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1-13 10:15:56| 人氣83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專修淨土心得摘要─上篇(文字及視頻)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專修淨土心得摘要(上)


   

    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大德老師,阿彌陀佛!

    自去年五月始至今,學生隨恩師網路講席,在家專心學習已近一年。在此期間,發願謄寫《大經解》及學習班報告精華,隨聽隨寫;並隨時記錄感悟心得,隨學隨記。雖方法笨拙,卻於定心專注、隨文入觀大有裨益。費時雖多,獲益亦深,法味無窮。加之念佛、拜佛,解行並舉,常得法喜。在此稟呈以下主要心得,恭請師父上人、諸位大德老師指正。

    另,附文雖長,但恐機遇難求,望恩師大德老師慈悲,充其繁瑣、測我根基,垂恩指點知見悟處是否正確、可有偏頗錯漏?學生感恩不盡。

    一、會本之題顯持名因果同時之勝妙,彰華嚴事事無礙之玄機。

    ◎《大經科註》「總釋名題」一章,念老註釋經題之由來(此不贅述)「……於是經題為《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一首一尾,即因即果,冥冥中暗藏玄機。於理,首尾呼應,圓因圓果,何止十二經題入一題,其深義,端在彰顯此經即圓滿含攝世尊四十九年一切法、十方諸佛一切教,正顯華嚴同時具足相應門。於事,首尾相應,首尾一如,正顯因果同時;以尾為首(最末宋譯,顯果),以首為尾(最初漢譯,顯因),正顯淨宗持名妙法以果地為因心,直起直用,不假方便。此極圓極頓、殊勝微妙,與標題會集之法自然相契,至極微妙。

    ◎會集之妙由標題可見端倪,即全顯華嚴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界,於一標題全體含攝,正顯一即一切,一多相容,廣狹自在。

    二、念老憫念末法眾生五濁惡苦、福薄障深,力挽聖教之劫運,廣播方便之法門。

    ◎「譯會校釋」一節,念老林林總總匯列詳析諸會本,並列古今中外諸大德之校釋,學生謄寫筆到之處,似臨念老悲心至極之心境,慚愧淚下:

    惜大經塵封,善本未現,流通受障,故大德註釋少發,妙法勝諦難彰(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慶善本終現,大經放光,註釋字字句句至極精嚴、不厭其煩,實為令後者於此殊勝至極大法速生實信。憫念我等罪障凡夫,盼早日離苦,徑登彼岸。

    ◎同時亦令弟子感悟老菩薩之智慧無量:

    苦心孤詣,集處處指歸之經論、蒐中外古德之註疏,融會妙釋,善巧圓通;菩薩道眼圓明,《大經解》文字般若盡顯,詳闡圓頓極旨,盡釋無礙妙行:字字註釋,或選文、或評論,皆從真實心中作(念老自身真實之際境界),所選之文皆契真如(真實之慧),且凡聖悉被(各隨機緣皆生實信;信心一生,即登祖位,即入彌陀願海,即皆獲真實之利)。

    此與大經會本無二,可謂「有美皆備、無諦不收」,全暢諸佛本懷,力啟三根信願。雙碧合照,廣攝含靈,大矣哉!末後九千之正法運全憑此,眾生得度之白牛車莫由他。

    三、念佛捷徑,全在老實。

    ◎念佛之心即為佛心,當下念佛,當下即佛,以佛之果覺作我因心,當念即是。全體囫圇一個真實,何須再想。因而,愈不思量愈少分別執著,即愈近本心果覺。即念純一分,淨土則現一分。念佛不可思議之處、大道至簡之處,在於老實,在於簡單、在純、在真。

    ◎所修者,無非老實二字。老實即是放下,真放下者真老實。真老實者,念真純。念純者自然一心,一心現者,即真清淨。真清淨者,即現淨土。難怪蓮公告誡:作鈍功夫即是捷徑。

    ◎念佛容易會念難,能否會念是關鍵:能念佛之心即是佛心,關鍵在一「能」字;能之心本來即是自性清淨之心,使這一「能」保持本來真誠清淨平等,即是會念。

    ◎自問:既然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有沒有可能只要念下去,不會念變成會念?自答:若以輕慢、懶散、懈怠心念,不得受用,只因這顆心不相應,若不回光返照,有所覺醒,只種個將來成熟的種子。又或遇有機緣(或外緣、或感應等),輕慢等心開始慢慢沉靜,轉念之間即可能變為會念。

    ◎念佛忌焦躁、輕忽、懈怠、懶散,貴在真誠。初念時妄想紛飛,心確實散亂難以清淨,但散亂之心斷續「不得不佛」,只要發願肯老實念下去,只這一決心,即是「能」念,念得久了,自然純熟,清淨心會出現,繼續不得不佛,成連續不得不佛,即成片。所以,念佛貴在老實,只要老實念下去,老實即是持之以恆。

    四、學習上官老師《中元祭祖意義與方法》,對感恩心與清淨菩提心之體會。

     (一)體相同

    ◎感恩心的體是真誠心,與菩提心一般無二。真誠心起作用,在祭祖時,其中之一即表現為感恩心:感恩祖宗之德,傳承與我,護佑於我;感恩祖宗以種種示現,讓我發起了脫生死之菩提心;感恩祖宗給我修積功德的機會。感恩心之延伸,即大慈悲心:一切眾生皆我父母,蓮池大師曰:「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將所積功德迴向累生累劫之父母、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眾生;誓願速證圓滿菩提,救拔一切苦難眾生。

    ◎如上所說,體為一如(真誠):感恩之心,生報恩之心、生誓願度生之心、生成佛道之心,即發大菩提心;發大菩提心即為真感恩、真報恩。

     (二)真菩提、真清淨、真感恩。

    ◎菩提心含攝感恩心,若無感恩心,則不可能發菩提心;菩提心若發,則必生感恩、報恩心。

    ◎菩提心真清淨,是真正感恩心、報恩心,即以真實之利,利益眾生心。

    ◎感恩心不可著於情執,否則凡累不除,則無有真實智慧、真實功德,迴向利益祖宗,祭祀之功大減。

     (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為真祭祀(方法)。

    ◎發心清淨:

    1、我等凡夫當剔除感恩心中之情執,保留真誠恭敬之體。

    2、凡夫執著難除,念佛最極妙法,轉執情為執真,暗合道妙:彌陀名號為真實中之真實,以仗彌陀不可思議功德加持力故,執此名號即轉情執歸真實,生出真實功德。

    ◎執持名號:

    1、我與祖宗、眾生皆為一體:以發菩提心為清淨自心、莊嚴他心;以一向專念為成就自己、廣利眾生(一向即含攝普皆迴向),自度度他同時圓滿,發心時已是迴向。2、以最極之真誠、恭敬、清淨心念佛,迴向祖宗及一切眾生,即為最極祭祀妙法,即真感恩、真報恩。

    總結:以真誠恭敬清淨心執持名號,普皆迴向,即為真報恩、真祭祀(亦為上官老師所說之心齋)。

    五、何為心外求法

    自問:百界千如,虛空萬法,無一出於心性之外,既如此,那何為心外求法?

    自答:此處所謂心者,乃眾生本具之真如體性、自性真心,即是宗門所講之「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如來入一切眾生心想,若能直下承當,則本來就是。奈何凡夫不識自性,認假作真,背覺逐妄,為種種煩惱所累,不得解脫。

    所謂內外,即指與自我之真心是否相契合之意,合則為內,不合則為外。合則可求,反之當知非即捨。

    若論真心,亦有相似與究竟之別,以世出世法試析之:

    (一)若論世法

    合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之法,即是合心性之法,是人當觀自身,從實行實證處求。凡為名聞利養,沾染五欲六塵,增長貪瞋痴慢之種種造作,皆為心外求法。

    (二)若論佛法

    嚴持戒律,改過去習,滅除妄想、分別、執著,啟發自性智慧之法,皆為內學正法。認影迷頭、求神通、求感應、求異能之法;著名字之相,只做字面文章而不解實義、不重實行、不在自家心地上用功夫之法,皆是心外求法。

    總之,心內求法,即是在自家心地上用功夫,以佛陀教誡為指歸,掃蕩凡俗習氣,發掘自心本性之真如智慧。若歸淨土法門,一句佛號,即是自性本心,若不念佛,即是在心外馳求;若不與彌陀大願大行相合、不與往生正因相合,即屬心外求法。

    以下當戒之:

    1、未脫自私自利、凡情我執,所願所行只為自己。

    2、執著殊勝感應(瑞相、輕安之境界等),念念不忘,心有貪求。

    3、人天福報未忘,功德有漏。

    反之,以下當行之:

    1、發大心大願,念念為正法久住、為度己度人早日成就;能行所行當隨緣,不可貪求世間名利。

    2、只為耕耘,不問收穫,果報自然而得,只求往生。

    3、心地上用功夫,克念作聖;感應即有當無,自然而然;時時提起佛號,不令間斷。

    4、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不可貪圖輕鬆享受;當信願堅定,耐得寂寞,堅持不懈。

    六、為何須先打傳統文化的根基,才能學大乘佛法。本師曰: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

    (一)小乘乃根基,即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是基礎。

    大乘是自性的教育,而小乘是初啟自性的第一步,如:孝道是性德,最接近圓滿自性,是身為人身最容易啟發通往大乘自性般若智慧的教育。如連孝道都體會不了,便無法理解、體悟、通達大乘圓滿自性教育。

    (二)大小乘佛法在中國保留最為完整、最成體系。

    中國隋唐之後,儒道取代小乘佛法,其教義可與之等同,甚至超越。或不學小乘,必須以儒道代之。而據現實,儒道底蘊深厚,更近風土人情,更易學習與恢復。

    1、大乘佛法目前只在中國保留最為完整。

    2、若中國傳統文化根基毀失,則大乘佛法的根基毀 失,將走入衰敗。

    3、佛菩薩慈悲,雖是末法,但只是末法初期,佛法必然中興。大乘佛法重新興起,中國傳統文化必然中興。

    4、若想學大乘佛法,必須學中國傳統文化,如水澆在根,方保枝葉。

    七、信佛要在「無我」,須由「孝」始,顯扎根之要。

    「信」之一字非但淨土入門之要,實為一切法門入道之要也。淨土尤倡「信心」,皆因此信為「真實中之真實」、「究竟中究竟」也,此信尤其難也。

    細觀此之一信,合自他二力:

    1、全心全意信他,不容毫分懷疑間雜。此雖屬自力,且要在功純、要在「全心」,即無我而一心靠定彌陀。

    2、信佛力(彌陀四十八大願)真實不虛。此為佛力,此力超越諸佛之力,為佛中之王,其要在「究竟真心」,即「圓滿無我」,純一果地,圓頓至極。

    結論:

    1、自力之信必須真實無雜,方可與真實之他力相應,即一心靠定,方可得佛力圓滿加持。

    2、可見,信心要在無我,無我方見真心,真心自心本具,亦方可感得佛力,即自他不二也。

    3、由此方體會得師父上人苦心,反覆強調根基之重要,皆因無我之真心全由「孝」始也,由小之無我通圓滿無我也,若非由此根基穩扎,欲通佛力則不可得也。

    八、放下是靠自力還是佛力?

    或有疑:既是他力法門,全憑佛力,則放下亦是靠佛力。師父常講,放下要靠自己,佛菩薩不能替我們放下。然而,淨土不是他力法門嗎?放下不也是靠佛力嗎?

    (一)佛無自他之分,無二無別,理事無礙。

    此問有欠妥當,未解佛之真實義,也未解師父之真實義。《彌陀要解》云:「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是我見顛倒。」師父上人為不撥空,而說有,不廢實相,而說事修。乃婆心勸導,放下萬緣,老實念佛,仗佛力往生淨土。

    (二)從修持事相上看,凡夫自我著力處為主。佛為啟發、引導、護持、令增長保持。

    凡夫遇佛法,明理知因果,曉得娑婆苦、極樂勝,真願放下六道,永脫輪迴。此之「願放下」是自力耶,佛力耶?偏於兩說,皆不圓滿。佛陀為我開示,乃佛力,我明瞭隨順為自力,二力合辦,道業有成。佛為勸放,我為願放,此放下中,兩者皆有。事相上,當以我願為主,佛力協助令此「願」不斷增長。

    (三)若論本性,此「願放」之自力本心,即是願作佛(是心作佛)之心,即是我之自性,與佛力是一不是二。

    上文所談之「我願放下」,若論究竟處,亦是原來自性之初顯,亦屬佛之力。「放下一分,佛力則加持一分」,實指煩惱輕一分,自性顯一分,煩惱本無,自性本具,無所得亦無所失。放下之落實,即是起心念佛(起真心,老實念),而起心念佛即是始覺,阿彌陀佛是我本覺。蓮公曰:「始本不離,直趨覺路」。克服煩惱習氣之決心毅力,也是善根福德之顯,亦屬本性佛力。一念精進努力,即得佛力加持一分,佛勸我聽,即是隨順佛教,即是了他即自,自他合一。

    (四)師父所言之放下,乃就凡夫地而言,給眾生著手處也。

    凡夫修行,煩惱未斷,我見未除,師父順理應機,就凡夫地言,懇勸眾生隨順佛教,自己要努力放下。師父常講,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是把我們帶到門口,真要入門(無我,斷見思,達事一心),則須老實念去,仗佛力加持,暗合道妙,潛通佛智。若自己不肯放,可見業障習氣深重,念佛也是妄心念,心散亂,恐難成片。

    (五)說放下靠佛力者,未明自力即是佛力,易事修疏忽懈怠。

    若只論自力放下,則以我見障佛力加持,難獲殊勝實益。老實念這一句佛號,即是自他合一,盡除戲論。套用六祖言:淨法為一乘佛法,言他言自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門。彌陀教我念彌陀,口念彌陀聽彌陀,彌陀彌陀直念去,原來彌陀念彌陀。真信切願,就是放下。

    (六)不量揣度:

    常言所說其他法門為「自力」,乃非指絲毫無佛力加持,而是從法門得力處談及,即其他法門非如淨土一般究竟方便、極圓極頓,起心即是心作佛,起心即得彌陀四十八願威神加持,則源頭著力處即可仗得佛力。

    九、老實人只是一句佛號,如何見得合「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旨?

    (一)縱或未知菩提心之義,印祖曾云,「若能竭誠盡敬,虔懇受持,久而久之,自然業消智朗,障盡心明。」

    此關鍵當著眼於「竭誠盡敬」,可見誠敬之功用無量無邊。師父曾說,「誠敬通自性,至誠感通」,誠敬可令自性彰顯,其與真信切願暗合道妙。因誠,自不疑;因敬,自向而往之,自可潛通佛智。又或從究竟處言,誠敬即是善根深厚,即是自性,與菩提心相合不二。因此印祖所言「顓蒙修持」之愚夫愚婦,多因誠敬而暗合菩提心智,久久業消智顯,往生極樂,一生成佛,獲不可思之真實利益。

    (二)真老實念佛之「老實」,就是具足誠敬,通發菩提心;聽話、真幹,即合「一向專念」。如此「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莫有不往生者,萬修萬人去也。

    倘若只是一向專念,名號雖具無量功德,然心不誠故,無由感通,只是結一善緣、種一未來種子而已,難獲實益。正如印祖所說,「以悠忽疏散,虛妄計度之所致也」。

    論及修持方法,真正念佛之人,觀照、培養發心為至要:

    1、培養誠敬心

    原則:明事理、知因果,啟發誠敬心。

    方法:入手處,當在三根,此為誠敬根本;嚴持戒律,消除諸障礙,開顯自性本具之老實、聽話、真幹之德。

    2、悟入菩提心

    原則:由世法之誠敬之心,精進提升,悟入大乘之圓滿誠敬之心,即無上菩提心。

    方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以深入經藏之理,啟發菩提心。

    十、持戒保信願

    (一)信與願,生根而有力,有力而導行,行方可持續不斷。

    (二)若信願雖有,但未生深根,而信願有退,空有而乏力,行持則有進有退,況退緣眾多,不可保障持久,懈怠放逸而在所難免。

    對治:若想保有初發心、精進不懈,則需要保有初心之強大信心與願力。

    1、持戒,以保信願。

    持戒對治粗重、進而微細的煩惱,令其不起現行,防非止過,積功累德;輕戒持不了,重戒易犯。持戒,才能對外界的染污有抵抗力,才能持續保證信心與願力不失,並持續增長;否則,一經沾染,習氣起現行,願力難敵業力,又隨業流轉。

    2、深入了解持戒意義與果報

    與之同時,深入了因果。知道因果,而不敢犯。知道戒行及開遮持犯,則知道從何處下手,才能持戒清淨。

    以上為慚愧弟子念西學習心得報告,不妥之處,誠請師父上人、諸位法師、大德惠予慈悲指正。阿彌陀佛!慚愧弟子念西頂禮敬呈。


淨空老法師:

    這份報告,這是上半,還有下半,我們聽了念西居士,確實在網路同學當中,算得上是認真在學習。這篇報告,對於在這一生當中真正想往生西方的人,很有受用。

    我們冷靜觀察眼前同修,我們自己的同修,甚至於我們在一起共同修行多年的同修,有十幾年的、有二十幾年的、有三十幾年的,為什麼功夫不得力?我們在旁邊看到,為他著急也沒用。

    為什麼?他不著急。那我們就曉得,這個法門難信之法,哪有那麼容易?早年李老師告訴我,我們自己蓮社的同修,一萬個人當中,真正能往生的二、三人而已,不是萬修萬人去。什麼原因?此地所說的毛病全都犯了。你問他知不知道?他知道,就是改不過來。為什麼改不過來?經沒聽進去,原因就在此地。

    所以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為什麼把講經教學認為第一手段?你看他老人家一生,教學四十九年,講淨土的經典是在第二時方等;換句話,前面小乘的根扎下去之後,提升為方等。第二個階段好比是中學,這個法門就宣布了,三經都在這個時候說的。為什麼?而且還是多次說的,不是說了一次不再說了,其他一切經都是說了一次不再說。

    為什麼?有特殊的對象,也就是有應機的人。這個法門能適應一切不同的根機,所以第二時就說了。是個易行道,易行是什麼?方法容易,真易行道,難信之法,為什麼難信?理太深了。理深了,理不明白,有信心,那叫什麼?福德,他有福德,他能相信。懂不懂?不懂,就是信,信從哪來的?從佛來的,佛還能騙人嗎?佛還能說假話嗎?他對佛那個信心五體投地。

    現在宗教的信仰動搖了,外國人不相信上帝,不相信神,中國人把佛菩薩、聖賢也疏忽了,畢竟他年歲久遠,還有一點信根,但是這個信根動搖了,契入經教不深,原因在此地。另外一個原因,魔,外面的魔擾,這個力量太大了!魔是什麼?誘惑,財、色、名、利,你只要稍微沾一點,慢慢就中毒了,像吸毒一樣。你可不能嘗試,嘗試就有癮了,就中毒了。自己明明知道中毒,也回不了頭來,佔大多數。

    所以我們自己要小心謹慎,一生過清貧的生活,好!安全保險,不會走岔路。如果有絲毫奢想,要求這日常生活,物質生活過得好一點,這是念佛人最大的障礙。這個誘惑開始是小的,以後你只要是一契入,欲罷不能。這問題愈來愈嚴重,到自己完全了解也不行,也回不來。他走得也很清楚、也很明白,又去搞六道輪迴去了。我們細心觀察,理由完全都擺在面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這一篇文字寫得很好,把現在念佛人,能往生的、不能往生的說清楚了,給真正想往生的同修是一個棒喝,真正有提醒人的力量,非常難得。希望妳自己在這個根基上,妳也說到了,嚴持戒律,對的,戒律是要嚴持,不能輕易放鬆;再一個,深入經藏,就是一門深入。頂多淨土三經一論,其他的法門、其他的經論不涉及,《金剛經》上教導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選定一門,往生重要!

    所以在今天,海賢老和尚給我們示現最好的榜樣,應當學。他以一個不認識字,從來沒有念過一部經,也沒有聽過一部經,他不需要,他福大,福太大了,他就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就管事了。你看一生當中念了九十二年,壽命長,得功夫成片、得事一心、得理一心,一步一步的他真做到了。特別是在晚年行持上,你細心去體會,他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真的不是假的。細心去觀察就明白了。

    我們同學,還有一部書可以對你有幫助,夏蓮居老居士的《淨修捷要》,給我們現代人編的一個簡易的課誦本,早晚做課誦,費時不多,只有三十二拜。念老給它詳細講解了一遍,講得好!可以幫助你建立信心,幫助你斷疑生信。內容豐富,等於說是佛學概論,這篇講演裡面包括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全包在裡頭,好像是一部佛學概論。

    平常工作繁忙,沒有那麼多時間來學習經教,讀這一樣東西夠了。它還有個光碟,有個有聲書,你要是不願意看文字,你聽,放出來聽,文字全在字幕上,大有功德於現代。希望我們同學認真努力,好好的學習。念西居士下面接著還有下半部。〈未完,還有下篇〉

(文摘恭錄2016/1/9《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194集)


專修淨土心得摘要─下篇(文字及視頻)
http://mypaper.pchome.com.tw/david16800/post/1358963069

    

 

 

 

 

 

 

 

 

 

 

 

 

 


祈願見聞者   咸發菩提心   念佛生極樂   還來度有情

 

 

 

 

 

 

 

 

 

 


 

台長: RICHIE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