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6-17 16:41:39| 人氣2,08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149-2 正修下士意樂、發此意樂之量、除遣此中邪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149-2

【此復若說眾多應理言辭而放逸轉,義利微劣;若有僅知微少法義,然隨所知正行取捨,義利殊大。】

日常法師開示

修行的過程當中必要的條件是親近師長、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這是一步一步的次第。剛開始是先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聽聞了以後要去思辨。通常我們很可能犯的錯誤是,懂得很多道理後就好講說,但是不照著如法的方向去做,這樣所產生的真實利益就非常少。反過來說,就算了解的道理並不多,只要能夠依照所知道的道理如法去做,那這個意義就很大。非法、如法這二個文字很容易懂,真正要如法去做卻很不容易。一般來說我們在行相上面比較容易去做,而且都會做得到,可是內涵才是真正重要的。這一點如果不很認真地經常在師友當中一起切磋琢磨,在對境的時候從內外去觀察的話,通常都會產生很大的錯誤。

【故應多閱前文所說,及《念住經》、《賢愚因緣》、《百業》、《百喻》,及毘奈耶,《阿笈摩》中,諸多因緣,並諸餘典,令起猛利恆常定解,應當持為極扼要義。】

所以我們除了要了解前面講的業的內涵以外,還要多看其他的參考書,譬如《念住經》、《賢愚因緣經》、《百業經》、《百喻經》等等,這些主要都是講因感果的道理。要在內心產生定解,也就是確定不移的信解,而且這個定解要恆常的,不是今天有明天沒有了。生起定解並不容易,我們通常的情況是:了解是了解了,但對境的時候,心裡面總覺得:「好像不會那麼嚴重吧!」這種情況根本談不到真正的定解。要產生定解,而且要保持恆常,還要非常猛利。這種猛利恆常的定解,必須如法地照著前面的內涵一步一步去思惟,才能產生非常堅固的相。一般來說要產生這個不太容易,所以常常正面講過之後,祖師們還會反過來告訴我們一些安慰的話。乃至於我的老師,他常常講完了以後,也會反過來說:這對世間人來說真的很難啦!不過儘管他對它懷疑,總比不相信好,聽見了至少比沒有聽見好。這些話是寬慰人家的,絕對不能拿來寬慰自己,真正想努力向善的人,對自己應該嚴格,對別人即使一時沒辦法發菩提心,乃至難免還拿法去照人家,但是應該提醒自己設身處地為他想一想,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至此為止,思惟業果的部分已經講完了。

下士道部分總共分成三大科:

正修下士意樂、發此意樂之量、除遣此中邪執。

正修下士意樂到這裡理論上告一個段落。下士意樂最主要的基本概念,就是要了解我們執著於眼前的一切,這樣是在造苦因,應該要把執著現世改成希求來世。前面念死無常的部分告訴我們不要執著現世,因為現世是無常的,這個是粗相的無常,細相的無常現在不談。理論上我們大家都懂,生命是快速地在轉變著,稍微去想一想,也會實際上感受到。不管你今年只有二十歲,或者快七十歲,乃至更老,回想以前的種種,就像在夢中一樣,眼前所忙的這些東西毫無意義,到了死的時候毫無憑藉。

下士道中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內涵,也就是佛法的中心--業果。既然要希求後世,那要怎麼樣才能夠得到好的來世呢?所以它就指出一個最重要的基本概念--業,如是因如是果,將來我們要的果報,完全看現在種的因。這個因就是我們眼前所有的行為,從起心動念開始,到隨著心念而起的身口行為,這些就是我們的業。完完全全根據我們的業而引出將來相應的後果。世間人都希望得到好的結果,所以拼命地去追求,可是不知道正因,結果越走越遠。我們希望將來得到好的結果,這完全要靠現在種正確的因,假定能把握住正確的因,將來好的果一定出現。雖然理論上知道了,但我們因為習性等等,總被眼前的東西所迷惑住,這就是我們要努力的。

如果真正要把握住佛法的話,業是一切佛法的根本,這點把握不住,其他的就不必談。之所以從一開頭的時候要依止善知識,然後要珍惜這個暇身,無非是要透過善知識的指導,讓我們認識正確的道理,然後利用暇滿人身如實去行持,中心都是繞著業果來談。有了下士的意樂再增上,才談得到中士、上士,所以下士是一個基礎,這個做不到,談後面的都是毫無意義的事情。

了解了下士的意樂以後,應該盡我們的力量照著去做。正修意樂是就它的特質來說,這點把握了仍不夠,還要達到一定的量,下面就說明這個量要到什麼程度。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謂先有無偽,希求現世,其求後世,唯虛言辭。即換其位,令成希求後世為主,現在為副,則為生起。然須令堅固,故此生已,仍須勵力善為修習。】

我們講了很多道理,可是平常內心當中的真實狀態,還是希求現世,樣樣東西以現世為第一重要。現在要修的是共下士,最後是為了要成就無上菩提,眼前走的跟下士一樣,所以叫共下士。理論上知道眼前不是我們所重的,將來才是重要的,可是內心當中卻並非如此。初修行的人一定會這樣,因為我們所習慣的都是現世。經過前面的了解以後,我們就慢慢地願意認真去做。

簡要而言,假定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內心想的還是現世,那這只是說空話。這件事情不是文字,而是要在對境的時候去反觀自己:如果我是希求後世,那應有什麼狀態?而我現在對這個境生了貪瞋嗎?我能不能分辨得出來什麼是如法的取捨(如法取捨就不是癡)?如果能夠對境這樣去想,儘管利害關係當頭,不管是錢財或是我們想要的好東西,面對它們時都能如法去做,那就對,這是一個真正的檢查標準。

台長: deepmind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