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9-02 10:51:58| 人氣1,504| 回應6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十三) 法國巴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巴黎是最多景點的一個城市,
小美這次是舊地重遊,
6月底去法國是最好的,
因為大減價從25/6到5/7,
有些名牌減到半價,
非常吸引.

巴黎也是個很美麗的城市,
遊人處處, 美景處處.

照片1: 羅浮宮

轉載

羅浮宮(法語:Musée du Louvre)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邊,原是法國的王宮,現在是羅浮宮博物館,擁有的藝術收藏達40萬件,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羅馬等7個門類。

羅浮宮始建於12世紀末,由法王腓力二世(「奧古斯都」)下令修建,最初是用作防禦的城堡,邊長約90米,四周有城壕,其面積大致相當於今羅浮宮最東端院落的四分之一。當時的羅浮宮堡並不是法國國王的居所,而是被用來存放王室財寶和武器。

14世紀,法王查理五世覺得羅浮宮堡比位於賽納河當中的城島(西岱島)的王宮更適合居住,於是搬遷至此。在他之後的法國國王再度搬出羅浮宮,直至1546年,弗朗索瓦一世才成為居住在羅浮宮的第二位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建築師皮埃爾·勒柯(Pierre Lescot)按照文藝復興風格對其加以改建,於1546年至1559年修建了今日羅浮宮建築群最東端的卡利庭院(Cour Carree)。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亨利二世登基。亨利二世去世後,王太后卡特琳·德·美第奇集中力量修建杜伊勒裡宮及杜伊勒裡花園,對羅浮宮的擴建工作再度停止。

波旁王朝開始後,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修建了連接羅浮宮與杜伊勒裡宮的大長廊,又稱「花廊」(Pavillion de Flore)。路易十四時期曾令建築師比洛(Claude Prrrault)和勒沃(Louis le Vau)對羅浮宮的東立面按照法國文藝復興風格(法國古典主義風格)加以改建,改建工作從1624年持續到1654年。




1682年法國宮廷移往凡爾賽宮後,羅浮宮的擴建再度終止。路易十四曾計劃放棄羅浮宮,並將其拆除,但後來改變了主意,讓法蘭西學院、紋章院、繪畫和雕塑學院、以及科學院搬入羅浮宮的空房,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和藝術家被國王邀請住在羅浮宮的一層和大長廊的二樓。1750年法王路易十五正式提出了拆除羅浮宮的計劃。但由於宮廷開支過大,缺乏足夠的金錢來僱傭拆除羅浮宮所需的工人,該宮殿得以倖存。

1789年10月6日,巴黎的民婦集群前往凡爾賽宮,將法王路易十六挾至巴黎城內,安置於杜伊勒裡宮,該時期對羅浮宮進行了簡單的清理打掃工作。法國大革命期間,羅浮宮被改為博物館對公眾開放。拿破崙即位後,開始了對羅浮宮的大規模擴建,建造了面向裡沃利林蔭路的北翼建築,並在圍合起來的巨大廣場中修建了卡魯索凱旋門(Arc de Triumph du Carrousel),作為杜伊勒裡宮的正門。拿破崙三世時期修建了黎塞留庭院和德農庭院,完成了羅浮宮建築群。

1871年5月,巴黎公社面臨失敗時,曾在杜伊勒裡宮和羅浮宮內舉火,試圖將其燒燬(當時公社決定燒燬的還有巴黎市政廳、王宮(Palais Royal)等標誌性建築)。杜伊勒裡宮被完全焚燬,羅浮宮的花廊和馬爾贊長廊被部分焚燬,但主體建築倖免。第三共和國時期拆除了杜伊勒裡宮廢墟,形成了羅浮宮今日的格局。


卡魯索凱旋門、馬爾贊廊與杜伊勒裡花園
1830年巴黎市民攻打羅浮宮
[編輯] 博物館
法國國王對藝術品的收集始於弗朗索瓦一世時期,弗朗索瓦一世曾從義大利購買了包括油畫蒙娜麗莎在內的大量藝術品。至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王室已經收集了約2000幅油畫、150多座雕刻、700多張素描、以及其他大量美術作品。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時期繼續從義大利、佛蘭德斯和西班牙購入藝術作品。法國大革命期間的1793年8月10日,共和政府決定將收歸國有的王室收藏集中於羅浮宮,並將其作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命名為「中央藝術博物館」。11月8日,博物館正式開放,展出了587件藝術品。此後共和政府又用從教堂、貴族和地方政府等處沒收來的藝術品源源不斷地補充博物館收藏。

拿破崙在征服歐洲各國的同時,將被征服國家的藝術品大量運往法國,送至羅浮宮(此時已改名為「拿破崙博物館」)展出,還增加了古羅馬和古埃及藝術品展廳。但隨著1815年拿破崙的第二次退位和終生放逐,羅浮宮藏品中約有5000多件藝術品被歸還給原來所屬國。
-
-
照片2: 巴黎市景

轉載

巴黎市(法语:Paris)是法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法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巴黎同时也是法国的第75省,属于法兰西岛大区。2007年1月,巴黎市内人口为217万人,都会区的人口则超过1184万人,为欧洲最大的都会区之一。
-
-
照片3: 巴黎鐵塔

轉載

艾菲爾鐵塔(法語:La Tour Eiffel)是一座于1889年建成位於法國巴黎戰神廣場上的鏤空結構鐵塔,高300米,天線高24米,總高324米。艾菲爾鐵塔得名于設計它的橋樑工程師居斯塔夫·艾菲爾。鐵塔設計新穎獨特,是世界建築史上的技術傑作,因而成為法國和巴黎的一個重要景點和突出標誌。

歷史背景
艾菲爾鐵塔從1887年起建,分為三樓,分別在離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處,其中一、二樓設有餐廳,第三樓建有觀景台,從塔座到塔頂共有1711級階梯,共用去鋼鐵7000噸,12000個金屬部件,250萬隻鉚釘,超極壯觀。

1889年5月15日,為給世界博覽會開幕式剪彩,鐵塔的設計師居斯塔夫·艾菲爾親手將法國國旗升上鐵塔的300米高空,由此,人們為了紀念他對法國和巴黎的這一貢獻,特別還在塔下為他塑造了一座半身銅像。

直到2004年1月16日,為申辦2012年夏季奧運會,法國巴黎市政府特意在艾菲爾鐵塔上介紹了其為申奧所做出的準備情況,而艾菲爾鐵塔更成為了該國申奧的「天然廣告」。

這個為了世界博覽會而落成的金屬建築, 曾經保持世界最高建築45年, 直到紐約帝國大廈的出現。 它由150萬個鉚釘連接固定, 據說它對地面的壓強只有一個人坐在椅子上那麼大。塔的四個面上, 銘刻了72個科學家的名字, 都是為了保護鐵塔不被摧毀而從事研究的人們。

戰神廣場的另一端有和平門和和平碑, 上面用不同的文字寫著”和平”, 表達了人們美好的願望.
-
-
照片4: 凱旋門

轉載

歷史:1805年12月2日,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军队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击败了俄奥联军,法国的国威达到史无前例的顶峰。为了炫耀国力,并庆祝战争的胜利,在1806年2月12日拿破仑宣布在星形广场(今戴高乐广场)兴建“一道伟大的雕塑”,迎接日后凯旋而归的法军将士。同年8月15日,按照著名建筑师夏尔格兰的设计开始破土动工。但后来拿破仑被推翻后,凯旋门工程中途辍止。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后,工程才得以继续。断断续续经过了30年,凯旋门终于在1836年7月29日举行了落成典礼。


[编辑] 建筑:巴黎12条大街都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放射,气势磅礴,为欧洲大城市的设计典范。巴黎凱旋門圓環與台北的仁愛敦南圓環並列世界兩大圓環。凯旋门高49.54米,宽44.82米,厚22.21米,中心拱门高36.6米,宽14.6米。在凯旋门两面门墩的墙面上,有4组以战争为题材的大型浮雕:“出征”、“胜利”、“和平”和“抵抗”;其中有些人物雕塑还高达五六米。凯旋门的四周都有门,门内刻有跟随拿破仑远征的386名将军和96场胜战的名字,门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间的法国战事史。凯旋门的拱门上可以乘电梯或登石梯上去,石梯共273级,上去后第一站有一个小型的历史博物馆,里面陈列着有关凯旋门的各种历史文物以及拿破仑生平事迹的图片和法国的各种勋章、奖章。另外,还有两间配有法语解说的电影放映室,专门放映一些反映巴黎历史变迁的资料片。再往上走,就到了凯旋门的顶部平台,从这里可以鸟瞰巴黎名胜。

凯旋门的正下方,是1920年11月11日建造的无名战士墓,墓是平的,地上嵌着红色的墓志:“这里安息的是为国牺牲的法国军人。”据说,墓中長眠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一位无名战士,他代表着在大战中死难的150万法国官兵。墓前有一长明灯,每天晚上,这里都会点起不灭的火焰。每逢节日,就有一面10多米长的法国国旗从拱门顶端直垂下来,在无名烈士墓上空招展飘扬。

[编辑] 文化:到今天,巴黎人民始终保留着这样的传统:每逢重大节日盛典,一个身穿拿破仑时代盔甲的战士,手持劈刀,守卫在《出征》雕像前,鼓舞法国人民为自由、平等、博爱而战斗。每年的7月14日,法国举国欢庆国庆节时,法国总统都要从凯旋门下通过;而每当法国总统卸职的最后一天也要来此,向无名烈士墓献上一束鲜花。
-

-
照片5: 歌劇院

轉載

歷史:巴黎歌劇院是由當年的巴黎警察廳廳長城市規劃藍圖所規劃訂定的城市規劃藍圖中的中心項目。當幾年後城市規劃藍圖中的其他項目完成之後,1860年12月,法國藝術部終於決定了興建巴黎歌劇院,在171件作品之中,年僅35歲的建築師查爾斯·加尼葉作品脫穎而出,不過那時候他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同。1861年夏天,歌劇院開始着手興建,不過問題接種而來:首先是地基下面有條溪流使地基無法穩固,再來就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和第四次革命使尚未完成的歌劇院停工。就這樣在1862年奠基的巴黎歌劇院在重重困難下方於1875年正式啟用,建造費一共超過4,700萬法郎。

1875年1月5日,第一套歌劇《猶太少女》在歌劇院上演,巴黎歌劇院正式揭幕。在1896年,在歌劇《忒提斯與培雷》的第一幕正要結束的時候,懸掛在觀眾席上方的水晶燈因為短路走火掉下,一名中年婦女不幸死亡,此事後被改編為《歌聲魅影》中的著名場面。

[編輯] 建築風格:巴黎歌劇院面積11,000平方米,共有2,156個座位,中央的枝形吊燈重量超過6噸,龐大的舞台可以容納多達450位藝術家。建築風格華麗,裝飾着精美的色彩繽紛的大理石橫樑、廊柱和大量的雕像,其中很多是希臘神話中神的肖像。劇院前廳的廊柱間,陳列着很多著名作曲家的半身銅像,如莫扎特和貝多芬。內部有交錯的走廊、樓梯井、休息室和平台供人們在演出間隙進行社交活動。
-
-
照片6: 聖母院

轉載

聖母院是巴黎最有代表性的歷史古蹟、觀光名勝與宗教場所,位於市中心、塞納河中小島西堤島的東側南岸,開口面對西方。而在聖母院門口外的聖母院廣場中,有個原點(Point Zéro)紀念物,是法國丈量全國各地里程時所使用的起測點,使得聖母院被視為法國文化中心點的象徵意義,又更加強烈了一點。

聖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們的女士」,這位女士不是指別人,正是意指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


[編輯] 歷史

[編輯] 前身
聖母院大教堂並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棟宗教性建築,根據教堂地底下挖掘出來的一些文物,該地點被作為宗教用途的歷史,可以回溯到羅馬的提庇留大帝(Emperor Tiberius)時代,在西堤島的東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來祭祀羅馬與高盧神祈的神殿。至於在此地址上所修築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則眾說紛紜,有說法認為在4世紀時這裡修築了一座用來祭拜聖史蒂芬的大型教堂,但也有說法認為教堂是在7世紀所建,但是使用了一些更早期時的建築要素,或有說法認為大教堂是在墨洛溫王朝的希爾德貝爾特一世(Childebert I)在528年時,以先前已經存在的教堂為基礎進一步改建。


[編輯] 起造者
聖母院的前身早在10世紀時,就已經成為巴黎、或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為這般的重要性,人們開始發現原有的聖史蒂芬教堂與它所承擔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經隨著時間而老舊,而開始思索重新修築教堂的必要性。1160年時,巴黎主教昴熙斯·德·蘇利(Maurice de Sully)發起教堂的重建計畫,並於1163年時埋下第一顆基石,象徵教堂開始興建。不過,關於到底是誰負責埋下聖母院的基石眾說紛紜,除了昴熙斯·德·蘇利是可能的人選外,也有說法認為是當時的教宗亞歷山大三世負責奠基。


[編輯] 財務支援
雖然在中世紀,教堂的修築通常都有當地統治者的介入與支持,但並沒有文件顯示聖母院興建時的法國統治者路易七世有真的主導這項工作。路易七世曾在1180年時捐款給教堂,而在教堂東北角小門「紅門」(Porte Rouge)的弧形頂飾(Tympanum)上屈膝跪著的皇家人像,傳統上被認為是象徵聖路易國王(路易九世)與他的皇后普羅旺斯的瑪格利特(Queen Marguerite de Provence),這點間接暗示法國皇家可能還是有稍在此計畫中做出貢獻,但卻不能把大教堂視為是一座皇家建築。

真正作為教堂修築過程中主要財務來源的,其實是一般民眾的捐獻與當地的教會分會,只不過因為缺乏文獻,無法判斷教會是否在教堂建設初期就已定期地提供財務支援。目前只能知道的是在進入13世紀之後,他們開始在管理工地的事物上擔負重任,尤其是在主宮醫院(Hôtel-Dieu,聖母院附設的教堂醫院)的修建部分。


[編輯] 建築師
由於缺乏文獻,聖母院最早的一批建築師到底是誰,並沒有明確的記載。第一位有列名出來的建築師是尚·德·謝耶(Jean de Chelles),負責擴建教堂的北袖廳(Transept)。在1258年謝耶過世後,他的後繼者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 de Montreuil)則完成了教堂的南袖廳。之後皮耶·德·謝耶(Pierre de Chelles)接手將門龕改為現今看到的模樣,而尚·哈維(Jean Ravy )則完成了唱詩班屏風。法國大革命時期,聖母院教堂蒙受了非常大的損害而曾經一度殘破,在19世紀,奧維萊-勒-杜克(Viollet-le-Duc)負責全面整修教堂,因此今日我們見到的巴黎聖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來重新詮釋的。


[編輯] 建造
在聖母院的修建計畫中,新的建物要比原建物東移,以便在教堂前方騰出一個可以作為遊行用途的廣場。為達到此點,昴熙斯主教將一個原本是孤立在西堤島東邊的小島與本島相連,以填土的方式產生出可以建築教堂的用地。除此之外他也拆建了不少屋舍,以便能鋪設一條全新的街道「新聖母院路」(Rue Neuve Notre-Dame),這條六米寬的街道是中世紀時巴黎最大的一條街。至於主教宅邸與教堂附設的醫院(主宮醫院),則因為島上用地不足之故,被迫遷移到塞納河南岸。

在教堂的平面上,承襲自老教堂的基本格局,聖母院被設計成有五個縱艙(Nave)的規劃,包括一個中艙與兩側各兩個的翼艙。但相對的,整棟建築的尺度規模都放大許多,教堂全長128公尺,光是中艙就有12.5公尺寬,而整座教堂的全寬則為40公尺,穹頂(Vault)則為33公尺寬。

教堂的第一顆基石是1163年奠下,屬於唱詩班席結構的一部份,開工後教堂的修築速度非常快,因此在1182年教宗的使者獻出了新的祭壇之後,聖母院的基本功能算是大致成形。一直到這階段後,工人們才開始將舊的教堂拆除(中古時代,舊教堂並不會在新教堂起建初期就拆除,以延續教堂日常的宗教性運作)。之後聖母院一共更換了四位姓名不可考的建築師,逐漸的將哥德式建築招牌的肋拱式大跨距穹頂完成,教堂雙塔造型的正面(Façade)一直到進入13世紀以後、在第三任建築師的手上才動工,並在1220年代時,由第四位建築師與艙頂部分接合、一同完成。

原本哥德式建築在鐘塔的頂端,還會設計有尖塔在其上,但因為尖塔的工程難度過高,在法蘭西島地區的這麼多座哥德式教堂中,實際上將尖塔完成而且沒有在之後毀壞傾倒的教堂,數量極少。聖母院雖然在剛開始時的確有計畫要興建尖塔,但卻沒有付諸實行,因此從某個角度,我們可以說縱是過了幾百年,聖母院仍然一直處於未完工的狀態,雖然實際上後人並沒有真的想將這部分原案補建上去的打算。

在聖母院完工後一直到18世紀這段漫長的時光中,教堂被進一步改裝的次數與幅度並不多,僅有在1698年時,在路易十四世的要求下,赫伯·德·科特(Robert de Cotte,凡爾賽宮教堂的建築師)將唱詩班席附近進行了改裝以符合當時的審美標準。除此之外還有18世紀時,在教會的要求下,蘇弗洛(J.G.Soufflot,萬神殿的建築師)將教堂正面中央的門口擴大,以便能讓大型的遊行列隊或是抬轎之類的事物能夠直接穿門而入。然而,以上的這些改變,全在19世紀維優雷·勒·杜克的修復工程中,以尊重中古時期設計原味的理由給全部恢復,只留下了極少的蛛絲馬跡。

反倒是,在18世紀中期為了改善教堂內的採光,教會方面拆除了原本造於中世紀時的老式花窗玻璃,改為單一塊玻璃面積較大但是圖樣較欠缺複雜華麗感的新式透明玻璃,僅有教堂西、北、南三面的玫瑰窗部分,保留了原始設計。
-
-
照片7: 聖心堂

轉載

最早出現建造一座供奉聖心教堂的想法是在法國大革命不久後,從偏激的天主教徒與保皇主義者[1] 之間出現的,在普法戰爭之後與接踵而來的激進的巴黎公社(1870年-1871年)間廣泛的傳播開來,大約有58,000名巴黎公社社员在戰爭中失去他們的生命。國民議會在1873年7月24日對巴黎樞機主教的請求作出了反應,他們投票決定建造聖心堂,而且定義它為「對巴黎公社社員所犯下的罪行的補償」[2]。

蒙馬特是巴黎公社第一次暴動的地點,也有許多公社的中堅份子永遠被埋葬在原先是石膏坑道的地下迴廊裡,這裡是他們最後撤退的地點,但是因為凡爾賽軍在入口引爆炸藥而全數喪生。巴黎公社處死了巴黎的樞機主教喬治·達爾博伊(Georges Darboy),而他也成了復興教堂的烈士。

喬治·達爾博伊的後繼者吉伯(Joseph-Hippolyte Guibert)曾經在1872年10月爬上蒙馬特高地上,而且隨著雲層散開,他紀錄下一個遠景:“就在這裡!烈士們就在這裡[3]!這裡由聖心所支配著,所以才會如此的吸引人[4]。”隨著法國總理阿道夫·梯也爾於1873年5月24日辭職,Poitiers教區的天主教徒法杭蘇瓦·派(François Pie)藉著第三共和的政府道德規範來傳達對法國宗教復興的渴望──“建造聖心堂的時刻到來了”[5],“在宗教與國家復興計畫上,主要的特質是君主體制的重整與守護羅馬的虔誠文化架構[6],而最後的核心就是聖心堂”。

就在5月24日[7]梯也爾辭職之後,國民議會在7月24日裁決建造聖心堂,這次投票被當作是“建造公共設施的問題”。這個計畫被教會當作是一個國家的誓約(Voeu national),法國各地則在財務上給予支持。經過樞機主教吉伯的同意後所紀錄下來的銘文上將聖心堂視為亞歷山大·勒讓提(Alexandre Legentil)與Hubert Rohault de Fleury誓言的實現。

聖心堂整體的風格有很濃厚的羅馬-拜占庭的色彩,可能是對於擁有新巴洛克風格的巴黎歌劇院的一種反應[10] 。許多聖心堂設計是包含著國家主義的元素的,擁有3個拱的門廊,在兩側裝飾著聖女貞德與路易九世的騎馬雕像;19噸的Savoyarde鐘是1885年時在Annecy(在1860年被薩伏依所併吞)所鑄造的,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鐘之一。

建造聖心堂的資金全部都是私人捐獻,總額大約為700萬法郎,但是在地上建設開始之前就全部耗盡了。一個臨時性的聖壇在1876年3月3日被設立,朝聖者的捐獻很快的就變成了建造資金的主要來源。聖心堂是從1875年開始建造,在1914年完工,雖然正式的儀式被延遲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才進行。

聖心堂是由Château-Landon所開採的石灰華岩所建成的,這種岩石會不斷的滲出方解石,可以確保聖心堂既使在風化與污染的影響下,依然可以保持著白色的外觀。

聖心堂的圓頂有巨大的馬賽克,被稱為基督聖像(Christ in Majesty),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馬賽克之一。聖心堂外圍包括了一個供人們冥想,擁有噴水池的花園。聖母堂的圓頂式開放給遊客參觀的,可以從這裡看到巴黎市(大部分是位在聖心堂的南方)的全景。

夜間的聖心堂

聖心堂安放著一個龐大而且出色的管風琴,擁有4層鍵盤與腳踏鍵,還有90個音栓。這座管風琴是由法國的卡瓦耶·科爾(Aristide Cavaillé-Coll)所製造的,然而當卡瓦耶·科爾的繼承人Charles Mutin在1905年將管風琴搬移到巴黎之後,它反而失去了原有的特色,變得更為平淡無奇。原本在雪菲爾的亞伯特會堂安放著幾乎與這座管風琴相同(指音調與設計而言)的另一座管風琴,不過後來在1934年被火災燒毀。
-

台長: Anna
人氣(1,504) | 回應(6)|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 個人分類: 旅遊 |
此分類下一篇:(十四) 凡爾賽宮
此分類上一篇:(十二) 香波堡

往上爬、向下滾
小美應該是一位旅遊作家嗎?這麼多地方都遊遍,真令人吃驚!
2008-09-02 21:44:25
版主回應
那些內容是轉載的, 是在網上找的, 不是我寫的, 我只寫了很少而已. ^_^
2008-09-02 23:04:23
菲菲
實在羨慕小美,遊山玩水!
沒閑、沒錢的我,只能靠小美的圖文"解饞"!
2008-09-04 02:25:52
版主回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世界, 人生除了工作, 要有娛樂, 不一定去旅遊才會很開心, 很多事情都可以令自己開心, 寫作, 交友, 和朋友出去聊天, 都可以樂上半天 ^_^
2008-09-08 15:09:54
巴黎真的是個很美的城市
我也很嚮往
不過羅馬還是首選
呵呵~希望有天能實現願望

我現在在補習班實習安親班老師
不是小學老師
這個學生畫畫挺拿手的^^
2008-09-05 00:50:17
版主回應
覺得你也挺適合做小老師的 ^_^

因為有愛心啊
2008-09-08 15:14:08
小美
巴黎的建築真的好漂亮=)


噢我好想去巴黎...
2008-09-06 12:03:26
版主回應
畢業後,有了工作,賺到錢,就可以去法國旅遊囉!
2008-09-08 15:15:38
騷婆
名牌打對折耶
對我們台灣的女性愛好著一定是超開心
恨不得馬上去巴黎大筆消費


巴黎一直是我小時後到現在的夢想境地
騷婆有想過

跟鐵塔拍幾張照片呢
^^


推 鼓
2008-09-07 21:39:41
飛腳
巴黎是世界領導時尚的城市,擁有眾多傑出品牌的高級消費品,也擁有美侖美奐的風景,更加保存令人嘆為觀止的文物建築,羅浮宮的珍藏品可謂夢寐以求的,艾菲爾鐵塔及凱旋門偉大而壯觀,香舍麗榭大道遊走其中必定是賞心樂事的消遣,那種浪漫氣息真是親身體驗才知道多麼令人豔羡。
2008-09-08 15:48:1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