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15 23:38:59| 人氣3,79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國外教育專題--美國教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電機系 詹皓鈞

美國

美國的學校制度主要由初等、中等級後中等教育等三個階段購成。學前教育屬於非義務教育範圍,由保育學校和幼稚園所構成。義務教育個洲年限不一,16洲9年、19洲10年、7洲11年、6洲12年、2洲13年。義務教育開始的年齡各州也有所差異,其中21洲始於7歲、18洲始於6歲、另有9洲5歲、2洲8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加起來共計12年,但由於各州及學區差異,固有六三三、六六、八四、四四四制並存;高等教育有多種辦學方式、多種學校類型和多個層次,受與不同的學位。
美國學校若依其設立主體可分為公立及私立學校,在早期多數的私立學校與教會的關係密不可分,大部分私立學校的創設都是由教會贊助。今日美國的私立學校較多由私人、基金會、財團等設立。

一、 學前教育

美國幼稚教育中最主要的兩類型是幼稚園及保育學校。幼稚園的入學年齡由3歲到7歲不等,保育學校則由初生嬰兒治6歲不等。此外,學前教育機構尚包括「提早教育」的制度,係針對文化剝奪兒童的補償教育。幼稚園大都設在公立小學;保育學校的類型則有公立或私立托兒所、教會附屬托兒所、社區學校是托兒所(由社區的某些機構或是基金會贊助設立)、實驗學校是托兒所(通常是由大學設立)、家庭式日間托育中心(有執照的合格人士經營,以其住家為場所)、家長合作是托育中心(由幾位家長出資設立,聘請合格人士主持)、公司員工托育中心等。保育學校提供的學前教育通常只有早上的三小時,但「保育」和「照顧」的時間較長,由上午7點至下午6點不等。
美國的學前教育的就學率在1970年為由37.5%增加至1998年的64.5%,期因素歸諸於職業婦女的增加,以及政府民間機構對幼兒教育的補助加強,然而,此增加的就學率現象卻因而同年齡、種族與家庭背景變項而有所差異,在1999年3歲兒童的就學率為46%,4歲西班牙裔人的子女就學率高。排除種族因素,單就白人來看,則貧窮成為主因。

二、 初等教育

美國的初等教育機構包括公立和私立小學。學致有四年制、八年制和六年制三種。四年制小學與中間學校(5~8年級)銜接,為數不多,八年制小學多設在鄉村,六年制的小學占大多數。
美國小學的教學科目主要有英語、社會、數學、科學、藝術及音樂、健康及體育、外國語(主要包括西班牙語、法語、德語、俄語、義大利語、拉丁語、印地安語、希伯來語、中文)。小學的課程以教導學生基本學習能力為主,因此以英語的閱讀、寫作文法拼字數學為主要核心,這些科目的教學通都由一位教師擔任,其他課程則由各專科教師擔任。
美國的小學規模都不大,每班人數20~30左右。除了大都市地區的學校學生人數會超過千人以外,一般城鄉地區的學生都只有幾百人。

三、 中等教育

美國的中等教育究竟是開始於哪一年級,必須是其採用哪一種學制而定。若是8-4制,則學生自地9年級開始進入中等教育階段;而6-3-3制則小學6年以後三年為初級中學,接下來三年為高級中學;至於6-6制則是小學六年以後,接下來六年為中等教育。由於美國中小學制相當貫通,故一般多將中小學合併討論,以就學率來看,以美國中小學的就學率在過去的三十年是緩慢成長,其會受到出生率、移民等相關因素影響而有些微升降,但由於大多屬於義務教育階段,故在1970~1998年都維持在96%~98%間。
美國各州對於中學的課程與畢業要求並不一致,但大致上均需修讀兩年數學、科學;四年英文及三年的社會科。學生也可選修藝術、音樂、外國語級電腦科學等。師生比在1995年公立學校為1:14.9,私校為1:11.3。
美國中學大多為綜合學校,提供學術及職業課程。資優生往往可以在中學最後兩年選讀高深數學及科學,並取得大學學分。大多數中學開設的外語課成為西班牙文及法語。九年級後,美國中學生必須根據其未來進路選修課程,往往需是其與就讀的學院及大學要求而選擇。申請入學必須累積相當學分。
載完成學校要求的學分以後,依據學生的學業成就與教師評量來決定畢業。某些洲的洲立高等教育機構必須接受所有獲得中學畢業證書─即完成12年中小學教育的學生。美國並無正式的官方考試制度去評量學生成就而發給文平。學生生及的決定各學區有所差異。有些私立的考試機構會協助學院及大學選拔中學畢業生,但並非所有高等教育機構都會依賴此種考試,甚至會有些機構完全不採用。
若高中未畢業即離校者,可參加「普通教育發展」考試,此考試係一種針對中小學所授的基本技能與知識的綜合性考試,通過此考試可獲得相當於高中文憑。

四、 全國性學習成就評量

評量學生成就的制度不論在學校、洲或全國均為廣泛採用。其目的包括做為制度的監督、政策或計畫執行的評鑑、學生的安置或授證,以及學習的診斷或補救等。然而全國性的成就與性向測驗似乎成為地方所認同的成就指標,有意無意的,教師的教學往往以幫助學生準備參加測驗為目標。有三種測驗最具影響力:
(1.) 全國教育進展評量,最初於1960年代中期規畫出來,主要目的再定期測量學生在閱讀、寫作、數學、科學、社會及其他學科方面的表現。其對於美國課程的影響是較為間接的,往往是經由各州模仿NAEP執行評量活動而影響課程。
(2.) 學術性向測驗,每年約有110萬的人參加五項測驗,系測驗字會及推理能力。
(3.) 美國學院測驗,與SAT類似,但除了英文與數學之外,增加了社會及自然科學的內容。每年大約有80萬學生參加。

五、 高等教育

美國的高等教育機構大致上區分為三類:兩年的社區學院或初級學院、四年制學院及大學。又區分為洲立及私立。二者的差別為財政來源,徵立學院及大學乃由洲政府提供,私立高等教育機構得自洲政府的補助較少,其經費以來自聯邦政府之補助及學費收入為主要來源,此外,再輔以校友及私人團體之捐助。
(1.) 入學
高等教育機構 入學許可是由各學院或大學讀自決定。通常有四個決定因素:
财 完成中學9-12年級教育,成績中上。
财 參加全國性學業成就或性向測驗之成績。
财 中學教師之推薦
财 入學面談
這裡所謂全國性考試指的是「大學入學委員會」舉辦之「學術性向測驗」及「大學成就測驗」。
(2.) 機構
财 私立大學:除了歷史悠久的老大學外,目前妹國有很多私人捐助或教會、基金會贊助設立的私立大學。這些學校的規模很小,但收費卻極為昂貴,學生人數也較少。
财 公立大學:公立大學通常包括三類大學。地一立是以各洲為名的學校EX.德州大學。第二類為洲立大學,由洲政府設立,其校名皆加上「洲立」的字眼。第三類為大城市所設立之大學,其中以紐約市政府所設之市立大學及學院最具規模,校數很多,方便紐約市民就讀。
财 初級學院:這一類學院又稱為社區學院,通常由政府設立,大都為二年制,以當地社區居民接受職業訓練或高中畢業生升入四年制大學之預備。目前這一類學院及多,其性質可視為中等學校的延伸教育和大學前的二年教育機構。
(3.) 學位
财 副學士學位,至少需要完成2年的學院課程方授予此學位
财 學士學位:須完成4年學院或大學課程
财 碩士學位:獲得學士學位後至少需修讀一年課程方可以獲得
财 博士學位:獲得學士學位後至少需3~4年的攻讀
專業學院載入學雕球與就學年限方面會有所不同。醫學院通常需在大學或學院內完成四年的前醫學研讀階段,然後再進入醫學院再讀4年的醫學。法律專攻者,則需獲得學士學位後,在於法學院中讀三年。


美國教育發展趨勢
一教改理念
自1990年代以來,當美國大眾還再關心教育品質與均等時,美國全國性的教育辯論焦點卻大多集中於如何有效地改善學習成就方面。普遍出現的教改理念包括:
(一) 行政與管理的去中心化
雖然美國教育事務是個洲權責,而各州政府也大多受全與地方學區處理學校事宜。聯邦僅少部分補助初等與中等教育且大多針對特殊教育需求,如處境不利或身心障礙學生。許多學校教育改革者仍認為學生成就低落的主要根源在於中央控管的結構,不授予地方學校依據其需求而發展的自由與彈性。因而主張教育決定應盡可能配合學校來執行,特別是有關於教學的選擇方面。因而許多學區採實驗學校本位管理的改革策略,授予學校及校長較多決策權,而校長也將其與教師分享。
(二) 學習選擇的多元化
美國原本的教育供應因其廣大疆域及各州各自掌有教育管理權而成像多樣畫面貌。近年來此多樣性的教育供應又更為增加,其中以增加「磁性學校」「特許學校」及在家教育最為著稱。磁性學校係以發展校特色,如藝術或科學等,打破學區吸引來自各方的學生入學,也期望藉此減少種族的隔閡;特許學校則以同意達到特定學術標準的要求,換取辦學免於受到線有規章之限制,通常是由具特定教育理念之教師組成經營,以去除傳統科層體制的限制。第一所特許學校出現在1992年,根據美國教育部統計,到1998年在27個洲及哥倫比亞地區,已有超過1100個特許學校成立。至於在家教育,以往是那些宗教或道德觀與學校教學不一的家長較會採行,但是此種家長人數正減少中,在家教育的理由已轉變為對於公共教學品質的失望以及對於校園安全的焦慮所致。
(三) 強調市場競爭
美國教育市場化的源起乃在於對於公立教育品質低落的反映。由於公立學校的「壟斷」地位與學生來源的保障,使得其對於提升學習成就缺乏誘因。學校若需競爭學生,則必然會提升教育供應的品質,此理念隱含於特許學校的改革中。
(四) 授予家長教育選擇權
負與家長學校選擇權是教育市場化趨勢的一項改革,希望借由家長的選擇學校的機制,始辦學不良的學校警惕或關閉,以提升教育品質。自1980年代以來,學區提供的三種選擇方案:
(1) 學區內的選擇─級學生可以選其家鄉內的學校;
(2) 學區間的選擇─級學生可選擇洲內任何學區的公立學校就讀
(3) 磁性學校─提供不同教育內容吸引具特殊興趣學生選擇
(五) 聚焦於地方學校的改革
1990年代出現許多改革的聲音,認為改革的焦點在於學校,而學校係所有教育元素聚集之處,包括教導、學習、課程、行政與測驗等,因此改革應視學校為一和諧有效的有機體。
(六) 提供改革誘因以促使改革成功
許多改革者認為使改革成功,應給行政人員、教師與學生誘因,特別是英 同時提供蘿蔔與棒子。故應建立績效制度,當其達成時便給予財政上的獎勵;而當學校成效不佳,有許多低成就學生出現時則須面臨被接管之威脅。


二、具體策略
針對上述教改理念,美國在過去幾年間採取較具體的改革政策如下:
(一) 系統化改革
此改革是結合教育制度中主要的元素,和諧運作而達成特定的學習目標。其步驟是首先設定遠大的教育結果的目標應尋求社會大眾的共識;其次,提供學校資源與運作的自由空間去達成目標。最後則是建立一個制度讓學生、老師、社區均擔負責任去達成目標。許多洲已開始進行協調。學生、教師以及學校的表現將受到監督,講成方式如給教師財政上的獎勵,及接管失敗學校的政策也同時施行,而教師的專業發展則被視為此系統化改革的成功關鍵。
(二) 管理體制的變革
學校本位的管理與特許學校的程立是美國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最重要的兩項。特許學校是由許多贊助者所組織成立,包括家長團體、教育人員、社區組織教師聯盟等。主張此類學校者認為其優點在公立學校架構內能夠引進多元化與競爭的教育供應措施。特許學校包含了管理的去中心化、多元化…、家長選擇與市場競爭的理念。其與教育券最大不同處在於係公共機構載運作,而不似教育券的經費會流向私立或教會學校。
(三) 整體學校改革方案
在1990年代受到美國相當重視的教改觀念為「整體學校」的改革。此改革假定學校是最是當的教改單摁,以對照以往強調個別的課程改革、教師訓練或行政制度改變的觀念。整體學校改革視學校為一個有機單位,尋求不同組成元素的和諧運作,以有效率校能的方式獲得大家共事的目標。此方案通強調設定目標後FF0C顏結教學、測驗語課程目標以及專業發展。整體學校改革方案自1980年代開始直彥,1990年代更為盛行。
(四) 教育券的實行
是指政府提供定額教育券,家長持之至任何公私立學校,以支付教育費用。此策略層在1970年代小規模施行,但爭議性頗大。雷根政府曾多次提出「教育券」及「所得稅扣抵學費額」方案但國會在公立學校系統及教師團體的反對下,始終未通過該方案。至今,雖有一些私立機構提供教育券方案,但只有佛羅里達州採行全洲教育券的實驗。教育券未能普遍施行的另一原因是因為法院判決禁止使用公共經費支付羅馬天主教及其他教派學校的學生使用。

台長: butterfly Yen 奶油蝴蝶
人氣(3,79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