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7-31 23:32:13| 人氣9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許氏兄弟音樂會評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Time: 2005. 07. 14. pm 7:00
Place: The Culture Center of Taichung in Taiwan
此音樂會為來自台灣雲林斗六的許氏兄弟呈現,
其中的哥哥許書豪被獲選代表台灣
參加五年一度在波蘭華沙舉辦的蕭邦鋼琴大賽,
此場音樂會主要為行前演出,弟弟許庭嘉親情跨刀演出!

上半場主要以許庭嘉的演出為主,
表演的曲目依序為馬諦尼之愛的喜悅
(此場音樂會之節目單相當簡略,亦無附上原文,
但每一首均有演奏者簡短幾句對樂曲的感想),

演奏者對此樂曲的感覺
”愛是人類生存最重要的基石,如果沒有愛,
就像萬年寒冬,千年暗室,哭槁滄涼,沒有活意;
愛就像陽光可以照亮每個陰暗的角落,溫暖人們的心。”

此樂曲的曲調相當耳熟能詳,
不過,大概是開場第一首樂曲,演出者有些許的緊張,
現場的燈光亦沒有控制好,鋼琴鍵盤的地方只有微弱的燈光,
不知道是不是這些因素造成演奏者在左手的和絃有些許的忘譜,
有些旋律配上的和絃聽起來並不恰當!
除此之外,在音色、踏板、音樂性等各方面的處理都還不錯!

第二首為李斯特改編自威爾第的歌劇”弄臣”中著名的四重唱樂段,
對於此樂曲不同樂段之風格表現均有明確的掌握,
許多需要極高技巧展現的段落也均有高水準的演出。

美中不足的在於有些段落
在踏板的處理方面,似乎不是很乾淨,
我個人是還挺注重踏板的轉換,
因為不同的和絃若仍使用同一個踏板,
或前一個和絃仍有一些殘留音響至下一個和絃,
在整體音響效果上就會大打折扣。

第三首樂曲為許庭嘉自己改編台灣民謠—
丟丟銅仔、草蜢弄雞公、桃花過渡、燒肉粽等,
演出者認為
“台灣民謠是我們的鄉土所孕育出的花朵,
雖不燦爛驚艷,卻是淡香盈庭令人緬懷。”

整首樂曲以完全四度作為展開,在G大調上頭展開丟丟銅仔,
之後均藉由半音轉調至D大調、F大調,最後又回到G大調,
並以一個G大調音階作為第一部份的結束並進入第二部分。
建構在A小調上頭,左手以完全五度的伴奏為主,
右手抒情的彈出「草蜢弄雞公」的旋律,並使用了柔音踏板,
之後情緒隨即轉換至較輕快且熱鬧的結束。

「桃花過渡」則再次選擇較抒情的表現方式,以D大調為主。
最後的「燒肉粽」則以輕快的方式表現,
和絃配置相當特別,使用許多的七和絃,
亦有一小段使用了蝸牛老大說過的低音下行。

整體看來,原先屬於較輕快的民謠,
編曲者均選擇以較抒情的方式表現,如「草蜢弄雞公」和「桃花過渡」;
而原先較抒情的民謠,編曲者則選擇以較輕快的方式演奏,如「燒肉粽」。

第四首則是李斯特著名的展技曲之一「塔朗泰拉舞曲」,
這首樂曲有許多重覆音換指彈奏,
演奏者的速度及技巧的準確度方面,均讓觀眾留下極深的印象,

個人覺得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
在於段落的轉換方面,似乎來的太過急躁,
讓人覺得有些突兀、不自然的感覺。

另外,在一些和絃的音響處理效果上,
演奏者選擇了較乾淨俐落的表現方式,
不同於大部分的演奏家,
在演奏這些和絃時均使用較多的延音踏瓣。

下半場的曲目均是許書豪彈奏蕭邦的樂曲,
許書豪其實在上半場便有小試身手彈奏蓋希文的三首前奏曲,
這三首前奏曲均有很濃的爵士風味,

為何爵士樂曲通常帶給人一種慵懶的感覺?
我想主要是在於爵士樂中的「搖擺節奏」(Swing rhythm),
但這搖擺節奏的長度要如何拿捏到恰到好處,
其實就端看個人領悟以及個人品味問題啦!

在較慢速度的爵士樂中,許多作曲家均會認為最恰當的長度是2:1,
其中如果短音符的長度太過於短促,搖擺的感覺就不夠強烈,
個人認為許書豪在其中的音符長度比例的掌握方面,
有些不是很恰當,以致於爵士味道不夠明顯。

另外,關於樂曲中許多半音變化的表現上,
亦顯得有些草率,個人認為這些半音變化正是這些樂曲的精髓所在,
在演奏時應該特別聆聽或強調這些半音變化。

揭開下半場序幕的是蕭邦第二號詼諧曲(op.31),
此首詼諧曲是蕭邦四首詼諧曲中,
最常被演奏的一首,兼具詼諧及幻想風格。
詼諧曲原先均存在於奏鳴曲中的第二或第三樂章,
蕭邦亦是第一個將詼諧曲視為獨立樂曲之作曲家。

本樂曲共可分成三大段落—快、慢、快,
從演奏者的表演方式,可以感覺到似乎是將
整首樂曲的重心放在中間帶有冥想風格的抒情段落,
如此一來第一段落以一種很快速帶過的感覺彈奏,
仿若是中間段落的序,充分表現出第一段落中的詼諧性。

接下來則是演奏的蕭邦的夜曲(op.48-1),非常扣人心弦的演出,
對於樂曲中的一些音色變化處理,均相當的細膩,
正如演奏者所言:「盈盈的詩意,款款的深情」。
在激情段落中的表現亦可圈可點,完全釋放出其中的熱情。
技巧上,在一些快速連續八度音上一有驚人的演出。
唯一可惜的是在樂句結構上的處理,稍顯的過於片斷。

再來則是蕭邦圓舞曲(op.42),此首樂曲一開始
由右手的震音(Trill)揭開序幕,
主題A 則在左手以近似船歌般的伴奏音型帶領下出現,
充滿著高貴、華麗的感覺,
隨即出現較為輕快,甚至帶點俏皮的主題B
(似乎和作曲家頗為甚名的「小狗圓舞曲」有異曲同工之妙)。

聆聽三拍子圓舞曲很容易出現舞者不停的轉圈的畫面,
感覺主題A似乎是配搭著比較大舞步,男女舞者一起轉圈;
而主題B則仿若女舞者單獨並且快速的轉圈。

演奏者以踏板的使用與否來區分二種不同個性的主題,
也由於踏板的使用,使得主題A 的織度及聲響效果
均較主題B 來的厚重,可惜的是,
彈奏者在二者的區分似乎仍稍嫌不夠,
可以感覺到是有變化,若能有更顯著的對比則更佳。

接續圓舞曲後,則是蕭邦晚期的重要作品之一
「幻想波蘭舞曲」,作品61。此曲完成於1846年,
當時的蕭邦其實正處於情緒的日益惡化,
和喬治桑之間的戀情也即將告吹之前夕,
無論在肉體或精神上均正處於飽受摧殘折磨,
以上這些均無形的在這首樂曲中展現出來。

事實上,蕭邦在完成此樂曲後,
其作曲工作也差不多沒有任何進展。
此樂曲除了可以了解蕭邦最後幾年的生活及心情,
也可以說是蕭邦臨終前對故鄉波蘭的最後回顧與眷戀。

至於究竟哪個才是對的? 我覺得這種東西無所謂對錯!
在我的看法裡面,我覺得音樂是所有藝術中最特別的,
作曲家在寫作時已經是一種創作;
演奏家每次表演時,亦是一種創作的型態;
不同的聽者在每回聆賞時產生的不同感受
亦可視作另一種藝術的創作。
既然是藝術,主觀的成分其實佔了很大部分,
只要有足夠的論點來說服別人你的感受,那就對啦!

整體說來他們二兄弟的傑出技巧,
飛快的手指頭,技巧純熟度、準確性、
對音樂的敏銳度等方面傑出的表現,
均留給我相當深刻的印象。
特別是許庭嘉以年僅十四歲,
卻已有如此的程度,的確令人驚嘆。

二者的音色均偏比較細膩,
這點在演奏一些抒情段落,
的確頗能引起聽者的共鳴,
也很適合用在李斯特、蕭邦樂曲中的一些裝飾且展技的快速音型。

從二兄弟的演出中,亦可發現二者表演上
有極大的不同,各有各的特色,
個人覺得許庭嘉整體說來均較許書豪放鬆,

許書豪在彈某些樂段時,似乎會不自覺的
將左肩膀抬起,對於一些段落,
總覺得依他的技巧彈起來應該更輕鬆才對,
可是為何看起來就是很吃力?
甚至有一些和絃音看的出來
他是要用整個身體的重量去彈,可是似乎沒有效果,
我想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在音樂的表現方面,許庭嘉似乎也較許書豪來的
外放、熱情、感性些,而許書豪則比較偏理性、成熟,
對於一些特別的和絃,音色的改變作的很成功。

二兄弟在技巧方面的表現可說是不分軒輊,
這場音樂會唯一可惜的是礙於
場地原先就非為音樂表演所設計,
整體顯得吸音過重;
而鋼琴音色太過悶,更是影響二兄弟表現的主要原因。

寫音樂會評論,不知道對來看這個新聞台的朋友會有多少幫助?
我覺得有時候是藉著聽音樂會多了解一些樂曲吧?
或許會有人從這裡開始對蕭邦的音樂有興趣。

台長: geiger
人氣(98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