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1-06 16:51:06| 人氣13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萊頓日記】交換心得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1到2002間,我以交換研究生的身份在萊頓大學心理系待了十個月。帶著心理學的訓練及交換生的閒逸,探訪了這個西方個人主義色彩濃厚的荷蘭社會。在心理學裡,所有的旅行都自你的內心出發,請你先完成以下的非趣味心理測驗,一起分享我的旅程。(完全不同意得0分,沒意見得3分,完全同意得5分,依您的程度自行評估適合的得分。)

1. 我喜歡事情按照規劃進行,不要有太多意外和不確定。
2. 抱怨於事無補,我常勉勵自己要逆來順受、越冷越堅毅。
3. 我認為在溝通過程中,雙方應盡可能維持彼此的關係。
4. 我推崇高效率的行事風格,只是善用時間,便可同時完成許多事。
5. 一個人若沒有先善盡本分,便沒有要求別人的權力。

上述測驗雖未經正統檢驗,但根據日常訪談所收集的資料,如果你的總得分高過15分,強烈建議在入境荷蘭前,先與學長姐諮商,並誠心誠意接受認知及行為的改造、晨昏默唸以下箴言:

『講究規劃與效率是我個人特別之處,但在這個仰賴運氣和天氣的環境中,晴天時,我也可以不顧一切、快樂地出門曬太陽;意外之所以暫時成為意外,只是因為我等待得還不夠,不管如何,既然要等待,那麼不如一邊發發牢騷一邊等待。因為他們的過去沒有我的參與,所以我也只好更大聲的讓對方了解,我表達、我要求,至少我照顧我自己,也幫他們解決了未來的問題。』

一樣出國唸書,有人簽證遲遲不下來、有人課程老是搞不定、有人四個月搬三次家。相信我,你真的沒有做錯什麼事,你會在哪一件事情上倒楣,純粹是或然率的問題。

交換研究生的自由度很高,相對地,也就更需要自主性。雖然依照事前的想法,我會到某大師的實驗室,參與他們的研究。由於我所參與的是「親子互動」研究,媽媽帶著剛會走路的寶寶來實驗室,荷蘭人英文再怎麼好,嬰兒也不可能開口說英語。幾週下來,教授會同博士班學生把我叫去,以相當直接的方式告訴我:「we decided to reject you. We can’t see your contribution to our research.」。當時的我,受到太大的震撼。完全不曉得是不是還可以協商,只有黯然離去。

這之中『語言問題』是絕對存在的。有個朋友,上課作實驗沒問題,可是跟獸醫到農場診察時,那些獸醫、農場主人之間的對話就完全聽不懂,這些見習卻正是難得的實務學習機會。因此,若不是全英文的program,你的領域有多依賴日常語言需要慎重考慮,若念得是博士班,花半年熟悉荷語是絕對值得的。

台灣的博士養成制度雖然沿襲了美國的學分制,也就是修完學分、寫完論文就畢業;而歐洲則傾向學徒制,沒有必然的課程,由師父領路。然而,有趣的是,在文化的本質裡,兩地的想法卻幾乎相反。在台灣,就像學雕刻先乖乖『相石』數年一樣,台灣人骨子裡尊師重道,『服務指導教授』也是無須爭論的隱形必修。台灣的研究生,誰沒有幫老師作實驗、買便當、準備講義備課。而荷蘭人即便傾向學徒制,在人與人之間,卻相當平等而且互相尊重,老師尊重研究生對於自己學習的需求與規劃。

一個教育系的教授告訴我:「每年夏天,我的博士班學生就告訴我:『XX(直接叫她的名字?那當然!),報告我暫時不寫了,我計畫先去度假三個星期,回來之後再繼續。』我覺得這是她們的選擇,度假是好的,我不需要生氣。」如果你知道荷蘭給分是1-10分,或許你也知道6分稱為「student ten!」學生只要及格,就開心的不得了,家長也覺得很不錯。而學生如果考太好(8分),反而覺得「唉,早知道應該多去party,浪費了!」去和老師討論自己的計畫(旅遊計畫囉~),延後報告,要求補考是經常有的事。這些是整個社會共享的價值觀,因此,他們的學習顯得更自主而內發(如果我可以在地中海曬太陽,但我選擇在圖書館寫報告,那當然是因為我喜歡啊!)。

慢慢了解、感染荷蘭人的坦白與彈性之後,我與教授間的協調也逐漸好轉。畢竟,『往者已矣,來者可追』。也正因為交換生比較不是體制下的常規,因此很多教授並未預期有國際學生,經常,預先選修了某課程,開學後老師才說明是荷語課程。我和同一年的日本交換生因而經歷了各種挫折,如『以過去國際學生修課不積極為由,拒絕以英文上課』、『教材都是荷文、完全看不懂作業』或『直接質疑你的基礎不足』;和各式各樣的特別安排,如:『老師請我們回家自修,有問題再去找他討論,後來根本找不到人』、『安排私下的課程或助教,但很久才見面一次』,總之,各式各樣的權宜之計都有,對他們來說,他們正試著解決問題,然而,或許是不了解我們的需求,並不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半年後有一回,老師接受我們的選課,到第一堂課才表明他已決定課程用荷文上,國際學生(就是我們兩個囉!)會有私下的安排,如果我們沒有問題,可以先離席(這什麼話,寒冷的冬天,我們來這裡也要花半小時耶~)。於是我舉手告訴他:請他第一堂課以英文上(因為這門課完全沒有英文介紹),讓我們對課程有基礎的認識,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沒興趣,也不用再費心安排私下課程,更何況,他當初已經叫我們來上第一堂課。這一番發言後,老師最後以英文上了第一堂課,事後,一些荷蘭學生對我的意見表示認同,而這樣非典型亞洲學生的表現反而讓我的日本同學嚇了一大跳。鮮明的自我表現其實並不是我平時的習性啊!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感受到不公平或者需求沒有被正視,試著以理性的方式積極地去表達,不要輕易放棄。或許剛開始會很情緒化,但試著在被情緒淹沒之前,讓心情能夠舒解。

舉另一個事件來說:萊頓,住宿狀況一向是令人頭大,我所居住的第一間宿舍Boerhaave Kwatier已經在2003聖誕節後被完全拆除,雖然大部分離開的學生無法親眼目睹,不過,大家收到同學們寄來的照片,網路上的回應極為熱烈,可說是四海歡騰。那是個工地用的組合屋,搭建起來約可容納180為國際學生,用這種方式極為狼狽難堪的形式解決住宿問題,足見萊頓的困窘。使用四年之後拆除,希望學校真的有改善的魄力。在我們居留其間,歐洲的國際學生組織了委員會,積極地向學校委託的房屋仲介抗議,在幾個月的努力下,他們同意退部分的房租。這些學生(很多是念法律的)的主動讓我印象深刻,另外,他們如何透過組織的力量、理性的抗爭也令我敬佩。

零零總總談了許多,也是一些對於自己的反省。在學生時代,我們被賦予太多期許,很少有機會去問自己『我要什麼?』因此就算離開了台灣,被問起『你要什麼?』或『我們要你作什麼?』是都難免不知所措。當然,選擇到歐洲唸書本身而言,往往是在回應內在的一些探索聲音,是一種勇敢的出發,畢竟這不是一條普遍流行的行徑。我相信即使整個環境都不斷地在改善,困難還是會有,記得表達、記得抱怨,同時,陽光燦爛的日子,別忘了帶著啤酒坐著運河邊,享受典型的夏日荷風午後。

台長: 土豆米果
人氣(13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