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12-28 22:07:39| 人氣9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身心靈健康的終極追求 萬海停泊棧雜誌69期

文 / 趙鴻丞

身心是互相影響的,在追求身體健康的同時,也要有健康的心理,才算擁有真正的健康。如何才能使心理健康呢?本單元一開始從食物、喝水、洗澡、睡眠、運動、日光浴、環境、瑜伽體位法等面向切入,主要目的是除了讓我們身體健康之外,也能改善情緒,促進心理的健康。不過在達成完美的心理健康之外,還可更進一步做靈性的追求。

大家常常將身心靈放在一起講,身體與心理容易理解,但什麼是靈性的追求呢?簡單的說,身體與心理二者都是總有一天會消失不見的,靈性則是那個永恆的存在。什麼是永恆的存在呢?其實人類追尋永恆的存在已經有很久的歷史了,有人稱之為道;有人稱之為神;佛家稱之為空性;印度原始密宗則稱之為至上意識。

老子《道德經》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聖經》說:「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佛經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物理學家在研究量子力學時,透過電子繞射、量子糾纏現象等實驗,發現觀察者在觀察時可以改變現實,暗示了整個宇宙其實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個世界的組成,除了物質、能量之外,還有更基本的─意識。物質基本粒子是由能量高度集中而形成的,而能量又是由意識高度集中而形成的;物質與能量會不斷地轉換、組合,而意識則是恆常的。這個永恆的意識,遍布於萬事萬物之內。當我們體認到了萬事萬物系出同源,所思所為皆本著萬物一體的理念去做,就是靈性的追求。這種靈性的追求,可以帶來心理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又會帶來身體的健康。

幫助別人是幸福快樂的基石

耶魯大學一項刊登在2015年臨床心理科學(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指出,幫助別人可以令人心情好。參加研究的志願者每天幫助人的次數越多,他們的情緒就越正面,精神健康越好;那些幫助別人特別多的參加者,即使想起日常的壓力時,情緒也不會變得負面。相反地,較少幫助人的參加者心情較差,面對壓力時情緒亦較負面。

生物學家也發現,當我們真心助人、與人有親密的互動、親近大自然時,我們體內的血清素、催產素與腦內啡的分泌會增加,帶給我們愉悅的感覺,從而避免的種種憂鬱、消極、自卑等負面情緒,身體健康狀況也會提升。

反之,當我們沒有這種萬物一體的認知時,就容易自私自利,做出種種傷害他人、動物、大自然的行為。這些行為會帶給潛意識心理沈重的壓力,造成我們身體的緊繃,而自己卻不容易察覺到,最終會導致身體的疾病。想要達到心理的純淨,最好的方式就是遵守外在行為控制(Yama)及內在行為控制(Niyama)。

外在行為控制分為五個部分:一、不傷害:不以思想、語言及行為傷害任何生命。二、不虧於心:思想、言語及行為皆以他人福祉為依歸。三、不偷竊:斷除獲取或保有他人財富之渴望。四、心不離道:萬物一體,視萬事萬物皆為「道」之顯現。五、不役於物:不貪圖維持生命以外多餘的舒適享受。

內在行為控制亦分五個部分:一、潔淨:盡力維持身體、心理與環境的純淨。二、知足:活在當下,知足常樂,但努力追求身心靈進步。三、服務:有使命感,願意承受心理與肉體的痛苦,為萬事萬物謀求福祉。四、研讀經典:正確清晰的了解靈性經典及哲學。五、靜坐:接受至上意識為自己永恆的庇護。

人生短暫,欲獲得無限的幸福與快樂,是有方法可循。願大家早日步上身心靈健康的喜悅之路!

《專欄作家》

▋趙鴻丞

台大醫學系畢業。除了西醫外科與急診的專業外,也對自然醫學有濃厚的興趣。近年來積極投入自然醫學的推廣,希望透過飲食、生活習慣、運動、心理諮商、靈修等學習,讓每一個人獲得真正的健康。

台長: 念西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