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6-08 00:46:04| 人氣45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英僧在泰國」第三十章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說明:這是個人閱書心得感想,順便也寫一點書評,如對此書有興趣,請購買原書。Amazon的網站上可買到此書:http://www.amazon.com/exec/obidos/tg/detail/-/9742020191/qid=1054986111/sr=8-1/ref=sr_8_1/104-8964437-1170314?v=glance&s=books&n=507846

可能很多看到這一篇文章的朋友會覺得奇怪,怎麼會直接從第四章跳到最後一章開始寫書評呢?因為,這本書我已經讀過很多次了,最近想到做事應該有頭有尾,而且,我也想找一些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來訓練一下自己的做事態度,不過,實在沒耐性再重頭讀起,所以,就從此書的最後一章,開始寫書評,希望漸漸將它寫完。撰寫書評的方式,是先將每一章讀完後,然後就直接開始構思寫稿,想到那裏就寫到那裏,不多作特別的文章修飾,另外,也有可能會補充一些個人的看法與網路上找得到的參考資料。

第三十章是此書的完結篇,在這一篇當中為了做一個總結,彼得僧開始重新整理自己的修行方式,首先,他嘗試盡量地延長自己每日的禪坐時間,直到腿的舊傷復發,接著,他想到一個特別的計劃,每天躲進目前所住止的佛寺,所附設的火葬爐裏面禪坐,擔心會出意外,也請自己的學生幫忙看護,可是,他的學生非常害怕這件差事。接著,同寺有別的僧侶建議它應該善加審視自己的身體種種不淨以破除對色身的喜愛,這個建議提醒了彼得僧,讓他想到了南傳佛教最有名的禪修指導手冊:「大念住經」,詳細的記載了如何修習不淨觀的方式。所以,他仔細地重閱過這本書,但是,也生起了一些疑問。由於,他手中的英譯版本,不知道是原來的編集者,或者是後來的譯本,為了幫助讀者便於閱讀經文,而將整個章節拆開,另外附加了很多的段落解說,但這些段落解說,有的說明,違反了「念住」的原則,譬如,教讀者在念住身體的種種不淨時,也要省思身體的「可厭」、「不可喜」,但彼得僧依照自己的修行經驗,研判「念住」是一種「直觀」的體驗,不應該附帶任何個人的喜惡感受。為了解開疑團,彼得僧特別寫了一封信,去函詢問英國的「巴利聖典協會」。該會後來回函說,早期的譯者受到了「清淨道論」作者「覺音尊者」的影響,所以,彼得僧才會看到了那樣的譯文。不過,彼得僧也在書中提到,其實,「覺音尊者」影響的範圍不只是佛法的修習,也影響了整個南傳佛教。

歷經了這次的疑問後,他想到了佛陀曾經對弟子說過的警告:「不要被經典的權威性牽著走,……,除非你自己真的瞭解。」所以,他決定自己安排一連串觀察各種死屍的計劃,想要自己親身去體驗經典的教導。這份計劃的實踐十分麻煩而費時,所以,他請求佛寺的住持幫忙他。但沒經過多久,他在禪修上有了新的體悟,他覺得自己長久以來的想法都落在「二邊」:「好、壞;喜歡、討厭……等等。」他體悟到自己應該跳開這種「落於二邊」的見解執著。這讓他想到這個觀念似乎在某本教導「中國禪」的書上看過。後來,他找到了這本書:「黃檗禪教」(原書英譯是:「the zen teacging of huang po」,猜測中書原名應該是:《黃檗傳心法要》。)

看完了「黃檗禪教」這本書後,他更加深地確定自己未來的禪修方向,而且,認定了「黃檗禪師」就是他所想要找的「導師」,雖然這位禪師已經逝世已久。他也在書中提到,雖然,他目前信服了「中國禪」,那並不意謂著,他就必須改變自己的僧服。彼得僧認為自己是一位佛教的僧人,不論他的僧服是什麼顏色,他以戒律為言行指導原則,除此之外,他並不在乎宗教的傳統與文化導向。

此章最終段的結尾語說:「我相信每天、每一步走在道路上的步伐,都帶給我更多一點對於佛陀法教的真心明悟,同時,我也快樂而放心地繼續走這趟旅程。」

最後的結尾,峰迴路轉之處實是出人意表,在泰國出家的彼得僧,最後卻因為個人的修行體悟,對照禪宗的書後,而迷上了「中國禪」。其實,在實際的修行層面上,這其中隱藏著很多的問題,如果是我個人的評語,我會說,彼得僧尚在佛門外繞遠路,他尚未真的找到自己的修行方向。以我個人的學佛經驗與淺薄的知見,有幾點因素,我可以略微分析一下,我會這麼評論的原因。

1、 禪宗是十分重視師承的宗派,從禪宗史來看,沒有人不在禪師的帶領指導下而可以自行頓悟禪機。何況,即便頓悟後,也還要經過禪師的「堪驗」。「禪」絕不是自己想學,然後看看書就可以學得會的。

2、 黃檗禪師的書在國外出乎意料地受外國學佛者的推崇與喜愛,但是,考據史料,關於黃檗禪師的開示,在中國只有兩本書,分別是:《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集》一卷與《黃檗傳心法要》,而且,這兩本書都是其門下在家弟子「裴休」所編集整理。但是,黃檗禪師在世的時候,便堅決地認為:「禪」是「教外別傳」,不應該用文字記錄的方式去表達它,文字記錄的方式只會讓行者迷失於文字之中,而遠離了真理。所以,目前傳世的這兩本書,應該是在黃檗禪師死後,才由弟子「裴休」整理出版。這會產生兩個疑問,一、「裴休」的修行是否已經得到了師承的首肯。二、如果後世的學佛者認同這兩本書的觀念,那麼他們是認同了「黃檗禪師」的體悟,還是弟子「裴休」的體悟呢?

3、「黃檗禪教」這本書的翻譯狀況,也應該考慮進去。禪宗的書本來就十分難讀、難懂,不信的話,可以自己去讀讀看。我實在很難想像有如猜謎解字般的「禪書」要如何才能正確地翻成英文,這文字翻譯間的差異到底會造成多大的誤解呢?

我想,以上這三點,彼得僧大概不會考慮到。事實上,第三十章的開頭,彼得僧就提過,有一位他出家前所認識的僧人,曾經勸他在泰國出家後,應該花點時間到洞穴、樹下尋找一些隱逸修行的高僧,就教於高僧門下修行。但是,這番勸告彼得僧卻完全忽略了,而獨自在泰國僧門抱書研習,而疏於就近尋找親近有修有證的善知識。

另外,關於大念住經中所記載的不淨觀修行法門,據我閱讀一位晉朝時從斯里蘭卡來中國弘法的僧人,其修行不淨觀的記錄透露,修行不淨觀的初期,一般修行人都會因為認知到身體的可厭性質而在心理上受到了某種程度的影響,所以,實修的時候,實在沒有必要再特別地去省思「身體是可厭的、不可喜的」。而且,「厭惡、沮喪」的感覺生起,這只是初期修行不淨觀所延生的過程,當更深入地修行後,最終禪定生起,整個身心的體驗又有所不同。修行不淨觀的時候,絕對要十分小心,不要讓正念迷失,免得因為偏離了正念,以致生起了一些沮喪的感受,因為過度地厭患此身,而升起了自殺的念頭。這種因為修行不淨觀而自殺身亡的案例,曾經在佛世的時候發生過,而且,還記錄在經典上。

附錄參考資料:
1、「參禪究心、承黃檗法」:http://chinese.hsilai.org/newpage3123.htm
2、《黃檗傳心法要》、《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集》:http://www.buddhist-canon.com/SINOABHI/Chan/T480379c.htm

台長: 希拉
人氣(45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