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6-13 13:36:57| 人氣81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水泥花園 The Cement Garden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華盛頓郵報對此書的評價是:「其懸疑與驚悚直追《蒼蠅王》。」《蒼蠅王》是我挺喜歡的作品呢。作者Golding藉由一個孤島、一群落難的孩子揭示出人性本有的善與惡,然而他的寓言過於清清楚楚,對於人性的理解也是,但在作者當時的年代,這樣的赤裸想必是相當駭人的;代表人性普遍良善的賴甫對人性失落而哭泣為Golding小說的收場,像是發現了人們無力承擔無可挽回的悲劇時我們僅能有的反應,深刻無奈卻又揮之不去,但那些價值觀、道德感,同時仍根深蒂固的存在於書中人物、當時的讀者/現在的讀者的心裡─或是更自以為知。(*)
  《水泥花園》則模糊了這許多涇渭分明的界線,並不只侷限於單一元素(畢竟現代人心智、道德上等等的複雜性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傑克縱意自棄是一種沒有對象、毫無勝算的抗爭,卻也一步步接受了日子那般順理成章的冷調驚怖;這種第一人稱的涉入力量,迥異於Golding以全知者寫作的方式;我們根本無法對這些頹圮與敗壞置身事外,無法視之為無奈而僅是我們勉力為之的無瑕道德中一枚可能沾染上的塵埃。
  Golding的孤島像是隔絕了其他變因的培養皿,使得人性尖銳考驗出我們不願意直視的畫面(〈lost檔案〉像是複製了這樣的「創意」,只不過使用的卻是成人角色;觀眾不會想看一群小孩如此演出,有了太多的沈重感便無法被娛樂,同時少了人生的歷練也會少了許多變因/戲劇性)。然而McEwan卻為孤島提供了現代版的詮釋:不是我們或許只會在迷途、落難時遭遇的困境,而正是「這裡」。逐漸荒蕪、廢棄的城鎮,仍舊若有似無的與外界聯繫,然而這樣的聯繫是如此薄弱、沒有必要,像是傑克對湯姆玩伴開的惡意玩笑,後日即或揭穿卻也彷若無事般的相處玩耍:以為失去母親的天崩地裂,卻輕易能被一些更為現實的部分(生存/快樂?)所取代遺忘,那種天性中的殘酷是對除了己身以外周遭事物(親愛的母親也不過如此)的漠不關心。
  厚重水泥與花園應有的生機呈現的強烈對比,是以人工的強大力量壓倒所有自然弱態,在此人被摒除於自然之外,不受心理上、環境上自然律的掌控,極像是缺乏神諭與盼望的創世紀,看不見未來的敖執與盲目。
  或許Golding提出對上帝放置於人內心善良的疑問,McEwan卻跳過與上帝有關的部分(現在還有多少人存有信仰?),而重新建構母親(夏娃)形象/自身源頭的可能。不論是父親在實際存有(早年死亡)與教導養育上的缺席,或是孩子們自行埋葬母親,都有一種弒父弒母的冒犯快感;大姊茱莉開始成為全家的權力中心,進而重塑一種幼稚無知的崇拜與依賴,那種詭譎和變態暗合人們內心渴望的僭越、跳脫箝制與主宰欲。
  性再次成為這些不可說之慾望的終極代表,是因其純粹、本我與充滿力量,也唯有性是在即或如此開放的現代仍舊存有許多模糊灰色地帶的事物。但如果「性」不過只是評論上「懸疑與驚悚」所謂的力道,那便不值得一提,我更情願相信McEwan是對自己所創造的另類伊甸園的可行性感到懷疑,最終極可能導致瘋狂的混亂。然而書末,突然而至的外力介入卻又同樣陷入實為旁觀者的道德矯正,使得這個原本超現實卻又現實的寓言,落入一個老式窠臼的無力結尾。

*我幻想的《蒼蠅王》結局是:救難部隊來到小島,發現了受傷、狼狽倒地的賴甫,士兵問他是否還有其他生還者,賴甫睜著大眼看著眼前的救贖者,心中湧上不知怎麼分辨痛苦與悲哀。「再也沒有了。」他淡金色的頭髮早沒了光彩,眼裡充滿淚水。

2008/6/13

作者/Ian McEwan
譯者/韓中玥
出版社/商周文化
出版日期/20080508
ISBN/9789866662263

台長: hsuan
人氣(81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
此分類下一篇:我心中的石頭鎮
此分類上一篇:戀人版中英詞典 A Concise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for Lov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