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3-22 00:06:22| 人氣42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安慰劑效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什麼是「安慰劑效應」?

在現代醫學研究中,要證明一種藥物是否有效,首先必須採用嚴格的雙盲對照試驗,即對一組病人給予藥物治療,另一組病人僅使用毫無藥物作用的糖丸等製成的所謂「安慰劑」作為對照,但患者本人並不知在服用安慰劑,因此他們在心理上仍然認為服用的是治療藥品。實驗結束後對結果進行分析,發現安慰劑組的病人也常出現症狀明顯減輕甚至康復。這就是所謂的安慰劑效應。正因為如此,判斷藥物是否具有治療效果必須證明該藥明顯優於安慰劑才能投入臨床使用。

安慰劑效應的存在為現代醫學提出一系列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為什麼會出現安慰劑效應?人類怎麼對安慰劑效應加以利用。其實,安慰劑效應也並不是現代醫學的新發現,實際生活中,這種現象也屢見不鮮。

密執安州立大學教授Howard Brody 醫生,根據他的臨床實踐在「The placebo Response」一書中收集了大量的實例。另一方面,精神作用也不僅可使病情向良好的方面轉變,同時也可使病情加重。例如,一些患者在健康檢查中偶然發現事先毫無知覺的嚴重病情如癌症等後,健康狀況急轉直下,甚至導致迅速死亡。上述事實說明瞭一個重要問題,也就是精神作用與疾病之間存在著密切關係。

那麼怎麼認識安慰劑效應呢?現代醫學主要從人體各方面機能的變化著手,研究精神與疾病之間的相互關係。現在已發現精神因素可導致內分泌、免疫機能等等方面的變化,從而對某些疾病的發生能做出一些合理的解釋。如精神緊張可導致一種可引起血管收縮的物質--血管緊張素分泌增加,後者可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而長期作用的結果就可導致高血壓及其它的心血管系統疾病。長期精神憂鬱可使癌症發生率明顯增加等等。但由於現代醫學研究只能局限於物質身體的變化,現有的研究發現對帶有一定神秘色彩的安慰劑效應尚很難作出滿意的解釋。有些人甚至乾脆認為安慰劑效應根本不存在,也就更談不上怎樣利用了。

安慰劑效應

美國有一位生理心理學家曾將吐根堿(致吐劑)通過胃管注入嘔吐病人胃中,並告訴病人這是止吐藥物,結果在短時間內病人的噁心嘔吐感消失。經過一段時間後病人又出現嘔吐,重新注入吐根堿,噁心感又很快消失。這個實驗說明藥物不但有生理效應,而且通過一定的誘導會產生心理效應。在這個實例中,心理效應(鎮吐和安慰)的作用超過了藥物的生理效應(催吐)

所謂安慰劑效應,是指在治療中向病人提供安慰劑、由治療的期望而造成的症狀減輕或病情的好轉。那麼什麼是安慰劑?安慰劑是指用生物學上的本屬中性的物質做成使受試者或病人相信其中含有某種藥物的藥丸或製劑,如用沒有藥物活性的物質澱粉等製成與真實藥物一樣的劑型作為安慰劑。藥物的安慰劑效應是通過服藥者對藥物的認識、感受、以及服藥行為本身,通過心理-生理的相互作用而產生效果的。其效應既有加強藥物生理效應的一面,又有削弱生理效應的一面。許多研究表明:至少有1/3以上的人對安慰劑有反應,出現了臨床症狀的好轉;如果再結合言語、宣傳和其他途徑,安慰劑的效果還要更顯著,這正應了中國一句俗語:「信則靈」。其實,不但是安慰劑,所有真實的藥物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屬於暗示效應。
  如何提高藥物的心理效應?
  心理學研究發現,大多數人均有一定程度的暗示性。人類疾病的藥物治療效果,部分與暗示性有關。因此,臨床工作中不得忽視這一作用,尤其藥物治療的護理過程中,須高度注意。
  通常一個人患病後,多需藥物治療,通過藥理作用對機體的生理機能發揮作用,以達到治療的目的,這是藥物的生理效應;研究證明,不僅如此,藥物還可通過非生理效應,以「接受藥物治療」的方式,在病人心理上引起良好的感受而導致疾病的好轉,即藥物的心理效應。一般認為,藥物的心理效應與其藥理作用無關,但可借用藥物的生理效應來強化言語暗示效果,這在暗示性心理治療中則顯而易見。
  藥物的心理作用並非人人都一樣,它與病人的各方面條件(年齡、性別、職業、受教育狀況、經濟水準等)以及個性特徵、心理狀態、服藥時的心情、醫護人員的言語態度有密切的關係,而其中較重要的是病人對藥物的認識與態度以及接受暗示性的程度。例如一些千里迢迢來自邊遠地區到大城市大醫院求醫問藥的人即使給一些普通的藥物,也會覺得此藥得來不易,服藥後會產生較大的心理效應;而一些公費醫療者經常光顧醫院、嘗遍各種藥物,大夫即便給開出一些對症藥也往往不信,負性心理效應使正常的生理效應受到影響,干擾了治療。對他們來說,那些價格昂貴、裝璜精美、又經廣告大力吹捧的新藥往往是「靈丹妙藥」。
  於臨床實踐中,醫護人員與病人都自覺或不自覺的使用和接受安慰治療。如在疾病診斷不明確或在誤診情況下用藥,實際上就是安慰劑,關鍵是如何用得更妥當,更有利於疾病的恢復。在給藥時,家人可通過言語和態度來提高藥物的心理效應。那麼如何提高藥物的心理效應呢?
  (1)親屬在護理中,要因勢利導,適時適度地運用心理效應來增強藥物的治療效果,這取決於親屬的心理素質和掌握有關的心理學知識,及使用技巧。
  (2)言語暗示對藥物的心理效應影響極大,可通過言語加強其效應,也可通過言語消除其不良反應。有時還可利用藥物來加強語言暗示作用,如癔症病人常用葡萄糖酸鈣或溴咖靜脈注射而奏效。國外有人發現,1/3的病人在用安慰劑後可獲止痛效應,此類事例舉不勝舉。
  (3)用安慰劑作保護性醫療,減少病人痛苦。如
癌症,在缺乏有效藥物和治療措施時,若醫護人員或親屬說:「這種病無法治療」,就會引起病人的絕望。此時,用安慰劑可解除病人精神上的痛苦。
  (4)護理中要熟練掌握安慰劑的應用,並應仔細觀察和瞭解病人的心理特點,選擇恰當的給藥時機,配合恰當的言語暗示,排除不良反應的影響,可取得好的效應。
  總之,醫務工作者在針對病情科學用藥的前提下,應根據病人的心理特點,努力創造條件使藥物成為一種良好的資訊刺激,充分發揮其生理和心理效應,以達到最大的療效。







台長: ***chengi***
人氣(42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文章* |
此分類下一篇:批判性思考
此分類上一篇:誘餌效應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