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0-09-16 12:27:55| 人氣20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幻化網路經:創作之必要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徐四金是德國的劇作家,但在台灣卻是以小說著稱。他的著名小說《香水》,在全球的發行數量已經超過五百五十萬冊。也就是說,全世界至少有五百五十萬人,讀過這部小說,知道葛奴乙有個敏銳的鼻子,卻聞不到自己的味道,只能狂戀於女人的體味,以彌補自我的缺憾。
  徐四金的受歡迎,除了確實在文學上有突出的成就,也因為出版體系的推波助瀾,讓他的作品能在眾多的作者受到讀者的注目。這是文學作品產生社會作用力的具體呈現,也是文學與社會互動下相互影響下的結果:作者完成作品後,透過一定產銷體系的行銷,產生閱讀上的意義,配合上相關知識產業(書評、訪談、演講、各種形式的改編)的緊密連結,一本暢銷書就這樣產生了。
在以往的時代,要成為作家,必得透過編輯的鑑賞,有出版流通管道,才可能  將創作的文字作品轉化為鉛字,刊印在媒體上,或是透過出版,行銷到書店或販賣點,閱讀活動才有意義。所以我們透過實體印刷,閱讀著動人的小說、優美的散文及深刻的詩歌,並且消化吸收成為自我智識系統的元素。平面印刷的閱讀,讓我們的生活充滿了豐足精神享受的期待,創作者也因而透過創作,得到社會積極的回饋與實利的收穫。
  因為出版體系需要集合大量的資金與人力,才能滿足通路的流暢,所以出版者除了要滿足讀者閱讀的需求,也需要留意商業機制的最大獲利原則。除非有市場,否則創作就會被漠視或摒棄。這是實體世界的出版邏輯,我們也一同運作了好長的一段時間。
  直到網路時代的來臨,所有的流通變得開放而自由,只要藉由一定的機制,人人都可以是出版家,創作突然間成了全民盡可為之的運動。作家不再是個遙不可及的虛幻地位,人人皆可成為作家,就因為網路所提供的解放機會。
  就因為解放,使得創作並不是那麼的高不可攀,差別就在於究竟創作能得到多少人的共鳴與回應。以往著名作家的寫作成果,賣到十萬本大概就可以被視為暢銷作家。到了網路時代,作品推銷出去以後,會得到多少人的閱讀及反饋呢?實體世界與虛擬世界最大的差別就在於量的多寡,因為人人都是作家,就得開始區分好的與不好的作家。當然這樣的區分還是脫不了商業邏輯的擺佈。
  何以在數位時代還還擺脫不了商業體制的宿命,創意終究還是必須屈從於資本主義的宰制?這恐怕還是導因於資源分配的不均,只要牽涉到資源分配的問題,就有權力相對性的現象存在。既得利益者終究還是享有較多的分配權力,就算是個單純的文字創作者,也必須面對。
  所以,有的電子報人氣頗旺,有的就乏人問津,只是單單因為訂戶分配的問題嗎?如果你願意想想,同樣是創作,為什麼成名作家就大受青睞,而漠漠無聞者就不成氣候?只是因為質感的問題嗎?
  儘管如此,創作仍有其必要,如果並不是那麼在意訂戶的多寡的話。雖然這是個很難瞭悟的命題,但,能隨心所慾地創作,不也是積極生命意義的實踐?
2000.9.1

台長: 徐江屏
人氣(20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