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6-11 21:54:42| 人氣19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藥物真的對孩子不好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抗焦慮藥、抗憂鬱藥……這些名詞聽起來真是令人害怕。更糟糕的是,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服用藥物根本就是禁忌。這是一場正反兩面的辯論戰,但是,很多時候,這種被大肆貶低的精神藥物的確給了一些孩子很大的幫助,使他們能更有效地對抗低潮時期的痛苦,幫助他們重獲新生。因此,大肆爭論為什麼需要和為什麼不需要,實在是沒有意義的。我們不應該一昧地表達支持或反對,而是應該去了解這些藥物真正改變了什麼。只有拋開先入為主的觀念,才能進一步討論藥物對每個不同孩子的可行性,也才有繼續討論下去的必要。

為什麼要排斥孩子使用精神藥物?

二○○三年,根據法國醫學及健康研究院在巴黎地區所做的調查顯示,每八個兒童中就有一個罹患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雖然精神病例有增加的趨勢,藥物治療卻依然被當做是一個禁忌話題。在治療成人時,我們都知道,經過衡量的處方用藥能夠大幅地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但是為什麼一說到治療孩童時,就對精神用藥產生如此巨大的恐慌呢?為什麼一個孩子在得到精確的診斷之後,卻沒有權利獲得應有的藥物治療呢?精神心理疾病造成的痛苦直到今天仍然存在著,我們每天都會看到許多實例,為什麼在我們已經有足夠的能力適度使用藥物、順利幫助孩子跨越痛苦之際,人們在聽到精神用藥時還是會即刻說「不」呢?

在六○年代,一個舉止適當的孩子需要接受治療,這樣的想法是十分荒謬的。當時的人認為孩子的舉止失當,是他本身的生長環境與背景所造成,或是他身邊曾經發生過的事,改變了原本正常的他,如此而已。更簡單地說,討論到最後,就是孩子的母親必須為所有問題負起最大的責任;當然,有時候也會是父親的責任……總而言之,最後的結論一定是孩子沒有問題,而是他的父母有問題!

其實,更多的衝突反而能夠加速研究的發展,就像許多 「未定」的科學理論一樣。很幸運地,這樣的爭議所引起的廣泛研究與討論加速了研究的進展,特別是小兒科醫師,更是獲益不少。

將「心理」當做身體器官一樣地治療

「神經科學」的發展,在有關神經系統的病症中展開了一個小小的醫學革命。這個革命讓我們發現,原來「精神」上的疾病也可以像身體器官一樣地被探索、研究。新一代的精神科醫師承續了這樣的研究結果,現在我們才能夠要求在孩子身上實施和運用在成人身上一樣的新式檢驗方法,如認知行為治療(見書後附錄詞典)或精神藥物的使用。在早期,許多傳統小兒科醫師面對眾多兒童的焦慮問題或是成癮行為,例如過動症,仍有許多的疑問無法突破而無法給予治療。幸好因為神經科學的發展,才鼓勵了這些父母們尋找更新、更值得冒險的治療方式,特別是藥物的治療。

歷經長久的研究,這個領域上的革命總算才有了具體成果。二十年前,小兒精神科的從業人員,特別是研究單位,對於開立藥方始終十分反感,他們寧可從轉換或是改善醫療單位的運作方面做調整,堅持從個人心理治療著手,例如心理發洩療法(見書後附錄詞典)或是改善家長的行為。除非是極例外的緊急情況,例如有暴力傾向或是有強烈反抗行為的孩子,才可能使用精神藥物;而且,用藥決定還得經過全體相關醫療團隊的協商,並確定每個相關人士對於用藥都具備了十分完善的觀念,用藥決策才有實行的可能。

至於那些只要有夜晚就會存在的睡眠問題,在當時只有極少的病例會用到這種化學療法,那時不知道有多少家長必須陪著孩子面對無數個不安穩的黑夜。

藥物只是孩子成功的催化劑

今非昔比。幾種具有指標性的精神用藥,在效用上有了大幅的進展,對於強迫症及過動的人格與行為障礙 ,不論是在身體或心理上都有很大的助益。現在,各界對於某些藥物的效用終於給予正面的評價;當然,前提是必須經過醫師嚴密的診斷,正確用藥。

二十世紀出現了一種神經安定劑,被運用在治療抽搐的藥物中。近期研發出來的幾種最新配方,對於控制兒童的焦慮、煩躁及攻擊性都有相當良好的療效。其中有一種新配方特別有效,針對五歲以上的孩童,只要使用少許的藥量,就能大幅緩和他的焦躁傾向與暴力行為。未來,這種配方將會針對「未定病症」的兒童,例如類似「不協調症」等病症的治療,進行修改及調配。法國醫學及健康研究院曾在一份報告(二○○五年九月)中提倡善用這類藥物,因為還有許多 「行為不良」的兒童並未得到完善的精神治療(這份報告指出,每十位青少年中就有一位患有這類的相關病症。)而這類藥物將會是他們的一線生機。

至於抗憂鬱藥,最新一代血清腎素回收抑制劑(可以提升大腦控制情緒和行為的一項重要元素),可以幫助缺乏學習效率的孩子改善抑鬱及焦慮的困擾。這類藥物對於幼兒時期的憂鬱症,或是患有同樣症狀的大人,都有很明顯的效果。其實,要修正孩子的行為,必須幫助他在學校及家庭之間取得協調,這是一種「鏡面」作用。當孩子改變了,周遭所有目光也會隨即改善,進而鼓勵他繼續為復原而努力。當我們為孩子舖設好復原之路後,藥物只是一個催化劑,加速他走向康莊大道。

台長: 吳小興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