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0-12 22:40:37| 人氣1,66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念佛十種心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念佛十種心


「彌勒菩薩白佛言: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彼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也。」


    這是《寶積經》裡面彌勒菩薩這一會裡說的話,假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這個十種心是從《三藏法數》裡面節錄出來〈詳附錄〉,都是念佛人必須要修的,我們要認真學習,每一條含義深廣無盡,我們要記在心上,要認真去學習。前面兩種就是彌勒菩薩所表的大慈大悲。


    一、無損害心。念佛之人,於諸眾生,常起大慈之心,不加損害,令得快樂,是名無損害心。

    慈悲為首,這個心怎麼發?普通人發不出來,只有大乘菩薩才真正知道,法界眾生原本一體。真正搞清楚、搞明白,原來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一體,一個身,這個身叫法身。


    法身沒有生滅,這個沒有生滅道理講得很深,大乘經教上佛告訴我們本來不生。既然不生哪裡會有滅?現象有沒有?有,難懂,有現象它就有生滅,怎麼可以說本來不生?佛在講經的時候他很會用比喻,讓我們從比喻當中去體會。比喻用得最多的是作夢,因為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所以用夢來做比喻大家都不會陌生,古今中外的人都會作夢。所以《金剛經》上四句偈,佛就說「一切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就是法身,「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夢幻泡影就是沒有生滅,本來不生哪有滅!為什麼?假的,不是真的,作夢的時候有,夢醒之後就沒有了,就一場空,作夢的時候不生,醒來的時候也不滅,根本就沒有這樁事情。佛用這個來比喻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夢境。有沒有時間長短?給諸位說,沒有,夢中有時間,醒來之後時間沒有了。不但時間沒有了,空間也沒有了,空間是什麼?即在當下。經裡面講的這些話,講的這些意思,我們要很細心去觀照、去體會,才能夠發現佛講的話沒錯,遍法界虛空界就是一個自己,除自己之外什麼也沒有。就像在夢中一樣,夢中所現的境界全是自己心變現的,夢裡有許多人、許多事、許多物,全是自心變現的。確確實實像佛所說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外無夢,夢外無心。你慢慢去體會,真正體會得,你的慈悲心發出來了,為什麼?人沒有不愛自己的,知道整個宇宙萬事萬物是自己,大慈悲心才能生得起來。這是真心,這不是虛妄的,真誠的愛心。


    必須有這樣的認知,宇宙一體的認知,真誠的慈悲心才生得出來。然後怎麼樣?對一切眾生決定沒有損害心,你愛護他,不但你不會殺他,連傷害他都不可能,這是自性性德圓滿的透露。不但沒有傷害,你看一定有成就他的心,令得快樂,真有心去幫助他、去成就他!一個原則,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這一定要懂。所以無損害心,對一切眾生、對山河大地、對樹木花草沒有損害心。


    二、無逼惱心。念佛之人,身心安靜,於諸眾生,常起大悲之心,深加愍傷,令得脫苦,是名無逼惱心。

    逼是逼迫,我們今天講壓力,惱是叫他生煩惱。都是屬於慈悲,前一條是慈心,這一條是悲心,悲是憐憫心。憐憫心的生起,身心安靜,身心要不能安靜,悲心生不起來,憐憫心、同情心,為什麼?身心安靜生智慧。慈悲是與智慧有關係,身心不安生煩惱,煩惱裡面哪來的慈悲?有時煩惱裡面也有慈悲,那是佛經上講的四種慈悲前面的兩種,這個凡夫有。


   
第一個叫「愛緣慈悲」,大概都是對自己的親朋好友,我愛他,他跟我有關係,我會幫助他,我會愛護他、會照顧他,但是不是親朋好友這個心生不起來,這叫做愛緣慈悲。讀書人有德行、有學問,他心量拓開,也就是《弟子規》上講他已經達到「凡是人,皆須愛」,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在佛法裡面叫「眾生緣慈悲」,把自己的愛心拓廣了,能夠慈悲一切眾生,這很難得。在我們中國人稱這種人為聖賢,大聖大賢,他的慈悲心能夠達到一切眾生,與他毫無關係。第三個,這佛門的菩薩,叫「法緣慈悲」,他不是佛,他在學佛。佛說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我是一體,他在學習,他也把他的慈悲心像佛一樣廣被法界一切眾生,他的起心動念沒斷,分別執著沒有了,還起心動念。到最後就是「無緣慈悲」,這是佛。這裡講的是無緣慈悲,無緣是沒有條件,緣可以用現在條件兩個字來解釋,無條件的。為什麼無條件?一體,一體哪有條件!所以佛是無緣大慈大悲,菩薩是法緣,聖賢是眾生緣,一般凡夫只有愛緣。所以到聖賢,他的慈悲心、他的愛那就拓廣,真的是「凡是人,皆須愛」,看年歲跟我父母差不多大的,對他的禮敬跟自己父母就沒有兩樣;看到年齡小的跟自己兒女一樣的,他就會把他看作自己兒女一樣去照顧,這是世間聖賢。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一步一步向上提升,決定沒有逼惱的這種心態。


    三、樂守護心。念佛之人,於佛所說正法,當須不惜身命,守護愛惜,是名樂守護心。

    第三是護法,這條就是我們一般人常說的,正法久住,正法要怎樣才能夠久住?你一定要守法,守法才能夠護法。不守法你用什麼來護法?所以這四個字他沒有說樂護法心,用守護心,這個守字是關鍵,能不能做到?守就是受持。佛法今天衰了,我們想遵守佛法,依照佛法修行,護持自然在其中。可是於佛所說正法你信不信?能不能理解?這是關鍵。真正理解了你才會有信心,沒有搞清楚那個信是迷信,迷信是很容易動搖的。所以佛法講正信,正信是什麼?你對於佛所說的,你明白,你搞清楚,這是正信,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真正依教奉行。我真的是皈依,皈依就是拜老師,拜誰做老師?拜阿彌陀佛做老師,拜釋迦牟尼佛做老師。皈依就是拜老師,皈依三寶。尤其在《六祖壇經》裡面,這禪宗的第六代祖師惠能大師,他說得簡單、說得清楚、說得明白,他給人傳授皈依,教人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他不說佛法僧。為什麼?我們能想像得到,他那個時候佛法傳到中國,大概有七百多年這麼長的時間,所以愈傳愈訛。一般人對佛法產生誤會,提到皈依佛,就會想到泥塑木雕的佛像;皈依法,馬上就想到經典;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你這樣皈依就錯了,皈依不是這個意思。


    所以他不用佛法僧,他用覺正淨,然後再給你解釋,佛者覺也,佛是覺的意思,覺而不迷就是皈依佛,你看看這哪有迷信;正而不邪,正知正見,不是邪知邪見,這叫皈依法;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叫皈依僧,這個意思。所以佛是自性覺,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淨,講的是自性三寶,不是外頭的,這你才真正皈依了。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所表演的,身行言教,他身所表演的覺正淨,口給你們所講的也是覺正淨,完全幫助我們回歸自性。皈是回頭,依是依靠,回頭依靠什麼?依靠自性的智慧德相,不是靠外頭,這點同學們千萬要記住。要是皈依某個法師、某個和尚,那更糟糕,他有沒有大徹大悟?他有沒有明心見性?如果他要沒有大徹大悟、沒有明心見性,他是六道凡夫,我皈依他還不是一樣搞六道嗎?老師搞六道,帶著你還是搞六道,你出不去。所以我們於佛所說的正法,不能不學習、不能不明白,明白之後要做到,不惜身命我也要把它做出來,身命是比喻,這就不怕苦。佛教我們放下,我們放,我們身命都不要,還有什麼放不下的?佛教我們持戒,我們真做。


    四、無執著心。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觀察於一切法,不生執著,是名無執著心。

    無執著要什麼?要智慧,要真實的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從清淨心來,清淨心生智慧。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能有執著,為什麼?佛在大小乘經教裡講得非常清楚,告訴我們六道輪迴從哪來的?就從執著來的。不再執著了,就很容易超出輪迴;只要你有執著,就超越不了輪迴,輪迴是執著變現出來的。六道之外,佛告訴我們還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比我們高。他是什麼原因有的?他是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他有分別心,所以有四聖法界。執著是煩惱障,無量無邊的煩惱都從這裡生的,你放下就沒事了;分別是所知障,這兩種障礙都是障礙人明心見性。我們要回歸自性,這兩種障礙都不可以有。


    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身體?金剛不壞身,真的是無量壽,不是假的,永遠不衰老。你想不想要?你所居住的環境是七寶宮殿,我們今天這些珍珠瑪瑙都做為首飾,寶貴得不得了;西方極樂世界是建築材料,遍地都是。黃金寶貴得不得了,極樂世界黃金是鋪馬路的,像我們這個世間柏油一樣,鋪馬路的。從這些地方你就想到那個富貴,那是什麼?那是你自己家裡本來有的。真搞清楚、真搞明白,這個世間一點都不稀奇,就像你是個大富大貴的家庭,你今天到這個地方來旅遊觀光,看到這個地方的土著,戴一些銅的首飾、錫的首飾,你看他覺得美得不得了,你一笑了之,你明白。確實極樂世界的人,不要說極樂世界,諸天的天人看我們世間的人多可憐。我們如果一念回光,我們就追上去了。特別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看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是什麼境界?阿彌陀佛自己說的,絕對不是假話,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就是告訴我們,就怕你不到極樂世界,只怕不去,真正到了極樂世界,最低的品位到那邊去,你的享受、你的智慧,你的神通、道力、享受跟七地菩薩一樣。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真難信!但是我們相信,佛不打妄語,佛不說假話,佛說的肯定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真幹,那你就真的得到。


    這個機會不是千載難逢,千載時間太短了。彭際清居士告訴我們,「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天」我們遇到。武則天給《華嚴經》做個開經偈,「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今天遇到了,如果當面錯過,那你真的是大錯了!特別是我們看到現前災難這麼多,學佛的同學明瞭,心裡有數,災難怎麼發生的知道,用什麼方法化解也知道,可是趁這個殊勝的緣分,我們抓緊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那就更殊勝了。今天的環境幫了大忙,為什麼?沒有這個環境你還沒有發心,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這個環境現前知道了,留不住,身外之物一樣留不著,連自己身體恐怕也保不住,趁這個機會走多好!二、三年的時間足夠了,古今許多大德給我們做了證明。所以,要用戒定慧觀察一切法,不生執著重要,從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做起,學釋迦牟尼佛一切隨緣,飲食起居人家供養什麼就吃什麼,不要執著、不要分別,從這個地方下手,自己的飲食起居隨緣。不要求任何人,隨分度日,老實念佛,這比什麼都重要,這叫真修行。真正的沒有執著心,對待一切人,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六和敬也真的可以得到落實。


    五、起淨意心。念佛之人,能離世間雜染之法,復於利養等事常生知足之心,是名起淨意心。

    這一條講的是不貪,它前面兩條不殺,第三條是講的護法,第四條是放下執著。因為佛在大小乘經裡面常常教導我們,如果我們能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了,佛告訴我們,你就超越六道輪迴。由此可知,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就是從執著來的,只要你有執著這個念頭,輪迴的現象就出現了。


    妙覺位這是究竟佛果,他在十法界隨眾生的業感,他能夠現身說法,能夠現無量無邊身,所以說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這個應,不是他自己的意思,諸位要曉得,圓教初住菩薩以上就沒有自己的意思,如果自己還有意思,出不了六道輪迴。我們要問,阿羅漢有沒有自己的意思?沒有了,阿羅漢有分別,沒有意思,如果有自己的意思就出不了六道。所以出六道條件之一,有破見思煩惱,意思是在思惑裡頭不能有。嚴重的是初果須陀洹所斷的八十八品見惑,見惑裡面有成見,這個成見就是我的意思、我的主張、我的想法、我的看法,執著這些,錯了,執著這個連初果也證不到,真正是六道凡夫。所以這叫功夫,修行的功夫不是別的,不是經念得很多,這定功有多麼深,不是這個;真正的功夫完全是放下,不應該執著的,不應該分別的,不應該起心動念的統統放下,這叫功夫,這才能真正把自己的靈性向上提升。所以每一條含義深廣無盡,我們要記在心上,要認真去學習。


    今天我們看的這一條是起淨意心。起是生起,意不能夠染污,意就是心,這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清淨的,決定沒有染污。意是個妄心,我們現在統統用妄心。誰用真心?諸佛如來用真心,法身菩薩用真心,沒有明心見性的統統用的是妄心,就是這個意念,都用這個。十法界裡面菩薩、佛都是用的妄心,不過人家用得很正,什麼叫正?他的意清淨,我們的意染污,他還是用的意。法身菩薩以上不用了,這個意就沒有了,意變成什麼?意變成平等性智,諸位要知道,意是末那識。相宗經論上教給我們的,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識成智,這就出了十法界。十法界裡頭沒轉,但是他們真的是老實、聽話、真幹,把佛教導他的,他都能百分之百的做到。問題,問題就是沒轉得過來。這一轉過來,他就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去了。所以菩薩在此地教我們,你看念佛之人,如果念佛之人這十種心都做到,你不但超越六道輪迴,也快要超越十法界了。


    首先能離世間雜染之法,雜是不純,太複雜了,染是不清淨、是染污,這個要離開,這個離是放下。雜染無量無邊,我們眼所看的、耳所聽的,六根所接觸到的六塵境界,都是雜染之法。現前的社會雜染到了飽和點,雜染到了極處,發生的現象非常明顯,社會動亂、生態的變異,生態是我們的自然環境。現在我們講地球災難這麼多,到處都是的,這是什麼原因?是我們雜染之法太過分了,就變成這個樣子。

     

    古聖先賢,剛才講,它不是創造,它是性德,世世代代遺傳下來的東西都是自性的性德,都是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有的。《華嚴經》上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就是自性,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有無量的智慧、無盡的智慧,它不是從外頭來的。不但有智慧、有德能,今天講的能力,無所不能,你自性裡本有。第三個講相好,相好是今天講的福報,智慧、能力、福報大家都是平等的,一絲毫差別都沒有。現在為什麼沒有了,為什麼不平等?是你的煩惱起作用,煩惱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些東西有厚薄不一樣。


    佛在此地教導我們,這教初學,離世間雜染之法。雜染裡面的根就是前面我們所講的我執,執著裡講我執,執著身是我,這是一切禍患的根源。所以佛家講無我,無我不是講真的無我,是講六道眾生執著身是我,這個錯了。佛要求我們學什麼?學智慧,不是學知識。智慧跟知識是兩碼事情,智慧是你學到要做到,真正得它的受用。一個人到無我,多自在!這一條裡頭重要的是不貪,引申的意思,不瞋、不痴。


六、無忘失心。念佛之人,求生淨土,成佛種智,於一切時,念念不捨,是名無忘失心。

這一條的意思不複雜,完全歸納到淨土這個法門來了。不失意念,如來無量法門不失的,他教我們不要把念佛忘掉,正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所以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災難很多!災難什麼時候來,沒人知道。我也聽到有一個人告訴我,他聽到通靈的人告訴他,說了很多災難,最後問他這災難幾時發生?問了很多遍,答案就一句話,天機不可洩露。有沒有?真有,什麼時候沒人知道。而且災難似乎是沒有預警的,說來就來了。


    所以講六道輪迴,每一個人去的地方不一樣。什麼人決定你到什麼地方?給諸位說,沒有人決定,是你自己的念頭。佛法裡頭說得好,最後你的一念是什麼?你最後這一念是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了,來生到哪裡去是最後一念,那個是關鍵。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那麼從現在就要訓練,訓練這個念頭,時時刻刻都有阿彌陀佛這個念頭。


    求生淨土去幹什麼?是為成佛種智;換句話說,在極樂世界只有一個目標、只有一個方向,那就是只求成就佛的一切種智。這句話也就是說,到極樂世界,在阿彌陀佛的會下,求佛指導我們、幫助我們證得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成佛種智就是這個意思,回歸自性。回歸自性,自性裡面圓滿的智慧就是一切種智。這個名詞包含著佛法兩個意思、兩個術語,第一個是一切智,第二個是道種智。一切智也是根本智,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家常講「萬法皆空」,《般若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句話看起來好像不深,實際上很深很深。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例外的,「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對於一個初學佛的人來說,為什麼要學佛?為了證得恢復自性的智慧、德能、相好,我是為這個。能不能做到?能。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上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兩句話告訴我們要堅定信心,佛所說的智慧、德相是我們自性裡本有的,既然是本有,當然可以恢復。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是本來沒有的,自性裡沒有的,現在好像有了,自性沒有的,當然可以把它放下,我們一般人講,當然可以把它斷掉。學佛學什麼?就學這個,回歸自性而已。無始的煩惱習氣,怎麼把它放下?佛特別為我們介紹念佛方法,這個法門方便、容易、穩當、快速,真正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釋迦牟尼佛好像能保證我們在一生當中成功,這就是念佛之人。所以求生淨土這個念頭,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於一切時念念不捨,幫助我們回歸自性。這是教我們憶佛、念佛,心裡面常常想到佛,特別要想佛的教化眾生、度脫眾生,無量無邊的功德。佛沒有私心,念念為眾生就是念念為自己,念念幫助眾生就是念念幫助自己,這個理很深很深。所以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是捨己為人,他才真正能回頭,真正能放下,真正能得到圓滿的成就。


    七、無下劣心。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於諸眾生,尊重恭敬,不生輕慢,是名無下劣心。

    平等下面才有和睦相處。佛法跟中國古聖先賢有個共同的理念,教化眾生先說果後說因。為什麼?一般眾生都很現實,先要看到結果,他就明白了,善惡他看到了,然後跟他講因,他就相信,容易接受。平等是因,和諧是果,中國人稱和平,和是果,平是因。日本人學的是中國文化,可是我們說和平,他說平和,對不對?也對,平和先說因後說果。有平等後面才有和諧,所以今天我們要講世界和平、世界和諧,如果這個世界沒有平等,和諧只是個口號,做不到的。這個社會是很不平的一個社會,於是到處都有衝突發生,怎麼樣化解衝突?平等對待,和諧就出來了,衝突就可以化解。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簡單。那我們就得想想,認真去思惟,古聖先賢他們怎麼做的?他用什麼方法去做的?他用教育。教育的目的何在?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大眾覺悟。大眾真的覺悟了、真的明白了,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平等心就現前。你看看法相唯識家,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和諧就出現了。末那是意識,迷了就叫意識、就叫末那識;覺悟了,它就是平等性,自性裡面的平等性智。要幫助人轉識成智,除了教育之外,沒有別的方法。這個世界上每一個族群的老祖宗,在我們佛法看起來都是佛菩薩示現的,宗教裡面說都是真神示現的,講得通,個個都是明心見性的人。所以他們留下來的教訓與性德圓滿相應,智慧的言語,稱性之談,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不是創造,不是發明。所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所以轉末那識為平等性,這一條非常重要。真正轉過來了,一定是這個現象,於諸眾生,尊重恭敬,不生輕慢,對人也好,對自己也好,自他平等,生佛平等。你對人、對樹木花草、對山河大地、對一切眾生,你決定沒有輕視的心、沒有傲慢的態度,你所表現的尊重、恭敬,肯定是這樣的。這是禮敬,這是不瞋。


    八、生決定心。念佛之人,不著世間言論,於無上菩提之道,深生正信,畢竟不惑,是名生決定心。

    這一條不痴,你看不貪、不瞋、不痴。世間這些言論,特別是現代,正論的愈來愈少,偏邪是愈來愈多。跟我長久的一些同學都曉得我有一個習慣,我學佛五十九年,最初的十年,有時候看看報紙、雜誌、電視,我把這些東西放下也將近五十年了,沒有看過電視、沒有看過報紙,這些雜誌信息我一概拒絕了。為什麼?染污。也有同學常常送一些書給我看,我拿到手上先看版權頁,後面印「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書我就不看了,叫人拿走。人家問我為什麼?心量太小,心量很小他能寫得出什麼好東西?你看我們中國古人書出來的時候,它不是這樣的,「歡迎翻印,功德無量」,它不是版權所有。一個人心量大,量大福大,智慧也大,量小福也小,智慧也小,那何必浪費我們時間?我們時間很有限,不願意浪費在這些地方。可是世間聖賢他們的言論可以看,可以涉獵。但是現在環境不一樣,災難太多了,讓我們生起高度的警覺心,我們怎樣應對,這是迫切在眼前的事情,那只有把全部的時間、精力用在真正能幫助我們解決眼前危機的,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真管用。尤其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現在在中文經典《無量壽經》九個不同的版本,這是九種不同版本裡頭最好的版本,我們有緣遇到,這是多大的福報!深生正信,畢竟不惑,這叫生決定心。


    九、無雜染心。念佛之人,修習功行,種諸善根,心常遠離一切雜染煩惱,是名無雜染心。

    學東西要專,不能雜,最忌諱的是雜。可是現在的學習它就是雜染,現在學校的課程,大概從幼兒園到博士班都學習許多科目,而且學習排課都是交叉的。譬如小學,第一個小時學語文,第二個小時學數學,語文概念還沒有吸收進去換了題目,這就是雜,這就是染。我們中國古時候最忌諱這個教學法,中國古人守住老祖宗的原則,「教之道,貴以專」,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東西沒有學好,決定不可以學第二門。這個也是屬於不痴,八、九這兩條都是不痴。


    十、起隨念心。念佛之人,雖觀如來相好,而不生愛著之心;於無念中,常念彼佛,是名起隨念心。

    觀佛如來相好,如來這個相好,報身佛。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這是應身,眾生有感,他來應。應身佛給我們所示現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就是世間人所講的相術,裡面講的好相,釋迦牟尼佛統統都有,具足了。經上告訴我們,你在極樂世界看到的阿彌陀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佛在世間是用相好來接引眾生,眾生喜歡相好,佛的相好第一,看到佛的相好就跟佛去了,就跟他學了,他的目的在此地。報身如來是平等的,如果我們明心見性,生到佛的實報莊嚴土,我們的身跟佛的身沒有兩樣,為什麼?從自性裡面顯示出來的,那確實是無上的福慧莊嚴。可是不會生愛著之心,愛、著是煩惱,愛是分別,著是執著,哪有生愛著之道理?不可能。我們現前於無念之中要常念阿彌陀佛,彼佛就是阿彌陀佛,念佛,心就是佛心,就是經上所講的念佛作佛。本來是佛,現在又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這是我們把《大寶積經》上這一句話,「何等名為發十種心」,我們學習了。這個十種只要有一種做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就具足;如果十種心統統能做到,決定往生,決定見佛。

    「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可見彌勒大士正是襄贊釋尊同宏淨宗妙法也」。這是黃念祖老居士在這一段經文之後,給我們做了一個結論,彌勒菩薩確確實實是在協助釋迦牟尼佛、協助阿彌陀佛弘揚淨土法門。彌勒菩薩當然也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到極樂世界就看到彌勒菩薩的真身。

〈本篇節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第9394集〉

 

附錄:十種心---念佛十種心    《三藏法數》--出《大寶積經》

彌勒菩薩白佛言: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彼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也。

一、無損害心。念佛之人,於諸眾生,常起大慈之心,不加損害,令得快樂,是名無損害心。

二、無逼惱心。念佛之人,身心安靜,於諸眾生,常起大悲之心,深加愍傷,令得脫苦,是名無逼惱心。

三、樂守護心。念佛之人,於佛所說正法,當須不惜身命,守護愛惜,是名樂守護心。

四、無執著心。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觀察於一切法,不生執著,是名無執著心。

五、起淨意心。念佛之人,能離世間雜染之法,復於利養等事,常生知足之心,是名起淨意心。

六、無忘失心。念佛之人,求生淨土,成佛種智,於一切時,念念不捨,是名無忘失心。

七、無下劣心。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於諸眾生,尊重恭敬,不生輕慢,是名無下劣心。

八、生決定心。念佛之人,不著世間言論,於無上菩提之道,深生正信,畢竟不惑,是名生決定心。

九、無雜染心。念佛之人,修習功行,種諸善根,心常遠離一切雜染煩惱,是名無雜染心。

十、起隨念心。念佛之人,雖觀如來相好,而不生愛著之心;於無念中,常念彼佛,是名起隨念心。








祈願見聞者    咸發菩提心    念佛生極樂    還來度有情



◎〈本篇為原「奇摩Yahoo!部落格」之舊文〉


 























台長: RICHIE
人氣(1,66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淨土念佛 |
此分類下一篇:「極樂世界二十九種莊嚴」節要(一)
此分類上一篇:念佛人的十種信心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