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1-03 00:36:40| 人氣17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心的平衡與中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隨順因緣,放下苦樂,這些都是見道者,是平靜之人,他們瞭解--什麼是看似平靜,實際卻不平靜的方式。結局為沮喪或得意的世間道,是錯誤的道路。

智者雖有經驗,但是不會期望從中得到什麼意義,因此能夠放下這些反應。

安心之人不會被這些事情所左右,他會隨順因緣,自然放下樂與苦的經驗。當它們(樂與苦)被如實覺知時,就無法再興風作浪了。

對於覺者而言,它們(樂與苦)已經沒有意義,只有純然的覺知,就像對待冷熱等自然現象一樣。他們仍然有感受,並非麻木不仁。

因此經上說,阿羅漢已經遠離內心的煩惱,事實上,他或她並不是到一個很遠的地方。她沒有逃離煩惱,煩惱也沒有逃離她,就像水中的荷葉一樣。荷葉生長于水中,它雖然與水接觸,但是並不會被滲透或淹沒。

煩惱就是水,行者的心則是荷葉,它們互相接觸---荷花不需要回避水,但是仍然彼此分開。

行者的心就像這樣,它並不逃避,善法來時,它覺知;惡法來時,它也覺知。無論苦樂或好惡,心都清楚覺知,它覺知每一件發生的事。但是它只是覺知而已,不會被滲透;換言之,心不會貪求與執著於事物

用法的語言來說,那就是平等心,保持心的平衡與中立。用平常的話說,我們稱它為認知,即注意正在發生的事。不須選邊站,就像我們遇見某人,他告訴我們一些事情,我們只是記下他所說的話,沒有必要相信什麼,我們就只是記下來而已。

 

  以智慧調伏我們的心

得到時感到高興,失去時則感到沮喪,這就是佛陀所說應該避開的兩端。告訴你的心,讓它避開。

因此修法者,聽到教導後,應該仔細觀察這些愛憎的情緒,當它們生起時,要努力降伏內心仔細觀察並避免落入極端的反應中,將有助於心的提升。不要讓自己陷入深淵!貪愛是一種深淵,憎惡也是一種深淵。

佛陀瞭解這些事,他透過修行,看見它們是無常、苦與無我的。貪愛生起時,將它放在一邊,憎惡生起時,也將它放在一邊。如果你無法將它們放下,就應該訓練心如此做。這些事本身無法讓心平靜。

這就是法,這就是佛陀的教法。你必須向這裡觀察,必須向這裡尋找平靜,因為這是涅槃之道。

「你想追逐那些事嗎?你將因此落入惡道。」這樣告訴你的心。不要陷入執著,或為這些事巧立名目。

你下過田嗎?你應該知道怎麼鞭策牛,好讓它聽從你的話,到達你想去的地方。因此,為什麼不鞭策你自己,抓穩心的方向呢?

我們談論的是到達一個沒有業因的地方,在那裡業因已經耗盡。如果有貪愛或憎惡,意味著有因存在,有因就會有果。如果有生,就會有滅,這就是自然。

當貪愛與執著存在時,就會有憎惡與反感。

如果有天堂可達,未來就有地獄可入,反之亦然。

生與有的領域就是這樣,因此佛陀希望我們仔細觀察,這不只適應於少數人而已,它們放諸四海皆准。因此你應該去哪裡修定?你修定的物件是什麼?當你看見時,就應該迅速放下。

就在當下精進。以善巧方便調伏你的心,使它柔軟,就像鐵匠把鐵熔化後,再把它塑造成各種有用的器具一樣。就像這樣,我們以戒律、禪定與智慧調伏我們的心,使它柔軟與降伏,獲得平靜。

 



台長: ***chengi***
人氣(17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文章* |
此分類下一篇:氣、習,學者之二障
此分類上一篇:心念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