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5-30 08:33:41| 人氣1,4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快樂學習的迷思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教育部積極宣導十二年國教,其中有一項說明,即十二年國教可以達成「多元智慧]的效果,也就是說,十二年國教的教育方式,可以讓學生培養語言、音樂、邏輯—數學、空間、肢體運作、人際智慧、內省智慧、自然觀察等多元智慧。

我必須指出,這種想法是極其理想而帶著許多對學習相關的偏見的。

首先,第一個偏見是,讓自行選擇,就可以讓學生樂於學習。

學習自己的興趣有一個前提,就是「家庭」教育已經教會孩子如何選擇,並且已經認同接納孩子任何一個正向而積極的選擇。然而,我在基層高中教育所見,有經濟能力的家庭,通常已經幫孩子選擇未來的方向了,至於經濟能力低弱的家庭,通常希望孩子成為家裡的勞動力,對未來的規劃已經相當薄弱。

然而,這種規劃未來的能力,作為一個教師,並非是推諉責任,我認為,是來自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一個孩子對未來的規劃,除了「現在」社會媒體、偉大的教育家如人本機經會所論,是要尊重孩子自由的選擇之外,其實需要家長長時間地關懷、陪伴、討論、接納,作為「國中」導師或輔導室,只能從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看見引導的可能,對孩子的了解怎麼可能深如生養的父母呢?

所以這種前提不能達成,常因為家庭教育的弱化。

第二個前提,就是樂於學習的迷思。

我是學中國思想的,在大學的讀中文系,後來讀國文所和中國文學博士班,依照中國文學系學門的小學、文學、國文教學、經學、史學、中國思想等分類,我是義理組的。這條投入思想的路,是我目前為止,在這一生中,走過最辛苦的路,然而無比快樂。

要精熟一門知識、一種手藝、一個學科,興趣是基礎,努力是充分必要條件,而快樂的情感,我認為並不絕對需要,但有一種常被忽略的感受是重要的,那就是滿足感,我因為正在學習某種專業而深深滿足,而能親手創造自己未來的成就感,而越辛苦,往往成就感和滿足感就越深。

快樂僅僅是一種當下的情緒,但是滿足感是從興趣而來,付諸努力而享受成果的深層喜悅。我們的教育到底出了哪種狀況,讓學生以為「快樂學習」才是學習的真相。

以我過去帶的班為例,他們是食品科的,他們常常只願意作實習,在實習工廠裡歡樂地烤蛋糕,但是對學科,如食品加工、食品化學、食品微生物只要稍有困難就直接放棄。他們說學這個一點也不快樂,所以不學。

我們是用快樂作為學習指標嗎?我們應該是用該學門中各學科的重要性來決定學或不學吧?一個作烘焙的人竟然不懂食品化學、不理解各種添加物、菌種,如此師傅,如此產品,消費大眾敢用否?在作為消費者的身分,我是不敢的。於是我更加嚴厲,要他們檢視自己對專業的負責度,因為作為導師的我認為,食品化學和食品微生物是必須培養的能力。起初他們非常怨恨我,我只要理論課就會到班上晃動,每堂課察堂,對不認真的學生給予最嚴厲的口頭訓斥,然而一年後,大約到高二下學期,他們終於開始正視自己的未來時,才發現那些科目不但統測必考,而且也是科大相關系所的必修課。

我們對自己專業的要求到哪裡?學習本身一點也不快樂,而且是非常辛苦的,然而要學得好、學得紮實,就必須選擇一種專業深深投入,然後忍耐,與之相處,不斷試驗,在其中深深滿足,這種向上的力量帶著對自己最深的愛與期望,希望看到不斷精熟的自己。

記得林安梧老師在中國哲學得當代詮釋課堂上很詢問我們,那時我已經在念博士班了,他說,你們能寫詩寫對聯嗎?能背誦四書?能卜卦?能解讀古典文學文本?能寫篇散文?能寫篇小說?如果都能,你中文系的課業就算完成了。

我寫詩寫對聯不能脫口而出,能背誦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不行,能解讀讀過的古典文學文本,能寫散文,不能寫小說,會卜卦但不卜,我中文系的課業不能算完成;但我只能說我已經竭盡全力而無愧了。


十二年國教把選擇機會調降到國中畢業,免試入學的結果,變成每個人只想「幻想」,就能進入該校就讀,連檢驗基本學科能力的機制都沒有,學生真是想怎樣就怎樣,想念哪種學校就即可入學,那念不來呢?性向不符合呢?比如我原本適合念廣設科,可是我卻選了普通高中社會組,看見歷史地理就想死,有沒有輔導轉出的機制呢?那即使轉學了,已經失去的一年或兩年,進度如何跟上,學校設有這類補救教學的機制嗎?再讓我問下一句,即使有,龐大的補救教學經費從何而來?

十二年國教是一種國家對孩子的寵愛,然而在寵愛背後,有沒有教導負責的機制?有沒有引導學生「提早規劃未來」的實際作法?

最後,十二年國教有五個標語,有教無類、優質銜接、適才揚性、多元進路、因材施教。其實,我們用基測分發已經能達到這些目的了,國家設有各種高中、綜合高中、高職,學生可以依照分數自由選擇,為何要依照分數,因為那是學生在高中以前所有學習狀況的一種檢測,而且是一種公平檢測,檢測基礎能力到底如何,我們要打破的迷思是升學主義,而非能力檢測,孩子和家長也須透過檢測,知道哪些學科學得好,學得好的學科可以作為未來規劃的一種指標,比如我物理化學特別好,而我特別不想念升學高中,那麼我就知道自己具有唸高職化工科的才分。

如果取消這種能力檢測,作為一個高中老師,我只能期待十二年國教的選擇機制裡,「真的」能達到適才適性,學生不會出現高成就低攀(比如學區內只有高職,可是孩子有能力唸學術特色高中,卻無法順利入學者)或是低成就高攀(比如家住學術高中旁邊,但孩子學術傾向可能不強)的狀況。


ps.我很想念自己的寶寶班,每次寫這種評論文章,都會以其為例,請你們原諒老師,我下一篇會寫你們的大優點,我保證。

台長: 棉兒
人氣(1,431)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半壁家國半生憂 |
此分類下一篇:不是文青
此分類上一篇:去博士化的博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