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0-02 18:58:15| 人氣2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讓黑暗照亮光明-畢飛宇及其小說《推拿》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較於莫言、王安憶等大陸名家在台灣的高知名度,被譽為1990年代以來最具個人風格的漢語小說家畢飛宇(1964-),似乎才是要崛起的新星。實際上,早在1994年,他的作品〈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就被改編成電影。2001年長篇小說〈玉米〉誕生後,大陸文學界更掀起一陣「玉米熱」。繼之,中篇小說《青衣》被改編成電視劇,20032004年以《玉米》拿下《小說月報》百花獎中國《小說選刊》獎、第三屆魯迅文學獎,2009年以《推拿》拿下《當代》長篇小說年度獎、《人民文學》優秀長篇小說獎、中國當代文學學院獎、小說雙年獎與華語傳媒文學大獎(該獎畢氏婉拒領取)。

 

畢飛宇的竄紅,與其作品的凡俗性(profane),以及不斷被改編成為電影與電視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一如郝譽翔所言,畢氏的小說「非常好讀,情節緊湊,充滿了戲劇的高潮,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筆下的人物鮮活又分明。」這樣的作品不僅容易被社會大眾所接受,且往往在瑣碎與平凡中,見證凡俗裡的真實性(reality)。此等,皆清楚地顯現在其近作《推拿》中。此書的特殊性,不僅在於一舉拿下當代中國五個文學大獎,也在於作者打破過往專注於書寫女性、歷史、傷痕的小說慣習,挑戰一個黑暗而富詩意的盲人世界。

 


《推拿》的主題是「盲」,寫的是沙宗琪推拿中心裡的盲人。畢氏1987年自揚州師範學院中文系畢業後,在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校教過五年書,加上長期伏案寫作,經常在家中附近的推拿中心放鬆。寫這部小說既是對盲人朋友們的承諾,也是心中久藏種子的觸發。作為中國文學史上首部專寫盲人之作,這部小說打從一開始就注定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一如徐士金(Patrick Süskind1949-)透過《香水》將書寫的焦點置於嗅覺,以氣味重構了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畢飛宇對盲人世界的悉心關注,有意拭亮了一個以往只能以象徵方式存在的盲人世界。

 

嚴格說來,《推拿》並不是一部情節繁複的小說,作者更大的力氣是放在以人物為中心的生存際遇的描繪上。這一點,清楚顯現在各章節的名稱,除了首章的〈定義〉與最終的〈夜宴〉外,都直截用了小說中人物的名字,也透過他們的視角來敘述。沙複明、王大夫、小孔、小馬、張一光、金嫣、徐泰來、都紅、高唯……,在人物一個接著一個登場,聚首在推拿中心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為了尊嚴與生存,這些盲人幾乎都有跟正常人社會抵抗的艱辛過程。他們的日常交織在命運隱伏的悲劇:王大夫的自剮,小馬的逃離,都紅的斷指,沙複明的嘔血……。他們擊不倒外在看得見的世界,只能在一個接一個湧來的困頓中戰勝或扭曲自己。

 

所幸,這些盲人們也有著生命中的美好。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在小說裡頭,人性的傾軋與鬥爭實際上不是作者意欲描寫的重點,真正被大量經營的其實是盲人間的愛戀與情慾。這些盲人們在黑暗中摸索,漸次建立自己的信心與尊嚴,他們安全感的極大來源正在於對感情的信賴。摸索中的愛情確實比之正常人要更加的誠摯、珍貴且打動人心。盲人看不見對方的表情,加上愛情難以獲得,表現出來身體的接觸與言語,也就加倍的深刻與強烈。掌握住這樣的特點,《推拿》一出手就具有了極度的可看性。

 

小說中最為深沈的部分,是作者是對明眼人/盲人社會巨大鴻溝的描摹與探討。過往,在盲人的書寫上,很難離脫「傷痕文學」的寫作風格。《推拿》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回歸到作為人的方式來看待盲人的生活。讓殘疾者回歸到就只是個人,走入日常的畫面,人物的形象及其與外在世界的干隔與抵抗,因而更加的鮮明動人。循此,《推拿》以輕盈的姿態為我們展現了視覺時代最沈重的生命哲思,也讓經常被我們所遺忘的黑暗,回過頭來照亮(enlighten)著光明。

台長: 厚森
人氣(21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