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7-15 23:46:27| 人氣3,75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癌症使人生變彩色--專訪韋至信醫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署立新竹醫院7樓,是專門收容癌症病人的病房。病房的牆上陳列著一幅幅以獨具風格的書法寫著的聖經經文匾幅,殷殷地為這層樓的病人、家屬以及醫護人員叮嚀打氣。這是出自書法家田老先生的手筆。剛勁的筆法,很難想像是在他極重病時寫出來的。田先生生前是腫瘤科醫師韋至信照顧的病人,在韋至信的帶領下信主,並在83歲重症時,以孱弱的手,寫下了20幾幅的經文, 直到現在仍在新竹醫院的牆上訴說奇蹟。

署立新竹醫院血液腫瘤專科醫師韋至信,是這群被醫療界放棄治療的癌末病人的牧者。他使癌末病人有機會調正生命的焦距,在臨終前得以和家人修復關係,進而得著「永生」的確信。

癌症調正了焦距

最初,韋至信的人生目標是成為癌症病人的救治者。在完成嚴格的腫瘤專科醫師的訓練後,前途一片看好。但因一次偶然的邀約,及從信仰而來的呼召,他離開了榮總,來到醫療資源大不如台北的新竹,擔任腫瘤科醫師,接觸來自各大名醫醫治無效的轉診病人。

「照顧這些病人毫無成就,通常這些病患沒多久就過世,沒有醫護人員願意老是扮演對抗疾病失敗的角色。」這個轉變,曾讓韋至信內心掙扎不已。然而,韋至信同時也看到這是一群沒有人看顧的羊,心中動了憐憫。有一次受邀撰述一篇關於癌症病人的文章時,他腦海裡彷若靈光乍現地閃進了一個想法:「癌症使你的人生變彩色」,並被這個意念所震撼,有如聖經中記載先知以利沙看到的風火輪的異象,一向被人視為不好的癌症,其實正是讓人檢視以及面對生命最真實的方法。這群被人視為毫無希望,不願意理會的癌末病人,仍是上帝看為至寶的一群!

韋至信一貫的態度,都是認為「癌症」的好與壞,沒有定論。他舉股市為例,同一天的股匯市表現,不正說明,有人樂觀地認為股市值得投資,有人則以消極的態度認定該收手。

「癌症就像一隻神奇的手,將相機的焦距調正了,使你能夠很清楚地看到那個原先就一直存在的終點──死亡,雖然你會覺得不舒服也不習慣(因為你的眼睛已經太習慣於模糊不清),但你卻會獲得一項極寶貴的禮物,那就是你開始可以用正確的眼光、清楚的視線來面對人生。」韋至信說。

與主流價值拔河

幫助病人面對人生的終點,似乎不是件容易接受與排解的工作,以致於一般的安寧照顧團隊人員流動率很高。但在韋醫師的帶領下,新竹醫院內的人員漸漸穩定下來,安寧照顧也才漸漸上了常軌。韋醫師形容自己在這個領域,面對以及挑戰的是一股強大的主流價值觀。他說:「每個人的生命都會抵達終點,在離開人世之前,應該讓人有時間去整理與處理未了的事情。」因此,他主張據實告知病人病情,好讓對方有時間準備、完成未竟的事宜。

然而,這對大多數的人,特別是病人的家屬,多半很難接受。有一位肺癌患者,只有二至三個星期的壽命,韋至信誠實地告知事實的結果是引來她三個子女強烈的批評和抗議,他們認為醫師應該要鼓勵病人,隱瞞病情,讓病人有求生的勇氣,結果一狀告到院長室。甚至,連團隊成員也都這樣認為。有一次,當他據實告知病人病情,剛踏出病房,就聽到護理長隨即告訴病人,不要聽醫師的話,醫師今天心情不好,和太太吵架,所以才會這麼說,只要好好的養病,身體一定會好起來。

韋至信認為面對人生的終點,一向是華人社會文化的禁忌以及未被教導的重要功課。他說,一般人受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觀念影響甚深,然而反過來想,一個人若不知「死」是怎麼一回事,又怎能安排「生」呢?他接著解釋,一個人唯有認清死亡的真相,才能知道如何活。韋醫師看過太多例子,病人臨死前才知道自己已經沒有機會交代後事了,來不及說話,就這樣帶到另一個未知的世界,遺憾而終。

韋至信在他今年出版的書《醫生也醫死》裏,記錄了當他的病人誠實地面對生命終點時,展現出來的生命光彩,更多於遺憾和恐懼。特別有很多例子是病患和自己家人恢復關係的真實故事,令人印象深刻。有一位17歲的楊姓病人,生長在一個缺乏親情的家庭,因為一些誤解,而不被父親接納。住院之後,楊姓小病人透過韋醫師的穿針引線,而有機會接觸基督教的信仰,找到生命的意義,並因此饒恕曾經傷害他的家人。奇妙的是,他的父親也在他臨終前接納了他。

韋至信認為癌末病人臨終之前的這段生命,是無法含糊其詞的。當你告訴癌末病人,送給他一千萬,說他會好起來,他會告訴你,他都要死了,要這些錢有什麼用呢?也就是說這一段臨終的人生,是必須面對,並且可以真實驗證的。

職場即工場

一個人一生投注最多心力與時間的地方就是職場,對韋醫師而言,這是上帝量給的福音工場。而且職場的服事叫人無可遁形。或許我們可以選擇當一個星期天的基督徒,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完美無懈的人,帶著愉快的笑容去參加一場兩三個小時的崇拜;但是,家庭和工作,佔據我們最多和最重要時間的場所,卻叫我們無法偽裝和逃避,必須將真實的自己呈現出來。韋醫師形容,這樣的服事是「玩真的」。而唯有在這樣的過程,才能真正認知到必須和上帝有更緊密的關係,並且不斷地認罪悔改,在靈裡增長,才有能力不斷地去供給與牧養。

韋至信的呼叫器從來不關,他讓自己處於一個隨時都可以被找到的開放態度。這麼多年來,韋醫師幾乎是以醫院為家,除了星期天到教會聚會,其它時間,幾乎都奉獻給病人。而幾乎全時間處於stand by狀態的韋醫師,最好的休閒活動就是安靜地陪太太,看看書、讀經、禱告。他最感謝的就是太太的體貼與支持。

失戀找到信仰

提到他信主的過程,韋至信坦承是因服兵役時,遭遇「兵變」。那時,在美國讀書的女朋友,決定和韋醫師分手。在失戀的衝擊下,雖然認為「應該」饒恕對方,但內心仍有憤怒。有一天韋至信逛書店時,被一本書吸引,書名為《Forgive and Forget》,看完之後,覺得很有道理。但內心冒出一句話說:「你知道了這個道理,但你做得到嗎?」韋至信深知道他沒有力量做到。那時同期服役的,有一位台大畢業的同袍介紹他認識的神,有這個原諒別人的力量,韋至信聽了之後很渴慕,自此熱心讀經,加入教會,追求這位上帝。

經過這些年來的堅持與努力,韋至信或許仍不是在一條坦途上,但同行的夥伴增加了。那位急著為韋至信的作為解釋的護理長,現在不但是韋至信重要的同工,更嚴格要求新來的護士務必要和癌末病人說清楚、講明白,不能含糊其詞他們的病情,要和他們一起面對生命終極的價值。癌症病人的寶貴、生命的尊嚴,從韋至信的用心一覽無遺。

台長: 小麻姑娘
人氣(3,75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專題報導 |
此分類下一篇:專訪《陰道獨白》導演藍貝芝

莎拉
您的訪問讓人有如身歷其境
奉獻在無人願意牧養的地方
是一個令人感動與感恩的人
願主祝福祂的選召與安排
2010-10-28 13:22:4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