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4-06 16:47:22| 人氣4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環境新聞報導策略與技巧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環境新聞報導策略與技巧 (By 邱育慈)

只有在重大污染事故曝光時,環境新聞才可能成為頭條新聞。但是隨著大眾的驚愕逐漸衰退,其潛藏於污染事故之後的長期威脅,卻不成比例地退居在報章次要版面的小小一角落。

所以要討論環境新聞報導策略與技巧,必須先掌握環境報導的一個特性:它是一種「長期發展中的新聞」。重大環境爭議事故的繁瑣後續新聞(follow-up stories),往往發展成為下一次的頭條環境新聞。

正因為環境新聞這種長期發展的特性,使得環境新聞記者面臨更大的挑戰。恆常的閱讀及學習,除了使記者累積對於環境議題的基本知識 (substantial knowledge about scientific subjects)已便於判定環境新聞重要性之外,也能加強記者對於複雜環境法律的熟悉度 (an awareness of complex environmental laws)。

環境新聞還有一個特性,就是它不僅僅是侷限於某特定地區之環境問題而已。地球上某處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簡稱 POPs),藉由食物鏈而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污染議題。換句話說,行政區域或國界之劃分,在環境議題的考量上並沒有太大意義。唯有從生態系(ecosystem)觀念出發,進而思考地球上各次生態系統間的息息相關,才能對於環境生態議題有透徹的瞭解。環境議題不離空氣,水,土地,及生命,記者在報導環境新聞過程中,必須掌握這些要素的彼此相關性。

有志從事環境報導的新聞從業人員要建立以上所談關於環境新聞報導概念並不難,真正困難在於實際採訪工作。

先談消息來源(sources)。官方,環保團體,以及學術單位等等都常常主動對媒體發佈消息,其動機各不相同。可能是標榜施政功績,可能是攻擊政府不夠關心重大環境議題,也可能是為了提高社會聲望。不負責的環境記者常常可以依照單方面消息來源寫成單面故事(one-side story),比方,官方環境單位宣布了什新政策,新消息等等。負責的記者會繼續尋找相關這項政策的業者或環保團體回應這新政策,更鍥而不捨的記者會找到專家檢驗新政策找出漏洞,而這些疏失不盡完美之處可能對社會損害某特定族群權益。

但是除以上消息來源之外,最接近新聞事件第一現場的人,如地方居民,垃圾搬運工,油污清除工人以及環保稽查員,卻是最精彩環保報導題材的提供者。用自身的眼耳口鼻所體驗的環境狀況,絕對比數據統計出來的環境對居民危害程度更具說服力。

此外,環境新聞報導不可或缺的是科學客觀的佐證。居民對於污染受害的陳述儘管精彩,但是其事件背後潛藏的長期危險,是否已經為官方重視,民眾是否有管道得知其他國家的前車之鑑以及相關科學研究成果,值得比較探討。

環境新聞既然與科學知識息息相關,環境科學記者必須扮演「類比推理者(analogist)的角色。記者必須能夠以平易簡單的語言正確地向普羅大眾詮釋陌生化學名詞,以及其所可能產生之影響。此時,「科學的正確性」的確立則格外重要。引用之科學證據,必須要經得起科學界「同儕複審(Peer review)」,比方是刊登於公信力較高的科學雜誌,而非接受特定金錢贊助來源的不中立研究機構。客觀嚴謹的科學佐證,可以防止過度誇大不實的環境報導而產生「環境正義(environmental justice)」不足之爭議,讓社會付出不必要之代價。

這過程中還有一重要工作:教育報社內編輯群。有責任感的環境記者應該與報社內編輯群詳加溝通,除了讓工作伙伴認知到環境科學報導的費時比預期長之外,也要提醒編輯群切勿因為自身知識不足而造就出可笑誇大不實的環境報導。 -ENDIT-

台長: 綠灣巡守員
人氣(4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