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5-07 00:34:48| 人氣98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以戒行建立正念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次會前往北部供養甦諦果尊者,主因是α009來信鼓勵我應該趁著尊者即將返回泰國參如僧團結夏安居之前,向尊者求受三皈五戒。後來尊者因為sars在台灣蔓延的緣故,而難以如期返回泰國進行結夏安居。雖然,已經不需要趕著上北部,但是由於前往供養尊者佈施求福並求受三皈五戒的意願已經形成,所以,安排好時間後,還是依照原定的日期與計劃前往。

到了台北車站後,由於距離與α002集合會面的時間已經不早,又弄不清楚其他交通工具的搭乘方式,所以,決定趕搭計程車便於快速到達集合的地點。一路上,計程車司機一直不斷詢問我這次北上的原因,據實以告後。他很果斷地說,佛教分為「禪宗」與「密宗」,所以,如果我是佛教徒的話,那不是「禪宗」,不然就是「密宗」。我很簡捷地說:「我是佛教徒,但我不屬於『禪宗』,也不屬於『密宗』。」結果,司機很不死心地從六祖惠能一直講到少林寺與達摩祖師,並說,這就是中國佛教的源頭。並且,很不識趣地加了一小段註解:「你的師父難道都沒有教你這些嗎?」這句話真是挑到「神經」了。我決定誤會嚴重的時候還是要解釋清楚,便很坦白地開始講述「佛教發展史」:「佛教的發展是從佛陀在世的『根本佛教』開始,歷經佛滅後百年的『原始佛教』,再來是『部派佛教』、『印度大乘佛教』、『秘密大乘』。在漢朝的時候,佛教便已經開始流傳到中國,而禪宗流傳到中國的時候,已經是魏晉南北朝的時代了,所以,禪宗怎麼可能是中國佛教的源頭呢?」大概講到這裏,司機已經開始覺得不好意思訥訥地說:「原來佛教竟然分這麼多……。」至此,解釋誤會的目的已達,就不需要再繼續講下去了。

到達與α002會面的地點,等到了α002並且讚嘆他建造庫堤供養尊者安住修行的功德,再搭公車進入山區至供僧的場所等待其他供僧的成員到達。到了供僧地點後,由於時間還尚早,所以找了適當的地點坐了下來,順便詢問α002學法的經歷,其實過程都是差不多的,在臺灣學習佛法都少不了先經過大乘佛法洗禮的這一關,但他後來由於接觸到曾居士所寫的「走出彌陀的光環」與「史念原始佛法」二書,受到正法的感動,而開始接觸曾居士,並上過曾居士所開辦的「初果修證班」。沒多久後,α018來到,跟α018有了簡短的對話與詢問。原來,我們接觸原始佛法的經歷極為相近,α018最早接觸原始佛法,也是因為閱讀宋澤萊先生的書,甚至與宋澤萊先生通信上課修習四念處。但有關於後來宋澤萊先生轉向基督信仰的事,他也是從宋澤萊的新作上得知,未曾確認過這個消息,也不怎麼清楚詳細的情況。接著α009與α012相繼來到,隨即α003、α004、α007相攜來到,大家連忙相互介紹一番。隨後不久,甦諦果尊者也托缽緩步來到。接著供養開始,由於主食有其他的法友準備了,所以,我這次帶來的供養品是水果與糕點,水果必須在放入尊者缽前,當著尊者的面將水果「作淨」(註)後,再放入尊者缽中。當時只覺得瞬間一陣手忙腳亂,先將水果作淨放入缽中、再接著放入糕點後,大家所供養的食物也都已經放妥置入尊者的缽中,尊者用巴利文唸誦迴向偈時,我才覺得有點意識清醒,趕快合掌蹲下傾聽功德迴向,內心默默祈願僧團的四事供養都能如此缽一樣地豐盛如意。

由於尊者需有一段時間步行走回到庫堤用餐,所以法友們與尊者約好了10點左右到尊者的庫堤處,向尊者請教法義並聆聽開示。至於這段空閒的時間,α018想到另外的地方散步,便獨自離開。α002則是有事先行離開。而α007則提議一起走一段小山路,所以,我們便相攜前往。這段小山路並不好走,一路上法友們的談論,都是與經、律、論、戒、定、慧有關的話題,或者詢問對方過去的禪修經驗。α003與α007在英國參加過烏巴慶系統的內觀禪修,而α012則在台灣參加過兩次葛印卡系統的內觀禪修,我原本誤以為兩者都是一樣。但是,相詢之下並經過α007的解釋,才瞭解烏巴慶是烏巴慶,而葛印卡是葛印卡,兩者在某些觀點上並不盡相同,譬如,葛印卡強調素食,但其老師烏巴慶在這方面的觀點,則是比較符合巴利經典,並不強調素食,所以,學習烏巴慶系統的禪修學生認為葛印卡的發展已經自成一格,而學習烏巴慶一系就是烏巴慶一系,雖然葛印卡同樣師出烏巴慶一門,但是,不需要將他們與葛印卡連想在一起。接下來,由於路石佈滿青苔行走不易,所以,我們並沒有走完,就決議往回走到原來供養的地點,再開車前往尊者的庫堤處。

這段行走小山路的經驗,有一幅場景給我滿深刻的印象與感受,當時,有一隻昆蟲飛來駐足在α012的手上,結果,我們都說說笑笑地研究這隻昆蟲是什麼蟲,或是繼續談論著佛法的話題,這時,我才想到跟這群法友們在一起的感受真是安祥,由於,我們對佛法具足相同的理念,我們持守同樣的戒行,受持著五戒或八戒,生活中認真而刻意地持續練習如何正確而完善的持守戒律,經過了長久的訓練,所以,我們在任何的時刻下,都不會有殺生的意欲生起,我們遠離殺生、也日漸遠離了瞋恨,而我們的『正念』就是利用在生活中刻意地持守戒行而建立起來的,我們的「正念」或「意念」中,並不存在殺生的意欲,這樣的生活與修行的過程,也無形中符合了修習八正道、實踐八正道的要領。後來,雖然開車到了尊者住止的地點,但由於時間未到,所以,我們先在外面的小亭子繼續談論經、律。α009與α012今日將求授一日一夜的八戒齋戒,α012雖然表示尚不餓,但由於考慮須「過午不食」,我與α009還是勸他趁著這段時間將早晨帶來所剩下的餐點食用完畢,而α009在「過午不食」這方面則似乎完全沒有影響。α004是法友們公認的活動型「圖書館」,所以,當我們遇到不熟悉或不確定的經律資料時,就會很自然地向他請教,先前供僧完畢的時候,他還將一箱自己帶來已經過處理的榴槤與我們一起共同分享,真是感謝α004法義與食物的雙重佈施。不久時間到,法友們陸續進入了尊者的庫堤處。

尊者的庫堤外觀是比較現代化的建築,約二層樓高,上層是住屋,下層則是空地,我們便在庫堤下層的空地,擺放適宜的坐墊坐好,大家先向尊者求授三皈五戒。依序口唸:「頂禮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跪拜一次,如此連續三次。再唸「我歸依佛、我歸依法、我歸依僧」,第二次「我歸依佛、…、…」第三次「我歸依佛、…、…」。再由尊者帶領我們唸誦「我受持不殺生學處、我受持不予則不取學處、我受持不邪淫學處、我受持不妄語學處、我受持不飲酒學處。」「我受持以上這五學處」。接著尊者提醒我們第五戒不飲酒學處所包含的事項,受持三皈五戒的儀式便完成了。

輪到法友們問法與尊者開示的時間,其內容大致如α009書寫所說。其實,與其說是「問法」、「開示」,倒不如說是尊者與法友們之間「互動式的討論」,其模式大概是:「由法友們提問,而尊者則列舉他所閱讀過的經律論供法友們參考、省思,並提醒我們應該注意之處。尊者依循經律而言談,但由於現代化的社會,有一些戒律的問題,其細節難免超出經律上所提到,所以,遇到經律上沒規範到的戒律問題,尊者並不會遽下判斷,而是提醒我們思考戒律問題時,必須善加防護自己的意念,讓意念與『善業』相應,尊者強調:『居士的戒是五戒,而其律行則是『十善業』。」據我接觸尊者與法友們的經驗,感覺他們的言行都是依據經律,將經律的內容透過理性的歸納思辨,實踐於生活中,並逐漸訓練自己符合佛陀教誨而思考生活的人。

註:

摘自迎福寺寺內典藏「深耕福田」一書:

221水果

【懺11,大品藥犍度】

甲:「奇怪!那些水果怎麼原封不動。尊者們為什麼不吃?」

乙:「你是不是洗好、切好,把種子都剔掉了呢?」

甲:「洗好,切好了。但是葡萄、柳朾、奇異果怎麼剔除種子呢?」

乙:「那你作淨了沒?剛剛你奉上水果時,尊者有沒有問你『Kappiyam karohi?』」

甲:「聽不懂,沒回答。什麼意思?」

乙:「意即『你做淨了沒有?』(牽涉到種子等茗芽的問題)」

甲:「那該怎麼做,怎麼回答?」

乙:「如果水果很多或很小,像葡萄,無法個別作淨,就把它們洗好集中在一個容器(碗、盤、竹蔞…等)裡面,讓每個水果都連接碰觸在一起,然後在尊者發問時,立即(1秒鐘內)回答:『Kappiyam Bhante』,意即『尊者!已經作淨了』。同時迅速地用刀子割劃其中一只水果,或用打火機燒一下。如果沒有帶刀子、火柴,就用指甲掐一下其中一個,就算完成了全部的作淨。至於大種子的水果,例如芒果、波羅蜜,因為沒有咬碎或吞下之虞,可以不用作淨。種子生命力微弱的水果,例如香蕉,也可不必作淨。」

甲:「這也是戒律規定的嗎?」

乙:「應是一種重視植物生命潛能的生活習慣吧!」

台長: 希拉
人氣(98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