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善巧 本文刊於三學講堂創刊號
(以下發問者是主編,回答者是劉明祥菩薩)
問:劉爸爸能否請您簡單敘述您的成長背景?
答:我有四位兄弟,家中排行老二,父親在日據時代教職退休後,赴中國大陸經商,台灣光復後又回台重拾教鞭,服務於中壢市新街國民小學。父親不在台灣的日子裡,媽媽母兼父職毫無怨言的照顧及教育我們,兄友弟恭是我們的不二庭訓。長兄在日據時期因徵兵赴馬尼拉戰死沙場,悲傷之餘,排行老二的我,自是義不容辭接替長兄職責守護這個家。而我自農校畢業,進入中壢農會服務,十年後再轉往台灣土地銀行服務,於民國79年退休
問:請您說明您的家庭成員及對子女們的教育方式?
答:民國38年和太太(范姜師姐)結婚,婚後育有二子三女。太太於94年8月往起,提起她,不免令人憶起昔日種種……,她是我人生的路途中最重要的人,感恩她為劉家竭盡所能的付出。如今子女都已成家立業,大女兒及女婿與小兒子目前在大陸從事陶瓷生產事業,大兒子在美經營貿易,二女兒在中壢經營有機店生意,小女兒於退休後做輔導志工。而十個孫兒女,因就業和就學的關係散居各地,值得欣慰的是他們之間的聯繫是難得的緊實和諧,最小的孫子在澳洲都已上高中二年級,唉!感歎歲月不繞人,但子孫們的孝順卻遠超過時光掠過的遺憾。至於對子女們的教育方式,並無特殊的方法,只是與人為善是我們劉家不變的家風,因我的父母是如此的教導我,而我也依此作傳承,用以善為先的理念來教育子女,慶幸的是,孩子們也都秉持良善的信念,在社會上各個領域中各展所長。
問:請問您於何時接觸佛法?
答:也許冥冥中有些許佛緣吧!小時候並不懂得親近道場,卻常和同學結伴至圓光寺遊玩。母親是虔誠的佛教徒,圓光寺妙果長老是母親的師公,而我居然和皈依因緣擦身而過。直到約三十年前,和太太同赴圓光寺聽師父講解『金剛經』,接著又上『大智度論』課程,這才與佛法有了初步的接觸,雖在佛法上未真正精進,但多少受了佛法的薰習,加上母親和太太也都是虔誠的佛教徒,皈依之心似乎勢在必行,因而讓我日後有了護持三寶的因緣。
問:那您又是如何護持佛法?
答:太太對佛教至誠懇切的護持之心,及那不畏體力的消耗且法喜充滿的行動力,實在很難不被感動。因地緣關係,太太生前一直是圓光寺的護法會成員,並致力於僧教育,日子久了被同化是必然的,所以我們也算是扮演了彼此的推手角色。當然對於其他道場(如慈濟、法鼓山、褔嚴佛學院等),我也隨緣盡份。
問:為何會提供房子做佛教道場?
答:當初四樓(今講堂)是住家用,但年紀漸大,為免爬樓梯之苦遷移至一樓,於是四樓空出後,讓太太(范姜師姐)有了提供做佛教共修會的想法,可是這樓高之苦又讓太太打消念頭。或許還耿耿於懷吧!在94年8月太太往生後,二女兒提起此事,我當下就同意提供,算是完成太太生前心願,願太太有知,了無遺憾!然而提供房子只是盡綿薄之力,大部分的經費是大女兒贊助,其他軟硬體是大眾發心完成,讓我感動的是二女兒和義工們的支持。當然更要感謝安慧法師的勇於承擔及主持,讓大家多了一個共修的地方。
問:請問您對三學講堂的期許
答:十方大眾的發心,成就了三學講堂的設立,安慧法師的佛學義理造詣深厚,用功修持,為人謙遜,相信三學講堂交由他主持,必定會帶領大眾走向更寬廣的佛學領域,並且共同在菩薩道上精進。在此期待更多的人來聽聞佛法,讓講堂充分發揮利益眾生的功能。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