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9-14 12:47:59| 人氣1,42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音樂會推薦 -- 2008 台灣國際鋼琴藝術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關於此藝術節所舉辦的各場次音樂會,

請參考以下網頁

http://tw.myblog.yahoo.com/geiger-janet

本文將針對其中幾場次的樂曲作一介紹


1. 拉赫曼尼諾夫:雙鋼琴第一號組曲
Rachmaninov: Suite No. 1 for 2 pianos, op.5

俄國著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
指揮家拉赫曼尼諾夫(1873-1943)
的雙鋼琴作品共有三闕,
其中第一號組曲,作品五,
原名為”Fantasie-Tableaux”,
創作於1893年,後題獻給
拉赫曼尼諾夫心中的
音樂英雄—柴可夫斯基,共包含四樂章。

從此作品可看出拉赫曼尼諾夫
晚期的作曲手法早已出現在其早期作品,
最顯著的特徵乃是其中包含了
許多模仿鐘聲的效果,特別是在終曲,
更可感受到鐘聲迴盪的音響效果。

此作品較為不同的是,
在每首樂章的開頭均有一題辭,
為作曲家創作靈感的來源。

第一樂章,標題為船歌(Barcarolle),
稍快板,G小調,3/4拍子。
靈感來自詩人雷爾蒙托夫(Lermontov)
在其作品『威尼斯』裡的一段旁註:
「那耳熟的船歌,聽來忽兒遠遠的,
有時神傷,有時爽朗。水面再度平靜下來,
可是動人的情景卻已不在。」

第二樂章,標題為夜色情意(La nuit…l’amour),
G大調,3/4拍子。
靈感來自詩人拜倫(Byron):
「黃鶯在枝頭對唱情歌,愛的誓言如熾如焰,
風聲鳥語亦如曼妙的樂音。」

第三樂章,標題為眼淚(Les larmes),
極緩板,G小調,4/4拍子。
靈感來自詩人圖契夫(Tyutchev):
「眼淚,人類的眼淚,超越聲音的湧出,
不論早或晚,或是在黑夜,眼睛看不見時。」

第四樂章,標題為復活節(Pâque),
莊嚴的快板,G小調,4/4拍子。
靈感來自荷莫亞科夫(Khomyakov)的同名詩。
樂曲中也使用了其他作曲家的作品片段,
如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 Rimsky-Korsakov, 1844-1908)的
俄羅斯復活節之聖歌,以及
穆索斯基(M. Mussorgsky, 1839-1908)在其
歌劇鮑利斯•戈多諾夫(Boris Godunov)
加冕典禮場面所用的鐘聲。


2. 魯托斯拉夫斯基: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 (雙鋼琴版本)
Lutoslawski: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Paganini

有小提琴鬼才之稱的帕格尼尼
為小提琴創作的第24首奇想曲(caprice)
曾引發許多作曲家亦使用相同主題創作,
如舒曼、布拉姆斯、拉赫曼尼諾夫等。

魯托斯拉夫斯基(W. Lutoslawski, 1913~1994)
之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創作於1941年,
適逢德軍佔領波蘭之際。
由於當時波蘭境內的一切
音樂活動因戰爭而停擺,
魯托斯拉夫斯基便和其好友帕奴夫尼克(A. Panufnik)
在咖啡廳靠演奏雙鋼琴維生,
也因此在時期累積了近200首雙鋼琴的曲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其二人曾多次一起
在許多非正式音樂會演奏此曲,
直到魯托斯拉夫斯基逝世前不久才改編成鋼琴和樂團的版本。

從此作品中,除了可以感受到
雙鋼琴炫麗的織度看出外,亦可看出
魯托斯拉夫斯基對法國新古典主義及爵士樂
亦有極高的興趣。
在和聲的運用上,則融合了
傳統的調性和聲和複雜的現代和聲,
其中包括大量使用三全音以及
將半音變化加入自然音階的技巧,
藉此以達到運用和聲來連接雙鋼琴的超技手法及建立特別的聲響效果。


台長: geiger
人氣(1,42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