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2-17 19:47:26| 人氣74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和歌演練廿三.澳門歷史城區(十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聖老楞佐教堂及前地


西山眺望洋

供奉老楞佐聖像

故名風順堂

南歐建築原模樣

海神祈福早歸航


簡介:
聖老楞佐教堂創建於16世紀中葉,大約1569年,原為木質結構,是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教堂後來幾經重建,目前的規模形成於1846年。該教堂奉為教會殉職的聖人老楞佐(S. Lourenco)為主保。由於教堂靠近南灣,往時當葡萄牙人船隻外出貿易返回澳門之時,其家眷即站在教堂的臺階之上呼喚等候,祈求一帆風順,平安歸來,故此華人俗稱該教堂為“風信堂”,又以粵語諧音稱為“風順堂”,有祈求“風調雨順”之意。《澳門記略》載:“西南則有風信廟,蕃舶既出,室人日跂其歸,祈風信於此。”在以風力為動力的帆船時代,遠洋航行是非常危險的,往日葡萄牙人出海,都視風信而定行止。清朝龔翔麟在《珠江奉使記》中對葡人的祈風之舉有詳盡的描述:“蕃舶之出以冬月,冬月多北風;其來以四五月,多南風。既出,則澳中黑白鬼一空。計期當返,則婦孺遶屋號籲,以祈南風,亦輒有驗者。其舵工素與海習,雖卒遇颶母浮椒,亦萬不一失云。”

文德泉神父認為教堂創建於1558年至1560年期間,由耶穌會士建在葡萄牙人定居點的小山上,最初是一座木製的小教堂。學術界通常的看法是教堂建於1569年以前,第一次在1618年重修。方豪神父在《中西交通史》中指出:“此堂創建之確實年代,雖不可知,惟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第一次重修則有現存之聖母七苦祭臺下之石刻可稽。是其興建必先於此年也。”1618年重修之後的教堂巍峨壯麗,美輪美奐。1844年,教堂改建,兩年後竣工,形成今天的教堂規模。1954年,高德華神父(Costa Vaz)再次籌措資金裝修教堂內部。最近一次的教堂維修為2002年4月30日,由政府出資。

教堂所在的地區,昔日是高尚住宅區,所以教堂建築也顯得美侖美奐,華麗巍峨。時至今日,教堂仍然聳立於高台之上,周圍綠樹環繞,清幽怡人。堂側花園內現存一座石十字架,底座刻“INRI 1627 e 1811”字樣,可證其歷史悠久。

建築描述:
沿石級而上,進入教堂“領地”,花草叢中就是聖老楞佐教堂。教堂雖然沿街,但是經過台階的過渡,已使朝拜者漸漸收起凡俗之心,升起虔誠之意。花木隔絕塵世的喧囂使置身於繁華鬧市區的教堂格外清靜。

教堂為一層建築,入口部分有夾層,鐘樓為三層。教堂平面是拉丁十字,中間是跨度為15米的中廳,無柱廊阻隔,覆蓋木製拱頂,從天花之上垂下數個華麗的枝型大吊燈,這是聖老楞佐教堂引以為傲的裝飾。與澳門其他教堂一樣,兩旁設置多個小祭壇供奉天主教聖徒。端部的主祭壇和兩臂的小禮拜室都是半圓形的空間,覆蓋用鋼筋混凝土製成的筒拱。主祭壇以彩色玻璃窗為背景,以密集的科林新壁柱做裝飾,幽暗的光線使聖老楞佐堂沉浸在神秘的氛圍中,預示着非凡的力量。教堂色彩處理採用對比關係,藍色的頂棚,黃色的牆面,檐部線腳用白色勾勒,局部點綴醒目的金黃色。彩色玻璃窗既有描繪聖經題材的複雜圖案,又有簡潔明快的現代造型,這是教堂裝飾的亮點。牆面以壁柱劃分,以檐部貫通。拱頂與牆面交界處設置圓形洞口,起到自然採光和通風的作用。立面上的山花總高約18米,兩個鐘樓高約21米,對稱佈置,中間山花層疊,因入口之上唱詩席屋頂低於教堂中廳,教堂外觀的特徵是在歐洲古典式的基礎上帶有巴洛克風格。外牆以黃色粉刷。屋頂為坡屋頂,瓦屋面。主體為磚結構,夾層用鋼筋混凝土結構。

位於風順堂街的聖老楞佐教堂(風順堂),是十九世紀中葉重修而成的。人們都說它是當時流行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然而這個風格主要體現在教堂的室內,尤其天花設計更是當時西歐建築的典型。建築主立面上反而較為薄弱:缺乏古典建築中以柱式組合表現的邏輯性和力量美;其正中僅有的兩對柱式組合“骨瘦如柴”得好像弱不禁風,兩側鐘樓所謂的薄壁柱則淪為裝飾線條,能識別一點新古典味和當時時代氣息的反而是那些窗頭門楣的淺浮雕裝飾!

此外,祇要我們仔細留意一下上面所說“骨瘦如柴”組合中突出牆身的半壁柱及出挑誇張的檐部,不難發現當中的巴洛克痕跡。追查十九世紀初教堂的樣子,證實那確是重修前的“遺產”。

事實上,重修前的聖老楞佐教堂立面形象跟現在位於大廟頂的大堂極其相似,都是縱三段、橫三段的古典構圖,最上層兩端對稱突出雙塔,相對巨大的三角形山花則坐鎮正中,整體比例勻稱。裝飾為巴洛克風格,類似聖若瑟修院聖堂,但沒有它的強烈。重修後教堂正立面雖然保持了原有構圖,可是整體風格改變了,而且在設計上刻意削弱橫向劃分,打破均衡穩定的原則,有意突顯左、中、右三段式的“凹”字形構圖。這主要表現在正中開間與左右開間的處理上。其中最重要是弱化重修前中間的三角形山花,把它從開間的收結縮小為窗頭山花,並在其上部前後疊置變形的女兒牆,將整個開間端頭零碎化。另外就是保留原立面中部突出的壁柱及檐部,但將兩邊塔樓的壁柱平面化和“矮化"------使之失去古典柱式的比例,降格為簡單的板狀裝飾。這樣的結果有助催生雙塔上升的動勢,突出雙塔形象,加上原來教堂地處高臺,前方缺乏空曠前地,進一步加強建築雄偉壯觀的觀感。

澳門帶雙塔的教堂有三個,分別是大堂、聖若瑟修院聖堂及聖老楞佐教堂。但雙塔之於教堂整體形象的重要性,以聖若瑟修院聖堂的最弱,幾乎被隱沒在整體構圖中,大堂的次之,聖老楞佐教堂的則是最突出的了。

建築特色:
教堂屬新古典主義風格,矗立在高臺上,莊嚴奇偉。主體建築兩側分別為時鐘樓及銅鐘樓。其內部結構為拉丁十字形,主祭壇在前,兩間小祭壇在左右兩側。堂內寬敞軒昂,巨大的樑柱和精美的吊燈,構成豪華優雅的氣派。

台長: 輝覺
人氣(74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威爾剛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3 14:20:4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