生活的壓力(容格父親當時送他去富家子弟就讀的貴族學校,讓容格有一種強烈的自卑感,不知如何自處)容格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羅患癲間,無法繼續上學,一直到有一次無意中聽到父親向友人抱怨經濟困境,才讓容格面對現實,以意志力克服了癲間的毛病。不過這種成長經驗,對於他後來從事精神醫療卻很有幫助,讓他更能體會病人的心情,也更能設身處地站在病人的立場來看問題。
不過這段自白的後半(如上劃記處)更耐人尋味,它反映了容格成年發展的兩大議題:專業生涯與情感婚姻。容格的專業生涯有一個關鍵人物—佛洛伊德,不過這一個男人後來就如同他所說的一樣---讓他失望;至於容格的情感婚姻除了太太艾瑪之外,還有情婦東尼‧吳爾夫,這也對他造成很大的衝擊。不幸的是,這兩件事的發生幾乎擊倒了容格。

此系列文章發表於 諮商心理月刊


報長的話:除了電影之外,讓我們換換口味,來看看心理學家的故事....

台長: 阿智
人氣(2,56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