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4-13 08:48:06| 人氣1,38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北方地區 游牧文化的起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上圖 - 波斯全盛圖

經由前文的介紹,我們釐清了一些對中國北方地區游牧民族生態的觀念。
將原先認知的「純」游牧經濟,修正為農牧混合的生活方式。
再來就是氣候變化對中國北方地區經濟型態的影響。

爲了進一步加深對遊牧文化的暸解,以下將介紹中西學者研究游牧文明起源的成果。

畜牧業是工業革命以前人類社會最主要的經濟類型之一,遊牧經濟則是畜牧業的發達形態。從世界範圍觀察,即便是今天,遊牧仍然是許多族群的主要生業形式,遊牧經濟在人類社會經濟生活中仍然佔有重要地位。按照《The Nomadic Alternative(遊牧選擇)》(1993)一書的介紹,現今世界上存在著五個主要遊牧地帶:
1.橫貫非洲大陸的撒哈拉沙漠以南至非洲大裂谷一線的東非熱帶草原。
2.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
3.地中海沿岸經安納托利亞高原、伊朗高原至中亞山區一線。
4.從黑海延伸至蒙古的歐亞大陸草原。
5.西藏高原及其鄰近山區高原。

另外還有兩個可以視為典型遊牧社會變體的特殊地區:
1.歐亞北部高緯地區。以苔蘚為食的馴鹿是牧民的飼養和狩獵物件,也是運輸工具。
2.南美安弟斯高地。飼養羊駝(美洲駱駝),牧民的經濟傳統是高山農耕與牧場相結合。
上圖 - 亞洲地圖

中國北方游牧業發展地區,範圍主要在4區之內,而由於游牧民族間文化的交流,其物質面、文化面與3、5區應存在著交互影響。
早期學者將遊牧文化看做社會經濟形態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是狩獵向農耕社會前進的一個階段。
七○年代以後,由於社會人類學在遊牧社會的研究積累了相當的成績,加上在考古上微骨質標本的採集分析受到重視,關於遊牧民族的研究有了長足的進展。

遊牧社會的經濟基礎絕非單一,其維繫並不能夠完全脫離農業或者農產品,那麼其發生自然亦有可能與混合經濟有關。隨著對遊牧社會經濟本質更加深刻的把握,近來西方學者傾向於遊牧出於混合經濟的觀點。
經由前文對朱開溝遺址一期至五期的介紹,我們也看到了農牧混合經濟的實例,

上圖 - 撒哈拉沙漠 by Alberto Arzoz

而有關各地遊牧業的發生,可從地域角度分為兩類。
一類強調在某一區域獨立起源,似可稱為原生型
另一類強凋在其他區域起源,傳播至另外地區,對於這一另外地區而言似可稱為次生型
歐亞草原及沙漠、半沙漠地區食物生產經濟向畜牧經濟的轉化歷時數千年,其過程亦比較複雜。
★5000-4000 B.C.,東歐南部居民已經掌握了牛、小牲畜甚至馬匹的馴養;
★4000-3000 B.C.歐洲草原某些地區(特別是伏爾加河與烏拉爾河之間)已經出現畜牧業超過農業的跡象。

從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的動物骨骼分析,這一時期歐亞草原的畜種構成及其比例關係未見明顯變化,而以長期定居的遺址最為常見。
雖然南俄草原馬匹的使用不會晚於西元前第四千紀,但是沒有確切證據證明西元前第四千紀的人群已經掌握騎馬術。
★2000 B.C. 的“草原青銅文化”均屬於畜牧一農業甚至農業一畜牧混合經濟,絕非遊牧經濟。
鑒於動物牽引的輪制車輛不晚於西元前第三千紀從西亞傳人東歐,因此畜牧者開發草原的時間可能更早一些。
西元前第三、第二千紀草原畜牧者的生活方式可以設想為一一流動性的放牧羊群,有可能徒步或者在牛馬牽引的車輛上,甚至騎馬放牧少量大牲畜.不同地區的畜牧經營方式不同,其中最具流動性的人群顯然屬於牧人畜牧業,有些地區則是半遊牧畜牧業,更甚至存在完全脫離農業的人群。

畜種構成、長期遊動實踐、畜牧業的普遍化、乳製品業、動物牽引的輪制車輛、騎乘技術是遊牧業出現的必需技術前題,這些因素不晚於西元前第二千紀中葉出現在歐洲和哈薩克草原,但是在草原青銅文化中觀察不到轉化跡象。


上圖 - 斯基泰地圖

★2000-1000 B.C. (特別是西元前1000年起始階段)出現了值得注意的間斷,其前階段的定居生活停止了,出現了明確存在騎乘術和遊牧跡象的考古學文化,古代文獻開始將草原居民稱為“牛奶的飲用者”或“母馬的擠奶者”,稍後出現了“辛梅裏安人”(Cimmerians)、“斯基泰人”(Scythians)、“塞種”(Sakas)等專稱。
這一複合系統約在西元前第二千紀中葉出現,至少有500年的模糊期。其動因與氣候變化、經濟變化和當地政治形勢變化有關。西元前第二千紀的最乾旱氣候是畜牧者放棄農業成為真正遊牧民的最終刺激因素。而且這一轉化與在黑海北岸、中亞及這兩個地區邊緣地帶定居國家的出現同時,遊牧民與農業國家存在大量經濟、社會和政治聯繫,農業國家提供的各種便利有助於他們完成遊牧專業化。

有西方學者認為,西元前10世紀前半葉中國北部和西部的戎狄是兼營農業的畜牧者,馬匹作為騎乘動物和真正遊牧民在中國邊境的出現晚至西元前第三、第四世紀,這些亞洲內陸的遊牧民的先祖在中國邊疆最初從事混合經濟,隨著中原居民的農耕擴張,他們被驅逐至草原成為遊牧民。

目前對中國北方游牧文化究竟屬於自發的原生型或傳播的次生型,學界各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認為春秋晚期鄂爾多斯地區部分從事混合經濟的人群完成向遊牧專業化的轉向,其前有可能向阿勒泰地區的遊牧民學習了遊牧觀念和技術,至戰國時期形成遊牧洪流。
或是認為在中國境內獨立產生的,而整個歐亞草原也是遊牧業發生的最早中心之一。
亦有看法是在戰國中期,與遊牧的北亞蒙古人種的大批南下有關。

不論說法如何,游牧文化的形成除了前提的環境因素、社會政治催化,真正意義上的游牧文化發起,還是得從畜種構成、長期遊動實踐、畜牧業的普遍化、乳製品業、動物牽引的輪制車輛、騎乘技術等游牧民族特有因素來思考。


文章來源:
文章整理 有容古文物 郝慕柔 http://www.alan-arts.com.tw/
《西方學者關於遊牧文化起源研究的簡要評述》
http://www.66view.com/lunwen/18/112/54817.html
書籍封面http://images.barnesandnoble.com/images/1120000/1121135.gif
地圖來源:亞洲 http://nerc1.ckjhs.tyc.edu.tw/各洲地圖%5CAsia4.jpg
斯基泰地圖:http://xiangyata.net/files/283/image016.jpg

台長: Khitan
人氣(1,38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遼之時空 |
此分類下一篇:遼朝帝王年表
此分類上一篇:遼代官制和行政劃分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