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5-22 03:49:13| 人氣1,6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煙花之下,餐桌之上─翻譯身世,書寫永恆的女詩人尹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煙花之下,餐桌之上

─翻譯身世,書寫永恆的女詩人尹玲

文◎古佳峻 圖◎尹玲

 (本文發表於《文創達人誌》,2016年2月號,第29期)

2003年暑假,和女兒去法國Chagny拜訪一位米其林三星主廚,相談甚歡。第二天他們一家人要到巴黎去,為了要招待我們,讓我們到他們豪華的私人別莊去待了一天,在他們二米深的泳池游泳。那年,氣溫超過四十四度呢!那天我們到鄰近的一家餐館用餐,有非常好吃的料理,付錢時才知道那位主廚已經幫我們付過了。」尹玲談起這美妙經歷,說著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境遇,「我每年寒暑假到法國、歐洲,去看這些廚師們,除了他們會做好吃的菜,對他們一種非常崇敬的心之外,其實,是與他們一種朋友的關係,一種珍惜彼此的友誼。尹玲還說著在臺北捷運上偶然認識來臺演奏的法籍音樂家,相談甚歡,安排她到國家音樂廳欣賞,同年暑假,尹玲到了法國音樂家的家中聚餐,喝著香檳,吃著音樂家夫人親手烹調的非常好吃的料理;尹玲認識星級的廚師,廚師的孩子,尹玲帶著女兒在餐桌上認識廚師,廚師也看著女孩慢慢長大,「你一定很訝異,我的女兒才六歲就吃他做的菜,每次都說要去看那位叔叔,她肯定不知道那個人就是三星主廚啊!」

有很多次與尹玲一起吃飯,她會問你想吃什麼?到哪裡吃?她會從腦袋瓜中翻尋資料,告訴你某餐館是某菜系要在某路某段某個路口或捷運出口向左向右,清清楚楚要你拿起紙筆抄起分毫不差的關鍵,這些都是她口中認識「800年」的餐廳,也許「嘛嘛」,這樣的菜在臺北大概就這家還算可以吃,也許她會期待地向你問聲「還不錯吃吧?」因為這位主廚的烹調技藝,已能彌補她生活中小小溫飽的渴望。她幾乎不願意「推薦名單」,「我花了非常多學費,菜單上的幾乎都吃過,但也不是每間餐廳每個廚師對每道菜都做得好,所以,你看我點些什麼菜,大概每次來,我也就只吃這幾道,如果你想吃些別的,你就自個兒吃,你再跟我說好不好吃!」尹玲吃菜點菜,也明瞭廚師的履歷,「每個廚師都有自己的風格,但是要自成『風格』也需要看他追隨過哪些名廚師傅、如何習藝,曾待過哪些地方哪些餐廳,會知道他融合了什麼元素,絕對不是邀請一個三星主廚來店內講習幾天之後,就開始模仿人家的創作當招牌,日後也不太可能衍生出什麼屬於『自我風格』的菜。」那是2006年秋末,尹玲帶著我坐在一家西餐廳內吃牛排,吃麵包沾醋與橄欖油,餐後是冰火冷熱交融的舒芙蕾,她解釋每道菜,並提點著我如何使用刀叉的美姿美儀,那是第一次正式的聚餐─她是我研究所的授課老師何金蘭教授─在我畢業前一年,離開了教室,帶著我在餐廳學習另種學問。

 

彈花開起一場嘉年華會

詩人尹玲,本名何尹玲、何金蘭,「那個年代,在越南,出生時不需要馬上登記名字,後來承辦人員幫我寫上『陳金蘭』。不過自小去讀書,在所有的學校都是父親定的『何尹玲』,到臺灣讀書要申請資料,父親才將『陳金蘭』改成『何金蘭』。」廣東大埔人,自小中文、客語、粵語、越南話是生活語言,12歲後學習法語,常常針對同一件事物能夠用四種語言同時翻譯;看香港的古裝和時裝粵語電影、西洋法國美國電影、印度電影,讀《水滸》和叔本華,唱周璇白光也唱法國香頌,「不知道在你們的成長過程中都接觸了些什麼?很小的時候,我們都拿著板凳在戲臺下聽廣東大戲和越南戲劇,像任劍輝、白雪仙、芳艷芬、新馬師曾等唱的都能跟著他唱,還有〈帝女花〉這戲,我女兒可以跟我合唱,從頭背到尾……」尹玲藉著旁人智慧型手機檢索了相關影片,隨韻調唱起「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台上。帝女花帶淚上香,願喪生回謝爹娘。

」幾次尹玲講述這段淒美愛情故事都是憂愁中來,情緒如〈讀看不見的明天─重構另類六○年代〉因越戰如荼而「咀嚼十八歲的憂鬱∕懷擁八十歲的悲愁」,二十歲青春年華的她探詢「能給我們一個不必早死的存在」。

家國憂患帶給她的「不確定」、「不安全感」與「身世流離」,往往可從她的詩作中讀見「烽火流成河∕淹沒∕甚至未及開口的∕許諾(〈血仍未凝〉)、「二十五年是一條河∕你在河的那一端∕曾經煙硝的容顏∕是我每個不穩的睡夢裡∕最浮沉難定的牽掛(〈追尋名叫西貢的都市〉)、「掃墓∕墓在何處∕墓在萬里之外∕墓在面前∕墓在心中∕墓在眼裡∕墓在∕墓在無處(〈又是清明〉),戰火讓她對生命茫然,瞬間也成永恆,鄉關何處,一生都在尋找一個可以暫且安居的家或者鄉,有所歸依。詩人瘂弦曾引尹玲詩句說她是見證悲劇年代的「戰火紋身」女詩人,在她不快樂的「一次見面是一次死生的輪迴」裡次次翻擾傷痕,成為尹玲「以美喻惡」戰爭詩的特殊符碼,她面對1968越共「春節大崛起」自北越與解放軍幾乎瓦解南越的驚懼,1975430日南越淪陷的悲憤而「一夜白髮」,尹玲經四年奔波終於將家人申請來臺,1979年初才知道父親於離境前一夜過世,對於她打擊極大,19761986年十年創作中斷「拒絕書寫」。

尹玲用書寫療癒生命的缺口,創作多以「同理心」抒發世界苦難議題,從悲苦筆調中表達更多面向的人性關懷,如:「都各說己是人非∕侵略和正義恰是一詞兩義∕半瘋狂的世界誰能真正清醒∕阿拉  上帝∕油田正跳起世紀火焰之舞∕五個半月的溫室∕彈花終於盛放∕彷若一場∕嘉年華(〈彈花盛放彷若嘉年華〉)1990年以來的波斯灣戰爭,「童年於我只是受盡虐待的心酸億萬∕自卑 脆弱 傷痛 壓力已完美形塑我的過度敏感∕長期一次次不斷修整容顏企圖模糊性別∕將天賦的黑盡量漂白成另一族群的高貴尊嚴(〈追尋從未存在的童年〉)Michael Jackson過世後對其抑鬱扭曲的童年家暴談至種族歧視,「初秋∕初升旭日安和∕海浪有節奏地溫柔拍著 ∕半張小臉緊依沙灘∕你靜靜趴臥 臥成震撼全球的∕永恆睡姿(〈九月浪潮〉)20159月敘利亞難民裡年僅三歲的AylanKurdi溺斃睡臥在沙灘上引發震撼全球。在她筆下,越戰是一場宿命,這傷口讓她照見世界紛亂、用詩撫平世間百千年的不安與流離。

 

在永恆的翻譯國度裡

1969年尹玲獲得中華民國政府的外籍生獎學金來臺,受當時我國駐越南大使胡璉將軍接見,她回憶:「在西貢文科大學就讀時,也在法國COTECO公司擔任秘書,增加了語言、知識、見識較高且廣的學習,畢業後被聘為美拖『崇正中學』立案校長,那時候的女性極少數可以讀到如此學歷,多虧我的父親同意,讓我繼續到臺灣讀研究所。因為自小語言能力的培養,曾有幾次擔任重要即席口譯,胡璉大使對我印象深刻,幾次在臺大校園相遇都還會關切問候」,就讀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的她師從臺靜農、鄭騫、葉慶炳、裴普賢等,1977年獲得國家文學博士,於淡江大學教書兩年,獲法國政府獎學金赴法繼續深造,六年後獲得巴黎第七大學文學博士,她在中文殿堂講授《詩經》、古典詩詞選、新詩,也在法文系與法研所開設翻譯理論與實踐。當時抵達巴黎後,進入第七大學,上Julia Kristeva的課學習符號學,PlacideRambaud學社會學,後來1995年又再次去巴黎博士後研究,聽了西蘇與德希達等人的課,在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開設中西文學理論專題、文學社會學專題、世界漢學專題等。

記得當年在何老師中文所碩士班課程的學習經驗,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她的上課氣氛與過去自己學院授課方式的不同,她善於「對話」,由生活實例與社會事件切入理論,需要靈活的分析與辯證,研究面向企求就事論事、避免堆疊理論而不切實際的討論,授課閱讀文本多元,從越南喃傳與《金雲翹傳》、法國漢學論述,至法國小說葛諾《薩伊在地鐵上》,她讓我們知道「翻譯」的多層面詮釋結構,會因為作者的理解、主觀、整理形成另一種樣貌,當然這對中文系的我們而言會以為是古文翻譯為白話語體,其差異頗大,影響讀者群的理解自然會有「隔之又隔」的誤讀。

我所敬佩的何老師尹玲長期都在「翻譯」,小說或新詩、學術論著或面對「自我」,她獲領獎學金前去法國讀書,也同時接翻譯工作與家教,在當時可以多獲得好些法郎花用,回臺後翻譯法國漢學,在中文與法文之間成為「夠寬夠瞧的∕橋(〈橋〉)。尹玲翻譯裴外〈LES FEUILLIES MORTES落葉〉與阿波里涅〈LePont Mirabeau蜜哈波橋〉的「Les jours s'en vont je demeure年華逝去我仍存活」的淒悠歌詩感嘆愛情逝去不再,她也翻譯自我顛沛的身份、戰事、身體、存在,她在〈越南語文課〉用字母字句念讀探問自我「我是哪一國人」而「再根據您偏愛的拼音法∕去到您願意歸屬的國度吧!」回應語言翻譯與身世的對立結構關係,以〈鎖麟囊〉與〈四郎探母〉兩齣戲劇談身份與家的關係有「你從何處來將往何處去」與「永恆撻伐蹂躪煎熬∕你的眼你的心你的腦」的永恆追尋。

尹玲聰穎的語言天分及顛簸身世,讓她遊蹤在多國語境中而「宿命漂泊」,如同〈在永恆的翻譯國度裡〉這首詩自問是哪一國哪一鄉人,而「翻譯是你從小注定的∕一生運命」,她選擇一年寒暑前往法國遊歷熟悉的文化氛圍,在課程中街道上與故鄉人說家鄉話,是北越中越南越的不同越語,是粵語或客家話,也可以是一點點的日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還有優雅暢達的法語和國語,對她而言這都是「永遠只能在二者三者四者∕甚至無數者的邊界各方∕流離飄盪(〈邊界〉)

 

2015年底,有機會參加淡江大學中文系舉辦「現代詩的回顧與展望─何金蘭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原本選題「文化行囊」想要涵蓋尹玲遊歷多國的文化書寫分析,並且對照她總是大包小包行囊外出的模樣,讓自己回顧與老師的近十年相處感想,只是能力與時間受限,僅能以結構主義分析法討論2015930日刊登於《自由時報》副刊的〈ISPAHAN,獻與你〉這首詩,開始整理與她的「餐桌教室」時光,那是最後一年的淡水日子,之後我在高雄攻讀博士、金門服役,何老師南下高雄帶我與朋友們認識THOMAS CHIENPasadena,她到臺灣文學館參加「榴紅詩會在府城」還拎著我去小餐館或大飯店吃點驚喜。原來這些年,我們都相約在我所不懂、她所記憶的老位子吃所謂的美食佳餚,尤其臺北,東方西方、法式日式或越式粵式,在1O135樓喝illy咖啡俯瞰仁愛路的林蔭大道,在錦州街的越南小吃店認識生春捲、Bánh Xèo、以及她親手油炸恰好酥香的蝦餅,在某巷某號的拐彎處有這麼家客家菜、宜蘭菜、日本菜。

閱讀〈ISPAHAN,獻與你〉是件幸福的事,除了能藉機向何老師求教法國知名甜點廚師Pierre Hermé及其創作,她還分享在法國不同甜點師傅風格的ISPAHAN,我們坐在晶華酒店一樓大廳喝咖啡、吃甜點,在巨大的聖誕樹下聽著她說戰火之外的故事,是對於人的珍惜,才華的尊重。他說著前晚才跟法國來的廚師們在酒吧喝著啤酒,「你很難想像,他們脫下廚師工作袍後,我們聚會聊天,這已經不是老闆與顧客的關係而已,有更多的是一種朋友關係,」每回餐敘,都會見到主廚在餐後親自來談天,除了詢問今日餐點,大多的時間都是談些國情時勢,法語抑揚,宛如身在電影情境,我凝視著他們親暱的自在的對談,我們合影,也品味主廚特製的佳餚糕點。又在2016120日在SALON DE THÉ de Joël Robuchon喝下午茶,入座沒多久,尹玲聽見熟悉的聲音,望向點心櫃處,訝異著巧遇來此用餐的Simple Table Alléno Yannick (S.T.A.Y)廚師ERIC VIDAL與甜點師傅ALEXIS BOUILLET,我們併桌,他們相處如尹玲所述,對餐點評論也談生活,後來侯布雄主廚OLIVIER JEAN來到座位旁與老師、廚師們話家常,尹玲說:「我比較常與國外的廚師可以這樣聊天,他們通常不會擺出高傲的架子,且很願意跟你有如朋友般的情誼。」

從〈ISPAHAN,獻與你〉開始,我回溯尹玲戰爭煙花之下,詩作的苦味,酸楚地描寫〈當時間漂白〉、〈千年之醒〉、〈走在2009的堤岸西貢街道〉,除此,尹玲開創自己新式的詩語言,寫物、寫菜餚烹調,在餐桌之上書寫〈酒〉、〈故事故事〉、〈分子料理〉,〈拒絕吸管〉中「法式美酒」在「水晶杯中搖曳∕只須室溫∕不加任何外物∕不加冷冷冰塊半絲」並堅決拒絕塑膠吸管破壞「多情又深深地品嘗」,〈非禪意的空虛〉需要的是「真實的精緻」而非「無感的舌頭」,她對飲食的堅持保有對廚師技藝的尊重,她藉著餐點探尋生命初衷,「正歌出永恆的雋永∕無可取代的藝、色、美味與芳香」是精準絕對的永恆書寫。

過去的永恆帶點離散,爾今的永恆更多的是對情感正向的記憶,〈朗讀〉「你坐在同一餐廳同一餐桌同一角落稍為裝潢過後比以前稍為明亮的燈光底下企圖在這已變的外表世界覓回當日的滋味和喧嘩」,寫對ENDIVE〉是「所有的愛就在你若有似無的咀嚼一啖一啖傳送不,不,並不為了填胃而是直接飛翔入你心底以作超越世紀的永恆依偎」的細細品嘗以之映現自我純粹特立的「我仍是我永遠是本來的我絕不因何方外力影響改變原始的最初氣質」。

閱讀尹玲詩作,或許可以看見她過去的「戰火紋身」之痛,經歷「鏡中之花」顯影實虛,至此已成「永恆若絲」,以詩為「記憶之鑰」串聯「時光粉牆」而「進入永恆」,成為一位書寫永恆的女詩人。

 

尹玲小檔案:

尹玲,本名何尹玲,又名何金蘭,廣東大埔人,出生於越南美拖市(MTho)
自幼同時接受中、法、越三種文化薰陶。由於戰火紋身,詩作大多悲愴淒涼,
自今仍漂泊無家。越南西貢文科大學文學學士,國立臺灣大學國家文學博士,
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文學博士。十六歲起,正式在越南南越首都西貢華文報刊發
表作品散文、詩歌、小說、翻譯;曾用二十餘筆名發表作品。曾獲第十八屆中
興文藝獎章新詩獎、中國詩歌藝術學會第一屆詩歌創作獎。與向明、白靈、李
瑞騰、蕭蕭、渡也、游喚、蘇紹連等人於1992年創辦「臺灣詩學季刊」。

 

著有詩集《當夜綻放如花》(自印,1994)、《一隻白歌飛過》(九歌,1997)、《髮或背叛之河》(唐山,2007)、《故事故事》(釀出版,2012)。童詩集《旋轉木馬》(三民,2000)。中外現代詩名家集萃‧臺灣詩叢系列《尹玲短詩選》(香港銀河,2002)。散文集《那一傘的圓─尹玲散文選》(釀出版,2015)。專著《蘇東坡與秦少游》(臺大碩士學位論文,1971)、《五代詩人及其詩》(臺大博士學位論文,1977)《文學社會學》(桂冠,1989)《法國文學理論與實踐》(秀威,2011)。翻譯法國小說《薩伊在地鐵上》、《法蘭西遺囑》、《不情願的證人》,及法國詩歌、越南文詩歌和短篇小說多種。曾任教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教授、法文系與法文研究所、東南亞研究所、亞洲研究所教授;輔仁大學法文系與法研所;東吳大學社研所;政治大學外語中心。關於尹玲作品及訊息可參考網路:蕃薯藤「尹玲的部落格」、PChome「在永恆的翻譯國度裡:尹玲書寫紀錄」

 

 

 

刊載於20162月《文創達人誌》第29期,頁1019

二稿修改於2016313日。

三稿修改於2016515日。
http://mypaper.pchome.com.tw/gopeiiepog/post/1366947458 

台長: 析客
人氣(1,66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報刊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文訊雜誌第353期--人物春秋-專訪尹玲
此分類上一篇:多學者探何金蘭書寫現代詩飲食研究/淡江時報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